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之中:中唐的诗歌史意义

百代之中:中唐的诗歌史意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寅 著
图书标签:
  • 中唐诗歌
  • 诗歌史
  • 文化史
  • 文学研究
  • 唐诗
  • 历史
  • 中国文学
  • 诗学
  • 百代之中
  • 中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003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24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自清人叶燮提出中唐乃百代之中以来,经同光体诗人及陈寅恪等学者的发挥,中唐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中轴,对社会、政治、经济、人文、艺术等多方面的影响深远已被学者们注意。《百代之中:中唐的诗歌史意义》试图从中唐文化和文学的历史转折中的细小变异,来探讨中唐的诗歌史意义。

作者简介

  蒋寅,字文虎(程千帆先生所取),1959年6月生,男,汉族,1985年于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1988年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3月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任文学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目录

前言:中唐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变化
一、 中唐:变革与开拓的诗史时段
(一) 大历诗风
(二) 大历诗坛到元和诗坛的过渡
(三) 求奇复古的韩孟诗派
(四) “舍官样而就家常”的元白诗派

二、 孟郊创作的诗歌史意义
(一) 中唐诗坛的复古先锋
(二) 自我意识的强化和深化
(三) 主观化的艺术表现

三、 权德舆早期诗作的心态史意义
(一) 心理成长的记录
(二) 早期诗作的玄言色彩
(三) 轻绮诗风与青春期心理

四、 权德舆与唐代的赠内诗
(一) 妻子形象的缺席
(二) 作为题材的妻子
(三) 作为读者的妻子

五、 权德舆与唐代赠序文体之确立
(一) 权德舆别序写作与职务的关系
(二) 权德舆别序与赠别对象
(三) 权德舆与赠序文体的确立
(四) 权德舆别序的写作技巧与语言

六、 贾岛与中晚唐诗歌的意象化进程
(一) 近体时代的偶像
(二) 苦吟何为
(三) 意象化的努力
(四) 意象与“取境”

七、 姚合“武功体”对“吏隐”主题的开拓
(一) 姚合与“武功体”
(二) “武功体”与吏隐
(三) 吏隐主题的拓展
(四) 《武功作》的回声

八、 李贺诗歌的艺术精神
(一) 通感与“代语”
(二) 是感觉还是修辞?
(三) 过度修辞与“师心”

九、 韩愈七古的声调分析
十、 韩愈诗风变革的美学意义
(一) 韩愈诗歌评价的戏剧性变化
(二) 韩愈诗歌的生涩感
(三) 韩诗取材对“雅”的颠覆
(四) 韩诗声律的反和谐倾向
(五) 韩诗语言的反传统特征
(六) 审美意识的变异与韩诗的划时代意义
(七) 追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附录 20世纪唐代文学研究概述
(一) 民国年间的唐代文学研究
(二) 建国后三十年的唐代文学研究
(三) 1980年代以来的唐代文学研究
(四) 唐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五) 台港澳地区的唐代文学研究
(六) 日本、韩国的唐代文学研究
(七) 欧美国家的唐代文学研究
后记

