唐诗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诗词文论本)

唐诗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诗词文论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诗
  • 三百首
  • 中华国学经典
  • 诗词
  • 文论
  • 古典诗歌
  • 传统文化
  • 诗歌
  • 唐诗宋词
  • 文化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644
商品编码:10090239843
包装:平装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唐诗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诗词文论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644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清)蘅塘退士,选编,王超,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目 录

【唐诗三百首 目录】

卷一

五言古诗

感遇二首 张九龄 / 009

下终南山过

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 010

月下独酌 李白 / 011

春思 李白 / 011

望岳 杜甫 / 012

赠卫八处士 杜甫 / 013

佳人 杜甫 / 013

梦李白二首 杜甫 / 014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 015

送别 王维 / 016

青溪 王维 / 016

渭川田家 王维 / 017

西施咏 王维 / 017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 018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 019

宿业师山房期

丁大不至 孟浩然 / 019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

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 020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 020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 021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 022

与高适薛据登

慈恩寺浮图 岑参 / 022

贼退示官吏

(有序) 元结 / 023

郡斋雨中与

诸文士燕集 韦应物 / 024

初发扬子寄

元大校书 韦应物 / 025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 026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 026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 026

送杨氏女 韦应物 / 027

东郊 韦应物 / 028

晨诣超师院读

禅经 柳宗元 / 028

溪居 柳宗元 / 029

乐府

塞上曲 王昌龄 / 029

塞下曲 王昌龄 / 030

关山月 李白 / 030

子夜吴歌 李白 / 031

长干行 李白 / 031

游子吟 孟郊 / 032

列女操 孟郊 / 033

卷二

七言古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 034

古意 李颀 / 034

送陈章甫 李颀 / 035

琴歌 李颀 / 035

听董大弹胡笳兼

寄语弄房给事 李颀 / 036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李颀 / 037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 037

庐山谣

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 038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 039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 040

宣州谢朓楼饯别

校书叔云 李白 / 040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 041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 04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 042

韦讽录事宅观

曹将军画马图 杜甫 / 043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 044

寄韩谏议注 杜甫 / 045

古柏行 杜甫 / 046

卷三

七言古诗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作者介绍

蘅塘居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精彩书摘

卷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时期曾任尚书丞相,后罢相,被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更是一位诗风清雅的文学家。他为官秉公尽职,选贤任能,直言敢谏,从不趋炎附势,为“开元之治”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语言简练质朴,寄托远大的人生理想,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之风。

感遇二首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①,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②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③,闻风坐④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⑤折。

【注释】

①葳蕤:指草木枝繁叶茂的样子。

②自尔:自然地。

③林栖者:栖居在山林的隐士。

④坐:因为。

⑤美人:指理想中的志同道合之人。

【解析】

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写于遭谗被贬谪之后的。诗人以花木自喻,表达了追求高洁的人生理想。诗一开始,就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总结,显示出欣欣向荣的生机。“林栖者”特指与兰桂一样高洁的隐逸之士,他们由于闻到花的芳香而产生喜爱之情。*后诗人点出本诗的主旨: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和兰桂一样,洁身自好而不谄媚于小人去博得功名,追求富贵。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①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

可以荐③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①岂伊:犹岂,难道。

②岁寒:比喻在困境中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乱世中坚贞不屈的节操。

③荐:进献。

【解析】

这首诗平淡而浑成,以橘喻己节操。诗的开头两句,托物言志,充满了对橘的赞颂之意。三四句说明橘的高贵是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五六句写这样的嘉树佳果,本来应该推荐为嘉宾的,怎奈山水阻隔,无法实现。七八句慨叹桃树和李树深受重视,丹橘却一直受冷遇。然而桃李献媚之时,丹橘始终保持自己的高尚节操,这也正是*难能可贵的。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人(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幼时随父迁至昌隆。二十五岁离开蜀地,长期漫游。天宝初年,供奉翰林,后受谗毁,离开长安。“安史之乱”时期曾为永王李璘幕下,乱平后受牵连而流放夜郎,中途幸遇天下大赦。李白从民间和神话传说中吸取了大量养料和素材,其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丰富绚烂,语言流畅,音律和谐多变。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①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②。

