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日战争

清日战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宗泽亚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日史
  • 战争史
  • 近代史
  • 中日关系
  • 甲午战争
  • 历史
  • 军事史
  • 政治史
  • 东亚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291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07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8
字数:6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文简体版完整呈现相较于中文繁体版一字未删
  此次再版,更新了数十张图片及部分内容
  在装帧设计上,采用内封、护封的方式,内封印红金色,护封书名烫雅金。
  凤凰卫视、《新京报》《第一财经周刊》《文汇报》《羊城晚报》《深圳晚报》《新民周刊》《南国都市报》《信息时报》《看历史》《炎黄地理》、凤凰网、人民网、搜狐网、腾讯网联合推荐
  
  

海报:


  

内容简介

  

  1894年清日的战争,清朝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战争”;日本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欧美命名“First Sino-Japanese War”。依据国际上对战争命名的惯例,明确作战当事国的主宾关系,《清日战争》题为“清日战争”。清日战争已过百年,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痛和耻辱。从那个时代开始,外来侵略接踵而至,在中国近代史上,当西方文明和明治维新与古旧的清朝体制发生猛烈碰撞时,战争的失败也催生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
  作者将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处馆藏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华语史学界难得一见的史料和大量弥足珍贵的图片,爬梳整理,按战争经过、战争背景、战争、战时、战地各种局部、战争影响、大事记、图记、表记等编纂出一部崭新巨著。书中对甲午战争历史的深层挖掘和剖析,力图站在中间立场分析战争的胜败得失,有助于读者更多地认识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清日战争》各部分均采用清日两国对比手法写作,全面对比双方的军、政、经、民等各方面因素,清晰直观,一目了然。较之以往单纯纪事或编年手法的突破,有利于对清日两国之间战斗力等军事能力现状的了解。

作者简介

  宗泽亚,日本研究学者,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在科学院工作。多年专注日本古代民间风俗文化及近代中日甲午战争史的研究。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专著,是我读过研究这场战争很具价值的书籍之一,书中运用了大量日方的数据,几达巨细无遗的程度,甚至连日军炊事班使用什么炊具,都一一罗列出来。这种对技术细节的关注,一向是中国学者很缺的。不过,这本书以日方史料为主,能引起争论之处甚多,光是书名,我估计就有不同的意见。
  ——叶曙明,近代史学者
  
  ★这本书也许也不可能得到很多读者的认同,但是我想谁都没有办法否定,作者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的孤诣苦心。
  他搜集了那么多资料,他对于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对这场战争很多具体的方面,所做的研究和探索,我看在中国的历史学家里面,没有人能够做得到,至少中国的历史学家好像还没有人能够到日本去做这样的史料搜证。
  ——香港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
  
  ★对于维系东亚的稳定来说,那段历史中依旧蕴藏着不可忽视的丰富财产,这也正是这本《清日战争》的价值所在。
  ——《书城》

目录

出版前言
第一章 清日战争
1.1 战争背景
朝鲜之乱
清日出兵
外交纷争
列强仲裁
和平破裂
战争的民意
清日两国宣战
1.2 清日军力
清军战斗力
日军战斗力
清日两国军力比较
1.3 朝鲜战役
清日两军动向
朝鲜王宫之战
成欢战斗
平壤会战
1.4 清日大海战
丰岛海战前动向
丰岛海战
黄海战前动向
黄海海战
黄海战后动向
1.5 鸭绿江作战
清军防御态势
日军侵攻满洲
山县有朋的冒进作战
1.6 金州旅顺作战
花园口登陆
金州攻防战
旅顺攻防战
旅顺海防战
1.7 威海卫作战
清军在山东半岛防御
日军在山东半岛攻势
威海卫陆战
港湾攻坚战
1.8 辽河平原会战
缸瓦寨作战
盖平战斗
海城攻防战
辽河会战
1.9 清日和谈
和谈背景
第一轮和谈
第二轮和谈
三国干涉
清日战争总决算
1.10 台湾作战
日本侵台方略
武力夺取台湾
台湾民众的抗战
占领台湾
















