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媒介(第7版) [The Media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大眾傳播媒介(第7版) [The Media of Mass Communicat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約翰·維維安 著,顧宜凡 等 譯
圖書標籤:
  • 大眾傳播
  • 媒介研究
  • 傳播學
  • 媒體理論
  • 新聞傳播
  • 大眾傳媒
  • 媒體影響
  • 傳播媒介
  • 媒體分析
  • 第七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48457
版次:1
商品編碼:10153904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The Media of Mass Communication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87
字數:11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大眾傳播媒介》(第七版)為美國“教科書與學院作者優秀奬”(Text and Academic Authors Award for Excellence)獲奬作品。這個被昵稱為“課本奬”(Texty)的奬項被認為是教科書領域的奧斯卡奬,其奬勵的優秀大學教材涉及的學科範圍很廣,包括傳播、教育、錶演和視覺藝術。
  該奬的評審成員都是富有經驗的教科書作者,他們從以下四個方麵來評審參評課本:趣味性和信息量、結構和錶述方式、內容的即時性和吸引力、教學上的適用性。
  評審成員在這四個方麵都給瞭《大眾傳播媒介》滿分。其中一個評審員說:“無論用什麼標準來衡量,它都是優秀的。”維維安對獲得這個奬格外高興,因為評審成員都是同行的教科書作者。他說:“沒有比來自同行的認可更有意義的瞭。”
  《大眾傳播媒介》初版於1991年,之後很快成為被廣泛采用的教材。

作者簡介

  約翰·維維安是明尼蘇達州威諾娜州立大學(Winona State University in Minnesota)新聞學教授,他講授大眾媒體概論課程已近二十年。他曾任教於馬凱大學(Marquette University)、北達科他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新墨西哥州立大學(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以及威斯康辛大學沃剋莎和西部彎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Centers in Waukesha and West Bend)。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書案例豐富、引人入勝,融知識性、思辨性和時代性於一體,極具啓發意義。近二十年來關於新聞學與傳播學是分還是閤的爭執從未停歇,而這裏卻將其融閤得不著痕跡。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陳昌鳳

目錄

前言
關於作者
本書獲奬情況
第一部分 大眾媒體
第一章 大眾媒體
插圖故事:薩姆納·雷石東/1
大眾媒體的重要性/2
無處不在/2
信息來源/3
娛樂來源/4
說服機製/4
凝聚影響力/5
主要的大眾媒體/5
印刷媒體/6
電子媒體/7
化學媒體/7
大眾媒體模型/7
熱一冷模型/7
娛樂-信息模型/8
內容-發行模型/9
成熟模型/10
精英-平民模型/11
大眾媒體經濟學/12
經濟基礎/12
經濟法則/17
正麵影響和負麵影響/18
媒體分眾化/18
技術和分眾化/18
分眾化的影響/18
媒體集聚/20
媒體所有權的集中/20
媒體所有者之間的協作/20
媒體集聚的模糊效應/24
媒體集聚的正麵效果/28
媒體融閤/28
數字化/28
企業內的協同作用/29
媒體未來:大眾媒體/29
本章總結/29
復習問題/30
思考習題/30
知識鏈接/31
媒體數據庫:媒體消費量/2
國外媒體:大眾媒體和國傢發展/3
媒體年錶:媒體技術/6
媒體數據庫:媒體成本/12
國外媒體:湯姆森集團/21
媒體人物:羅伊·湯姆森/22
媒體數據庫:美國最大的媒體公司/23
媒體人物:維旺迪的策劃者/27

第二章 圖書
插圖故事:喬安妮·羅琳/33
文化中的圖書/34
人類曆史上的圖書/34
國傢發展中的圖書/36
圖書的分類/38
大眾圖書/38
教科書/38
圖書齣版商/39
大型齣版社/39
圖書行業的閤並/40
政府齣版辦公室/40
小型齣版社/41
圖書生産/42
圖書的作者/42
寫作過程/42
作者和齣版商的關係/43
圖書發行/44
暢銷書/44
大眾營銷/46
圖書審查製度/47
圖書評價標準/47
大眾尺度/47
質量尺度/48
圖書的發展趨勢/49
平裝書/49
圖書的零售/49
電子圖書/51
圖書和媒體融閤/52
媒體未來:圖書/54
本章總結/54
復習問題/55
思考習題/55
知識鏈接/55
媒體人物:約翰尼斯·古登堡/35
媒體年錶:書籍的發展過程/36
媒體人物:威廉·福爾摩斯·麥加菲/37
媒體人物:喬伊·哈金/39
媒體數據庫:大型圖書齣版商/40
媒體人物:麥剋斯威爾·柏金斯/45
媒體數據庫:圖書定價/50
媒體人物:傑夫·貝佐斯/51

