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是昨天的、前天的地理,融时间与空间于一体,韩茂莉编著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梳理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的历史发展,通过回归前人经行的历程探寻旧日的足迹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配有数十幅贴合内容的插图,*直观,*具说服力。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 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 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 韩茂莉编著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 书系》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 、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 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 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在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环境变迁以及历史乡村社会地理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主持**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出版《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等学术专著,并在《文史》《地理学报》《考古学报》《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主讲课程“中国历史地理”被教育部评为***精品课。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讲 绪 论
第二讲 历史地理研究的起点
——史前时期人与环境
一 史前时期聚落的环境选择
二 聚落环境选择与人类生产方式
三 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
第三讲 地理视角下的历代疆域变迁
一 “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
二 中国历代疆域变化与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
三 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
四 关于疆域问题的余论
第四讲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植被的地理分布
一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干湿之变
二 历史时期植被地理分布变化与重要农业生产界限
第五讲 历史农业地理背景下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改造
一 历史时期人类农业开发与环境改造
二 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第六讲 历史经济地理的重要命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北方移民的技术贡献
一 从易田制到土地连作
——江南土地利用率**次提升
二 从水稻秧播到稻麦两熟制
——江南土地利用率第二次提升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环境选择与南移时间
第七讲 江河湖泊演变与人类活动
一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迁
二 关于历史时期黄河水患原因的探讨
三 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水道变迁
四 长江中下游湖泊变迁
第八讲 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
一 非农业民族的地理分布与经济生活方式
二 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与游牧业诞生
三 游牧业与游牧方式
第九讲 政治的空间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
一 分封制与政治空间管理
二 郡县制与地方行政管理
第十讲 空间的政治
——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一 “随山川形便”行政区边界
二 “犬牙交错”行政区边界
三 “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划界原则对当代的影响
第十一讲 历史交通地理(上)
——华北、内蒙古、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
一 太行山东麓道路与重要战例
二 华北平原通向内蒙古的道路与重要战例
三 燕山山脉与华北通向东北的道路
四 黄河中下游地区陆路交通
第十二讲 历史交通地理(中)
——西北、西南道路交通
一 “关中”的得名、道路系统与重大历史事件
二 川陕交通道路与重要战事
三 西南地区交通道路与民族经济文化
四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第十三讲 历史交通地理(下)
——运河与水路交通影响下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一 运河的开凿与主要运河的流向
二 天然河道的利用与岭南交通
第十四讲 地理形势与古代战略空间的演变
一 从西向东的政治空间与战略进程
二 从北向南的人口流动与军事交锋之地:淮河流域
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战事与长城的地理学意义
第十五讲 历史城市地理的基本问题
——城市产生、城市地域空间格局与都城内部结构
一 城市产生、发展的地理过程
二 中国古代城市地域空间格局
三 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与重要古都平面布局
四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给我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历史地理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地理观历史”,将那些庞杂的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地理背景下进行审视,从而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历史逻辑。我被书中对古代城市形态、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精妙分析所折服。书中对于古代不同时期,中国版图是如何在地理力量的作用下扩张、收缩,以及边疆民族的历史进程如何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的解读,都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对书中探讨的古代水利工程,如都江堰、大运河等,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从而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分析,感到极为震撼。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地理并非是历史的背景板,而是历史进程的参与者,是塑造中国文明独特性的重要力量。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地理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之所以如此推崇,是因为它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书中的内容并非是简单的史实堆砌,而是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和提炼,每一讲都提出了一个核心的地理视角,然后围绕这个视角展开历史的解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国自然地理格局如何影响政治中心选择的探讨,那些关于“天险”与“要冲”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历史上的权力格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于水系管理、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历史考察,也让我看到了古人在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的智慧与挑战。那些关于气候变化对历史进程影响的讨论,更是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宏观视野。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的山川河流,对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活动,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立体化的认识。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就被其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标题所吸引。我一直对我们这片土地的过去充满好奇,尤其是历史的演变与地理环境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总觉得这是理解中国文明独特性的关键。书中开篇便以宏大的视角,从地理要素出发,勾勒出中国这片古老土地的基本轮廓。它没有落入枯燥的地理知识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地理信息融入到历史叙事之中。例如,在讲述早期王朝的兴衰时,作者会细致地分析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水系变迁对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乃至于政治格局的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高原、山脉、盆地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的论述印象深刻,这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熟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仿佛他们身上都带着鲜明的地理烙印。书中对古代城市选址、都城迁移的地理学解读,也为我理解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国家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每一讲的开端,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得以在宏观的地理背景下,重新感受历史的脉动。
评分阅读《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的过程,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智者对话,他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引导我探索中国历史地理的奥秘。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风格,他并非一味地罗列事实,而是擅长将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具体的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起来,让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书中对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地理上的分界线,以及这种地理差异如何导致了长期的交流、冲突与融合的论述,让我对边疆史和民族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从中看到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民族性格,又如何影响了帝国的扩张与收缩。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疆域变动背后的地理驱动力也有着鞭辟入里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历史进程的逻辑。那些关于古代交通路线、商贸网络的描述,更是打开了我对古代经济史的另一扇窗户。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地理,更是在讲地理如何影响、塑造了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评分翻开《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之中,而书中的地理信息,则如同画卷中的经纬线,将一切都清晰地勾勒出来。我一直觉得,理解中国历史,离不开对中国地理环境的深刻认识,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一需求。它不仅仅是将地理知识与历史事件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地探讨了地理环境如何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力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书中关于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的差异如何导致了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的不同,以及这些差异又如何引发了历史上的区域冲突和政治整合的论述,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河套地区、江南水乡等重要地理单元的历史演变轨迹的描述印象深刻,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规律,通过地理的视角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这片土地的认识,从平面变得立体,从静态变得动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