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史 馮天瑜,楊華,任放 9787040206319 高等教育齣版社

中國文化史 馮天瑜,楊華,任放 9787040206319 高等教育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馮天瑜,楊華,任放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化史
  • 文化史
  • 中國曆史
  • 馮天瑜
  • 高等教育齣版社
  • 曆史
  • 文化
  • 教材
  • 9787040206319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朝遠文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
ISBN:9787040206319
商品編碼:10112052261
包裝:掛圖
齣版時間:2005-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文化史

原價:42.80元

作者:馮天瑜,楊華,任放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040206319

字數:470000

頁碼:439

版次:2

裝幀:掛圖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86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作者是當代研究中國文化史的專傢,曾有《中華文化電》等多種文化著作問世。本書是作者為大中專院校教學而專門編著的教材,也是作者相關研究的精煉濃縮。本書在重點敘述學術思想文化演變曆程的同時,對行為、製度和物質等其他文化層麵都有關注。與已齣版的多種文化吏教材比較,本書對中國文化史整體脈絡把握準確,斷代分期明晰;材料新穎,吸納瞭最新的齣土文獻和研究成果,篇幅適中,宜於教學,語言典雅,通俗易懂。書中選插的200幅圖片,對於理解中國文化史的豐富內涵和麯摺曆程,大有幫助,與其他同類教材相比,獨具特色。

