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之美·城池防御建筑:千里江山万里城

中国古建筑之美·城池防御建筑:千里江山万里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古建筑
  • 城池
  • 防御
  • 历史
  • 文化
  • 中国
  • 万里城
  • 建筑史
  • 军事
  • 景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1329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357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建筑之谜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5
字数:1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建筑之美:城池防御建筑(千里江山万里城)》由长城开始,详细介绍这一伟大建筑工程,再循华北、华中、华南、东北、西部地方等次序,逐一介绍各地的城墙与仅余残址的防守遗迹。城池的兴建起于防御功能,中国历代王朝无不耗费大批人力物力兴筑坚固的都城,以巩固王权。无论是边塞重镇,或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均各自成为一个完备的御敌系统。长城横亘于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与都城及边塞构成千里江山万里城的多重防御体系,是中国历史上一项极为伟大的军事工程。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周谊
序二/刘致平
序三/叶如棠
城池防御建筑分布图
敦煌市周边导览图
城池防御建筑的沿革——历代都城的兴盛与衰亡
城垣壕堑肇兴/2
三代城邑/3
春秋战国都城/5
秦咸阳与两汉的长安和洛阳/9
三国邺城、建业与成都/11
两晋南北朝的城垣建筑/13
隋唐长安城/17
宋、辽、金的都城/19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及地方城池/22
城池形制、结构、营造与攻防——建筑坚固险要的防御体系
形制/28
结构/31
营造/36
攻防/39
万里长城——中国历史卜最伟大的防御工程
长城的历史/44
九边重镇/52
城池防御建筑
长城/80
华北/136
华中/145
华南/156
东北/158
西部地方/162
附求一 建筑词汇/185
附求二 中国古建筑年表/187
长城
山海关临闾楼/81
山海关东门楼/81
宁海城澄海楼/83
角山长城/84
九门口局部/85
九门口长城/87
望京楼/89
仙女楼远眺望京楼/90
司马台遥望金山岭长城/91
金山岭长城/92
金山岭长城上的障墙/93
古北口长城敌楼内部/95
慕田峪长城城墙与敌台/96
慕田峪长城敌台与城墙/98
蜿蜒的慕田峪长城/99
慕田峪长城敌台/100
慕田峪长城墙顶与战台/101
慕田峪长城敌台/102
建于高峰上的慕田峪长城
敌台/102
八达岭长城/104
八达岭长城敌台与城墙/106
八达岭长城敌台/109
居庸关云台/110
居庸关云台
四大天王像之一/110
居庸关长城与敌台/112
关沟长城敌台内部/114
关沟长城敌台/115
宣府镇清远楼/116
宣府镇镇朔楼/116
张家口大境门攀山长城/119
张家口大境门/119
平型关门洞/120
雁门关/122
镇北台入口梯道/124
宁武关/124
晨曦中的嘉峪关/126
嘉峪关角楼及罗城箭楼/129
嘉峪关光华门/130
嘉峪关朝宗门/131
玉门关小方盘城/132
小方盘城入口/133
华北
北京城正阳门箭楼箭窗/136
北京城正阳门城楼/137
北京城东南角楼/138
从北京城城墙上看
东南角楼/139
从北京城城台看
德胜门箭楼/140
宛平城顺治门/141

平遥城/142
西安城西南城角与圆形角台/144
华巾
南京城中华门门洞/145
南京城中华门城门楼与藏兵洞/147
南京城中华门藏兵洞/147
南京城中山门/148
苏州盘门全景/149
苏卅I盘门与瓮城/150
苏州盘门水门/150
荆州城南门城楼/152
荆州城藏兵洞/153
荆州城北门/154
华南
大理古城城门/156
东北
李成梁石坊/158
祖氏石坊/159
宁远卫城鼓楼/160
宁远卫城东门/161
西部地方
古格王国遗迹/163
古格王国王宫遗址/164
古格王国红佛殿残迹/165
古格王国坛城殿外梁头/166
古格王国残垣/167
交河古城城内残迹/168
交河古城东门/170
交河古城嘹望台遗迹/173
高昌故城古塔/175
高昌故城遗址/177
高昌故城夕照/178
巴里坤古城外烽火台/180
巴里坤古城遗迹/182
惠远城鼓楼/184

