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2016中国好书)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2016中国好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著
图书标签:
  • 科技史
  • 中国古代科技
  • 发明创造
  • 文化遗产
  • 科普读物
  • 历史
  • 中国文化
  • 科技
  • 教育
  • 好书推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709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52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10
字数:197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其众多杰出的科技发明创造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构成了先民智慧的历史回响。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卡丹就认为中国人的磁罗盘、印刷术和火药是“整个古代无法与之相比的三大发明”,其后这一说法又因培根和马克思的强调而影响巨大。加上造纸术之后,“四大发明”的提法在20世纪被广为传播。

  然而,“四大发明”远不能全面概括我国古代先民的伟大科技创造。随着学界对世界文明史认识的不断深化,也随着国人对“创新”的热望,人们正在对中国人的创造力做出新的考量。学界与公众都非常关注中国人成就了哪些发明创造,李约瑟、华觉明等专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甚至还有争议。科技史学者总是希望在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视野下,总结国内外科技史、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古代发明创造做出审慎的学术判断,回应弘扬创造精神的社会需求。

作者简介

自然科学史所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正在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向中外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拓展,积极借鉴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鼓励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取向的科技史研究,开展基于科学技术史的文化遗产认知、科技哲学、科技与社会、科技战略等交叉或应用方向的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科学发现与创造1.干支2.阴阳合历3.圭表4.十进位值制与算筹记数5.小孔成像6.杂种优势利用7.盈不足术8.二十四节气9.经脉学说10.四诊法11.马王堆地图12.勾股容圆13.线性方程组及解法14.本草学15.天象记录16.方剂学17.制图六体18.律管管口校正19.敦煌星图20.潮汐表21.中国珠算22.增乘开方法23.垛积术24.天元术25.一次同余方程组解法26.法医学体系27.四元术28.十二等程律29.《本草纲目》分类体系30.系统的岩溶地貌考察中篇技术发明31.水稻栽培32.猪的驯化33.含酒精饮品的酿造34.髹漆35.粟的栽培36.琢玉37.养蚕38.缫丝39.大豆栽培40.块范法41.竹子的栽培与综合利用42.茶树栽培43.柑橘栽培44.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45.分行栽培(垄作法)46.青铜弩机47.叠铸法48.多熟种植49.针灸50.造纸术51.胸带式系驾法52.温室栽培53.提花机54.指南车55.水碓56.新莽铜卡尺57.扇车58.地动仪59.翻车(龙骨车)60.水排61.瓷器62.马镫63.雕版印刷术64.转轴舵65.水密舱壁66.火药67.罗盘(指南针)68.顿钻(井盐深钻及汲制技艺)69.活字印刷术70.水运仪象台71.双作用活塞式风箱72.大风车73.火箭74.火铳75.人痘接种术下篇工程成就76.曾侯乙编钟77.都江堰78.长城79.灵渠80.秦陵铜车马81.安济桥82.大运河83.布达拉宫84.苏州园林85.沧州铁狮86.应县木塔87.紫禁城88.郑和航海附录.中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总表后记
《丝路上的文明交融:古代中亚与中国的技术传播路径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古代中亚地区在欧亚大陆文明交流网络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特别是其作为技术与知识传播的枢纽地位。研究聚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5世纪期间,横跨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技术在不同文明体之间的互动、适应与再创造过程。 核心主题与内容架构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清单,而是致力于解析技术传播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驱动力。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揭示了技术交流的复杂性: 第一部分:丝路:技术流动的地理与历史背景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丝绸之路”在技术史上的地理范畴和时间框架。它超越了传统的商贸路线描述,将中亚视为一个多重文化汇聚的“技术熔炉”。 区域划分与技术生态: 详细分析了粟特、巴尔赫、撒马尔罕等重要节点的地理优势及其对技术吸收和转化的影响。探讨了游牧文化与定居文明在技术偏好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技术的存储与扩散速度。 技术输入与本土化需求: 考察了早期来自印度、波斯乃至更西方的冶金技术、灌溉系统(如坎儿井的变体)在中亚的早期适应过程。重点分析了当地气候和资源限制如何迫使外来技术进行本土化的结构性调整。 第二部分:关键技术的跨境互动与转化 本章集中剖析了数项具有代表性的技术领域,展示了技术在跨文化传播中发生的“变异”和“升级”。 纺织与染色技术的交流网络: 深入研究了源自东方的丝绸生产技艺向西方的扩散,以及中亚地区在羊毛纺织和植物染料提炼方面的独特创新。特别关注了特定染料(如茜素红)的商业化路径及其对东西方奢侈品市场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中国指南针技术与中亚航海(内陆水系及骆驼队导航)技术的相互影响,强调了对天文观测方法的借鉴。 农业技术的区域适应: 详细考察了特定作物品种(如葡萄、苜蓿)的引入及其对中亚干旱地区农业系统的重塑。同时,分析了先进的提水工具和水利管理技术,如中亚地区对波斯“费尔干娜”型水渠系统的改造与推广,以及这些改造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周边定居点的技术标准。 造纸术的西传路径与技术细节: 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通过对怛罗斯战役后相关工匠的记录研究,细致描绘了造纸术从东方向西方的传播链条。不同于简单的技术转让,本书着重探讨了中亚工匠在纸浆处理、纤维选择及规模化生产方面所做的改进,这些改进显著提升了纸张的耐久性和适应性。 第三部分:技术传播中的知识载体与媒介 技术传播不仅仅是实物的移动,更是知识、语言和书写系统的交织。本部分探讨了哪些“载体”使得这些技术得以存续和发展。 粟特语与商业契约: 论述了粟特语作为古代欧亚大陆的“通用商业语言”,在记录、翻译和保存技术手册(或口头技术知识)方面所起的作用。通过分析出土的商业文书,还原了技术交易的模式。 宗教机构的角色: 考察了佛教寺院和景教、摩尼教等宗教中心在保存古典文献、进行技术翻译和培养跨学科人才方面的被动与主动作用。技术人员往往依附于宗教网络进行旅行和工作。 手工艺人与学徒制: 强调了非官方、口传心授的学徒制度在保证复杂技术(如金属镶嵌、细密画装饰)代际传承中的核心地位,并分析了这种制度在跨国界流动中的韧性。 第四部分:影响与遗产:技术交流的长期效应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视野拉远,评估了古代中亚技术枢纽地位对后世文明产生的持久影响。 军事技术的扩散与平衡: 分析了复合弓制造技术、马镫的改良(若有相关考古发现)以及早期火药原料知识(若发生于研究时段内)在中亚的传播对欧亚军事力量格局的潜在影响。 技术扩散的反向效应: 探讨了中亚地区在某些领域(如玻璃制造的特定配方、某些天文观测工具的改进)对中国本土技术体系产生的“回流”影响,挑战了传统上“中国技术单向输出”的叙事。 遗产的当代解读: 总结了古代中亚在技术交流中展现出的“开放性”、“实用主义”和“精细化改造”的能力,为理解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合作提供了历史参照。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摒弃了以单一文明为中心的叙事视角,将中亚置于欧亚大陆技术生态系统的中心位置进行考察。通过整合考古学发现、碑文记录和历史地理学分析,本书提供了一幅复杂、动态且相互依存的古代技术传播图景。它旨在向读者展示,技术从来不是孤立地产生和演进的,而是根植于不断变动的跨文化交流之中。本书适合历史学、技术史、考古学及国际关系史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与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认为,本书最引人入胜的特点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观和跨学科的视野。它并没有将“科技发明”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古代社会、文化、乃至军事和生活的大背景下去考察其影响力。比如,一项冶金技术的进步,如何间接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阶级结构,或是某个天文观测工具的发明,又是如何重塑了古代帝王“观象授时”的政治合法性。这种多维度、相互印证的分析框架,使得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获得了更深远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记录“什么”被发明了,更着重探讨了“为什么”它会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出现,以及“它如何改变了”那个时代的面貌。这种深度的剖析,极大地拓宽了读者对中国古代文明整体面貌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知道它绝非泛泛之作。从封面那大气磅礴的字体选择,到内页纸张细腻的触感,无不透露出出版方对“中国古代”这几个字的敬畏与尊重。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某些关键发明配上的古代图谱摹本,那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即便只是翻阅,也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呼吸。阅读体验的提升,往往从这些细节处开始,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装帧的考究,使得每一次从书架上取下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小小的、充满仪式感的探索。这种对实物形态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沉浸于墨香与纸张的陪伴之中,去细细品味那些沉淀了千年的智慧结晶。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绝不是那种枯燥的、堆砌年代和人名的教科书式陈述。作者采用了非常巧妙的“故事切入点”,将那些原本深奥的科技原理,融入到生动的历史场景之中。读起来仿佛跟随一位博闻强记的长者,在古老的工坊或宫廷中穿梭,亲眼见证那些伟大的发明是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想法,一步步被匠人手中实现。尤其是在描述某些精密仪器的制造过程时,语言的张力十足,充满了画面感,让人忍不住想象当时的工匠们面对挑战时的神情和汗水。这种叙事上的灵活性和对细节的精准捕捉,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便是对古代科技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深深地吸引,轻松地跟上思路,体会到古人超前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评分