绿竹入幽径,青萝③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④。

长歌吟松风⑤,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⑥。

【注释】

①碧山:即“终南山”,同指秦岭,在今西安市南。

②荆扉:荆条编扎的柴门。

③青萝:指攀附在树枝上并且垂下来的藤蔓。

④挥:举杯。

⑤松风:古乐府琴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入松林的意思。

⑥忘机:忘记世俗的心机,不求富贵虚名。

【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全诗描绘了苍茫暮色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赞慕之情。“苍苍横翠微”,传神地描绘出曲径蜿蜒、草木幽深、山色迷蒙的林间晚景。“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表现出田家庭园的恬静。诗人和斛斯山人畅谈言欢,行路的困倦劳累被一扫而光。酒醉酣畅之际,诗人不禁放声长歌,直到夜色阑珊,天空中的星星渐渐疏落。*后,从美酒共挥,“陶然共忘机”,表露了诗人与山人心有灵犀、乐而忘忧、淡泊名利的洒脱情怀。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①影,行乐须及春②。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③邈云汉④。

【注释】

①将:和的意思。

②及春:趁着春光明媚的时候。

③相期:相约。

④云汉:天河,泛指天空。

【解析】

《月下独酌》组诗是李白的传世名篇之一,它由四首诗组成,本诗为第一首,也是流传*广的一首。全诗从独酌的孤独写到与月光、影子三人共饮的尽兴;再到分离的悲凉,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知音难觅的悲凉和孤独之感,同时也体现了旷达豪放的情怀,体现了李白诗歌飘逸浪漫的独特风格。

春思

李白

燕①草如碧丝,秦②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③?

【注释】

①燕:指燕地,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系诗中征人所在的地方。

②秦:指秦地,今陕西一带。诗中思妇居住的地方。

③罗帏:丝织的窗帐。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五言诗。开头两句,运用了起兴的手法,通过相隔甚远的燕秦两地的春色之景,写出了独处秦地的思妇因景生情,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丈夫,希望他能早日归来的心境。三四句因头两句而发,利用反常写法,所思之人还归时,思妇非但没有表现喜悦,反而断肠。五六句,以春风掀动罗帐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的忠贞不贰和对未归丈夫的殷切思念。全诗以情寄景,耐人寻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他出生在巩县(今河南巩义),其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担任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一生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名篇甚多。他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亲眼见证了繁华到极点的盛唐王朝逐渐衰落的过程,亲身体验了颠沛流离之苦,他把这些经历写进诗里,其诗歌被称为“诗史”,代表作包括“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沉郁顿挫,常以叙事入诗,语言精练,饱含他对国运的关注,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望岳

杜甫

岱宗①夫②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③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④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岱宗:岱,泰山别称。岱宗指泰山是群岳之长。

②夫(fú):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③造化:指大自然。

④决眦(zì):决,裂开。眦,眼眶。这里指极力张大眼睛的样子。


  前言

前言

“诗至唐,无体不备,亦无派不有。”《四库全书总目》如是云,故前人尽言“诗莫备于唐,诗莫盛于唐”。唐代历国二百九十年,是诗歌的壮盛期,其间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盛景空前。这座艺术高峰并非平地而起,而是根植于前几代肥沃的文化土壤。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富民强,这是唐诗发展的现实原因。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促成南北、中外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展开,为文学艺术的嬗变注入了新鲜活力。

唐诗如一颗珍珠,在这样的历史扇贝中孕育而生,绽放出夺目光彩。它以一种无比宽厚的姿态,浩然地包容着每一种情怀,任何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慰藉:如果你拥有爱国爱家的壮志情怀,你定会从杜甫、岑参的诗中找到共鸣;如果你伤四时之转瞬、哀时光之易逝,刘希夷、张若虚恐怕是你的知音;你若有着洒脱爱自由的真性情,那么李白的诗会让你读罢为之拍案;你若是远走他乡的孤单游子,那便有了王勃、张籍这样的天涯知己;你若厌倦俗世的纷扰与争夺,王维、寒山的茶与诗你一定要品一品;你若是至情至性,对过往的沧桑充满感激,渴望一次次踏上新的旅程,那么刘长卿、陈子昂的诗会让你的身心一直在路上。

《唐诗三百首》由蘅塘退士所编选,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详尽的注释解析,有利于读者把握唐诗语言的准确意义与其使用的修辞技巧,解读语言晓畅明白,深入浅出,兼顾文学性和**性,是一部普及性强的唐诗选本。