精彩书摘

  隋唐长安城
  隋、唐两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边疆远拓,长城不再是边墙,因此终唐一代,始终没有修筑长城之役。由于国力富强,修筑了中国建筑历史上最大的都城长安城与东都洛阳。各道首府也多修建城垣,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互相侵夺,各地方多修筑城垣以自保。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命宇文恺在汉长安故城的东南建新都城,名大兴城。唐代隋,仍定都长安,改名长安城。唐高宗时两次征发数万人修筑长安城外郭城,及外郭的东、南、西三面的九座城门。把长安修建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皇城和宫城在都城中心偏北,以后又在龙首原上修建一座大明宫。长安城平面近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周长36公里,面积为83平方公里。城墙全部为夯土版筑,城基宽9~12米,各门的两侧基宽达20米。每面三门,每门有三个门洞(“一门三观”)。据文献记载,各城门上都有高大的城楼。各门均设武官、士兵把守,守卒多近百人。还设有城门郎,负责城门启闭之职事。据考古发掘,长安城中轴线直对朱雀大街的明德门,为一门五道,门道各宽5米,进深18米,门道间夯土隔墙厚3米,墙面用砖砌筑。城门洞两壁立有排柱,可见其上曾建有高大的城楼。唐末朱温挟唐昭宗东迁洛阳,并逼迫全城居民“按籍迁居”,长安城被彻底破坏,一代名都顿成废墟。
  洛阳城是隋、唐两朝的东都。隋炀帝时即派杨素、宇文恺主持修筑新城,每月役使役夫多达200万人,工程浩大。唐武则天时,改东都为神都,又大规模营建。这座新城建在北魏洛阳城以西10公里处,北依亡B山,南对龙门,南北长7312米,东西宽7290米,平面近方形,部分城墙随洛水弯曲。洛水贯城,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皇城、宫城偏居城的西北区。城的东、南各有三座门,北二门,西面则有皇城、宫城的各二门。

