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T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统编教材:磁粉检测(第2版)

NDT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统编教材:磁粉检测(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地哲,宋志哲 著
图书标签:
  • 无损检测
  • 磁粉检测
  • NDT
  • 特种设备
  • 资格考核
  • 教材
  • 第二版
  • 工业检测
  • 检测技术
  • 材料检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ISBN:9787504559050
版次:2
商品编码:100934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磁粉检测(第2版)》共分12章,主要内容包括:磁粉检测物理基础,磁化电流、磁化方法和磁化规范,磁粉检测器材,磁粉检测设备,磁粉检测工艺,磁痕分析与质量分级,磁粉检测应用,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国内、外磁粉检测标准对比分析。
  书后还增加了11个相关实验。
  《磁粉检测(第2版)》的特点是,既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又紧跟科技的发展及时介绍国内外磁粉检测的新观点和新技术。《磁粉检测(第2版)》除作为特种设备磁粉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培训教材外,也可供各企业生产一线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安全监察人员、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磁粉检测的发展简史和现状(1)
1.1.1 磁粉检测的发展简史(1)
1.1.2 磁粉检测的现状(2)
1.2 漏磁场检测分类(3)
1.3 表面无损检测方法的比较(6)
复习思考题(7)

第2章 磁粉检测物理基础(8)
2.1 磁现象和磁场(8)
2.1.1 磁的基本现象(8)
2.1.2 磁场与磁感应线(9)
2.1.3 真空中的恒定磁场(10)
2.1.4 磁介质中的磁场(16)
2.2 铁磁性材料(19)
2.2.1 磁畴(19)
2.2.2 磁化过程(20)
2.2.3 磁特性曲线(20)
2.2.4 磁滞回线(22)
2.2.5 退磁曲线和磁能积(23)
2.3 电流与磁场(24)
2.3.1 通电圆柱导体的磁场(24)
2.3.2 通电钢管的磁场(27)
2.3.3 通电线圈的磁场(28)
2.3.4 感应电流和感应磁场(30)
2.4 磁场的合成(30)
2.4.1 交叉磁轭的磁场合成(31)
2.4.2 摆动磁场的合成(32)
2.5 退磁场(33)
2.5.1 退磁场概念(33)
2.5.2 有效磁场(33)
2.5.3 影响退磁场大小的因素(34)
2.5.4 退磁场计算(35)
2.6 磁路与磁感应线的折射(36)
2.6.1 磁路(36)
2.6.2 磁感应线的折射(40)
2.7 漏磁场(41)
2.7.1 漏磁场的形成(41)
2.7.2 缺陷的漏磁场分布(41)
2.7.3 影响漏磁场的因素(42)
2.8 磁粉检测的光学基础(44)
2.8.1 光度量术语及单位(44)
2.8.2 发光(45)
2.8.3 紫外线(46)
2.8.4 人眼对光的响应(46)
2.8.5 黑光灯(47)
复习思考题(48)

第3章 磁化电流、磁化方法和磁化规范(50)
3.1 磁化电流(50)
3.1.1 交流电(51)
3.1.2 整流电(53)
3.1.3 直流电(56)
3.1.4 冲击电流(56)
3.1.5 如何选用磁化电流(56)
3.2 磁化方法(57)
3.2.1 磁场方向与发现缺陷的关系(57)
3.2.2 磁化方法的分类(57)
3.2.3 各种磁化方法的特点(59)
3.3 磁化规范(68)
3.3.1 磁化规范及其制定(68)
3.3.2 轴向通电法和中心导体法磁化规范(70)
3.3.3 偏置芯棒法磁化规范(71)
3.3.4 触头法磁化规范(72)
3.3.5 线圈法磁化规范(72)
3.3.6 磁轭法磁化规范(74)
复习思考题(75)

第4章 磁粉检测器材(77)
4.1 磁粉(77)
4.2 载液(81)
4.3 磁悬液(83)
4.4 反差增强剂(84)
4.5 标准试片和标准试块(85)
4.5.1 标准试片(85)
4.5.2 标准试块(87)
4.5.3 自然缺陷试块(89)
复习思考题(90)

第5章 磁粉检测设备(91)
5.1 磁粉检测设备的命名方法(91)
5.2 磁粉检测设备的分类(92)
5.3 磁粉检测设备的组成部分(92)
5.4 常用典型设备(94)
5.5 测量仪器(98)
复习思考题(100)

