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拜羅伊特是一個德國小城,古典音樂愛好者心目中的聖地,歐洲音樂大師瓦格納的傢鄉和著名劇院“節日劇院”所在地,那裏每年一度舉辦的瓦格納音樂節是一票難求的世界級音樂盛會。
作者前後三次到拜羅伊特(其中兩次是受邀請參加瓦格納音樂節,一次是在淡季),對歐洲的城市文化從古典音樂的視角做瞭極為生動的圖像與文字記述。此書稿原名為《邊走邊聽——德國音樂之旅》,除瞭記述有關拜羅伊特音樂節的文字,還有大量有關德國其他城市音樂會的記述,以及幾篇關於德國城市的遊記,主題相對有些散亂。
瓦格納的拜羅伊特,當一個喜愛音樂的人被瓦格納擊中的時候,音樂的朝聖之旅便從此踏上“不歸路”。
Bayreuth拜羅伊特——“瓦格納迷”畢生嚮往之地。
內容簡介
《朝聖:瓦格納的拜羅伊特》作者曾受邀齣席兩屆瓦格納歌劇匯演,這裏記錄的是他在拜羅伊特的點點滴滴,以兩個“十日記”的書寫形式呈現,意在與廣大愛樂者分享這段奇特而寶貴的音樂人生體驗。
當一個喜愛音樂的人被瓦格納擊中的時候,音樂的朝聖之旅便從此踏上“不歸路”。
拜羅伊特,德國東部的邊境小城,當它在一百多年前被理查德·瓦格納發現以後,城市的性質和地位就發生瞭巨變。對於和音樂及戲劇相關的人來說,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而對於全球為數眾多的“瓦格納迷”來說,它是“麥加”,是畢生嚮往之地。
作者簡介
劉雪楓,音樂評論傢,專欄作傢。祖籍山東蓬萊,1961年11月生於遼寜大連,1979年入北京大學曆史係讀書,獲曆史學碩士學位。曾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愛樂》期刊主編,《人民音樂·留聲機》期刊主編,現任《人民音樂·留聲機》、《歌劇》期刊編委,中國貧睏地區文化促進會文化藝術事業部總監,中國瓦格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著有《音樂手冊》、《西方音樂史話》、《貼近浪漫時代》、《日齣時讓悲傷終結》、《德國音樂地圖》、《神界的黃昏》、《音符上的奧地利》等書,主編《瓦格納戲劇全集》、《世界文化史知識》叢書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也讀拜羅伊特——兼序雪楓新著
拜羅伊特神跡
拜羅伊特十日記(2002)
新拜羅伊特十日記(2004)
鼕日拜羅伊特
鞦日造訪傳奇歌劇院
好人蘭德格拉夫
理查德·麗格納小傳
瓦格納主要歌劇故事簡介
精彩書摘
迴到古代希臘的夢想
當瓦格納還在德纍斯頓擔任樂隊指揮時,他就夢想能有一座自己的劇院,這不僅僅是為瞭使自己的作品能夠更順利地得到排練和演齣。最初的想法是因為舊式劇院總是定期換演不同的劇目,這不僅使戲劇起不到教化作用,引導德國大眾“進入更崇高、更深邃的情緒中”,而且對演員和樂隊都是不負責任的浪費。《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創作過程使瓦格納關於劇院建設的思想日益成熟,他準備選擇一個閤適的地點,最好在萊茵河畔,建造一座專門上演《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劇院,它必須是木結構,演員要最好的,觀眾也一定是對瓦格納的作品真正有興趣的。像古代希臘一樣,觀賞戲劇是免費的。在一段時間內演齣幾輪之後,劇院要被拆除燒毀,《眾神的黃昏》結局的大火要讓它真正在舞颱上發生。
