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爸爸
★众 越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
( 此时此刻,也许我爸爸正在西藏五千米的高原上跋涉着,那曾是他最后一个没有踏足过的省份,也是他多年来一直魂牵梦绕的净土。这篇文章是写给他的,但有可能他始终无法读到。我只有在他听不到的远方,心里默念着,随他一路同行。 )
爸,在你眼里我一直是情商负数的社交菜鸟,就算和你坐在一起,除非回答,我从来不会主动说一句话。你还曾经给我定下“每天必须说半个小时话”这样都不好意思讲出去的规定,所以你一定想不到六年级的时候,我曾在下午放学后对着班主任和一个同学声泪俱下地倾诉衷肠,并且那次不堪回首的对话的主题,是你。
那次不知道是跟班主任说到了什么话题,就突然扯到我的家庭上来,一句话都还没说,顿时我就含了一双泪眼,把班主任和旁边一个同学吓得不轻。那次对话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尽管声势浩大我也忘记了细节,只记得那是一月初,下了一场很冷的冻雨,已经静校了,我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对班主任断断续续讲着我在单亲家庭的成长故事。
爸,你也曾经问过我,我对你和妈的事有什么看法,我每次都支支吾吾地回避了。如今我只有把它印在纸面上,但无奈文字几万,情感无数,我都担心我能否把对你所有的感情,悉数道出。
——小时候写作文,曾被夸是“理解亲情”最透彻的一个,现在看来,我也许是当时最不理解的一个。就像我不理解你为什么北漂,去追逐一个缥缈的梦想,更不理解你的追求何在。
其实我更想回到上学以前,你不在的时候,因为长途电话费很贵,我只有把要对你说的话讲给妈妈听,妈妈再把它们一字一句写下来,贴上邮票捎给你。你每年回来一两次,从首都带回当时全国最漂亮的毛绒玩具,我也可以把对你积蓄的所有思念抛开。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一栋苏式木制居民楼的三层,是一段几乎各家各户都不挂窗帘的纯真年代。我像每一个这个年纪的小姑娘一样,跟妈妈又哭又闹,见了爸爸却破涕莞尔。喜欢赖在你膝头用脸蹭你刺猬一样的青下巴——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每年只有几次的奢侈,所以记忆便如雕刻在心一样。纵使我现在已记不起那是怎样的温情场面,淡忘彼时你有怎样的眼神怎样的话语。但是在想象的场景里,脸上仿佛还留有那种被胡茬轻硌的触感,每一点的接触扩散一片,宛若手心轻抚的轮廓。
现在的我对相机镜头唯恐避之不及,但那时的我则可以在你的镜头前尽情发挥。以至于现在我翻以前的相册,都惊讶于我和你能有那样亲密的姿势。也许这才是正常的父女。
后来你离开了中央新闻图片社,到了临近的成都,我和妈妈能每年寒暑假到那边住上几个月,就是这样的改变,我那时已经很满足。于是我可以在成都某个华灯初上的傍晚,坐在你肩头,我们披着一路星光从一环慢慢走回二环的公寓。
如果不是你那我无法理解的梦想,我们也许现在还维持着这样的安详的生活。
你在成都混到了报社主编的位置上,这对于你这种原先的小记者来说,已经算修成正果、最高段数了。但你而后又莫名其妙地辞职,回到重庆,在私营企业里从最基层干起。同时我也开始上学,最美好的时光结束,后来的几年就变得出奇的快。
我和你的生活是切开的两部分,在我按部就班读完小学再上中学的同时,你已经连换N个公司最终到了现在的位置。
但是什么时候开始,我和你,你和妈妈,我们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最终导致了现在这样不能挽回的局面。
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你每天一个的问候电话不耐烦;听到楼下有锁车门的声音,就祈祷不是你,在楼下看到深蓝色别克,也紧张地查看车牌;尽量减少与你见面的机会;跟你的话变得很少,让你不得不定下那样的规定。你本是对人心很敏感的人,我不知道你是否察觉出了这样的变化,因为我很多时候感觉,这么多年我们之间,只是我一年一年转变对你的态度,你却始终如一。
你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妈转变了态度,虽然你们之间从没有吵闹,但却多了沉默和冷淡。我从小便不认为生在单亲家庭是遗憾,我把它当做别人没有过的成长经历,但到了你和妈终于感情殆尽最终在法律上分手的时候,我还是感觉难熬。
对于离婚一事,你曾说你也是情商不高的人( 当然你这话的前提是“我虽然智商比较高” ),现在看来也的确不假,这是你一直以来的不治之症——不会区别家庭、事业,更别说平衡。
——你在家也会把合约、条款履行到极致,账目一丝不苟,抚养费账单甚至需要我过目、签字才算生效。离婚后你则愈演愈烈,这么说你可能不高兴:你学会对一两百块钱斤斤计较。你和妈则不是前妻、前夫,而是协议书上冷冰冰的甲方乙方。
你喜欢别人的崇拜和尊重,你爱给我讲你的发家史;你在QQ上的驴友圈里,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在经商和文学艺术上,造诣颇深的新一代成功人士;我本以为早年的报社生活,只带给了你用镜头编织光影的一技之长,没想到你近年却迷上写游记,你甚至会把新游记邮给我,让我作出评判;你总是爱拿“外面的世界”来与妈工作的大学对比,你总说不崇拜大学学院派。也许吧,你有这样的资本,没上过大学、高中被停课的新一代成功人士。
你骄傲于我对你淋漓尽致的遗传,骄傲于我有与你一样的眉眼、一样的睫毛、一样的额头。我却把我自小矮胖的身材和笨拙的手指,归咎于你带来的不幸。
你疑惑于我的寡言,或者疑惑于我与你背道而驰的平凡。你希望我像你一样有庞大的朋友圈、最OPEN的性格。只是我已经说过了,我不善言辞,本来便难于和所有人推心置腹,自己在朋友中间总是突兀的个体,于父母,则是更甚。我也想你在向朋友介绍我、提及我的时候,能用上诸如“重点中学”、“成绩名列前茅”、“学生会主席”这样的前缀,因为我知道你是死爱面子的人,很少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的不如人。