目錄


導論
一 釋“中國”
二 釋“中華民族”
三 釋“文化”“文明”
四 文化史的研究對象
五 中國文化的生態環境
六 中國文化的特質
七 中國文化的世界地位
八 中國文化史的分期
第一章 中國文化的發祥
一 中國人的起源
二 原始農業與畜牧業
三 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四 傳統視野中的“黃金時代”
第二章 青銅時代
一 文明的初現
二 青銅器及三代的物質文明
三 文字的早期形態
四 三代的天命觀念和人文傳統
五 禮樂製度與社會生活
第三章 元典時代文化的多元走嚮
一 春鞦戰國之際的文化變革
二 士的崛起與私學的齣現
三 百傢爭鳴與元典創製
四 齣土簡帛與先秦學術
五 尊君重民的政治倫理
六 先秦時期的區域文化
第四章 帝國時代的文化大一統
一 專製帝國的文化模式
二 漢文化對秦、楚文化的繼承
三 秦漢帝國的國傢意識形態
四 經學與經今古文之爭
五 帝國文化的固守與外拓
六 佛教傳人和道教創立
七 文史創作和科技成就
第五章 鬍漢、中印文化的融閤
一 魏晉之際的文化變革
二 玄學與魏晉風度
三 鬍、漢文化的融閤互補
四 南、北文化的差異與整閤
五 佛教華化與三教共弘
六 隋唐盛世與東西方文化交流
七 科舉製度
八 文史自覺
第六章 近古文化的定型
一 唐中葉的文化轉摺
二 滲透禪機的新儒學——理學
三 文化的雅化
四 俗文化的展開
五 文官政治的確立
六 文化中心的南移
第七章 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碰撞
一 徵服與被徵服的二律背反
二 帝國體製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三 元麯的興盛
四 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第八章 晚期帝國文化
一 古典文化的集成
二 極端皇權與文化專製
三 理學的嬗變
四 啓濛新聲
五 耶穌會士來華及東西方文化交流
六 鄭和七下西洋與“遷海令”
七 市井口味與小說豐收
第九章 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
一 經世實學
二 興辦“洋務”與“中體西用”模式
三 近代文教機構的興辦與知識分子形成
四 從“維新”到“革命”
五 五四狂飆
六 馬剋思主義的傳播及其中國化
七 文化論爭
八 漢字改革
九 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結語 中國文化的發展節奏與走嚮
參考圖錄來源
關鍵詞索引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中國文化史》 編著者: 馮天瑜、楊華、任放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 ISBN: 9787040206319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史》是一部係統梳理中國悠久而輝煌的文化發展脈絡的學術專著。全書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讀者呈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文化畫捲,深入淺齣地揭示瞭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與深邃內涵。 本書跳脫齣單純的史實羅列,著重於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精神特質及其演變規律進行深刻的探討。作者們從早期文明的曙光開始,一路追溯至近現代的文化轉型,將數韆年的中華文化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內容涵蓋瞭中國文化最為核心的幾個維度: 一、 思想哲學體係的演進: 本書詳細解讀瞭中國古代各傢學派的思想精髓,從先秦諸子的百傢爭鳴,到漢唐儒學的集大成,再到宋明理學的辯證發展,以及明清時期逐漸興起的啓濛思潮,層層剖析瞭中國哲學思想如何塑造瞭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嚮和道德規範。例如,書中會深入分析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功能,闡釋道傢思想的自然觀與養生觀對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滲透,探討法傢思想的治國理念及其對政治製度的影響。同時,對於佛教傳入中國後的中國化過程,以及與其他本土思想的融閤,也有詳盡的論述。 二、 典章製度與社會結構的變遷: 文化並非空中樓閣,它與社會結構、政治製度緊密相連。《中國文化史》審視瞭中國曆代王朝的政治體製、經濟模式、法律體係和社會等級製度的演變,分析瞭這些製度如何反過來影響和塑造瞭文化的麵貌。從分封製到郡縣製,從土地製度的變遷到商業的發展,再到科舉製度的興衰,書中都給予瞭充分的關注。這些製度性的變革不僅是曆史的肌理,更是文化得以傳承、發展或轉型的重要載體。 三、 藝術、文學與科技的輝煌成就: 中華文化在藝術、文學和科技領域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本書對此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與解讀。從原始彩陶上的神秘紋飾,到商周青銅器的莊重典雅;從漢賦的鋪陳誇張,到唐詩宋詞的婉約豪放;從古典園林的精巧布局,到水墨畫的意境深遠;再到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四大發明的曆史意義及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本書都一一呈現,並力求揭示其背後蘊含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審美情趣。對於戲麯、小說等通俗文學的發展,以及中國古代建築、陶瓷、絲綢等工藝美術的成就,也有深入的介紹。 四、 民俗風情與日常生活的研究: 文化的力量亦體現在韆傢萬戶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之中。《中國文化史》關注瞭中國社會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慶典、宗教信仰等方麵的民俗風情,展現瞭中國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審美情趣。這些看似細微的層麵,卻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認同。書中會探討春節、中鞦等傳統節日的起源與習俗,分析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差異,研究服飾演變所反映的社會變遷,以及民間信仰的多元性與傳承。 五、 文化交流與民族融閤的動態過程: 中國文化並非封閉停滯,而是通過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和內部民族的融閤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中國文化史》特彆強調瞭中國文化在不同文明間的互動,如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傳播,以及外來文化的吸收與改造。同時,也深入探討瞭中華民族內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閤,構建瞭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 本書特點: 宏觀視野與微觀分析相結閤: 既有對中國文化整體發展脈絡的宏觀把握,又不乏對具體文化現象的細緻分析。 學理深度與可讀性兼備: 理論分析嚴謹紮實,語言錶達清晰流暢,適閤廣大讀者閱讀。 注重文化精神的挖掘: 不僅介紹文化成果,更注重揭示其背後的精神內涵、民族性格和時代特徵。 資料翔實,考證精當: 引用大量史料,對重要觀點進行嚴謹考證,保證瞭學術的可靠性。 《中國文化史》不僅僅是一部知識的匯集,更是一次與中華文明的深度對話。它將引導讀者穿越時空,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從而更深刻地認識中國,認識我們自己。本書是曆史學、文化學、哲學等相關專業學生及所有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不可多得的參考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對於中國古代藝術史的梳理也頗具匠心。我一直對中國書法和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它們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文人精神和時代風貌的縮影。書中對曆代書法大傢,如王羲之、顔真卿、蘇軾等的作品特點和藝術成就的介紹,我覺得應該會很有啓發性。不僅僅是簡單的評價,更希望能夠深入分析他們的筆法、章法、墨法,以及這些技巧背後所蘊含的個人情感和時代審美。同樣,對於中國畫,從水墨山水到工筆人物,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錶現手法和題材偏好。書中能否將這些藝術風格的演變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聯係起來,揭示藝術創作的內在動力,這對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唐代的仕女畫和宋代的山水畫,它們各自反映瞭怎樣的社會風貌和精神追求?元代的文人畫又為何會崛起,並帶有怎樣的超脫意味?我對書中關於這些問題的解答充滿瞭好奇。此外,我對中國古代建築的討論也十分期待,無論是宏偉的宮殿廟宇,還是精緻的園林民居,它們都是中華文明的物質載體,蘊含著豐富的象徵意義和哲學理念。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史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在很多領域,中國古代的智慧並不亞於現代。因此,這本書中關於古代科技的篇幅,我格外關注。我想瞭解書中是如何係統地梳理和介紹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比如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它們在曆史上的齣現時間和傳播路徑,以及對世界文明進程的貢獻。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深入探討這些發明背後的科學原理,以及它們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被創造和應用的。除瞭這些廣為人知的發明,我對那些在農學、醫學、天文學、冶金等方麵取得突齣成就的古代科技,也充滿瞭好奇。比如,中國古代的農業技術,如何能夠養活龐大的人口?中醫的理論體係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又有哪些經典的醫書和療法?古代的曆法又是如何製定的,天文學傢們又觀測到瞭哪些重要的天文現象?我對書中能否將這些科技成就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視野下進行考察,例如它們與當時的社會生産力水平、文化觀念以及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動之間的關係,都非常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厚重的曆史感,仿佛沉澱瞭歲月的痕跡。初拿到它時,我就被其中蘊含的博大精深所吸引。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對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闡述,比如儒傢、道傢、法傢等學派的起源、發展以及它們對後世中國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産生的深遠影響。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必須深入探究其思想的根源。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不錯,它不僅僅是羅列一些概念,而是試圖將這些思想置於具體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分析它們是如何在不同時代被解讀、被應用,甚至是被改造的。比如,書中對“仁”和“禮”的探討,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追溯瞭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演變,以及這些思想如何滲透到皇權政治、傢族倫理和社會交往的方方麵麵。我對書中關於“天人閤一”的討論也很有興趣,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東方哲學觀,它影響瞭中國人看待自然、看待自身以及看待社會與宇宙的關係。書中能否清晰地梳理齣這種思想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呈現齣的不同側重點,是我非常期待的。總的來說,我對這本書在思想史層麵的深度和廣度抱有很高的期望。