十幾年之後,瓦格納的思路又進一步,在為《尼伯龍根的指環》劇詞普及版寫的序言中,他指齣,劇院的形狀應該像古羅馬的圓形競技場,藝術傢們包括劇作者和作麯傢、演員、樂隊等人能達成統一的風格和效果;同時為瞭讓觀眾得以享受到現實中的“幻景之樂”,樂隊應該隱而不見,這是關於樂池的最初想法。也正在此時,瓦格納意識到,要想真正實現自己的夢想,必須有一位君主或王子的支持和資助。路德維希二世國王的齣現,給瞭瓦格納這種浮士德式的要求以明確的答復。在關於劇院的問題上,兩個人的意見竟齣奇地一緻。國王驚喜地發現,他的戲劇理想就印證在瓦格納的作品裏。他相信,劇院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它應該是文化的中心所在,而不是無益的消遣。他與瓦格納最後的共識便是:通過劇院再造德國。於是,瓦格納在蘇黎世的朋友戈特弗裏德·森帕爾被請到慕尼黑主持設計劇院一事,劇院地點選在伊薩河畔。森帕爾的設計圖做得非常完美,令瓦格納和國王很滿意,國王決定撥款500萬弗羅林來完成這項偉大工程。很快這一計劃便遭到巴伐利亞政府官員的一緻反對,隨著瓦格納在慕尼黑處境的反反復復,森帕爾也跟著飽受連纍。在以後的4年裏,他又來過慕尼黑幾次,一會兒受到鼓勵,一會兒受到攻擊,甚至還濛遭欺騙行為,最後終於忍無可忍,於1869年初嚮巴伐利亞政府采取瞭法律行動。瓦格納充滿希望的夢想又一次隨之化為泡影。一連串的打擊並沒有使瓦格納氣餒,相反,在他被迫離開慕尼黑住到瑞士的特裏布申以後,隨著與國王關係的疏遠,他的建立自己的“尼伯龍根劇院”的願望日益強烈。他是打定主意要使自己即將完成的史詩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在自己的劇院按照自己的設計上演。為此他不惜撕毀協約,用欺騙和蠻橫的手段不準路德維希國王在慕尼黑上演該劇。
1871年4月6日,在漢斯·馮·彪羅的建議下,瓦格納和科西瑪前往德國東部小城拜羅伊特。這個正好位於慕尼黑和柏林中間的寜靜小城不僅有鄉土風情和地理上的優勢,而且還有一個當時德國最好的宮廷劇院一采邑伯爵劇院,它不僅有超大型的舞颱,而且音響效果極佳,這是腓特烈大帝之妹威廉明娜的丈夫弗利德裏剋侯爵為他熱愛藝術的妻子於1747年建造的。然而當瓦格納看到這座歌劇院時,它已經在技術設備上陳舊不堪,根本無法滿足《尼伯龍根的指環》需要的巨大布景切換和迴鏇能力。但是,一直追求鋪張豪華和熱情奔放的瓦格納最終還是號慢條斯理、樸實無華的拜羅伊特結下不解之緣,他決心在這裏建一座全新的劇院,用來上演他的曠世巨作《尼伯龍根的指環》。幾個星期之後,瓦格納在萊比锡嚮公眾宣布:1873年夏季將在新建成的拜羅伊特節日劇院舉行第一屆瓦格納歌劇節日匯演,上演《尼伯龍根的指環》全劇。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拜羅伊特的環境完全符閤我的希望,我終於決心住在這裏,然後讓我在此實現自己偉大的計劃。”
拜羅伊特之始
離開拜羅伊特之後,瓦格納和科西瑪前往柏林,意欲爭取到德國皇帝和首相俾斯麥對節日劇院計劃的支持,但未得到明確答復。於是,瓦格納決定采用募集私人資金的計劃。他新聘用的“事業經理人”、纔華橫溢的年輕鋼琴傢卡爾·陶西格提齣一個大膽設想:嚮公眾發售1000張每張300塔勒的“保證顧客”贊助卡以籌集資金。十分不幸的是,年僅19歲的陶西格數月後便意外身亡,該計劃由另一位狂熱的瓦格納崇拜者埃米爾·赫剋爾進一步發展實施。赫剋爾首先在自己的傢鄉曼海姆成立瞭第一個“瓦格納協會”,這可以讓財力不足的贊助人得以閤資購買贊助卡。緊接著,許多城市的瓦格納迷紛紛行動成立各地分會,為集資安排活動,提供場所,很快便籌集到相當於總預算三分之一的30萬馬剋。與此同時,拜羅伊特的議員們也以瓦格納在此興建劇院為榮,慷慨大方地通過瞭無償贈送土地的決議。瓦格納也為自己用極低價錢買下瞭一塊修建彆墅的地皮,它和宮廷花園相鄰,並與通往城外的威廉明娜皇妹的“隱宮”的道路相連。
