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重印序言 序 新版序 第*章 量子力学基础和氢原子的状态函数 第二章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原子光谱 第三章 双原子分子的结构 第四章 分子对称性与群论初步 第五章 多原子分子的结构 第六章 共轭分子的结构 第七章 配位场理论和络合物的结构 第八章 原子价和分子结构小结 第九章 分子光谱(一)双原子分子光谱 第十章 分子光谱(二)多原子分子光谱 第十一章 分子的电性、磁性、磁共性振谱和光电子能谱 第十二章 晶体的点阵结构和X射线衍射法 第十三章 金属键与金属晶体的结构 第十四章 离子键和离子型晶体的结构、离子极化和向共价型晶体的过渡 第十五章 范德华引力和氢键,分子型和氢键型的晶体结构 附录 中外文人名对照表
说实话,这套经典文库里的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种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这本书也不例外。我记得当初是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原子和分子轨道理论的书籍,这本正好符合要求。它的排版风格比较传统,没有太多花哨的图示,更多的依赖于文字和公式来构建知识体系。这种风格的优点是信息密度极高,知识点之间关联紧密,缺点嘛,就是对视觉友好度不太高,长时间阅读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我记得有一次尝试在图书馆里对着灯光快速翻阅,发现很多关键定义和公式如果没有做仔细的标记,很容易就混淆了。但如果静下心来,在安静的环境下,配合着纸笔进行推导练习,这本书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它强迫你进行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它更像是一位严厉的导师,要求你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不容许任何概念上的含糊。
评分我拿到这本教材时,主要是为了准备一个高级研讨课程,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像很多市面上流行的教材那样,为了追求所谓的“易读性”而牺牲了理论的严谨性。它对物质结构,尤其是固态物理和量子化学交叉领域的一些前沿概念,处理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对称性群论和能带理论时的那种条分缕析,每一步推导都清晰可见,虽然过程冗长,但逻辑链条是完整的。不过,也正因为这种详尽,导致阅读体验有点像是在啃一块硬骨头,尤其是在熬夜攻克某个复杂的晶体结构计算模型时,经常会感到大脑CPU过载。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让你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而不仅仅是“是什么”。对于需要进行原创性研究的同行来说,这本“砖头书”的参考价值无可替代,但对于只是想应付考试的学生,可能需要更高超的抓重点能力,否则很容易迷失在细节的海洋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倒是记不太清了,反正就是那本关于物质结构的经典教材,我当时买的时候主要就是冲着“中国科学技术经典文库”这个名头去的,感觉挺有分量的。拿到手的时候,厚度倒是挺实在的,纸张质量也算对得起这个价格。我当时是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感觉内容上还是挺硬核的,很多公式和理论推导都非常详细,一开始看确实有点吃力,需要反复琢磨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印象最深的是它对量子力学在分子结构描述上的应用那几章,讲得深入,但对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搭配一些更基础的入门读物一起看,不然很容易被那些复杂的数学表达绕晕。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给专业人士或者高年级学生准备的“武功秘籍”,而不是给入门者准备的“启蒙读本”。如果你想深入研究这方面的理论,它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工具书,但如果你只是想了解个大概,那可能需要找一些更侧重概念和应用的普及性书籍来辅助理解。
评分我接触这本教材的经历非常直接,就是为了准备一个特定岗位的技术面试,据说面试官非常看重候选人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深度。这本书果然没有让人失望,它在阐述核心原理时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最纯粹的科学探索时代。它对晶体场理论和配位场理论的论述,非常详尽地展示了如何将群论工具应用于实际的分子和固体体系中去预测能级分裂和光谱特性。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是,这本书的逻辑跳转非常紧凑,它不怎么会停下来进行安慰性的解释,而是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了足够的预备知识。因此,我在阅读初期不得不频繁地利用搜索引擎来确认一些背景知识,比如某些特定的数学定理的适用范围等。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重理论、少应用细节”的书籍,非常适合那些需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来理解物质结构本质的专业人士,对于只想知道“如何操作”的人来说,可能略显晦涩和枯燥,但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化学爱好者,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经典科学文献的兴趣,希望能够跨越学科的界限,了解更深层次的物质构成原理。这本书在基础概念的阐述上是极其扎实的,比如对电子的运动状态、薛定谔方程在不同势场中的应用等,讲解得非常透彻。然而,由于它定位于“经典文库”,其内容跨越的时间线较长,部分非常前沿的、依赖于最新实验技术的描述可能略显不足,更多地侧重于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数学的优雅性。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而言,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很多高级的数学工具(比如张量分析)都需要我额外去查阅资料才能理解其在物理背景下的具体含义。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个理论的高塔,但通往塔顶的阶梯对于没有专业训练的人来说,未免有些陡峭和布满荆棘,更多是提供了一种仰望的视角,而非轻松的漫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