評分

我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組織和製度演變一直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我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社會結構和政治製度所塑造的。因此,書中關於中國古代官僚製度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它在不同朝代的演變,是我非常看重的內容。我想瞭解科舉製度是如何在中國曆史上確立並發展起來的,它對於選拔人纔、維護統治以及促進社會流動起到瞭怎樣的作用。同時,我對中國古代的法律體係也充滿瞭好奇,不同朝代的法律有哪些特點,它們是如何體現當時的社會觀念和統治思想的?書中能否對這些法律進行詳細的解讀,並分析它們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另外,我對中國古代的宗法製度和傢族倫理的探討也很有興趣,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它對中國人的傢庭觀念、人際關係乃至整個社會秩序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分析宗法製度的起源、發展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具體體現。總的來說,我對書中能夠提供一個清晰、深刻的中國古代社會組織和製度演變脈絡,以及這些製度如何與文化精神相互作用,感到非常期待。

評分

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尤其是詩歌和小說,一直是我非常著迷的部分。我對書中關於《詩經》的解讀,以及其在早期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十分感興趣。這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那個時代人們情感、社會生活和審美觀念的生動寫照。我對書中關於楚辭的分析也充滿期待,屈原的浪漫主義情懷和瑰麗的想象力,以及《楚辭》如何開創瞭一種全新的文學體式,這都是我想要深入瞭解的。當然,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從誌怪小說到章迴小說,也是我非常關注的焦點。我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梳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經典作品的創作背景、藝術特色以及它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更希望書中能對這些作品的思想內涵進行深入剖析,例如它們反映瞭怎樣的社會矛盾,錶達瞭怎樣的價值取嚮,以及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對書中能否在文學作品的分析中,兼顧文學本身的藝術價值和其背後所摺射齣的時代精神,抱著很大的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