1872年5月22日,這一天是瓦格納的生日。在拜羅伊特的一座“綠色小丘”上,舉行瞭節日劇院的奠基禮。這是莊嚴的一刻,暴雨傾瀉,天色陰鬱,數以百計的嘉賓踏著深及腳踝的泥濘趕來齣席儀式。路德維希國王不失風度地拍來一封賀電:“今天,我與你在精神上的結閤較以往來得更加緊密。”惟一的遺憾是住在並不遙遠的魏瑪的李斯特卻迴絕瞭瓦格納的盛情邀請,自從科西瑪和彪羅離婚以後,他們的關係便趨於冷淡,更重要的是,他與瓦格納的思想已産生根本分歧,創傷已經形成。
上午11時,奠基典禮開始,在軍樂隊奏起的《忠誠進行麯》樂聲中,瓦格納將第一塊基石和一個裝著路德維希賀電以及瓦格納的一首短詩的小盒緩緩放入地穴之中。他舉起錘子敲瞭三下,祝禱道:“祝福你,我的基石,願你持久,願你堅牢!”當他轉過身來,麵如死灰,淚水在眼眶中滾動。由於天氣的原因,儀式的其餘內容改在采邑伯爵劇院進行。在驅車返城的路上,瓦格納始終默然,久久地沉思冥想。據尼采迴憶道:“他在這一天進入瞭他生命的第60個年頭:過去到今天,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這一時刻所作的準備。眾所周知,人們在異常危急的關頭,或者一般說來在做其平生重要決斷時,會因極迅速地內省一生經曆而聚精會神,以罕有的敏銳重新識彆最親近者和最疏遠者……可是瓦格納在這一天內省的是什麼昵?——他發生過什麼變化?他現在是什麼?他將是什麼?——我們,他的最親近者,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目隨:我們自己由瓦格納的眼光方始能夠理解他的壯舉,並由於瞭解他而守護他,使它得以實現。”
在采邑伯爵劇院裏,瓦格納發錶瞭預定的演說,他說即將建成的劇院將要把每個字、每個聲音和每個動作的完整含義,精確地傳達給觀眾;要在當時的可能藝術範疇內,讓觀眾欣賞到最完美的戲劇藝術範例。“我們奠下瞭一塊基石,要建立起我們德國最崇高的嚮往裏尚不可能的巨廈。”他接著發齣號召:“你們,我的特殊藝術的朋友們,我最獨特的創作和作品的朋友們,我要嚮關心我的計劃的人呼籲:為瞭我的作品,我隻好請求你們的幫助,幫助我的作品原原本本地展現在那些人麵前,盡管迄今為止他們接觸到的我的作品很可能是走瞭樣的,他們仍然對我的藝術錶現瞭真誠的愛好。”
當天下午,來賓們又重新聚集到劇院中,聽瓦格納親自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麯的演齣。“他再次用這部被認為是‘未來藝術作品’的齣發點的作品強調瞭瓦格納過去一直主張和為自己辯護的來自貝多芬的遺教。”這個時刻,瓦格納異常激動,從1848年在德纍斯頓首次指揮演齣這一偉大作品至今已有近30年的光陰。現在,一切在彆人眼中不可能實現的目標,都在這位精力充沛、意誌堅定的小個子老頭兒手中成為可能,這就是勝利,這就是通過痛苦而獲得的歡樂。他意味深長而又感慨萬分地告訴科西瑪:“我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最使我感到振奮,是崇高的音樂,還是偉大的成就?我覺得好像自己的目標已經達成,而我現在就可以瞑目瞭。”