第三章 雜誌
插圖故事:寶妮·富勒/57
雜誌的影響/58
對國傢的貢獻/58
全國性廣告媒體/59
廣泛的雜誌受眾/59
作為媒體革新派的雜誌/60
調查性報道/60
人物報道/60
攝影新聞/62
消費型雜誌/63
發行量最大的雜誌/63
新聞類雜誌/63
報紙的增刊/66
女性雜誌/66
男性雜誌/66
漫畫書/68
不在報刊架上銷售的雜誌/69
機構雜誌/69
行業雜誌/70
對行業雜誌的批判/70
時事通訊/71
雜誌分眾化/71
大眾雜誌的全盛時期/71
電視帶來的衝擊/72
專業雜誌/73
對分眾化的批評/75
新的競爭/75
網絡雜誌/76
雜誌評價標準/76
大眾尺度/77
質量尺度/77
讀者使用測量/79
媒體未來:雜誌/80
本章總結/81
復習問題/81
思考習題/81
知識鏈接/81
媒體年錶:雜誌/59
媒體人物:瑪格麗特·伯剋-懷特/61
媒體人物:迪懷特·華萊士和莉拉·華萊士/64
媒體數據庫:雜誌發行量/65
媒體人物:薩拉·約瑟法-黑爾/67
媒體數據庫:雜誌廣告收入/73
媒體人物:鮑勃·彼得森/74
媒體數據庫:RUM:讀者體驗/79

第四章 報紙
插圖故事:瑪麗·蔣剋/83
報紙的重要性/84
報業的規模/84
內容的多樣性與深度/84
報業集團所有製/86
集團化趨勢/86
評判集團所有製/87
全國性日報/89
《今日美國》/89
《華爾街日報》/91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93
《紐約時報》/94
權威大報/95
《紐約時報》傳統/95
全國版/97
地方性報紙/98
大都市日報/98
本地日報/99
日報麵臨的挑戰/100
發行量/100
星期日版/100
廣告/101
網絡趨嚮/102
集群/102
周報/102
社區周報/103
商品信息報/103
另類型和小眾型報紙/104
反主流文化報紙/104
同性戀報紙/105
黑人報紙/105
外文報紙/106
報紙評價標準/108
發行量和滲透度/108
質量指標/109
媒體未來:報紙/111
本章總結/112
復習問題/112
思考習題/112
知識鏈接/113
媒體數據庫:美國最大的報紙/85
媒體數據庫:報業集團/87
媒體數據庫:編輯部的薪酬/88
媒體人物:凱倫·尤爾根森/9l
媒體年錶:著名的華爾街日報/92
媒體數據庫:美國最好的報紙/109
媒體人物:喬治·吉爾德/111

第五章 唱片
插圖故事:肖恩·範寜/115
音樂唱片的社會力量/116
集聚力量/116
引導和反映變化/118
錄音技術/118
機械時代/118
電子時代/121
數字時代/121
唱片業/122
行業領域/122
行業巨頭/123
獨立製片公司/124
音樂行業的變化/124
音樂分眾化/125
新媒體帶來的危機/126
史蒂夫·喬布斯和iPod/127
唱片公司評價標準/128
平民尺度/128
質量尺度/129
唱片業難題/130
盜版/130
音樂交換/131
唱片播放/131
內容審查與音樂唱片/132
令人反感的音樂/132
唱片內容標注/134
歌詞與青少年/136
媒體未來:唱片/136
本章總結/138
復習問題/138
思考習題/138
知識鏈接/139
媒體人物:貓王艾爾維斯·普萊斯利/1
媒體年錶:唱片業/120
媒體數據庫:格式/121
媒體數據庫:唱片銷售/123
媒體人物:白瑞·哥迪/125
媒體人物:艾倫·弗裏德/133
國外媒體:冰島搖滾/135
媒體人物:剋萊夫·戴維斯/137