前言/序言







百代之中:中唐的诗歌史意义 一、 时代的回响:中唐诗歌的宏大叙事 《百代之中:中唐的诗歌史意义》是一部深刻剖析中唐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中所扮演关键角色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某一时期诗人作品的简单罗列,而是旨在勾勒出中唐诗歌在“百代之中”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历史节点上,所呈现出的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它所关注的,是中唐诗歌如何以其勃发的生命力,回应时代变迁的巨响,如何熔铸并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底色,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书的叙事宏大,将中唐诗歌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它并非孤立地谈论诗歌,而是将其视为理解中唐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生态的一面镜子。通过对这一时期诗歌作品的细致解读,本书试图揭示出中唐社会的面貌,那些潜藏在诗句之下的时代脉搏,以及士人心灵的潮起潮落。 二、 时代转折的映照:从盛唐的辉煌到中唐的沉思 中唐,一个承载着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时期,政治上的安史之乱成为一道深刻的鸿沟,将盛唐的煊赫与中唐的动荡、转型紧密相连。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诗歌的创作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盛唐诗歌以其雄浑、开阔、昂扬的风格,展现了大唐盛世的自信与豪迈,描绘了锦绣山河与边塞壮丽。然而,战乱的创伤、藩镇割据的现实、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得中唐的诗人无法再以同样的视角和笔触来面对世界。 《百代之中:中唐的诗歌史意义》深入探究了这种风格上的转变。本书认为,中唐诗歌不再仅仅是歌颂太平盛世的宏大叙事,而是更多地转向了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它不再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万丈,而是更多地流露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悯情怀,抑或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及时行乐的感慨,以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家国之痛。 这种转向并非简单的颓废与消极,而是一种更加成熟、更加复杂的情感表达。它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命运的深刻体察,对人生命运的理性审视。本书通过对众多中唐诗人的作品进行细致分析,勾勒出这一时期诗歌在情感基调、表现手法、题材选择等方面所呈现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论证了这种多样性恰恰是时代复杂性的真实写照。 三、 诗坛的革新与流变: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中唐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伟大诗人,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共同构筑了中唐诗歌的辉煌图景。《百代之中:中唐的诗歌史意义》将重点剖析这一时期诗坛的革新与流变,揭示出不同诗人之间的创作理念、艺术追求以及他们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开辟新路的。 本书将细致梳理以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的伟大诗人,深入解读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并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历史贡献。例如,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如何深刻地反映了战乱年代的民生疾苦与社会现实,成为“诗史”的典范;李白诗歌中“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情怀,如何表达了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又如何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陈时弊的内容,践行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本书也关注到中唐诗坛的流派纷呈。除了我们熟知的“李杜”、“元白”组合,还有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对诗歌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力图摆脱齐梁以来的浮靡文风,追求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此外,还有孟郊、贾岛的“苦吟”诗风,陆游、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及一些边塞诗人、宫廷诗人等,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唐诗歌丰富而立体的艺术画卷。本书将系统梳理这些流派的形成、发展及其艺术特征,分析它们在中唐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 语言的锤炼与创新的力量:成就“诗国”的基石 诗歌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语言的锤炼与创新。《百代之中:中唐的诗歌史意义》高度重视对中唐诗歌语言的研究。本书认为,中唐诗人在继承前代优秀诗歌语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创新,为诗歌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书将深入分析中唐诗歌在用词、造句、意象选择、比兴手法等方面的特点。例如,如何运用更为精炼、更为传神的词语来描绘景物、抒发情感;如何通过巧妙的句式结构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如何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意象,例如“飞雪”、“孤雁”、“秋风”、“落叶”等,这些意象在中唐诗歌中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探讨中唐诗人如何打破格律诗的束缚,在继承的同时,也为后来的宋诗、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白居易倡导的“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以及韩愈、柳宗元对古文的提倡,都标志着诗歌语言向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自由的表达方式迈进。这种语言上的革新,不仅提升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诗歌能够更有效地承载时代精神和民族情感。 五、 诗歌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传承:沟通古今,启迪后世 《百代之中:中唐的诗歌史意义》强调,中唐诗歌的意义,远不止于其文学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深刻的社会功能和强大的文化传承力量。 本书将阐述中唐诗歌如何成为记录时代、反映社会的重要载体。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普通民众的疾苦,士人的忧愤与彷徨,都在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等作品,以其写实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生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杜甫的“三吏”、“三别”,更是将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展现了诗歌作为“史官”的功能。 同时,本书也关注到中唐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中唐诗歌不仅继承了先秦至盛唐的优秀文学传统,更将这种传统发扬光大,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诗所塑造的“家国情怀”、“士人风骨”、“人生哲理”等精神内核,通过代代相传的诗歌教育和文化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本书将详细分析中唐诗歌如何通过其丰富的内容、精湛的艺术,沟通古今,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所表达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对美的追求,对情感的抒发,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跨越时空的感染力,正是中唐诗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体现。 六、 结语:穿越时空的对话 《百代之中:中唐的诗歌史意义》旨在通过对中唐诗歌的深入研究,引领读者重新认识这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试图通过对诗歌的解读,与那个时代进行一场深刻而生动的对话。它希望读者能够体会到中唐诗歌的宏大叙事,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沉重回响,欣赏到诗歌艺术的精妙绝伦,并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远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书相信,通过对中唐诗歌的细致探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更能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谓是妙不可言。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中唐诗歌史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一直觉得诗歌是高雅且遥不可及的,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那些伟大的诗篇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书中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拆解,以及对诗歌背后象征意义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诗歌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情感的流动,是哲理的闪光。我被书中对一些冷门诗人及其作品的挖掘所打动,这让我意识到,中唐的诗歌宝库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语言生动,仿佛一位饱学之士在与我促膝长谈,娓娓道来。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读”诗,更是在“品”诗,在“悟”诗。它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让我对中唐时期的文化氛围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作者对于中唐诗歌的阐释,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黄金时代的大门。我尤其被书中对当时文人群体的描绘所吸引。他们不仅仅是诗人,更是社会的名流,是政治的参与者,甚至是改革的推动者。他们的诗歌,既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细节,生动地再现了他们在长安的宴饮唱和,在边塞的戍边思乡,在宦海沉浮中的悲喜交加。这让我看到了诗歌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也体会到了诗歌创作背后的种种不易。例如,书中对于一些著名诗篇的创作背景的详细考证,让我惊叹于作者的严谨与细致。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佳句,背后却蕴含着诗人无数的思考与挣扎。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诗歌,更是在讲述一种生活,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诗歌在历史中的价值,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物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刚读完这本关于大唐盛世中期的诗歌巨著,内心真是百感交集。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的繁荣,更是一场思想与艺术的伟大变革。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将当时的社会背景、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以及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读着那些诗句,我能感受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国忧民,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淡泊宁静。书中对这些诗歌的解读,绝非简单的文字释义,而是深入到了诗人创作时的心境,以及诗歌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它让我明白,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情感的抒发,是时代的镜子,是精神的寄托。书中对中唐诗歌发展脉络的梳理,清晰而富有洞察力,让我看到了不同流派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这种对诗歌本体的深刻挖掘,以及对历史语境的精准还原,都让我对中唐时期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充实,更是一种对艺术的敬畏。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唐诗歌的艺术魅力及其历史意义。书中对我所熟悉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让我看到了他们作品中隐藏的丰富内涵。而对于一些我此前了解不多的诗人,也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展现了他们独特的风格和贡献。我被书中对于诗歌意境的描绘所深深吸引,那些画面感极强的描写,仿佛把我带入了诗人的世界,与他们一同感受喜怒哀乐。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诗歌知识,更在于它启发了我对诗歌更深层次的思考。它让我明白,诗歌不仅仅是文字,更是灵魂的低语,是时代的呼唤。阅读这本书,就像经历了一场洗礼,让我对文学,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和文学都略有涉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作者以宏大的视角,将中唐诗歌的发展置于整个历史的进程中进行考察,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书中对当时社会政治变革对诗歌创作影响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些动荡的年代,孕育了多少激昂慷慨的诗篇,也埋葬了多少怀才不遇的灵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诗歌,而是深入探讨了诗歌的社会功能,以及诗歌在塑造民族精神中所起到的作用。我被书中对一些史实的辨析所折服,作者对于史料的运用驾轻就熟,对于观点的提出也十分审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歌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一本关于文化的书。它让我看到了诗歌的强大力量,也让我对中唐时期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本书各章大都在刊物上发表过,原题及登载刊物如下:《孟郊创作的诗歌史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成长的烦恼》,《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术报告》第1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权德舆与唐代的赠内诗》,《唐代文学研究》第7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权德舆与唐代赠序文体之确立》,《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武功体”与“吏隐”主题的开拓》,《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过度修辞:李贺诗歌的艺术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贾岛与中晚唐诗歌的意象化进程》,《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韩愈七古的声调分析》,《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政治大学中文系,1997);《韩愈诗风变革的美学意义》,2012年5月提交台湾逢甲大学举办的“气候、环境与文明──第十届唐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十篇文章,前后写了十多年。这次能结集出版,全仰徐丹丽博士的努力,在此谨致谢忱!