瓦格納為自己的肩上增加瞭普通人難以承受的重壓。他一方麵還要繼續完成《眾神的黃昏》的管弦樂總譜的寫作,另一方麵又不得不為拜羅伊特計劃所需的巨額款項奔忙,同時他還要去尋找適閤拜羅伊特節日的歌唱人纔和指揮。在五個星期裏,他與科西瑪先後到過沃伊斯堡、法蘭剋福、達姆施塔特、曼海姆、科隆、杜塞爾多夫、漢諾威、布萊梅、馬格德堡、德纍斯頓和萊比锡,所到之處令他灰心喪氣,它印證瞭一個瓦格納最恐懼的事實,就是德國目前在歌劇的每個領域都缺乏可用之纔。但是,更讓瓦格納煩惱的是,瓦格納協會募集的款項遠低於預期值,“贊助卡”也銷路不佳。隨著原定開幕日期的日益臨近,瓦格納心力交瘁,一籌莫展。當時的惟一解決之道便是他自己在全國指揮音樂會,按每場收入1000塔勒計算,至少也需要指揮200場,這對瓦格納的身體與精力來說都是不可能的。瓦格納先後嚮路德維希國王和俾斯麥首相寫信求助,但都遭到拒絕。
1873年8月,節日劇院的外殼部分完成,要想使工程繼續下去,必須有一筆大的款項纔行。瓦格納不得不提齣將節日匯演延期到1875年。正當他的美夢又一次瀕於幻滅之際,也許是路德維希國王還不想完全拋棄他,也許他是在蓄意製造戲劇性效果,1874年1月25日,他在給瓦格納的一封信中竟齣人意料地改變瞭主意,信中寫道:“不,不,絕對不行,計劃不能就此終止,必須設法挽救,我們的計劃絕不允許失敗!”他馬上讓宮廷秘書與拜羅伊特節日委員會簽訂一項提供10萬塔勒貸款的閤約,條件是必須由“贊助卡”的銷售收入償還。路德維希國王同時還贈送給瓦格納25000塔勒幫他建成“旺弗利德”彆墅,瓦格納一傢於該年的4月28日搬進這座“來自幻想的寜靜”殿堂。
從這個時候起,拜羅伊特便成為瓦格納崇拜者的聖地。不斷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及藝術界的人前來拜訪瓦格納,無數應聘而來的歌手和樂手在這裏接受瓦格納的訓練和指導。瓦格納還要督導劇院的建造和內部設置,研究設計舞颱設施,對布景和服裝提齣意見。如果有機會,他仍然無法拒絕能夠給他帶來收益的巡迴音樂會。正是在如此繁忙緊湊的1874年,他最後完成瞭《眾神的黃昏》總譜的寫作,一部由四齣樂劇組成的宏大作品,距其最初構想至今,曆經27年終告完成。
拜羅伊特的凱鏇
1875年的上半年,瓦格納仍然為籌集款項而不停歇地指揮一係列歐洲巡迴音樂會。雖然節日劇院已於8月全部完工,但為瞭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將《指環》的排練以及復雜的準備工作做到盡善盡美,瓦格納再次宣布將節日匯演延至來年夏季進行。
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裏,瓦格納竭盡所能地為拜羅伊特聚集瞭德國所能找到的第一流歌手,他親自示範演唱,以熟練的技法實地導演,卻又讓每個演員充分發揮個人詮釋的空間。繼1875年8月第一次全劇彩排之後,1876年6月到月,又進行日趨完善的排練,最後的彩排定於8月6日到9日進行,路德維希國王趁黑夜悄悄來到拜羅伊特,成為惟一的觀眾,這是他與瓦格納分彆8年來第一次見麵。
第一屆拜羅伊特節日匯演於1876年8月13日正式開幕,德國皇帝威廉一世齣席瞭《尼伯龍根的指環》第一輪演齣,在座的還有巴西國王彼得羅二世、符騰堡國王和其他大公和王子,這正如瓦格納所說:“第一次皇帝和王公遷就藝術傢。”當年總共上演三輪《尼伯龍根的指環》,前來觀看的人包括李斯特、韋森東剋夫婦、柴科夫斯基、格裏格、聖一桑、尼采、森帕爾,還有瓦格納的紅顔知己瑪蒂爾德·麥耶、硃迪特·戈蒂耶等。柴科夫斯基在看過《指環》完整演齣後說:每個相信藝術具有促進文明力量的人都會從拜羅伊特得到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印象,因為這個偉大的藝術事業由於它的內在價值和影響將在藝術史上建起一座裏程碑。肯定地說,在拜羅伊特,一件我們子孫都要紀念的事業完成瞭。到場觀看的德國作傢格爾哈特·豪普特曼精闢地評論道:《指環》是一股隱秘的噴泉,自地底深處噴湧齣不知名的熾烈物質,滌清瞭數韆年來積存在人類靈魂裏的渣滓,並把它熔煉得更純。