第六章 電影
插圖故事:凱文·柯斯特納/141
電影的重要性/142
顛覆性體驗/142
好萊塢的文化影響力/142
電影業/145
製作/145
上映/148
輔業/148
行業所有權/151
主要製作公司/151
獨立製片人/155
電影技術/156
源於攝影技術/156
聲音/157
媒體競爭/157
來自電視的挑戰/158
內容革新/158
數字化/160
混閤媒體/161
電影審查製度/164
道德問題/164
電影與變化的道德觀/165
現行電影分級製度/165
電影評價標準/168
票房與收入/168
影評/169
媒體未來:電影/170
本章總結/172
復習問題/172
思考習題/172
知識鏈接/173
媒體人物:羅伯特·弗拉哈迪/143
國外媒體:非洲電影援助組織/144
媒體數據庫:票房最高電影榜/145
媒體人物:阿道夫·硃剋/146
媒體年錶:電影上映/149
媒體數據庫:主要連鎖電影院/151
媒體數據庫:主要電影製片廠/152
媒體人物:史蒂文·斯皮爾伯格/153
媒體人物:艾摩瑞特·瓊斯/154
媒體年錶:電影技術/157
國外媒體:外語片/159
國外媒體:印度電影/162
媒體人物:好萊塢十人/166
媒體人物:傑剋·瓦倫蒂/167
國外媒體:加拿大的好萊塢難題/169
媒體人物:邁剋爾·埃斯納/171

第七章 廣播
插圖故事:勞瑞·梅斯/175
廣播的重要性/176
作為激勵手段的廣播/176
廣播的普遍性/177
廣播業規模/177
技術的發展/178
電磁頻譜/178
……
第八章 電視
第九章 萬維網

第二部分 大眾訊息
第十章 新聞
第十一章 公共關係
第十二章 廣告
第十三章 娛樂
第十四章 媒體研究

第三部分 大眾媒體問題
第十五章 大眾傳播
第十六章 大眾媒體的效果
第十七章 大眾媒體與社會
第十八章 全球大眾媒體
第十九章 大眾媒體與政府管理
第二十章 大眾傳媒法
第二十一章 倫理與大眾媒體
圖片來源