第二章 清日战争观
2.1 近代军备
近代清国军队
近代日本军队
2.2 兵站体系
清军后勤体系
日军兵站体系
2.3 情报战争
清国的情报事情
日本的情报战争
2.4 野战通信
清国电报通信
日本电报通信
2.5 战场医疗
清军战场医疗
日军战场医疗
2.6 战争俘虏
清国俘虏观
日本俘虏观
日军俘虏收容状况
2.7 战场军纪
清军战场军纪
日军战场军纪
2.8 战争媒体
清国战争媒体
日本国战争媒体
2.9 战争科技
清国战争科技
日本战争科技
2.10 战地民政
2.11 清国观形成
日本的清国观
清国军队观
2.12 战争与民众
战争与清国民众
战争与日本民众
战争与朝鲜民众
出征兵家属
战争与宗教
2.13 军国与天皇
日本军国之路
武士道军人
天皇的士兵
战争与天皇
军国的崛起
2.14 战争的反省
清国战争反省
日本战争反省


第三章 清日战争大事记
3.1 长崎事件
3.2 高升号事件
击沉高升号
事件的葛藤
丰岛海战第一炮
高升号裁判
3.3 旅顺虐杀事件
旅顺事件舆论战
旅顺事件目击者
野蛮对决的证言
虐杀事件的隐匿
野蛮文化的悲剧
3.4 北洋水师降服始末
3.5 清日战俘交换记
3.6 李鸿章马关行
清日和谈
日本媒体报道
3.7 金玉均之死
暗杀金玉均
李鸿章谈话报告
凌迟金玉均之尸
金玉均之墓
3.8 清国密电破译集


第四章 清日战争图记
4.1 清国北洋水师战舰
4.2 日本联合舰队战舰
4.3 黄海海战图记
4.4 日清战争随军申请愿
4.5 日军作战地图
4.6 清国陆军主要炮械
4.7 日本陆军主要炮械
4.8 清国陆军主要枪械
4.9 日本陆军主要枪械
4.10 日清战争批准条约
4.11 大清国光绪皇帝对日宣战
谕旨
4.12 日本国明治天皇对清宣战
布告
4.13 中立国宣言
4.14 清日战争历史人物
清国历史人物
日本国历史人物
朝鲜及三国干涉历史人物