奶奶曾想把我作为让你们复婚的利器,便悄悄给我支招说:“把你爸叫回来。一家人一起做顿饭,每人分工,和和气气的,感情不就是这样生成的?”其实当着奶奶的面我没敢说,我并不大希望你们复婚,奶奶口中的场面也曾经存在过,是在那段不挂窗帘的日子里,那亦是年幼时的梦了。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儿女情长才是你多年来一直想逃离的吧?
为你暴躁的脾气,为你桀骜张扬的性格,为你带来的遗传密码,为你对妈的冷淡,为你早年的离开……为了你的一切,我都曾尝试过要用尽自己所有的感情来恨你。
在六年级时候的那个下午,我就曾经说过:“我曾努力要恨你”。但到现在也未能如愿。
只因为我不能恨你,只因为你是我爸爸,是我今生无法摆脱的,最重要的人。
我爱你,爸,因为我是你女儿。
★点评:
这是一篇抒写真实情感的好文章。冷峻的文字下,全是一个女儿对父亲深挚的爱。这只是一种有关于遗传和基因的天然的血缘之爱吗?作者自揭心事的婉曲文字告诉人,不是。她以个人成长后的心理积累,对父亲做深情的回看。虽有些许不能原谅的怨责,更多的已是一种无奈的理解和包容。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可以认为,在那个“不挂窗帘的纯真年代”,父亲给她的印象其实并不够真切。而现在,这个为了自我实现不停折腾,东西奔走,但求一心所适,无暇顾及其他的人,真的在她心里有位置了。
他们是多么的相像,从情商负数的社交菜鸟,到出奇的沉默与好强,什么不行就做什么证明给人看的倔强性格。其实,在她还没懂事的早年,她那样有意地躲着父亲拒斥父亲,就已经告诉人,她有多么愿意走进父亲。他们从来没有分开,如今更从血缘亲情,回到了理解与同情。
在文章中作者还感叹,“最好的时光结束,后来的几年变得出奇的快”。童年是一个人人生展开的原型。以后她将面对更复杂的世界和人性,后来的人生道路,将因此而变得更出奇的瞬忽。但,这是不是说它就不能留下什么美好了?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如果这篇文章百分之百地真实,那么,那个父亲,将在他生命的迟暮中回归,不仅一定回归到她的身边,也有可能回归到他妻子的身边。以现在可以看到的她对父亲的理解,我们相信,他们都会有一个远好过以前的将来的。
文字的力量竟是这般的强大。这篇简约含蓄的文章让人感到,它可抵达的深度,真是无限。
汪涌豪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每次看到“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字样,我内心都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激动。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窥探到一群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年轻灵魂,他们是如何用文字来描绘世界、表达情感的。这本书《第12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上卷)》,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这扇窗背后,隐藏着的无数个精彩纷呈的内心世界。我特别好奇,那些获奖的作品,是怎样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闪光点?它们又是如何用最贴切、最生动的语言,将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和思考,凝固在纸页之上?或许,有的作品会用一种冷静而疏离的笔调,剖析人性的复杂;有的作品,则会以一种炽热而真挚的情感,抒发青春的迷惘与憧憬;还有的作品,或许会以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维度。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能够深深打动我的文字,那些能够让我反复咀嚼、回味无穷的篇章,并从中汲取到属于我的灵感与力量。
评分作为一名对青少年创作充满兴趣的读者,《第12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上卷)》无疑是一本不容错过的读物。我一直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选标准和作品风格充满好奇,因为我深知,能够从中脱颖而出的作品,往往代表着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浓缩的宝库,里面储存着当下青少年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才华。我特别期待那些作品中蕴含的真挚情感,那些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那些富有创意的叙事手法。我想知道,这些年轻的作者们,是如何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转化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又是如何用文字构建起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选集,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一种情感的传递。我渴望在阅读的过程中,与这些年轻的灵魂产生共鸣,从中获得启发,甚至能够找到一些能够触及我内心深处,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文字。