第6章 磁粉检测工艺(101)
6.1 预处理(102)
6.2 磁化、施加磁粉或磁悬液(103)
6.2.1 连续法(103)
6.2.2 剩磁法(104)
6.2.3 湿法(104)
6.2.4 干法(105)
6.3 磁痕观察、记录与缺陷评级(106)
6.4 退磁(107)
6.4.1 剩磁的产生与影响(107)
6.4.2 退磁的原理(108)
6.4.3 退磁方法和退磁设备(109)
6.4.4 退磁注意事项(110)
6.4.5 剩磁测量(111)
6.5 后处理与合格工件的标记(111)
6.5.1 后处理(111)
6.5.2 合格工件的标记(111)
6.6 超标缺陷磁痕显示的处理和复验(112)
6.6.1 超标缺陷磁痕显示的处理(112)
6.6.2 复验(112)
6.7 检测记录和检测报告(112)
6.8 影响磁粉检测灵敏度的主要因素(113)
6.8.1 外加磁场强度(113)
6.8.2 磁化方法(113)
6.8.3 磁化电流类型(114)
6.8.4 磁粉性能(114)
6.8.5 磁悬液的类型和浓度(115)
6.8.6 设备性能(115)
6.8.7 工件材质、形状尺寸和表面状态(115)
6.8.8 缺陷的方向、性质、形状和埋藏深度(116)
6.8.9 工艺操作(116)
6.8.1 0检测人员素质(117)
6.8.1 1检测环境的条件(117)
复习思考题(118)

第7章 磁痕分析与质量分级(119)
7.1 磁痕分析的意义(119)
7.2 伪显示(119)
7.3 非相关显示(120)
7.4 相关显示(122)
7.4.1 原材料缺陷磁痕显示(123)
7.4.2 热加工产生的缺陷磁痕显示(123)
7.4.3 冷加工产生的缺陷磁痕显示(128)
7.4.4 使用后产生的缺陷磁痕显示(129)
7.4.5 电镀产生的缺陷磁痕显示(130)
7.4.6 常见缺陷磁痕显示比较(130)
7.5 JB/T4730.4 -2005磁粉检测质量分级(131)
7.5.1 磁痕分类(131)
7.5.2 磁粉检测质量分级(132)
复习思考题(132)

第8章 磁粉检测应用(134)
8.1 焊接件磁粉检测(134)
8.1.1 焊接件检测的内容与范围(134)
8.1.2 检测方法选择(135)
8.1.3 焊接件检测实例(136)
8.2 锻钢件磁粉检测(140)
8.2.1 锻钢件检测的特点(140)
8.2.2 锻钢件检测方法选择(140)
8.2.3 锻钢件检测实例(141)
8.3 铸钢件磁粉检测(142)
8.3.1 铸钢件检测的特点(142)
8.3.2 铸钢件检测实例(142)
8.4 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磁粉检测(144)
8.4.1 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磁粉检测的要求(144)
8.4.2 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磁粉检测的特点(144)
8.4.3 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检测实例(144)
8.5 特殊工件磁粉检测(145)
8.5.1 弹簧磁粉检测(146)
8.5.2 板弯型材磁粉检测(147)
8.5.3 滚珠磁粉检测(147)
8.6 磁粉探伤-橡胶铸型法及其应用(147)
复习思考题(149)

第9章 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151)
9.1 磁粉检测质量控制(151)
9.1.1 人员资格的控制(151)
9.1.2 设备的质量控制(152)
9.1.3 材料的质量控制(153)
9.1.4 检测工艺的控制(154)
9.1.5 检测环境的控制(155)
9.2 磁粉检测安全防护(156)
复习思考题(158)

第10章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159)
10.1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59)
10.2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159)
10.3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编制举例(163)
复习思考题(172)

第11章 国内、外磁粉检测标准对比分析(173)
11.1 国内、外标准对磁悬液浓度的规定(174)
11.2 磁粉检测校验项目和周期的国内、外标准对比(174)
11.3 关于线圈法磁化的有效磁化区(175)
11.4 关于磁化电流的选用(176)
11.5 关于剩磁法的应用(176)
11.6 受压加工部件和材料磁粉检测质量分级(177)
11.7 欧洲标准EN1290(1998)(180)
11.8 直径D、当量直径Dd和有效直径Deff(180)