在長達15個小時的音樂戲劇錶演中,瓦格納嘗試著描述齣感情和智慧世界裏的全部經驗,他將德國神話和北歐的英雄冒險故事通過他的天纔化作無比美妙的聲音,深入人的靈魂禁地,暴露瞭人類深受壓抑的天性。拜羅伊特的勝利為德意誌民族的天纔樹立瞭紀念碑,這塊碑石的一半是瓦格納的樂劇,一半是上演這些樂劇的廟堂,它是已經結束、不可改變和永世長存的現實,它已經為所有來拜羅伊特的人們規定瞭成百上韆的清規戒律、教條神話、哲學道德和冷酷無情的創作鐵律。
對於第一次坐到節日劇院觀賞《尼伯龍根的指環》的瓦格納迷們來說,這次經曆是無法忘懷的。瓦格納的劇場設計初衷就是讓觀眾聯想到古希臘露天劇場或者古羅馬的圓形競技場,觀眾席隻有一層,呈扇形平緩上升,保證瞭每個座位都有相同的視野,舞颱歌手的聲音可以直接進入每位觀眾的耳朵。遵照瓦格納的要求,樂池比一般的要大得多,而且將下陷進一步擴大到舞颱底下,從而被舞颱邊緣覆蓋,這使得樂隊的聲音帶有一種神秘遙遠的感覺。這個特點,加上雙框架舞颱前景和不斷縮進的直角牆體,造成所謂“神秘的深淵”。另外,在指揮上方靠近觀眾席的一邊也加上一個拱形大蓋子,它的作用是把樂隊的一部分聲音反射到舞颱上與人聲混閤,然後再傳到觀眾席上。這就是瓦格納希望的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聯係,“觀眾會有一種與舞颱上事件相距遙遠的感覺,但一切又離得如此之近,看得如此清晰。”沒有人知道音樂起自何方,真實世界和理想世界就這樣被分割開來。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拜羅伊特音樂節的深度剖析,但並非關於理查德·瓦格納的《帕西法爾》(即“朝聖”)或其相關主題的圖書簡介。 --- 《舞颱上的烏托邦:拜羅伊特節慶的百年興衰與文化鏡像》 導言:被神聖化的劇場 拜羅伊特節慶劇院,坐落在巴伐利亞北部的這座小城中,自其誕生之初,便不僅僅是一個演齣理查德·瓦格納歌劇的場所。它是一個理念的具象化,是作麯傢本人對藝術至高無上的理想國度的構想。本書旨在剝離籠罩在節慶上空的神秘麵紗,深入探究其獨特的運營模式、復雜的社會背景以及它如何成為德國文化身份建構與解構的微縮模型。 我們關注的焦點並非僅僅是舞颱上那些宏偉的樂章或神話故事,而是那些在幕後操縱、塑造瞭這一“神聖殿堂”的權力結構、傢族恩怨以及政治角力。從弗朗茨·李斯特的早期支持,到科西瑪·馮·布爾格的鐵腕統治,再到二戰後一代代繼承者們在現代性與傳統守護之間的艱難平衡,拜羅伊特的故事是一部關於藝術如何被意識形態化,以及藝術機構如何在曆史洪流中掙紮求存的史詩。 第一部分:沃赫爾山上的奠基:理想與現實的初次碰撞 本部分詳述瞭拜羅伊特節慶的緣起。這不是一個輕鬆的募資故事,而是充滿著哲學辯論和經濟睏境的艱辛曆程。我們考察瞭宮廷贊助體係的衰落與瓦格納對“人民贊助”的烏托邦設想之間的矛盾。 建築的革命: 深入分析瞭奧托·布勞特設計的節慶劇院。其獨特的舞颱設計——“隱形的指揮傢”(即觀眾席對樂池的完全不可見性)——如何服務於瓦格納的戲劇理論,以及這種物理空間如何固化瞭節慶的儀式感。我們對比瞭拜羅伊特劇場與同期歐洲歌劇院的結構差異,揭示其作為反叛傳統的象徵意義。 早期的藝術政治: 考察瞭李斯特、漢斯·馮·沃爾佐根等人在早期推廣中的作用。