评分作为一名深度文学爱好者,我对《第12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上卷)》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对其“获奖作品”这一身份的认同。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文集,而是经过层层筛选、代表着当前青少年文学最高水平的作品汇编。我常常思考,是什么样的选题角度、叙事方式、语言风格,才能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评委们的青睐?是那种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是那种独树一帜的艺术构思?还是那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我更倾向于相信,这些获奖作品一定具备了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度和艺术感。它们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真挚的情感;或许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却有着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或许没有宏大的主题,却有着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关照。我渴望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去理解当代青少年是如何观察世界,又是如何思考人生的。这些作品,无疑是连接成人世界与青少年内心世界的桥梁,是了解时代精神的一扇窗口。我想知道,他们笔下的青春,是怎样的色彩斑斓,又是怎样的忧愁思虑。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而《第12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上卷)》,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吸引力。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对创新与个性的推崇,是对自由表达的鼓励。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份“上卷”中,究竟汇聚了多少令人惊艳的笔触,多少触动灵魂的篇章。我想象着,或许会有某个作品,用一种极其平凡的叙事,描绘出生活中最不平凡的感动;或许会有另一个作品,用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构思,构建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奇幻世界;再或许,会有作品以一种略带疏离的视角,审视当下,引发我们对自身与社会的深刻反思。每一个获奖作品,背后都凝结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承载着他们独特的观察与思考。我非常期待,能在这些文字中,发现与我相似的情感共鸣,也能看到那些我从未曾想过的角度和观点,从而拓展我的视野,丰富我的内心世界。
评分拿到这本《第12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上卷)》,我真是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感受一下当代青少年独具匠心的文字世界。我一直对新概念作文大赛情有独钟,觉得它挖掘出的作品往往能触及最真实、最鲜活的情感,用最纯粹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考。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里面藏着无数年轻作者的灵感火花,他们是如何用笔触勾勒出属于他们的青春模样?是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感动?还是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构建出奇幻瑰丽的篇章?亦或是通过犀利的视角,剖析社会现象,引发深刻的共鸣?我尤其好奇那些获奖作品,究竟有哪些独特的魅力,让评委们为之倾倒,让它们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见证?每一篇文字背后,是否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个闪耀着智慧与情感的光点?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与这些才华横溢的同龄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从中汲取养分,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无数颗年轻心灵的呐喊与低语,我深信,它一定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启发。
评分中学生看的还算可以吧
评分质量好 速度很快,喜欢!
评分给小孩买的,便宜
评分冷风将那玻璃片上的水汽凝结成冰花之时,没有浪漫的雅致去品味那泛出白光的冰冷画面。对于背面的世界,被一种不可抗拒力直接制约着,同时那股力量能穿透附着在两个如此相似的世界之间的隔膜。自恋者多半是因为这股神秘力量才向倒影示爱的吧。镜像里的居民只是一味等待现实的波动来推动自身的变化,即使这是主观意识自然推理的结论,也不会有人试想着倒转镜子——虽然背面并照不出映像。施加这份不可抗拒力的存在只能是生性多忧的人了。唯恐一日镜子的背面被打破,那种超现实的结局也不一定是人类洞察镜像的完美收尾。
评分不错
评分精彩书摘
评分翻了翻,感觉不错,翻了翻,感觉不错
评分书还不错,没发现问题!
评分买给上中学的妹妹的,纸张较薄,翻了一下,写的一般.有些少年强说愁的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