评分

当然金无足赤,该书对于中唐诗歌史新变的探讨还只限于主要的典型作家,而对于当时整个诗坛的新变并没有进行全景式的分析。然而瑕不掩瑜,《百代之中》凭借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依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新近当之无愧的佳作之一。

评分

就是力量。” 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会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

评分

(六) 日本、韩国的唐代文学研究

评分

(二) 韩愈诗歌的生涩感

评分

(七) 追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评分

谨录该书后记:在古典文学领域,唐诗像是一片被过度耕种的土地,又像是一个经过大量开采的老矿,在今天要想得到丰富的收获,已是相当艰难的事。没有长时间的深入钻研,很难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评分

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使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

评分

近二十年来,我的精力主要用在清代诗学文献考索和清代诗学史研究上,于唐诗研究用功很不够。部分原因如前言所说,是有个人休耕的意愿,更重要的还是怵于文学研究的艰难。做文献考索,只要将资料都掌握在手,书都看过,就会有无所不知、踌躇满志的良好感觉;而做文学研究,可能书全都看完,还毫无任何想法,等于研究尚未开始。所以,做文学研究常有越做越难,越做越不满意的感觉。我写作前面这些文章时,曾反复体会到这一点。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这些研究对我治古典诗学或诗学史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为我理解古代作家的创作经验和批评话语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最重要的是,始终不脱离文学本身的研究,能让人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文学,对文学保持应有的敏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