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减速器设计实例精解》在宏观讲解设计步骤的前提下,对大量减速器设计题目按照类型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讲解,全书共13章,包括减速器设计的宏观介绍,以及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一级锥齿轮减速器、一级蜗杆减速器、展开式两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两级圆锥一圆柱齿轮减速器和同轴式两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相应实例从已知条件开始,直至最后完成装配图和零件图的各个步骤,内容详细、完整。
《减速器设计实例精解》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工科院校的机械类专业、近机类专业学生参考使用,也可供电大、夜大的相应专业学生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减速器的类型和构造
1.1 减速器的类型及特点
1.2 减速器的构造
1.2.1 传动零件及其支撑
1.2.2 箱体结构
1.3 减速器附件
第2章 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
2.1 减速器的类型选择
2.2 传动方案的确定
2.3 电动机的选择
2.3.1 电动机类型和结构形式的选择
2.3.2 电动机的容量(功率)的选择
2.3.3 电动机转速的确定
2.4 计算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和分配各级传动比.
2.5 传动装置的运动、动力参数计算
第3章 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3.1 减速器外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3.2 减速器内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3.2.1 减速器内传动零件设计的参数选择
3.2.2 齿轮传动几何尺寸计算
第4章 减速器装配草图的设计
4.1 减速器装配草图设计的准备
4.2 两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装配草图设计
4.2.1 选择比例,合理布置图面
4.2.2 传动零件位置及轮廓的确定
4.2.3 画出箱体内壁线
4.2.4 初步确定轴的直径
4.2.5 轴的结构设计
4.2.6 轴承型号及尺寸的确定
4.2.7 轴承座孔宽度(轴向尺寸)的确定
4.2.8 轴承盖尺寸的确定
4.2.9 轴外伸长度的确定
4.2.10 轴上传动零件受力点及轴承支点的确定
4.2.11 轴的校核计算
4.2.12 滚动轴承寿命的校核计算
4.2.13 键连接强度的校核计算
4.2.14 完成二级展开式圆柱齿轮减速器装配草图设计
4.3 圆锥一圆柱齿轮减速器装配草图设计
4.3.1 俯视图的绘制
4.3.2 锥齿轮的固定与调整
4.3.3 小锥齿轮悬臂长与相关支承距离的确定
4.3.4 小锥齿轮处轴承套杯及轴承盖轮廓尺寸的确定
4.3.5 小锥齿轮轴外伸段长度的确定
4.3.6 箱体宽度的确定
4.3.7 轴承座孔长度的确定
4.3.8 轴上受力点与支点的确定
4.3.9 完成装配草图设计
4.4 蜗杆减速器装配草图设计
4.4.1 传动零件位置及轮廓的确定
4.4.2 蜗杆轴轴承座位置的确定
4.4.3 轴上受力点与支点位置的确定
4.4.4 蜗杆传动及其轴承的润滑
4.4.5 轴承游隙的调整
4.4.6 蜗杆传动的密封
4.4.7 蜗杆减速器箱体形式
4.4.8 蜗杆传动的热平衡计算
第5章 完成减速器装配图
5.1 对减速器装配工作图视图的要求
5.2 减速器装配图内容
5.2.1 减速器装配图底稿
5.2.2 减速器装配图加深及剖面线
5.2.3 标注尺寸
5.2.4 零件编号
5.2.5 标题栏和明细表
5.2.6 减速器技术特性
5.2.7 编写技术条件
5.2.8 检查装配工作图
第6章 零件工作图设计
6.1 零件工作图的设计要求
6.1.1 视图选择
6.1.2 尺寸及其公差的标注
6.1.3 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6.1.4 形位公差的标注
6.1.5 技术条件
6.1.6 标题栏
6.2 轴类零件工作图设计
6.2.1 视图选择
6.2.2 尺寸标注
6.2.3 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6.2.4 技术条件
6.3 齿轮等零件工作图设计
6.3.1 视图选择
6.3.2 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6.3.3 齿合特性表
6.4 箱体类零件工作图设计
6.4.1 视图选择
6.4.2 尺寸标注
6.4.3 形位公差
6.4.4 表面粗糙度
6.4.5 技术条件
第7章 减速器设计计算说明书
7.1 设计计算说明书的内容
7.2 设计计算说明书的要求
第8章 单级圆柱减速器设计
8.1 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
8.1.1 传动方案的确定
8.1.2 电动机的选择
8.1.3 传动比的计算及分配
8.1.4 传动装置运动、动力参数的计算
8.2 传动件的设计计算
8.2.1 减速器外传动件的设计
