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施工

土木工程施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丹安,朱立冬 编
图书标签:
  • 土木工程
  • 施工技术
  • 建筑工程
  • 工程管理
  • 质量控制
  • 安全生产
  • 规范标准
  • 案例分析
  • 实务指南
  • 绿色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3285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66847
品牌:墨点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8
字数:88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土木工程施工》一书是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和有关设计规范以及施工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编写的,从大土木出发,较全面地介绍了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等工程施工技术方面的有关知识,包括施工原理、施工流程、施工方法等内容;对施工方案的编制、施工组织管理、流水理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等施工组织学的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对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作了必要的介绍。
《土木工程施工》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各专业方向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学的本科教材和专科教材。

内容简介

《土木工程施工》是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GB502××-2002)和有关设计规范以及施工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编写的,从大土木出发,较全面地介绍了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等工程施工技术方面的有关知识,包括施工原理、施工流程、施工方法等内容;对施工方案的编制、施工组织管理、流水理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等施工组织学的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对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作了必要的介绍。各章前面有提要,相应章节有例题,章末有小结、思考题、选择题、填空题及计算题等,便于学习和复习。
《土木工程施工》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各专业方向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学的本科教材和专科教材,并适合于独立学院对实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也可供土建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关于土木工程施工
1.2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上篇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2 土方工程施工
2.1 土方工程的内容和特点
2.2 土的方程分类及性质
2.3 土方工程量计算及土方调配
2.4 土方的填筑与压实
2.5 排水与降低地下水
2.6 土方工程的边坡稳定与支护
2.7 土方机械化施工
2.8 爆破施工
2.9 深基坑施工
习题

3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
3.1 浅基础施工
3.2 地基处理
3.3 桩基础工程
3.4 沉井基础与围堰施工
习题

4 砌体工程施工
4.1 砌体材料
4.2 脚手架及垂直运输设施
4.3 砖砌体施工
4.4 石砌体施工
4.6 砌筑工程的质量及安全技术
习题

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5.1 钢筋工程
5.2 模板工程
5.3 混凝土工程
习题

6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
6.1 先张法施工
6.2 后张法施工
6.3 无黏结预应力施工工艺
习题

7 防水工程施工
8 装饰工程施工
9 结构安装工程
10 路桥工程施工

下篇 施工组织学
7.1.1 卷材防水屋面
7.1.2 刚性防水屋面
7.1.3 涂膜防水屋面
7.2 地下防水工程
7.2.1 防水混凝土结构施工
7.2.2 水泥砂浆防水层
7.2.3 卷材防水层
7.2.4 冷胶料防水层
7.3 卫生间的防水施工
7.3.1 聚氨酯涂膜防水
7.3.2 氯丁胶乳沥青涂料防水
7.3.3 施工注意事项
习题

8 装饰工程施工
8.1 抹灰工程施工
8.1.1 一般抹灰
8.1.2 装饰抹灰
8.2 装饰贴面工程施工
8.2.1 镶贴法施工
8.2.2 胶粘法施工
8.2.3 安装法施工
8.2.4 饰面工程的质量要求
8.3 油漆和刷浆工程
8.3.1 油漆工程
8.3.2 刷浆工程
8.4 裱糊工程
8.4.1 裱糊材料
8.4.2 施工工序
8.4.3 质量要求
8.5 吊顶工程
8.5.1 吊顶的组成
8.5.2 几种吊顶的做法
8.6 玻璃幕墙工程
8.6.1 玻璃幕墙的分类
8.6.2 玻璃幕墙的施工工艺
习题

9 结构安装工程
9.1 主要起重机械和索具设备
9.1.1 桅杆式起重机
10 路桥工程施工
11 施工组织概论
12 流水施工原理
13 网络计划技术
14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精彩书摘

1 绪论
1.2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2.1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本课程研究内容有两类:一是土木工程各主要工种的施工技术;二是施工组织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即施工组织学。
一个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建成,是由多个工种(如土方、地基与基础、钢筋与混凝土、砌体、防水、装饰、结构安装等)协同施工完成的,每一工种的施工,都有不同的施工顺序、施工工艺,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和技术,施工注意事项也不同。用最佳的施工方法、合理的施工工艺、较经济的造价保证施工任务的完成,是施工技术研究的内容。而根据施工对象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工程的客观条件合理安排施工,对劳动力、资金、材料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编制出用以指导施工的施工流水顺序、材料和构件布置方案等,则是施工组织学的研究范畴。
总之,土木工程施工是研究如何建造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学科,以求用最短的时间、最好的质量、较好的经济效益保证工程项目的投产使用。
1.2.2 课程的学习方法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建类专业(包括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及城市规划等)的一门学科基础课。课程涉及面广、实践性强,需要综合运用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学、工程力学、工程结构以及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各门先修课程,复习和运用有关知识,是学好本课程的基础。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是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是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高,因此学习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对教学参观、课程设计、施工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应足够重视。感性知识的积累,可以为学好本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本课程的各章内容,相对较为独立,但应注意其本质的和内在的联系;要注意施工工艺的共性和差别;要掌握在不同施工条件下的不同施工方法、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将为毕业后从事土木工程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前言/序言