第12章 实验(182)
实验1交叉磁轭的磁场分布和影响因素(182)
实验2磁粉检测综合性能试验(183)
实验3螺管线圈磁场分布和有效磁化区的测试(185)
实验4线圈开路磁化L/D值对退磁场的影响(186)
实验5触头法磁化的磁场分布和有效磁化区(187)
实验6用磁轭法检测压力容器焊缝(188)
实验7磁悬液浓度和磁悬液污染测量(190)
实验8可见光照度和黑光辐照度测定(191)
实验9交流电磁化剩磁稳定度的测试(192)
实验10干法和湿法检测灵敏度对比(193)
实验11退磁方法与退磁效果(195)
附录(197)
附录A磁粉检测使用的单位制及换算关系(197)
附录B常用钢材磁特性参数(200)
主要参考文献(210)

精彩书摘

  磁粉检测是利用磁现象来检测材料和工件中缺陷的方法。人们发现磁现象比电现象要早,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发现了磁石吸铁的现象,并用磁石制成了“司南勺”,在此基础上制成的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最早应用于航海业。17世纪法国物理学家对磁力作了定量研究。19世纪初期,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与此同时,法国科学家毕奥、萨伐尔及安培,对电流周围磁场的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一般规律。生长于英国的法拉第首创了磁感应线的概念。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在磁学史上树立了光辉的里程碑,也给磁粉检测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早在18世纪,人们就已开始从事磁通检漏试验。1868年,英国工程杂志首先发表了利用罗盘仪和磁铁探查磁通以发现炮(枪)管上不连续性的报告。8年之后,Hering利用罗盘仪和磁铁来检查钢轨的不连续性,获得了美国专利。
  1918年,美国人Hoke发现,由磁性夹具夹持的硬钢块上磨削下来的金属粉末,会在该钢块表面形成一定的花样,而此花样常与钢块表面裂纹的形态相一致,被认为是钢块被纵向磁化而引起的,它促使了磁粉检测法的发明。
  1928年,de Forest:为解决油井钻杆的断裂失效,研制出周向磁化法,还提出使用尺寸和形状受控并具有磁性的磁粉的设想,经过不懈的努力,磁粉检测方法基本研制成功,并获得了较可靠的检测结果。
  1930年,de Forest和Doanc将研制出的干磁粉成功应用于焊缝及各种工件的探伤。
  1934年,生产磁粉探伤设备和材料的MagnafluX(美国磁通公司)创立,对磁粉检测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此期间,首次用来演示磁粉检测技术的一台实验性的固定式磁粉探伤装置问世。
  磁粉检测技术早期被用于航空、航海、汽车和铁路等部门,用来检测发动机、车轮轴和其他高应力部件的疲劳裂纹。20世纪30年代,固定式、移动式磁化设备和便携式磁轭相继研制成功,并得到应用和推广,退磁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1935年,油磁悬液在美国开始使用。