8.2.2 减速器内传动的设计计算
8.3 齿轮上作用力的计算
8.4 减速器装配草图的设计
8.4.1 合理布置图面
8.4.2 绘出齿轮的轮廓
8.4.3 箱体内壁
8.5 轴的设计计算
8.5.1 葛速轴的设计与计算
8.5.2 低速轴的设计计算
8.6 装配草图
8.7 减速器箱体的结构尺寸
8.8 润滑油的选择与计算
8.9 装配图和零件图
8.9.1 附件设计
8.9.2 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
第9章 单级锥齿轮减速器设计
9.1 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
9.1.1 传动方案的确定
9.1.2 电动机的选择
9.1.3 传动比的计算及分配
9.1.4 传动装置的运动、动力参数的计算
9.2 传动件的设计计算
9.2.1 减速器外传动件的设计
9.2.2 锥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9.3 齿轮上作用力的计算
9.4 减速器装配草图的设计
9.4.1 合理布置图面
9.4.2 绘出齿轮的轮廓尺寸
9.4.3 箱体内壁
9.5 轴的设计计算
9.5.1 高速轴的设计与计算
9.5.2 低速轴的设计计算
9.6 装配草图
9.7 减速器箱体的结构尺寸
9.8 润滑油的选择与计算
9.9 装配图和零件图
9.9.1 附件设计
9.9.2 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
第10章 蜗杆减速器设计
10.1 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
10.1.1 传动方案的确定
……
第11章 两级展开式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
第12章 两级展开式圆锥-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
第13章 两级同轴式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传动装置总体设计的任务包括拟定传动方案、选择电动机、确定总传动比、合理分配各级传动比,以及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为后续工作做准备。
2.1减速器的类型选择
合理选择减速器类型是拟定传动方案的重要环节,要合理选择减速器类型必须对各种类型减速器的特点进行了解。选择时可以参考表1-1中各种减速器的特点。
2.2传动方案的确定
完整的机械系统通常由原动机、传动装置和工作机组成。传动装置位于原动机和工作机之间,用来传递、转换运动和动力,以适应工作机的要求。传动方案拟订得合理与否对机器的性能、尺寸、重量及成本影响很大。
传动方案通常用传动示意图表示。拟订传动方案就是根据工作机的功能要求和工作条件,选择合适的传动机构类型,确定各级传动的布置顺序和各组成部分的连接方式,绘制出传动方案的传动示意图。满足传动要求的传动方案可能很多,可以由不同的传动机构经过不同的布置顺序来实现。图2-1列出了带式运输机设计的几种传动方案。要从多种传动方案中选出最好的方案,除了了解各种减速器的特点外,还必须了解各种传动的特点和选择原则。
带传动的承载能力小,传动平稳,可以吸收震动,但传动比不稳定,结构尺寸大,多布置在传动比稳定性要求不高的高速级传动;链传动运动不均匀,有冲击,应布置在低速级;开式传动的工作条件差,一般布置在低速级;齿轮传动的传动效率高,适用于大功率场合,以降低功率损失;蜗杆传动的传动效率低,多用于小功率场合。
另外,载荷变化较大或出现过载的可能性较大时,应该选择有过载保护和有吸震功能的传动形式,如带传动;在传动比要求严格时,可选用齿轮传动或蜗杆传动;在粉尘、潮湿、易燃、易爆场合,应该选择闭式传动或链传动等。
前言/序言
减速器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由于其设计过程中涉及的问题全面,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工科院校的机械设计课程的课程设计都是选择减速器设计。
本书在宏观讲解设计步骤的前提下,对大量减速器设计题目按照类型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讲解,全书共13章,内容包括减速器设计的宏观介绍及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一级锥齿轮减速器、一级蜗杆减速器、展开式两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两级圆锥一圆柱齿轮减速器和同轴式两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相应实例从已知条件开始,直至最后完成装配图和零件图的各个步骤,内容详细、完整。
本书可供高等工科院校的机械类专业、近机类专业学生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电大、夜大的相应专业学生使用。