前言/序言

  中国的古代建筑源远流长,从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到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可以考证的实物已可上溯至7000年前。当然,战国以前,建筑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岁月,秦汉以降,随着生产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经济实力的提升,建筑的技术和规模与时俱进,建筑艺术水平也显著提高。及至盛唐、明清的千余年间,建筑发展高峰迭起,建筑类型异彩纷呈,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制怍,从构造做法到用料色调,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放异彩,独树一帜。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除了文字典籍和出土文物,最能震撼民族心灵的是建筑。今天的炎黄子孙伫立景山之巅,眺望金光灿烂雄伟壮丽的紫禁城,谁不产生民族自豪之情!晚霞初起,凝视护城河边的故宫角楼,谁不感叹先人的巧夺天工。
  珍爱建筑就是珍爱历史,珍爱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从成立之日起,即把整理出版中国传统建筑、弘扬中华文明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之一。20世纪50、60年代出版了梁思成、刘敦桢、刘致平等先生的众多专著。改革开放之初,本着抢救古代建筑的初衷,在杨俊社长主持下,制订了中国古建筑学术专著的出版规划。虽然财力有限,仍拨专款20万元,组织建筑院校师生实地测绘,邀请专家撰文,从而陆续推出或编就了《中国古建筑》、《承德古建筑》、《中国园林艺术》、《曲阜孔庙建筑》、《普陀山古建筑》以及《颐和园》等大型学术画册和5卷本的《中国古代建筑吏》。前三部著作1984年首先在香港推出,引起轰动;《中国园林艺术》还出版了英、法、德文版,其中单是德文版一次印刷即达40000册,影响之大,可以想见。这些著作既有专文论述,又配有大量测绘线图和彩色图片,对于弘扬、保存和维护国之瑰宝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诚然,这些图书学术性较强,主要为专业人士所用。
  1989年3月,在深圳举行的第一届对外合作出版洽谈会上,我看到台湾翻译出版的一套《世界建筑全集》。洋洋10卷主要介绍西方古代建筑。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却只有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三五幅图片,是中国没有融入世界,还是作者不了解中国?作为炎黄子孙,别是一番滋味涌上心头。此时此刻,我不由得萌生了出版一套中国古代建筑全集的设想。但如此巨大的工程,必有充足财力支撑,并须保证相当的发行数量方可降低投资风险。既是合作出版洽谈会,何不找台湾同业携手完成呢?这一刨意立即得到《世界建筑全集》中文版的出版者——台湾光复书局的响应。几经商榷,合作方案敲定:我方组织专家编撰、摄影,台方提供10万美元和照相设备,1992年推出台湾版。1989年11月合作出版的签约典礼在北京举行。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按期完成任务,我们决定以本社作者为主完成本书。一是便于指挥调度,二是锻炼队伍,三能留住知识产权。
千里江山万里城:城池防御建筑的辉煌史诗 巍峨的城墙,坚固的关隘,回环的护城河,这一切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守护家园的血脉。本书《中国古建筑之美·城池防御建筑:千里江山万里城》并非仅仅描摹历史的残垣断壁,而是试图深入探寻中国古代城池防御建筑背后蕴含的深厚智慧、精湛工艺以及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带领读者走入一座座伟大的城池,触摸它们冰冷的石墙,倾听它们沉默的诉说,感受那份历经沧桑却依旧令人震撼的力量。 一、 雄踞山河:选址与布局的战略智慧 中国古代城池的选址,是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考量的艺术。从地理上看,临水依山、扼守要冲是普遍原则。例如,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其选址便充分利用了伊水、洛水交汇的地理优势,以及周边山脉的天然屏障,使得城池易守难攻。再如,长城沿线的关隘,如嘉峪关,更是巧妙地选择在祁连山与黑山之间,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选址背后的战略考量。我们会讨论为何某些河流的拐弯处、某些山谷的狭窄处,会成为古代筑城者青睐之地。这不仅仅是地理环境的简单利用,更是对地形地貌深刻理解的体现,是对未来战争形态的预判。古代筑城者如同经验丰富的棋手,他们在绘制地图时,就已经在思索如何利用每一处山川河流,为城池构筑一道道坚实的防线。 布局方面,中国古代城池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但其核心在于“内聚”与“外御”。从早期的夯土城垣,到后来的砖石城墙,再到复杂精密的城门、马面、角楼等附属设施,每一步的演进都凝聚着对攻防战术的深刻洞察。本书将以大量的实例,如西安城墙、南京城墙、北京内城与外城等,细致展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城池的布局特点。我们会探讨城市的中轴线如何体现政治权力与军事防御的统一,城内街巷如何为军队调动和居民疏散提供便利,以及居住区、官署区、军事区之间的合理划分,是如何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最大化防御效率。 二、 筑就铜墙铁壁:夯土、砖石与木构的精湛技艺 城墙,无疑是城池防御建筑的灵魂。从黄河流域早期部落的夯土城墙,到秦汉时期砖石结构的初步发展,再到明清时期技术成熟、规模宏大的砖石城墙,中国城墙的建造技术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本书将着重介绍不同时期城墙建造所采用的材料与工艺。 我们会细致讲解夯土技术的精妙之处。并非简单的堆砌泥土,而是通过层层夯实,使泥土的密度和强度得到极大提升,足以抵御刀箭和攻城器械的冲击。书中将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还原古代劳动人民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将泥土夯筑成坚不可摧的城垣。 而砖石结构的出现,更是将城墙的防御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我们会详细介绍古代砖的烧制技术,以及石块的开采、加工与砌筑方法。特别是明朝时期,对砖石城墙的建造技术达到了登峰造 त्याचे高度。例如,北京城墙厚重的城基、层层叠叠的砖石结构、严密的咬合方式,以及填充其中的碎石、砂浆,都体现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科学。书中还将分析不同地区砖石的材质差异,以及因地制宜的筑城原则。 除了主体城墙,城池的附属建筑同样是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重点介绍: 城门: 作为城池的咽喉,城门的设计关乎整个城市的生死存亡。我们会解析瓮城、月城、吊桥、闸门等复杂而精密的组合结构,以及不同时期城门在形制、防御功能上的演变。例如,苏州的盘门,其水陆双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地理特色与防御智慧。 马面与敌台: 这些突出于城墙之外的建筑,不仅增加了城墙的射击死角,更为主将提供了观察和指挥的平台。我们会分析马面和敌台的尺寸、比例以及其在火力支援上的作用。 角楼与箭楼: 它们是城墙转角处的坚固堡垒,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书中将阐述角楼和箭楼的功能性设计,以及它们在整体防御网络中的作用。 城壕与护城河: 水,是古代防御的天然屏障。我们会考察不同城池的护城河形态,分析其宽度、深度以及与城墙的配合,如何有效地迟滞敌军的进攻,并为守军提供有利的防御条件。 