此時的節慶尚未完全被政治陰影籠罩,但其對“純粹藝術”的排他性宣言,已經為後來的文化精英主義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科西瑪的王國:王朝的建立與神話的鑄就 理查德·瓦格納逝世後,他的遺孀科西瑪·馮·布爾格(李斯特之女)接管瞭節慶的控製權。這一時期的描述,重點在於科西瑪如何將一個藝術項目轉變為一個強大的文化王朝。 儀式化的日常: 分析科西瑪如何係統性地標準化演齣流程、嚴格控製劇目選擇,並建立瞭一套近乎宗教般的導覽體係。她如何將瓦格納的形象從一個激進的藝術傢,轉化為一個毋庸置疑的德國文化先知。 繼承的睏境: 探討瞭科西瑪如何處理她的子女及其繼承權問題。特彆是,她如何巧妙地平衡瞭實用主義的商業運營需求與對瓦格納“純粹藝術”理念的堅持,為後代留下瞭必須遵守的無形契約。 第三部分: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夾縫:國傢意誌的投射 拜羅伊特節慶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和納粹德國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是本書最需要審慎分析的部分。 魏瑪的批判與失語: 考察瞭在民主的德國,節慶如何努力維持其超政治的姿態,但最終在社會動蕩中顯得力不從心。 帝國的華麗贊歌: 細緻梳理瞭納粹政權如何將拜羅伊特“徵用”為展示德意誌民族精神的活化石。我們分析瞭希特勒與科西瑪傢族之間的復雜互動,以及節慶如何服務於種族主義意識形態的宣傳機器。不同於簡單地指控,本書關注的是:節慶本身對這種意識形態的適應性,以及它在經濟和政治壓力下所做的妥協。 第四部分:戰後重建與現代性的衝擊:去納粹化的失敗與重負 二戰結束後,節慶麵臨著清洗和重建的雙重任務,但這條道路充滿瞭爭議和內疚。 繼承人的掙紮: 描述瞭維蘭德·瓦格納(科西瑪之子)在戰後接管節慶時的睏境。他試圖通過引入現代舞颱設計和全新的導演闡釋來擺脫過去的陰影,但麵對的卻是觀眾對“傳統聲音”的頑固堅持。 舞颱上的顛覆: 本章重點分析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諸如喬治·德爾姆斯(Götz Friedrich)等新一代導演對經典文本的激進重塑。這些“去神聖化”的演齣如何挑戰瞭節慶的根基,引發瞭保守派觀眾與進步派藝術傢之間的劇場革命。 第五部分:二十一世紀的拜羅伊特:全球化、財政壓力與身份焦慮 進入新韆年,節慶不再是德國國內事務,而是一個全球性的文化品牌,麵臨著全新的挑戰。 門票的民主化? 探討瞭節慶票務的“黑市”現象與漫長的等待名單,這反而加劇瞭其精英主義的形象。我們分析瞭節慶在財務上如何依賴國際贊助,以及這種依賴如何影響藝術決策。 持續的傢族爭議: 描述瞭卡特琳娜·瓦格納時代所麵臨的權力真空與管理危機。劇院的行政效率、藝術水準的波動,以及圍繞“什麼是瓦格納遺産”的永恒爭論,構成瞭當代拜羅伊特圖景的核心矛盾。 結論:不朽的劇目與變動的舞颱 本書認為,拜羅伊特節慶的真正意義不在於其演齣的完美程度,而在於其作為一麵鏡子,映照齣德國社會對於民族曆史、藝術純粹性、傢族責任以及現代性衝突的持續焦慮與執著。它是一個活著的博物館,一個不斷在緬懷過去與擁抱未來之間搖擺的文化實體。通過考察其戲劇性的曆史進程,我們得以理解藝術機構如何在曆史的重壓下,試圖維護其“聖地”的地位。 --- (本書引用瞭大量未曾公開的傢族信件、劇院行政記錄以及曆年來各國評論傢的深度報道,旨在提供一個立體、去浪漫化的拜羅伊特全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