原序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篇验之。

乾隆癸未年春日蘅塘退士题



唐诗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诗词文论本) 《唐诗三百首》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诗歌选集,它更是一扇通往盛唐精神世界的窗户,一脉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基因的河流。这部精粹之作,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将唐代诗歌的辉煌成就悉数收录,犹如一部浓缩了的唐代风华画卷,亦是后世诗学研究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 历史的洪流与诗歌的绽放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高祖李渊起,至哀宗李拊亡,近三百年的时光里,诗歌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涌现出无数流传千古的杰作。诗人辈出,风格各异,创作了数量庞大的诗歌作品,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社会风貌和时代思潮。 《唐诗三百首》的编纂,正是对这一伟大文化遗产的精心梳理与传承。它并非随意的堆砌,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文人的智慧甄选。虽然关于《唐诗三百首》的原始编纂者,学界尚有争议,但公认的是,这部选集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在于其对唐诗精华的精准把握和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它所选录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更在思想情感上触动人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璀璨群星:名家荟萃,异彩纷呈 《唐诗三百首》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收录的诗人阵容的强大。从初唐的王勃、骆宾王,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再到中唐的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直至晚唐的李商隐、杜牧,几乎涵盖了唐代所有最负盛名的诗人。每一位诗人都是一颗璀璨的星辰,他们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不同的人生境遇,抒发着不同时代的忧乐。 李白,这位“诗仙”,其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豪情壮志,想象奇特,语言飘逸,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读来令人心潮澎湃,神游八极。杜甫,这位“诗圣”,其诗歌则更为沉郁顿挫,反映了社会现实,充满了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如“三吏”、“三别”,字字泣血,句句含悲,展现了人间的疾苦与无奈。《春望》更是将家国之痛与个人离愁巧妙融合,成为千古绝唱。王维,这位“诗佛”,以其山水田园诗闻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悠远,禅意盎然,如《鹿柴》、《送元二使安西》等,读之令人心旷神怡,尘嚣顿忘。 此外,孟浩然的田园闲适,高适的边塞豪情,岑参的壮丽奇景,白居易的通俗易懂与讽喻现实,李商隐的缠绵悱恻与隐晦朦胧,杜牧的潇洒俊逸与感慨时事……每一位诗人,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这部选集,正是将这些风格各异、成就卓著的诗歌集中呈现,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唐诗画卷。 诗歌的类型与主题:包罗万象,情感真挚 《唐诗三百首》所收录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山水田园诗: 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山水之间获得的超脱与感悟。王维、孟浩然等人的作品,将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怀融为一体,创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边塞诗: 记录了唐代边疆的军事生活,抒发了战士们的豪情壮志、思乡之情以及对战争的复杂情感。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歌,展现了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和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咏物诗: 诗人借物言志,托物抒情,通过对动植物的细致描绘,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咏史怀古诗: 诗人通过追忆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对当下社会的感慨,或是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送别诗: 离别是唐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对未来前程的祝福,都成为诗人笔下动人的情感。 闺怨诗: 描写了女性在思念、孤独、寂寞中的情感,往往寄托着对社会现实的某种反映。 讽喻诗: 诗人以诗歌的形式,批评时政,揭露社会弊端,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注。白居易的《卖炭翁》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情感流露:有少年壮志的激昂,有壮年得志的踌躇满志,有漂泊江湖的孤寂,有归隐田园的恬淡,有金戈铁马的悲壮,有儿女情长的缠绵,有家国天下的忧思,有人生苦短的感慨。这些情感,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依然能够引起现代读者的强烈共鸣。 《诗词文论本》的价值:超越欣赏,深入理解 《唐诗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诗词文论本)》的冠名,突显了其在传统欣赏版本之外的独特价值。这里的“诗词文论本”意味着,本书不仅仅是诗歌的简单汇集,更包含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评论与研究的成分。 鉴赏的深度: 文论部分的加入,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艺术技巧。例如,关于诗歌的格律、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方式等等,都可能在文论中得到阐述。这使得读者在欣赏优美的诗句时,也能了解到其背后的匠心独运。 历史的视角: 诗歌的产生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论部分可能会对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诗人的人生经历进行梳理,从而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创作动机。例如,安史之乱对诗歌风格产生的巨大影响,便能在史论中得到体现。 文学的传承: 《唐诗三百首》本身就是对唐代诗歌的总结与传承。而“诗词文论本”更是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传承。通过对诗歌的评析,可以梳理出唐诗的发展脉络,总结其艺术经验,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国学精粹的体现: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定位,表明了本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学价值,更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智慧。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文论的加入,能够更好地挖掘和阐释这些宝贵的文化内涵。 学习与研究的平台: 对于文学爱好者、学生以及相关研究者而言,《诗词文论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习与研究平台。它既能满足读者对精美诗句的欣赏需求,又能提供深入理解诗歌的理论指导,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穿越时空的对话:古典诗歌的现代意义 尽管《唐诗三百首》是古代的文学作品,但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依然能够跨越时空,与现代人产生共鸣。在快节奏、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重读唐诗,能够让我们: 获得心灵的慰藉: 诗歌中的真挚情感,能够抚慰现代人疲惫的心灵,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一份宁静与纯粹。 提升审美情趣: 诗歌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理解历史与文化: 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唐代的社会生活、风俗人情、思想观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 激发创作灵感: 诗歌丰富的意象和精妙的表达方式,能够为现代人的文学创作提供无尽的灵感。 反思人生: 诗歌中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思考,能够引发我们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深度反思。 结语 《唐诗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诗词文论本)》是一部集鉴赏、理解与传承于一体的伟大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部凝聚了盛唐风骨、中华智慧的文化宝典。通过品读其中的诗篇,阅读其中的文论,我们可以与千年前的伟大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精神力量,丰富人生体验。它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辉煌,又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探索古老文明的深邃奥秘。