三、 智慧的凝结:攻防战术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城池防御建筑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古代军事思想和战争实践的集中体现。本书将深入探讨城池建筑与攻防战术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们会分析古代攻城与守城的主要战术,并考察城池建筑如何为这些战术提供支撑。例如,敌人可能使用云梯、冲车、攻城塔等器械,而城墙的高度、厚度,以及马面、箭楼的设计,都是为了应对这些威胁。守军可能利用城墙上的垛口、射孔进行远程打击,利用城门内的险要地势进行反击,甚至利用暗道进行突袭。 书中将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战役的记载,来印证城池建筑的实际效用。例如,我们会提及淝水之战中,坚固的城池如何成为东晋军队抵御前秦百万大军的关键;也会分析明朝末年,面对日益精进的攻城技术,为何一些古老城池的防御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促使了新的防御体系的出现。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揭示城池防御建筑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块堆砌,更是“天人合一”、“因地制宜”、“以逸待劳”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城池的选址,是顺应天时地利;城墙的设计,是模仿自然界的坚固形态;城门的变化,是对阴阳相生、虚实结合的军事运用的反映。 四、 穿越时空的对话:现存的辉煌与历史的回响 在现代社会,许多古代城池的军事防御功能已不复存在,但它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依旧矗立在中华大地上。本书将精选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城池,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 我们将以西安城墙为例,解析其作为明朝京城外郭、内城及皇城的双重防御体系,如何体现了当时最高级别的筑城规制。我们会细致描述其雄伟的规模、完整的结构,以及作为国家心脏的象征意义。 南京城墙,以其“砖石博物馆”的美誉,展现了明朝初年大规模筑城的磅礴气势。本书将分析其在军事防御的同时,也兼顾城市行政和居住功能的特点,并探讨其在历史上抵御外敌入侵的关键作用。 长城,作为世界上最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本书将选择其中的典型段落,如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来展现其与自然地貌的完美结合,以及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我们将分析长城不同时期的建造特点、军事用途,以及它所承载的民族精神。 此外,我们还会关注一些地域特色鲜明的城池,如平遥古城,其作为保存完好的明清县城,展现了小型城池的精致与实用;又如丽江古城,虽然并非典型的军事城池,但其独特的土司制度下的防御布局,也别具一格。 五、 传承与启示:古建筑之美与现代意义 《中国古建筑之美·城池防御建筑:千里江山万里城》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的一种启示。通过对这些宏伟建筑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 认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每一块砖,每一块石,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也见证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侵略时,所展现出的不屈意志。 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 城池防御建筑,不仅是工程学的奇迹,更是美学的典范。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内部结构的精巧设计,都足以让我们为之惊叹。 反思历史,汲取智慧。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理解古代城池的防御理念,对于我们思考国家安全、城市规划、文化传承等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力求以严谨的态度、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中国古代城池防御建筑的独特魅力。我们相信,通过这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千里江山万里城”这几个字的含义,不仅仅是空间的广阔,更是历史的厚重,是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是一部关于力量、智慧、坚守与创新的史诗,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久久回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和索引系统的设计给予高度评价。在查阅资料时,这种便利性尤为重要,它体现了编著者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全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脉络分明,即便是首次接触该领域知识的读者,也能轻易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并循序渐进地深入。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所引用的参考资料和注释系统做得非常详尽和规范,这为有志于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这不仅仅是一本供人消遣的作品,更是一部可以作为案头工具书、可以随时翻阅检索的权威参考资料。清晰的目录和完善的附录,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获取效率,让阅读体验从线性的浏览转变为可以随时跳转、交叉引证的高效学习过程。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内容范畴,成为了一个可靠的学习伙伴。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对“时间”这个维度的捕捉和呈现。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建筑的“形”,更深入地挖掘了建筑背后所承载的“神”。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理念的对比分析,我清晰地看到了社会思潮、军事需求乃至审美观念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块砖瓦的摆放位置。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建造技艺和哲学思想,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光彩,它们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冰冷遗迹,而是鲜活的历史对话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传承与创新”的论述,它展示了古代工匠群体如何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又根据新的挑战进行大胆的改良和突破。这种对历史连续性的深刻洞察,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极其丰富和立体,不再是割裂的碎片,而是一条清晰可见的历史长河,让人感慨万千,深思良久。