前言/序言

  无损检测是在现代科学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检测技术,它借助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在不损坏、不改变被检测对象理化状态的情况下,对被检测对象的内部及表面的结构、性质、状态进行高灵敏度和高可靠性的检查和测试,借以评判它们的连续性、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其他性能指标。作为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无损检测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例如特种设备的制造检测和在用检验,以及机械、冶金、石油天然气、化工、航空航天、船舶、铁道、电力、核工业、兵器、煤炭、有色金属、建筑等行业。尤其在保证承压类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和使用安全方面,无损检测技术显得特别重要。
  无损检测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所采用的技术和装备的水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检测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判断能力。无损检测人员所承担的职责要求他们具备相应的无损检测理论知识和技术素质。因此,必须制订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鉴定他们是否具备这种资格。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无损检测人员培训和考核十分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就组织成立了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机构,制定了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开展了培训和人员资格考核工作。1990年,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委员会组织编写了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培训教材。多年的实践证明,该套教材的使用,对系统地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严格地实施考核鉴定制度,对提高我国无损检测人员的水平,保证无损检测技术的正确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版教材的内容已显得陈旧,无法满足培训考核的需要。为保证我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的考核工作质量,使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培训跟上国际水平,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决定编写第二版特种设备无损检测资格考核统编教材。
  第二版教材的编写工作是由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牵头,在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由国内无损检测专家担纲,以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大纲为依据,紧扣JB/T 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全面系统地体现了无损检测技术的进步和特种设备无损检测的特点与要求。教材编写以Ⅱ、Ⅲ级检测人员的培训内容为主体,注重体现Ⅲ级所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强调实际应用,增加典型应用实例、典型案例的介绍,并力图反映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满足特种设备行业的实际要求。在内容安排上,全套教材在充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突出理论、工艺和应用之间的联系,使之更加实用。第二版教材共计5种:《承压类特种设备无损检测相关知识》《射线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超声检测》。上述教材写出后经过试用和反复修改,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第二版教材的出版不仅给报考特种设备无损检测Ⅱ、Ⅲ级人员资格考核的广大考生提供了一套具有权威性、实用性、科学性的教材,同时也为无损检测行业的技术人员、特种设备质量管理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书。
  第二版教材的编写工作得到了有关领导、专家和全国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考评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内容若有不妥和错误之处,热切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理论力学基础与工程应用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工程技术人员和高年级理工科学生精心编写的一本深入浅出、注重实践的经典教材。全书系统地阐述了理论力学在工程领域中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核心计算方法。内容涵盖了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大支柱,旨在构建坚实的力学思维体系,并将其有效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本书特别强调了从宏观现象到微观力学模型的转化过程,辅以丰富的工程实例和习题,确保读者能够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第一部分:静力学——力的平衡与结构分析的基础 第一章:力、力矩与平衡概念 本章首先引入力的基本概念,包括力的定义、矢量特性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详细讲解了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这是所有结构分析的基石。重点剖析了力矩的概念,包括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并阐述了力偶的性质及其在求解复杂力系平衡中的应用。对于约束的种类与反力的确定,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图解说明,特别是针对梁、桁架等常见工程结构的反力计算。 第二章:平面桁架与构架分析 本章专注于静定结构分析的基础——平面桁架。系统介绍了结点法和截面法(或称截面法、荷梁法)的计算步骤和适用范围。详细对比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对于平面构架,则侧重于如何利用虚位移原理或刚体平衡条件求解复杂静定结构的内力,确保读者能准确判断构件的受力状态(拉伸或压缩)。 第三章:摩擦与静力学应用 本章深入探讨了静摩擦力的特性,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角和摩擦锥的概念。通过大量的实例,如楔块、螺旋、滚动摩擦等,展示了如何将摩擦力引入到结构平衡的计算中。强调了静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例如在连接件、制动装置和简单机械(如起重设备)中的应用分析。 第二部分:运动学——物体的几何运动描述 第四章:点的运动学 本章是动力学的基础铺垫,侧重于描述质点或点的运动规律。详细介绍了描述运动的各种方式:直角坐标系、自然坐标系(法向和切向加速度)以及极坐标系下的运动学方程。对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进行了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深入分析了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以及抛体运动等经典案例。强调了加速度在判断运动性质上的关键作用。 第五章:刚体的运动学 本章将运动学扩展至刚体。系统介绍了刚体的平面运动(平移、转动和中途运动)以及空间运动的基本描述。重点阐述了瞬心法在求解平面刚体运动中各点速度和角速度的方法。对于空间运动,引入了欧拉角和转轴的概念,为理解陀螺仪等复杂机械的运动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动力学——力与运动的因果关系 第六章:质点动力学基础 本章引入了牛顿第二定律作为质点动力学的核心。系统阐述了合外力等于质点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这一基本原理。基于此,详细推导和应用了功与能、动量与冲量定理。重点分析了变质量系统(如火箭运动)的动力学问题,并强调了守恒定律在简化动力学计算中的强大能力。 第七章:刚体动力学——牛顿-欧拉方程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和难点,关注刚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严格推导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刚体形式(合外力矩等于转动惯量与角加速度的乘积)。详细解释了转动惯量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平行轴定理和刚体转动惯量的面积分形式。通过实例分析了受外力矩作用下的刚体定轴转动和绕固定点的旋转运动。 第八章:动力学中的能与动量方法 本章侧重于应用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复杂的动力学问题。详细讲解了动能、位能的概念及其在保守系统中的应用,推导了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同时,深入分析了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在冲击、碰撞和爆炸等瞬态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强调了这些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绕过对加速度的直接求解。 第九章:振动与波动基础 本章作为动力学的延伸,介绍了最简单的动力学系统——无阻尼自由振动。推导了一自由度系统的微分方程,求解了简谐运动的解析表达式。简要介绍了受迫振动和阻尼振动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机械振动学打下基础。 附录与特色: 本书的附录包含了常用物理常数表、常用积分公式以及矢量代数回顾。每章末均附有大量的习题,包括基础计算题、理论证明题以及贴近实际工程背景的综合应用题。本书的特色在于其结构严谨的逻辑体系和对工程实践的深度关注,而非仅仅停留在纯粹的数学推导层面。 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建立起可靠的工程力学分析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直截了当,但又绝不生硬。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性情沉稳的老师傅,在向你传授他的“看家本领”。在描述操作技巧时,它会使用一种近乎口语化的提醒,比如:“在进行周向磁化时,如果发现磁粉吸附不均,请立刻检查电流表读数,并留意线圈的匝数是否因意外松动而改变。”这种带着实战经验的叮咛,比生硬的规范条款要有效得多。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不确定性”的处理方式。很多教材会试图把所有事情都量化、固定化,但这本书承认了检测工作中的模糊性。它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来讨论“信噪比”的优化,以及如何科学地判断那些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的指示信号,是有效缺陷还是背景干扰,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判断框架。这体现了编撰团队对检测领域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理论上的完美。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单纯的考试复习资料,它更像是一部技术工具书的精简版。虽然其主要定位是服务于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考核,但其对行业标准的引用和解读,以及对最新检测技术趋势的少量前瞻性介绍,使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参考价值也极高。例如,它在描述最新一代便携式磁粉探伤仪的功能时,就巧妙地将其与旧式设备进行了性能对比,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优势,如数据记录和远程诊断的可能性。这种将“应试知识”与“前沿发展”相结合的编撰策略,保证了教材的生命力。对于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它在“标准解读”方面的细致。很多规范条文的理解常常存在歧义,而这本书会引用具体的法规条款,并给出官方或权威专家的解释倾向,极大地降低了我们在理解和执行标准时可能产生的偏差风险,使得学习过程更加聚焦和高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沉的藏青色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子专业和权威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内页的纸张选得也不错,米白色的哑光纸,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对着图表和细微缺陷照片的读者来说,这点非常重要。排版上,作者们显然花了不少心思,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顺畅,复杂的公式和原理阐述时,总会配上精心绘制的示意图,而且图例的标注清晰明了,没有那种教科书常见的文字堆砌感。初次翻阅时,我注意到它在基础理论的引入上非常克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定律,而是通过几个贴近实际操作的案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磁粉检测的世界。这种“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让原本枯燥的技术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起来。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设备操作规程的描述,细致到连不同环境温度下探伤膏的稀释比例都有涉及,这对于一线操作人员来说,简直是实战宝典,避免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因经验不足而导致的误判。