本书由哈尔滨理工大学张春宜、郝广平、刘敏编著。第1~7章由张春宜编写,第8~10章由刘敏编写,第11~13章由郝广平编写,最后由张春宜进行统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哈尔滨理工大学于惠力教授、向敬忠教授、赵彦玲教授、潘承怡教授,以及机械基础工程系全体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但不涉及《减速器设计实例精解》内容的图书简介。 --- 《现代精密机械制造技术与应用》 —— 聚焦于前沿加工工艺、智能控制与材料科学的系统性论述 第一部分:精密机械加工的革新与挑战 本书旨在为机械工程师、制造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探讨当代精密机械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在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实际应用。我们避开了传统机械设计中的基础理论,转而聚焦于那些驱动现代工业进步的关键技术前沿。 第一章:超精密加工技术的演进与控制 本章深入探讨了当前主流的超精密加工方法,如纳米级磨削、高精度电火花加工(EDM)及激光辅助加工(LAM)。重点分析了影响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的关键因素,包括刀具磨损的实时监测、切削液的热力学效应,以及多轴联动数控系统的误差补偿机制。 微观形貌的表征与控制: 详细介绍了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光学轮廓仪在评估亚微米级表面粗糙度(Ra, Rz)中的应用,并建立了加工参数与最终表面完整性之间的数学模型。 热影响区的管理: 探讨了高速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局部高温对工件材料微观结构(如晶粒尺寸、相变)的影响,并提出了通过优化进给速度和冷却方式来最小化热影响区的策略。 第二章:先进材料在机械结构中的应用 现代机械往往需要在极端环境下工作,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本部分详细分析了几类高性能材料在关键机械部件中的选择、改性和失效分析。 轻量化结构件的材料选择: 重点剖析了高强度铝合金(如7075、2024系列)和镁合金在航空航天和汽车轻量化设计中的疲劳性能和抗蠕变特性。探讨了粉末冶金技术在制备复杂几何形状高密度部件中的优势。 陶瓷与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讨论了SiC、Al2O3等工程陶瓷在耐磨损、耐腐蚀环境下的应用,特别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GFRP)在结构刚度与重量比优化中的设计原则。分析了层间脱粘和纤维断裂的失效模式。 增材制造(AM)的材料科学挑战: 阐述了选择性激光熔化(SLM)和电子束熔化(EBM)过程中,金属粉末的熔化动力学、应力残余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后处理(如热等静压HIP)来消除孔隙率,提升最终部件的机械性能。 第二部分: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制造系统 本部分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手段,构建高效、灵活的未来工厂。重点不再是部件本身的设计,而是整个制造流程的优化与集成。 第三章:面向制造的系统集成与仿真 本章详细介绍了现代制造系统中的数据流管理和虚拟调试技术,强调了从概念设计到最终交付的全生命周期管理(PLM)。 离散事件仿真(DES)在产线优化中的应用: 探讨了如何利用Arena或FlexSim等专业软件对柔性制造系统(FMS)的缓冲区大小、物流调度和设备利用率进行建模与分析,以实现吞吐量的最大化。 数字化孪生(Digital Twin)在设备健康管理中的实践: 介绍了如何通过实时传感器数据,构建物理设备的虚拟模型,用于预测性维护(PdM)和工艺参数的远程优化。重点分析了数据清洗、模型校准和故障诊断算法的开发。 人机协作(Cobot)的系统集成: 分析了协作机器人在装配、检测等环节的应用,并探讨了安全空间规划、力矩限制控制以及作业路径规划等关键技术。 第四章:先进检测与质量保证技术 在追求更高精度的背景下,传统的抽检方式已无法满足要求。本章聚焦于非接触式、高效率的在位检测技术。 三维非接触式测量系统: 详细对比了激光三角测量、结构光投影和CT扫描技术在复杂曲面和内部结构无损检测中的适用性与精度限制。着重讲解了点云数据的配准、滤波与特征提取算法。 过程质量监控(In-situ Monitoring): 讨论了如何利用声发射(AE)、热像仪和高频振动传感器,实时监测加工过程中的异常状态。例如,在钻孔过程中监测钻头微裂纹的萌生,并据此触发自动换刀或工艺修正。 计量学与不确定度评估: 强调了现代测量系统(如CMM)的校准流程,并引入了基于GUM(Guide to the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标准的现代不确定度量化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结语:面向工业4.0的系统性思维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引导读者从单一零件的设计思维,跃升至对整个制造生态系统的系统性理解。内容涵盖了从纳米级的材料改性,到宏观级的产线调度与控制,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应对未来复杂制造挑战的知识框架。本书不涉及机械传动基础理论,而是完全侧重于工艺、材料、自动化与数据集成四大前沿支柱。 目标读者: 高级机械工程师、制造系统集成商、工艺研发人员及工业工程专业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