用户评价

评分

接触《唐诗三百首》纯属偶然,却意外地开启了我对古诗词的新认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它没有严格按照时间线或者作者来划分,而是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大唐的故事。诗歌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有时是情感的延续,有时是意境的转换。这让我阅读起来,感觉更加流畅和连贯,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诗词文论”的部分,它并没有用艰涩的语言去剖析诗歌的技巧,而是用一种更贴近读者感受的方式,去引导我们理解诗人的创作心境。我常常在读完一首诗之后,再看看旁边的论述,豁然开朗,原来这首诗还可以这样去理解,原来诗人当时的心情是这样。它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了理解诗歌的“密码”。读这本书,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去感受,去与古人产生共鸣。它让我明白,诗歌并非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可以滋养心灵的。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唐诗三百首》。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诗歌的选录,既有家喻户晓的名篇,也有一些我之前未曾深入了解的佳作。这种精选,让我觉得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而且,它并非那种厚重的学术巨著,装帧典雅,大小适中,非常方便携带。我常常把它放在包里,在通勤的路上,或者在午后短暂的休息时间,随手翻开一页,便能沉浸其中。书中对诗歌的注释,也做到了恰到好处,既不至于过于简单而让读者不明所以,也不至于过于繁琐而打断阅读的流畅性。我并非要成为一个唐诗专家,我只是想通过阅读,来丰富我的精神世界,让我的生活多一些诗意。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我特别喜欢读那些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什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什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每一次读,都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宁静致远的美。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如何去欣赏身边的美好。

评分

初识《唐诗三百首》时,它便以一种温润如玉的气质,悄然融入我的生活。作为“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的一员,这本书并非堆砌文字的冰冷集合,而是承载着千古风韵的温情告白。翻开扉页,那些熟悉的诗句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屏障,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圣酒逢知己,月下共饮。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诗歌的编排,并非简单的按作者或年代排序,而是似乎遵循着某种内在的逻辑,时而激昂,时而婉转,时而洒脱,时而沉郁,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盛唐的万千气象娓娓道来。每一首诗,都像是精心雕琢的玉石,在字里行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无奈,也映照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文字的输入,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让我在浮躁的心灵中沉淀一份诗意。我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捧着这本书,细细品味,感受古人的情怀,也反思自己的生活。它就像一位沉默的良师益友,在我迷茫时指引方向,在我失落时给予慰藉,让我领略到文字的无穷魅力,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承载着悠久文明的土地。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诗词一知半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唐诗三百首》简直是我的“救星”。以往我接触到的诗词,要么太过晦涩难懂,要么就是太过碎片化,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而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在“诗词文论本”的定位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既保留了诗歌原有的韵味,又通过恰如其分的论述,帮助我理解诗歌的背景、情感和艺术价值。我不是一个喜欢死记硬背的人,我更倾向于通过理解来记住。这本书的解读,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它让我理解为什么这首诗会流传千古,为什么这些意象会如此打动人心。我曾经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诗句感到惊叹,却不知其深意。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诗人们所表达的,是对历史的沧桑感,是对英雄人物的缅怀,更是对人生短暂而辉煌的感慨。它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的力量,也让我开始尝试用更深邃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体会生活中的那些细微之处。

评分

《唐诗三百首》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穿越时光的旅程。我惊叹于它所蕴含的深邃意境,那些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壮阔的山河,描绘出细腻的情感。书中对诗歌的解读,更像是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古代心灵世界的窗户。我不是那种会去深究典故、考证出处的读者,我更看重的是文字本身带给我的触动。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的诗词文论部分,不会过于学术化,而是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引导我去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核和艺术特色。我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笔下的家国情怀,也能体会到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每读一首,都像是与一位古人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抱负,都仿佛触手可及。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没有过于强调“文必有论”,而是让诗歌本身的光芒闪耀,论述部分恰如其分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既不会喧宾夺主,又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它让我看到了文字的强大生命力,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不知道正版书能出成这样

评分

做工可以。

评分

吟诗作对,,,

评分

作特价买的,比较划算,物流配送好

评分

腹有诗书气自华,认真读书,提升自己的内在气质!

评分

印刷清晰!

评分

好,买了10本

评分

物流十分给力,别的一般

评分

一如既往的好书,不错的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