评分

作为一本旨在服务于资格考核的统编教材,它在知识体系的覆盖面上做到了令人信服的全面性。从基础的电磁学原理,到探伤设备的选择与维护,再到针对不同材料(如高锰钢、奥氏体不锈钢等)的特殊探伤工艺,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我特别对比了它和市场上其他几本参考书,发现该书在“设备校准与维护”这一块的处理上要细致得多。它不仅列出了常规的校准流程,还详细说明了磁轭法和螺线管法在现场快速校验磁场强度的方法,甚至包括了对探伤剂(磁粉悬浮液)渗透性能的现场快速测试方案。这些内容对于日常维护和质量控制部门来说,是降低人为误差、确保检测可靠性的关键。阅读过程中,我感觉到编者们是站在一个“系统管理者”的角度来组织内容的,确保知识链条的完整,从源头(设备)到过程(操作)再到结果(评定),都有详尽的指导,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案例分析部分的深度和广度。很多同类书籍,无非是罗列一些标准缺陷的图片,然后简单地套用一下理论公式。但这本书不一样,它似乎是把多年一线资深专家的经验都浓缩在了这些章节里。它不仅仅展示了“这是个裂纹”,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这个裂纹会以这种形态和方向出现?它可能是哪种加工缺陷遗留的?”。比如,在讨论剩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时,书中不仅计算了不同磁化方式下的磁场分布,还配上了几种常见材料在不同退磁处理后的对比实验数据,数据图表直观地展示了“退磁不彻底”带来的假象与漏检风险。这种深挖根源、注重关联性的分析角度,让我对磁粉检测这项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满足于“会用设备”的层面,而是开始思考“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应对复杂的工况”。对于准备参加高级别考核的读者而言,这种思维训练是决定性的,它训练的不是记忆力,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评分

可以

评分

不错,正品!

评分

还可以吧,考试指定用书

评分

不错,是正版,发货及时,好评!

评分

目前正在看,知识面还是比较全的。

评分

不错,老公买的。。。

评分

《Ge磁粉检测(第2版)》共J分12章,主a要内容包括S:W磁粉C检测物理基础,磁化电流、磁化方法和磁化规范,

评分

很好

评分

东西很好用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