第五章 清日战争表记
5.1 战争机构
5.2 两国军力
5.3 朝鲜战役
5.4 清国本土作战
5.5 黄海海战
5.6 清日和谈
5.7 台湾作战
5.8 军事体制
5.9 兵站供给
5.10 情报战争
5.11 战争通信
5.12 战争医疗
5.13 战争俘虏
5.14 战场军纪
5.15 战地民政
5.16 战中民众
5.17 日清战争日本民生要事记
清日战争年表
表记参考资料
结束语
参考及引用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清日战争
  1.1 战争背景
  朝鲜之乱
  同属远东的朝鲜国,像楔子一样夹在中国、俄国、日本国之间,是列强踏入远东的最后一块神秘封地,因此有“隐藏的王国”之称。朝鲜独特的自然地貌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她的东海岸是一道连绵不断的峭壁,西海岸是一汪著名的远浅滩,港湾仁川可以与海路相连,却不是一个优良港口,湾内海潮变化频繁,涨潮和退潮时间相隔短暂。涨潮时舰船可以顺海流进入港岸,退潮时强大的回吸力能将舰船引向礁岩,退避不及的舰船会搁浅在淤泥中。朝鲜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战略意义,成为近代列强争夺、占领、蹂躏的受害国。
  1863年朝鲜国王哲宗驾崩,先王无后嗣,奉翼宗神贞王后赵氏之命,由兴宣大院君嫡第二子李熙(1852—1919)即位,庙号高宗。高宗未成年,生父大院君作为摄政王代理执掌政务。朝鲜的吏制推行儒学、朱子学教育,模仿邻国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出世的学者在朝廷日益形成维护贵族利益的“两班”势力,拥有像中国的士大夫、日本武士那样的特权。当外国势力欲打开朝鲜国门时,他们首先担心外来文化会动摇本身物质利益、思想倾向、国内的权贵体制。清国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洋文化强行流入清国也渗入了朝鲜。大院君的锁国政策开始在两班势力中出现争议,朝鲜开化派的萌芽诞生。国内广大农民不满君主专制下的不法课税、土地兼并、过酷徭役,反抗朝廷的声势逐渐壮大。
  1866年在朝鲜传教的法国神父卡特利库,遭到朝鲜宫廷的迫害、追杀而逃亡清国。应神父的请求,常驻清国的法国舰队七艘战舰开往朝鲜,占领了江华岛,向朝鲜施加军事压力,引发“丙寅洋扰”事件。大院君政权推行强硬的攘夷政策,不屈膝于法国强敌,迫使舰队撤离。1871年美国驻华公使借口数年前,朝鲜烧毁擅自进入朝鲜的美国商船为由,要求朝鲜宫廷开国通商,遭到拒绝。美国六艘军舰侵入朝鲜,实施了登陆作战,引发“辛未洋扰”事件。最终两国交涉没有取得任何结果,美国只好退出朝鲜,返回清国。朝鲜长期以来的对外政策和天然的地理屏障,成功阻挡了欧美诸国用炮舰外交敲开国门的企图,成为远东最后一个顽固锁国的王朝。
  1873年大院君辞去摄政,将政权移交给他年满21岁的儿子李熙。高宗接替大院君政权亲理国事,王妃闵氏一族趁机篡取了国王的权力。此后,宫廷大院君派和王妃闵氏派的两大势力内斗加剧,在国政和对外政策上各持己见,针锋相对。而国政腐败,贪官污吏横行,民众苦不堪言,脆弱的朝廷危机四伏,不堪一击。朝鲜的锁国政策引起邻国日本的强烈不满,日本国内“征韩论”的呼声日益高涨。欧美列强频繁撞击朝鲜国门的情势警觉了日本,一旦朝鲜被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日本将永远失去朝鲜,日本必须在列强之前取得对朝鲜的控制权。
  1875年5月,日本“云扬号”等三艘军舰,侵入釜山港,开炮演习示威。9月,“云扬号”再度独自进入江华岛测量海图,遭到江华岛守军开炮攻击,“云扬号”立即还击摧毁了江华炮台。12月,日本全权大使率军舰六艘前往朝鲜,就江华岛开炮事件向朝鲜提出抗议,要求两国缔结通商条约。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清国政府不愿看到朝日间对抗,引来欧美列强的干涉,劝告闵氏一族对日开港。
  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了《日鲜修好条规》,史称《江华条约》。日本从朝鲜获得开港通商和免税特权,在朝鲜拥有了领事权和裁判权。日本对朝鲜的强权渗透引起西方列强的关注,1882年美国效仿日本与朝鲜签订《朝美修好条约》,英、法、德、俄、意、奥、比、荷、丹等国也在美国之后,与朝鲜签订了类似条约。在江华岛不平等条约的框架下,日本商品享有免税特权,严重冲击了朝鲜的国有产业。闵妃亲日派一族主导的朝鲜政府军,开始招募日本军事顾问改造军队,编制训练新军。军制的改革触动了朝鲜旧军人的利益,招致旧势力的猛烈反击。
  1882年,大院君在京城煽动军队叛乱,冲入王宫,挑起“壬午兵变”。乱兵焚毁日本公使馆,杀死七名日本军事顾问,公使官员被迫趁夜潜逃回国。应朝鲜国王请求,清国驻朝鲜军队迅速镇压了兵变。兵变事件发生后,日本派遣陆海军两个大队开赴朝鲜,抗议朝鲜的无礼行为,朝鲜国王派遣全权特使金玉均一行前往日本谢罪。清国政府为了平息日本和朝鲜间的紧张局势,将大院君押送清国软禁。日本政府则迫使朝鲜政府签订了《济物浦条约》,要求朝鲜向日本赔偿55万日圆损害金,允许日本派1,000名警卫驻扎朝鲜,保护日本侨民和公使馆。事件虽然就此平息,但是清国警觉日本驻军朝鲜的目的,急速从本土增调3,000人的兵力开进朝鲜,向日本施加压力,两国军队因此形成了对峙的强弩之势。“壬午兵变”导致朝鲜宫廷完全倒向清国,日本在朝鲜处于被冷淡的境地。
  1884年,从日本归来的朝鲜政治家金玉均等人,在日本军方支持下秘密组建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党——“开化党”。12月4日,开化党策动了挟持国王,企图推翻皇室政权的政变,史称“甲申政变。”政变一时取得成功,开化党宣布朝鲜脱离与清国的宗属国关系,建立独立国家。紧急之中,闵妃请求清国驻朝特使袁世凯救援,清军迅速出兵镇压了政变。金玉均等人的政权仅三日,便告流产,主谋数人被迫逃往日本国避难。政变平息过程中,清军和日本公使馆警卫队之间发生冲突,日方民众和军人均有伤亡。事件惊动了清日两国政府,为了解决围绕在朝鲜问题上的纠纷,两国分别委派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天津会谈,双方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之一项规定,“今后朝鲜国若有重大变乱事件,清日两国如要派兵,须事先相互行文知照。”此一条款为十年后清日两国军队合理出兵朝鲜埋下伏笔。
  《天津条约》签订后,日本加速对朝鲜的渗透,并不断扩充国家的军事力量。1886年,清国和日本国对朝鲜的贸易额之比为83 : 17,到了1892年两国对朝鲜的贸易额之比达到55 : 45,水平已趋于接近。日本在朝鲜贸易的急速增长,显示清国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发生动摇,清日两国在朝鲜问题上的矛盾日益深化。为了对抗清国飞跃扩展的军事力量,日本陆海军急速扩大军备,国家财政年年增加军费开支。1881年军费占国家支出总额的16%,1883年占21%,1890年占29%,日本的产业政策,从殖产兴业向富国强兵方面转换。