评分

作者在文字构建的叙事逻辑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清晰度和深度,这远超我预期的历史普及读物。他没有陷入堆砌枯燥年代和人名的泥潭,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具体的建筑案例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知识网络。读起来,仿佛跟随一位博学而风趣的向导,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领略着建筑风格的演变脉络。尤其欣赏他对材料学和力学原理的通俗化阐释,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结构支撑点,经过他的笔触,变得生动形象,让人豁然开朗。这种将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属不易。我从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古代智慧的由衷敬佩,它教会了我如何“看”建筑,而不是仅仅“路过”建筑。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文明深层结构的新窗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技术性很强的工具书,可能会比较枯燥乏味,但实际阅读下来,我的感觉完全被颠覆了。作者的文笔充满了画面感和节奏感,语言的运用非常考究,时而磅礴大气,描绘出历史的沧桑感;时而细腻婉转,刻画出建筑细节的精妙之处。他似乎拥有将二维图像转化为三维沉浸式体验的魔力,每当读到对某个场景或结构的描述时,我脑海中立刻就能浮现出清晰的立体影像,甚至能“听见”那个时代的喧嚣或宁静。这种强大的叙事感染力,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这本书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探讨融入了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对于那些对历史文学有偏爱,但又希望汲取专业知识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完美的选择,它以最优雅的方式,普及了最深厚的学问。

评分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简直令人赞叹,从外壳的材质选择到内页的纸张触感,都透露出一种沉稳而高雅的气质。封面色彩的搭配,那种古朴的色调与现代排版的巧妙融合,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美学冲击。尤其是那些引人入胜的插图,那些精细的线条勾勒出的古代建筑细节,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呈现。每一个角度的捕捉都恰到好处,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触摸到那些斑驳的砖石和精美的木雕。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仅仅是为了欣赏那些页码旁点缀着的建筑小品,它们不仅仅是图解,更是对古代工匠精神的一种无声致敬。这种对实体书本的极致追求,让它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可以把玩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是一种仪式感的享受。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手工质感和视觉美学有极高要求的读者,相信你们会和我一样,沉醉于它带来的这份纯粹的阅读愉悦之中。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中国古建筑之美:城池防御建筑(千里江山万里城)》由长城开始,详细介绍这一伟大建筑工程,再循华北、华中、华南、东北、西部地方等次序,逐一介绍各地的城墙与仅余残址的防守遗迹。城池的兴建起于防御功能,中国历代王朝无不耗费大批人力物力兴筑坚固的都城,以巩固王权。无论是边塞重镇,或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均各自成为一个完备的御敌系统。长城横亘于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与都城及边塞构成千里江山万里城的多重防御体系,是中国历史上一项极为伟大的军事工程。序一序二序三论文城池防御建筑分布图敦煌市周边导览图城池防御建筑的沿革——历代都城的兴盛与衰亡 城垣壕堑肇兴 三代城邑 春秋战国都城 秦咸阳与两汉的长安和洛阳 三国邺城、建业与成都 两晋南北朝的城垣建筑 隋唐长安城 宋、辽、金的都城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及地方城池城池形制、结构、营造与攻防——建筑坚固险要的防御体系 形制 结构 营造 攻防万里长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防御三程 长城的历史 九边重镇图版城池防御建筑 长城 华北 华中 华南 东北 西部地方附录一 建筑词汇附录二 中国古建筑年表

评分

图挺多的,都是彩色的,就是内容感觉有点太浅了,只是在图的旁边大概介绍下,不是很具体。

评分

正品,价格比较!!!!

评分

这本书描述城池的古建筑,图文并茂,深浅适中,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很喜欢。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

评分

为弘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不惮繁杂,潜心调研、摄影、编纂,出版了大型画册《中国古建筑大系》。全书共分10册:①宫殿建筑、②帝王陵寝建筑、③皇家苑囿建筑、④文人园林建筑、⑤民间住宅建筑、⑥佛教建筑、⑦道教建筑、⑧伊斯兰建筑、⑨礼制建筑、⑩城池与防御建筑。这部巨著,集中国古建筑大全于一书,不但内容精当、图片精致,而且印装精美,值得每位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者与爱好者珍藏。本书曾获得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特别奖。"中国古建筑之美"为此套煌煌巨著的普及本。《中国古建筑之美:城池防御建筑(千里江山万里城)》由长城开始,详细介绍这一伟大建筑工程,再循华北、华中、华南、东北、西部地方等次序,逐一介绍各地的城墙与仅余残址的防守遗迹。城池的兴建起于防御功能,中国历代王朝无不耗费大批人力物力兴筑坚固的都城,以巩固王权。无论是边塞重镇,或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均各自成为一个完备的御敌系统。长城横亘于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与都城及边塞构成千里江山万里城的多重防御体系,是中国历史上一项极为伟大的军事工程。

评分

要是价格便宜一点就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