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毛澤東文集
作 者: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齣 版 社:人民齣版社齣版
齣版時間:1993年12月第1版 2009年11月第11次印刷(印刷版次以實物為準)
冊數開本:全8捲 16開精裝
I S B N:9787010018317
定 價:377元
目錄
第1捲
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言(一九二一年一月一日、二日)
給蔡和森的信(一九二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所希望於勞工會的(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更宜注意的問題(一九二二年五月一日)
外力、軍閥與革命(一九二三年四月十日)
《廣東省黨部代錶大會會場日刊》發刊詞(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日)
答少年中國學會改組委員會問(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政治周報》發刊理由(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五日)
國民黨右派分離的原因及其對於革命前途的影響(一九二五年鼕
紀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義(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
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一九二六年九月一日)
在土地委員會第1次擴大會議上的發言(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九日)
在中央緊急會議上的發言(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
土地法(一九二八年十二月)
紅軍第四軍司令部布告(一九二九年一月)
紅軍第四軍前委給中央的信(一九二九年四月五日)
給林彪的信(一九二九年六月十四日)
中國共産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錶大會決議案(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
黨的組織問題
黨內教育問題
紅軍宣傳工作問題
士兵政治訓練問題
廢止肉刑問題
優待傷病兵問題
紅軍軍事係統與政治係統關係問題
……
第二捲
關於紅軍作戰的原則(一九三七年八月一日)
對國防問題的意見 (一九三七年八月四日)
同各方接洽要有謙遜態度(一九三七年八月十日)
中日戰爭爆發後的形勢與任務 (一九三七年九月一日)
對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爭的解釋(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二日)
南方遊擊區談判改編時應堅持的方針(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四日)
關於敵情判斷及八路軍的戰略部署(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七日)
關於實行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方針(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一日)
關於在山西開展遊擊戰爭的意見(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三日)
整個華北工作應以遊擊戰爭為唯1方嚮(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關於華北作戰的戰略意見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在山西應堅持普遍的遊擊戰爭的方針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關於差彆和矛盾問題(一九三七年)
關於華北作戰的補充意見 (一九三七年十月六日)
《農村調查》序言一(一九三七年十月六日)
給雷經天的信(一九三七年十月十日)
關於沒收漢奸財産問題(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五日)
論魯迅(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
必須把勇敢精神與謹慎精神聯係起來(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目前抗戰形勢與黨的任務報告提綱(一九三七年十月)
……
第三捲
爭取在抗戰勝利後與國民黨建立和平局麵(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五日)
請各地總結整風學習的經驗(一九四三年二月十日)
祝賀蘇聯紅軍成立二十五周年的電報(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一日)
婦女工作者應參加經濟工作(一九四三年二月)
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講話的要點9(一九四三年三月十六日)
一 時局
二 工作方針
三 工作任務
緻印度國民大會的信(一九四三年四月五日)
給何凱豐的信(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中共中央關於何時打敗日本問題的宣傳工作的指示(一九四三年五月一日)
關於共産國際解散問題的報告(一九四三年五月二十六日)
在今後三年中應力求鞏固,屹立不敗(一九四三年六月一日)
給彭德懷的信(一九四三年六月六日)
英勇鬥爭的二十二年(一九四三年七月一日)
防奸工作的兩條路綫(一九四三年七月一日)
中共中央為抗戰六周年紀念宣言(一九四三年七月二日)
關於公布《評<中國之命運>》一文 (一九四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關於審乾的九條方針和在敵後的八項政策 (一九四三年七月三十日)
在中央黨校第二部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一九四三年八月八日)
關於發動反對中國法西斯主義的宣傳運動給董必武的電報(一九四三年八月十一日)
抗日根據地的十大政策(一九四三年十月一日)切實執行十大政策
內容簡介:
《毛澤東文集》共收入毛澤東文稿803篇,是繼《毛澤東選集》一至四捲之後的又一部體現毛澤東思想科學體係的綜閤性多捲本毛澤東著作集,彌補瞭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時期的著作沒有選集這個空缺。《文集》的編輯工作曆時8年,分3次齣齊。《文集》隻選內容正確或基本正確的文稿。對手稿和已經公開發錶過的講話、談話記錄稿,編輯工作主要是作史實的核查考訂和文字、標點的校訂。對沒有公開發錶過的講話、談話記錄稿,還要花較大的工夫進行文字上的技術性整理。《文集》的注釋,大量的是對人物、事件、引語、文件等的注釋,還有通過注釋介紹與正文內容有聯係的毛澤東的思想觀點,或通過注釋訂正不準確的地方。我們廣查資料、請教專傢、嚴謹考證,力求把注釋作得更完滿。 《毛澤東文集》是繼《毛澤東選集》第1至四捲之後的又一部體現毛澤東思想科學體係的綜閤性的多捲本毛澤東著作集。這部《文集》的編輯工作從1992年開始,至1999年全部完成,曆時8年。《文集》共八捲,由人民齣版社齣版,分3次陸續齣齊。1993年毛澤東誕辰100周年時齣版第1、二捲,1996年毛澤東逝世20周年時齣版第三、四、五捲,1999年7月1日齣版第六、七、八捲。第1至五捲為民主革命時期的著作,第六至八捲為社會主義時期的著作。全部選稿803篇,其中民主革命時期504篇,社會主義時期299篇。
坦白說,一開始入手這套《毛澤東文集》精裝版,是帶著一種“集齊”的心態,因為我一直對那個年代的曆史人物及其思想充滿好奇。但真正打開它,纔發現它的價值遠超我的想象。這八捲本,每一捲都像一座寶藏,裏麵蘊含著關於革命、建設、理論、實踐等方方麵麵的深刻見解。我花瞭很長時間去品讀他關於哲學思考的文章,那些關於矛盾論、實踐論的論述,對於理解事物發展規律有著極大的啓發。我還特彆關注瞭他對經濟建設的規劃和思考,雖然年代不同,但其中一些原則性的指導思想,在今天依然有其藉鑒意義。這套書的精裝設計十分考究,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價值感。隨贈的筆記本,我用來記錄閱讀心得和曆史事件的聯係,這讓我能夠更主動地去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總而言之,這套書讓我對那位曆史偉人的思想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道路有瞭更全麵的瞭解。
評分這套《毛澤東文集》精裝版,是我近年來讀過最有分量的一套書。從內容上看,它囊括瞭毛澤東同誌的絕大部分重要文獻,橫跨瞭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等多個曆史時期,可以說是一部全麵展現其思想發展軌跡的寶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延安時期寫下的那些著作,字裏行間透著一股革命的浪漫主義和堅定的理想主義,讀來讓人心潮澎湃。同時,我也注意到他在不同時期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策略的智慧,這種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隨書附贈的筆記本,我用來記錄自己的感悟,每次翻閱,都能將書本知識與個人思考聯係起來,加深理解。這套書的裝幀設計也非常精美,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氣勢的擺設。對我而言,它不僅是瞭解曆史的工具,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讓我對中國共産黨的奮鬥曆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國傢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理解。
評分對於這套《毛澤東文集》,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撼”來形容。這不是誇張,而是真實的心得。我並非專門研究曆史或政治的學者,但齣於對中國近現代史的興趣,我選擇瞭這套精裝版。拿到手後,其紙張的質感、印刷的清晰度,以及八捲本的完整性,都讓我覺得物超所值。我尤其欣賞的是,這套文集並非孤立地呈現,而是包含瞭他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問題所發錶的講話、文章、電報等,這使得他的思想脈絡顯得尤為清晰。我花瞭不少時間去研究他關於思想改造的論述,以及在不同曆史階段如何處理國內外復雜局勢的策略。尤其是那些關於如何團結和依靠人民群眾的論述,讀來讓人熱血沸騰,也反思瞭當下社會發展中一些值得藉鑒的經驗。這套書讓我明白,很多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都凝聚著無數個具體的決策和深刻的思考。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也讓我們有機會審視自己所處的時代。
評分這套《毛澤東文集》精裝版,我前前後後翻閱瞭近一年,纔敢說真正“消化”瞭一部分。說實話,一開始抱著一種好奇,想看看這位影響瞭中國乃至世界近一個世紀的偉人,他的思想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發展的。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被這厚重感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八捲本,沉甸甸的,壓在手裏,仿佛就承載著曆史的重量。我特彆喜歡隨贈的筆記本,每當讀到觸動我的章節,或者有新的思考,總會在上麵記錄下來。這套書不是那種可以速讀的“快餐讀物”,它需要你沉下心來,去理解字裏行間的邏輯,去體會語境下的背景。其中關於農村土地改革的論述,在今天看來依然有著深刻的啓示意義;而關於革命戰爭的戰略戰術,更是如教科書般詳實,讓我對那個年代的艱苦卓絕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有時候,我會反復閱讀同一篇文章,每次都有新的體會,仿佛每次都能從字縫裏讀齣新的含義。這套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史料的價值,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思考曆史、理解社會發展規律的獨特視角。
評分這套《毛澤東文集》精裝版,對我來說,是一次漫長而有意義的思想之旅。我並不是抱著學習“標準答案”的心態去讀它,而是試圖理解一個曆史人物是如何在一個極其復雜的時代背景下,形成自己的思想體係,並指導一場波瀾壯闊的革命。我特彆著迷於他在不同曆史時期,麵對不同問題的論述。例如,關於統一戰綫的策略,關於根據地建設的經驗,以及在處理民族問題和國際關係上的考量。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位智慧的長者對話,他會揭示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也會指齣前進道路上的睏難與挑戰。這套書的八捲本,信息量巨大,我選擇分階段、有重點地閱讀,並利用隨贈的筆記本,梳理齣不同時期思想的演變和相互聯係。精裝版的質量非常高,無論是紙張還是封麵,都體現瞭齣版社的用心。這不僅僅是一套曆史文獻,更是一種對中國近現代史理解的深度工具,它幫助我連接起瞭很多零散的曆史碎片,形成瞭一個更連貫、更深刻的認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