  1890年,针对朝鲜半岛的紧迫情势,清国以日本为假想敌在旅顺扩建要塞,兴建大型船坞和机械工厂,在周围高地构筑永久炮台。来自北方俄国人的威胁更是咄咄逼人,1891年俄国开工兴建横贯西伯利亚铁路,在海参崴开设军港。同年,俄国舰队访问日本,以显示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俄国人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就是排除日本在朝鲜的势力,企图取得朝鲜周边的不冻港,建立俄国在远东的霸主地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日本陆军长老山县有朋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军备意见书,指出俄国的西伯利亚铁道计划将在十年后完成,那时日本的假想敌将不再是清国而是俄国,日本必须抢在俄国人之前在政治和军事上确保对朝鲜的控制权。为达到这个目标,日本有必要在清国领地内设立据点,日本需要合适的理由在军事上打击清国的军事力量。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清日战争》的图书的简介,内容涵盖了历史背景、战争起因、主要战役、军事技术对比、外交影响以及战后格局的深刻分析,且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 --- 图书简介:《清日战争》 一、 历史背景:东亚的权力真空与现代化浪潮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末期,东亚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图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相对稳定后,清朝的统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外压力。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在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进程中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然而,在晚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有限的改革尝试也在悄然进行,试图在维护传统体制的同时吸纳西方技术。 与此同时,日本正经历着明治维新带来的剧变。通过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日本迅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府,大力推行西式教育,并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军事和工业的现代化。明治政府将目光投向海外,渴望打破西方对亚洲的控制,并在东亚确立其霸主地位,这与清朝“天朝上国”的自我认知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这种历史背景下的权力竞争,使得原本在文化和地缘上紧密相连的两个东方邻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冲突的道路。本书详尽梳理了双方在思想、政治结构及社会心态上的巨大差异,为理解这场战争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史学基础。 二、 战争的导火索:朝鲜半岛的战略地位与外交博弈 朝鲜半岛,作为连接中国大陆与日本群岛的咽喉要地,自古以来便是双方势力角逐的焦点。清朝视其为“藩属国”,对其事务拥有传统上的宗主权。然而,日本明治政府对“大陆政策”的坚持,使其将朝鲜视为其国家安全的生命线和扩张的第一步。 本书细致描绘了战前十年,双方在朝鲜半岛上进行的外交拉锯战。从《江华条约》的签订,到对朝鲜内部改革势力的扶持与打压,每一次外交照会、每一次秘密往来,都充满了试探与火药味。甲申政变(1884年)的爆发,虽然被暂时平息,但已清晰地表明了双方在朝鲜问题上绝不退让的决心。各国列强,尤其是英美俄三国,在背后的推波助澜或保持观望的态度,也极大地影响了事态的走向。 三、 军事力量的对比与体系的差异 在战争爆发前夕,双方的军事体系展现出显著的差异。清朝的北洋水师在李鸿章的主导下,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一度被视为亚洲第一。陆军方面,虽然拥有规模庞大的绿营和湘军旧部,但新军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良莠不齐。 相较之下,日本的陆海军虽然在吨位和规模上可能不及清朝的精锐部队,但其优势在于高度的中央集权指挥体系、全国统一的征兵制度、西方式的联合作战训练,以及全体官兵对“天皇与国家”的狂热忠诚。本书通过对双方军事编制、后勤保障、军官培养机制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制度性劣势如何抵消了单纯的物质投入。 四、 主要战役的剖析:海战与陆战的转折点 本书对战争期间的关键性军事行动进行了深入的战术和战略复盘。 黄海海战(鸭绿江口海战): 这场决定性的海战不仅是双方舰队实力的直接较量,更是对各自海军指挥艺术和战术执行力的考验。本书详细分析了不同舰艇的性能、炮火的命中率、以及双方将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做出的决策,阐明了这场海战如何彻底摧毁了清朝在制海权上的希望。 平壤之战与辽东战役: 在陆地上,日军采取了快速、果断的穿插迂回战术,充分利用了其陆军的高机动性。平壤的失守标志着清朝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存在彻底崩溃。随后,日军越过鸭绿江,对中国本土发动进攻,本书详述了这些战役中清军防御体系的瓦解过程。 每一次战役的胜利与失败,都不仅仅是枪炮和船舰的较量,更是组织能力、信息获取与决策效率的比拼。 五、 国际反应与外交斡旋的失败 战争的爆发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西方列强出于维护自身在华经济利益的考量,或试图利用冲突削弱彼此的力量,或在幕后进行调停。本书重点研究了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所采取的“中立”政策的实质,以及他们对战争走向的干预程度。 在清朝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贯穿始终,从最初的轻敌冒进到后期的被迫求和,决策层展现出的犹豫不决和信息阻塞,极大地削弱了其外交斡旋的空间。本书梳理了停战谈判的艰难过程,以及列强在其中扮演的复杂角色。 六、 战争的深远后果:东亚新秩序的奠基 这场冲突以清朝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告终,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和领土割让本身。 对清朝的冲击: 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极大地动摇了统治阶级的信心,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救亡图存”思潮,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 对日本的意义: 日本通过战争获得了巨额赔款,进一步巩固了其现代化成果,并确立了其在东亚的“新式强国”地位,为其后续的帝国主义扩张奠定了基础。 