阅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被点燃的好奇心和对传统工艺的重新敬畏。它成功地将那些遥远的历史概念,转化为可以被现代人理解和欣赏的智慧火花。我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某些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或是日常使用的器皿,去思考其背后蕴含的工程学原理。这种“学以致用”的思维启发是潜移默化的,它打破了我们对古代科技的刻板印象,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创新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无数次脚踏实地的实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激发了我们去“追根溯源”,去探索那些被时间尘封的、闪耀着理性光芒的古代智慧,并将这份精神延续到当下的创造之中。

评分

与其他同类题材的读物相比,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和引证方面展现出惊人的严谨性。可以看出作者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出土文物报告和传世文献,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些史料进行了交叉比对和批判性地解读。书中对于某些发明的归属权争议、技术失传的原因,乃至某些记载的局限性,都有着非常坦诚和深入的探讨。这种不回避学术争议、力求还原历史真相的态度,为读者提供了远超一般科普读物的信赖感。它不是在“神化”古人,而是在公正地梳理和呈现一段真实而光辉的科技发展历程,这种学术上的诚实,才是真正伟大的著作所应具备的品质。

评分

包装OK,物流也行,快递员也很好。读书!读书!

评分

2016年度好书,领导推荐的,买来看看,能爱上看书是没有想到的,少用手机的感觉很好。

评分

内容有点简单了,还行吧。

评分

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特别推荐。

评分

书好,送货速度快,赞一个。

评分

书的内容不错,鼎力推荐

评分

书很好,就是包装不行,就隔着一层纸,封面都有划痕

评分

好书!中国古代科技发明需要系统地介绍。不单是因为我们也曾强大过,关键是要传承中国古代认识自然的思想方法。

评分

活动,满减实惠,暑假有书看了。送货到家,方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