《城市脉搏:现代都市生活图鉴》 内容简介: 《城市脉搏:现代都市生活图鉴》并非一本关于工程技术与施工流程的专业著作,而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现代都市生活画卷。本书以人文关怀的视角,深入探索了城市作为生命体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从居民的生活日常、社会空间的互动,到文化艺术的滋养,再到经济活动的脉动,全方位地呈现了现代都市的多元面貌。它不是机械的堆砌,而是温度的传递,是情感的共鸣,旨在让读者在繁华的都市景象背后,感受到个体的存在、社群的连接以及时代变迁的印记。 本书的写作脉络围绕“人”展开,细致捕捉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等每一个鲜活的瞬间。清晨,阳光穿透高楼间的缝隙,唤醒了沉睡的街道,早餐店里升腾的热气,地铁站里匆忙的脚步,通勤族脸上浮现的疲惫与希望,构成了城市一天活力的序曲。午后,公园里闲适的散步者,咖啡馆里低语的交谈者,办公楼里埋头工作的职场人,每一个场景都折射出城市中不同人群的生活轨迹与情感状态。傍晚,华灯初上,夜市的喧嚣,餐厅的欢聚,影院的迷离,勾勒出城市夜晚的迷人风情。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日常场景背后的心理活动与社会关系,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体味着城市的喜怒哀乐。 除了个体生活,本书还着力于描绘城市中的社会空间及其功能。从繁忙的商业街区到宁静的社区花园,从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到充满活力的艺术展览馆,每一个空间都承载着独特的城市记忆和功能。商业街区不仅是购物的场所,更是人流涌动的社交舞台,信息交流的集散地,折射出城市的经济活力与消费文化。公园和广场则成为市民休憩、交流、健身的重要场所,是缓解城市压力、增进社群联系的绿色空间。文化场馆如博物馆、美术馆、剧院,是城市文明的载体,是传承历史、启迪思想的重要窗口,它们用艺术和知识滋养着城市的精神世界。本书深入剖析这些空间的布局、设计及其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展现了城市如何在物质层面构建起功能性的生活环境,又如何在精神层面提供丰富的体验。 文化艺术在城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城市灵魂的升华,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城市脉搏》花费了大量篇幅来呈现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图景。从街头巷尾的涂鸦艺术,到高雅殿堂的交响乐演奏;从传统戏曲的咿呀唱诵,到先锋戏剧的先声夺人;从古老建筑的静默诉说,到现代装置艺术的张扬个性,本书记录了城市文化艺术的勃勃生机。作者关注那些在城市角落里默默耕耘的艺术家、手工艺人,以及那些热爱生活、拥抱艺术的普通市民。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文化艺术如何渗透到城市的血脉之中,如何成为连接人心的纽带,如何塑造城市的独特气质与精神风貌。本书探讨了文化如何与城市生活相互滋养,艺术如何为都市人带来慰藉与灵感,以及这些文化艺术的实践如何丰富了城市的社会肌理。 经济活动的脉动是城市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本书并非从宏观的经济数据入手,而是通过展现城市中各种经济形态的真实面貌来体现这一点。从大型企业的总部大楼,到街边小店的吆喝声;从繁忙的港口码头,到高效的物流网络;从金融中心的摩天大楼,到创意产业园区的活力四射,本书描绘了现代城市经济的多元生态。作者关注那些创业者们的热情与坚持,关注那些辛勤劳作的劳动者们的身影,关注那些改变城市面貌的创新项目。它揭示了经济活动如何驱动城市的生长与发展,如何为市民提供就业机会与生活保障,以及这种经济活动背后所蕴含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尝试用一种更具象、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理解城市经济,让读者感受到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无数个体努力与奋斗的集合。 《城市脉搏》还关注城市发展中的可持续性与人文关怀。在快速扩张的城市进程中,本书提醒人们关注环境的保护、历史的传承以及弱势群体的关怀。书中会描绘那些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城市项目,介绍那些在保护古迹、活化历史街区方面的努力,也会关注城市中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如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探讨城市如何能为他们提供更包容、更友善的生活环境。它强调,一个真正繁荣的城市,不仅要有先进的物质设施,更要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此外,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形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说教。它借鉴了散文、游记、人物访谈等多种写作手法,将宏大的城市景象与微观的生活细节巧妙地结合起来。每一章节都可能是一个独立的观察视角,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幅完整而立体的城市图景。作者通过对城市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例如一家老式理发店里悠闲的时光,一个老街区里邻里之间的问候,一次偶然邂逅的陌生人的善意,来展现城市中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连接。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恰恰是构成城市“人情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城市脉搏:现代都市生活图鉴》是一部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都市观察笔记。它鼓励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城市每一个角落的跳动,去理解城市生活的复杂与美好,去发掘城市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它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城市、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书,它试图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宏大而又精密的生命体——我们的城市,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意义。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城市更深层次的认知与情感连接,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中,发现诗意,体会温情,珍视这份共同的城市记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书简直是思想的饕餮盛宴,每一个章节都像在引导我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心对话。作者对柏拉图的“洞穴寓言”的解读角度极其新颖,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与现实的二元对立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隐喻在个体认知局限性与社会结构性束缚之间的微妙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斯多葛学派“控制与非控制”二分法的现代性重估,他巧妙地将其与当代心理学中的“接纳与承诺疗法”(ACT)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那些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去细细咀嚼那些拗口的词汇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书中对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潮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也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尼采“永恒轮回”的阐释,不再是空泛的哲学思辨,而是指向了一种对当下每一个瞬间的极端负责的态度。这本书的行文流畅却不失思辨的深度,对于任何一个渴望从知识的表层走向智慧的内核的求知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宝。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清晰而富有层次感的语言,为我们拨开了思维的迷雾。