对东亚格局的重塑: 传统上以清朝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彻底瓦解,世界历史的焦点开始从传统中华帝国转向新兴的日本帝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也因日本的崛起而加剧。 《清日战争》不仅是一部军事史著作,更是一部对近代国家转型、制度竞争与国际关系深刻反思的史学巨著。它清晰地揭示了在时代剧变面前,落后就要挨打的铁律,以及国家治理能力对民族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历史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作品都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书却深入挖掘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侧面。它不仅仅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人们意味着什么”。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鞭辟入里,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尤其是在涉及外交博弈和内部权力斗争的部分,处理得非常巧妙,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失微观的生动。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被极大地刷新了,也更加清晰地理解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这本书无疑是该领域内的一部重要著作,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叙事的张力。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历史背景与充满血肉的人物故事结合在一起,使得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对话,它们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更体现了角色的内在世界。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被情节的转折所震撼,作者总能在不经意间埋下伏笔,然后在最恰当的时候引爆,这种叙事上的“惊喜感”是很多小说所不具备的。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过瘾,一旦翻开就很难停下来,完全是那种一口气读完的佳作,让人意犹未尽。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着实令人惊艳,语言风格多变,时而如诗如画,时而又带着冷峻的现实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环境和氛围时的功力,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感非常强烈,仿佛身临其境。叙事节奏的把握也相当老道,时而紧凑激烈,高潮迭起,时而又缓缓铺陈,引人入胜。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手法,使得整部作品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书中对不同地域风貌的描绘,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准的作品,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厚重且充满力量的。它没有刻意渲染悲壮,却在平实的叙述中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作者对于社会变革中个体命运的关注,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比如书中描绘的那些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那种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抉择,都写得极其真实感人。它不仅仅是一部叙事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深处的脆弱与坚韧。读这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需要一种沉静的心态去品味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历史沧桑感。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带来新感悟的经典之作。

评分

《清日战争》这本书,我读完后真是感慨万千。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将焦点完全集中在宏大的战争场面上,而是深入到普通人在那个动荡年代的个体命运之中。作者对细节的刻画入木三分,无论是战场上的硝烟弥漫,还是后方百姓的艰难度日,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书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有些章节读来令人心痛,有些则让人感到振奋,这种情绪的起伏非常自然,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复杂与光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更像是一部深刻的人性史诗,它迫使我们去思考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和平的珍贵。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感觉还不错,应该是正版的

评分

评分

感觉还不错,应该是正版的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包装很严实,重点是快递超快超快超快!!!

评分

物流很快,本书历史感很强,近代史看过好多书,这是本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李美女蝴蝶,鸡肉卷看我康傅,法国

评分

好书,好在资料详实,文笔也好。

评分

双十一活动原价600 只付了150就买到了那么多 太划算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