评分

这本关于全球气候模型预测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的专业书籍,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敬畏的水平。它并非一本面向大众科普的书籍,而是面向研究人员和高级政策制定者的高端读物。书中详细阐述了耦合海洋大气模型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对“碳循环反馈机制”的量化分析,每一个图表和公式都经过了极其严苛的同行评审。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勉强理解了其中关于“拉尼娜现象”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长期影响的复杂概率模型。作者团队引用了大量的实地观测数据,从格陵兰冰芯样本到亚马逊流域的土壤湿度监测,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科学叙事。这本书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即使面对极其复杂的数学推导,作者也能通过精妙的注释将读者引导向核心概念。对于想要了解气候变化科学前沿的专业人士,这本书是无可替代的工具书,它需要的不是快速阅读,而是沉浸式的、带着计算器和草稿纸的研读。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部关于十七世纪早期航海日志的文学重构作品,它讲述的是一艘荷兰探险船在南太平洋迷失方向的故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完全摒弃了传统纪传体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对船上船员的零散书信、船医的私人手记,甚至是船上记录的配给清单进行碎片化的拼接和想象性填补。这种“历史的考古”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悬疑感。我仿佛能闻到船舱里潮湿的霉味,听到水手们在甲板上低沉的吟唱。最引人入胜的是对船长心理状态的刻画,他面对无尽的海洋和日益减少的淡水,如何从坚定的信仰转向近乎偏执的疯狂,作者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梦境描写,这些描写充满了象征主义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精神韧性和脆弱性的深刻探讨。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部关于十九世纪欧洲巴洛克艺术复兴运动的画册,那种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力是任何数字化图像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厚重的铜版纸,搭配手工烫印的封面文字,每一次翻动都伴随着一种仪式感。内容上,它聚焦于那些被主流艺术史忽略的地区性画派,比如布拉格和维也纳宫廷艺术家的作品,揭示了在路易十四风格盛行之时,德意志地区如何发展出一种更为内敛、更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表达方式。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色彩理论的论述,作者详细考证了当时颜料的稀有度和制作工艺,如何直接影响了画家们对“光线与阴影”的表达,比如,他们如何用极少量的群青来营造出深邃的夜空感。文字叙述细腻入微,充满了艺术史学者的严谨和激情,尤其是在分析一幅油画的笔触细节时,那种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画布的质感,让人心潮澎湃。对于那些对古典美学和历史细节有偏执热爱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

评分

这是一本探讨当代城市规划中“人本尺度”与“效率优先”矛盾的社会学专著。作者以柏林和东京的两个社区作为对比案例,深入剖析了不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居民的日常行为模式和社区凝聚力。书中对“通勤时间经济学”的批判尤为尖锐,作者用详实的数据证明了过度追求交通效率的规划,往往以牺牲邻里间的偶遇和非正式交往空间为代价,最终导致了社会资本的流失。书中的配图不是宏大的城市鸟瞰图,而是聚焦于街道拐角处的长椅、社区菜市场的摊位布局,以及地下通道的采光设计,这些微观的场景分析,比任何宏大的理论论述都更具说服力。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口语化,没有晦涩的学术术语,它更像是一场与城市设计者的公开辩论,充满了对未来城市生活形态的深刻关怀和积极建言,读完后,我再看向我居住的街区时,眼神完全不同了。

评分

很好很实在很好很实在很好很实在

评分

挺不错的。

评分

挺不错的。

评分

适合专家用的书,内容有点深

评分

还行不错的书,内容挺详细的!就是包装简陋了点。

评分

还行不错的书,内容挺详细的!就是包装简陋了点。

评分

对初学者来说大多东西都提到了。更深入的话还得配合一些专业点的施工手册

评分

适合专家用的书,内容有点深

评分

具体的不知道,听说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