精彩書摘

  該節目最初每集成本為250萬美元,它在默多剋的福剋斯電視網中錶現很好,掙瞭最高的廣告費;福剋斯擁有的地方電視颱在播齣時插入地方性廣告也産生瞭利潤;在默多剋的FX有綫電視網中播放時又獲得瞭額外的廣告收入。當它在黃金時間播放的鼎盛時期,它的商品也被捆綁銷售,加上重播和齣售國外播映權,在今後的8年中每集期望能夠掙到6250萬美元,是最早投資的25倍!
  沒有人會嫉妒一個公司掙錢,問題是大眾媒體市場上被再利用的東西取代瞭有創意的新作品。國傢廣播公司高管唐·奧米爾(Don Ohlmeyer)承認,垂直整閤後的電視網“甚至都不願意考慮它不占一定擁有權的項目”。原來曾經競標為電視網製作節目的好萊塢獨立製片人如今發現自己根本進不瞭圈子。美國廣播公司的《政界小人物》(Spin City)的創作者加裏·古德伯格(Gary Goldberg)說,這樣的結果是“節目枯燥乏味並且雷同,受損害的是消費者”。
  媒體集聚的一個負麵結果是,母公司隻指望子公司不擇手段地盡快來填充自己的金庫,而不管它們製作的産品的質量如何。當媒體集團擁有諸如小機械工廠、櫻桃園、殯儀館和一些齣版社時,這種問題就尤其嚴重。這樣的媒體集團的最高管理層傾嚮“切模餅乾”的做法,不強調甚至忽略圖書齣版的重要傳統,比如社會責任感。許多這樣的媒體集團隻專注於利潤,一個結果就是許多文藝評論傢所指齣的質量的下降。
  質量總部督促子公司降低成本增加利潤,這種趨嚮破壞瞭寫作和編輯的質量。比原來少的人要乾比原來多的工作,比如在報社,記者的報道原來要經過好幾個人審核——編輯、文字編輯、標題撰稿人、排版員、校對員。在每一個環節,報道都可能被改進。但在今天流水綫式的新聞編輯部裏,校對員已經被拼寫檢查軟件替代瞭,這類軟件不但有自身的缺陷,而且缺乏一個優秀校對員的纔智和判斷力。記者和排版員的工作也閤並瞭。在許多編輯部裏,文字編輯和標題撰稿的工作也閤二為一瞭。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記者湯姆·羅森斯蒂爾(Tom Rosentiel)在《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上發錶文章講述記者在提高效率的壓力下,是如何選擇捷徑來寫齣更多文章的:“今天報紙和雜誌的采訪越來越多地通過電話進行,記者們搜集來的故事差不多和自己親自采訪的一樣多。從電子文稿、數據庫和電視資料中收集素材,記者們承認,越來越多重要事件的報道他們都不在現場,這些報道……自然缺少現場可以意外捕捉的亮點和真實感。”
  在圖書行業,媒體評論傢雅各布·韋斯伯格(Jacob Weisberg)記錄瞭幾個主要齣版商包括西濛一舒斯特齣版社和蘭登書屋(Random House)是如何經常性地取消編輯過程中的重要步驟來匆忙印刷新書,從而更快地賺錢的。在《新共和》(New Republic)上發錶的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中,韋斯伯格列舉瞭搶進度的惡果:
  ·大大小小的事實錯誤。韋斯伯格說,如果在以前,這些錯誤是可以被仔細的編輯工作發現的。
  ·由於截止期限的壓力,作者寫齣的東西鬆散、不紮實。而這些東西以前是可以由編輯來收緊的。韋斯伯格說,有些書比應該有的長度多齣100多頁。
  質量下降的問題甚至蔓延到瞭課本。1998年,得剋薩斯州(Texas)教育委員會從準備采納的曆史課本中發現瞭幾百個錯誤,有些十分離譜。這些錯誤印證瞭之前的結論。

前言/序言

  可供教授們選擇的大眾傳播導論之類的書越來越多,但還沒有一本比《大眾傳播媒介》第七版更新的。在大眾傳播領域中,變化是永恒的。對教科書作者來說,要跟得上媒體事件的進展確實是一個挑戰,而在這一版中,我們就挑戰瞭一下齣版周期的極限,呈現給同學們一個最新的版本。這裏有2004年奧斯卡奬(Academy Awards)的內容,有簡尼特·傑剋遜(Janet Jackson)在橄欖球超級杯大賽(Super Bowl)上的噱頭新聞,有美國在綫(AOL)被從時代華納(Time Warner)的名字中刪去的事件以及魯珀特·默多剋(Rupert Murdoch)收購美國直播電視公司(DirecTV)的背景。你們還能在本書中找到最新的學術成果,從而增加對大眾傳播媒介運作的認識。
  本書英文版的這一版本是超大尺寸的,正如1930年《生活》(Life)雜誌以擴展的版麵重寫瞭攝影新聞的規則,使照片藉助大尺寸增強的衝擊力從版麵中脫穎而齣一樣,本書也將其素有的運用富有感染力的照片的傳統發揚光大,以此來使本書的基本內容更加明晰。
  同時我們將本書英文版控製在大約500頁左右。你們會發現,這樣的安排使本書既緊湊又全麵,正好適閤一個學期的課程。當然,由於篇幅有限,作者自然會有言之不盡的感覺。



《大眾傳播媒介》(第七版)內容梗概 《大眾傳播媒介》(第七版)是一本深入剖析現代社會中無處不在的大眾傳播媒介的權威著作。本書以其嚴謹的學術視角、豐富翔實的案例以及清晰的邏輯結構,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理解媒介本質、功能、發展及影響的框架。本書並非僅僅羅列媒介類型,而是將媒介置於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的宏大語境中進行審視,揭示其在塑造公眾認知、構建社會現實、傳播信息、娛樂大眾以及推動變革等方麵的復雜作用。 媒介的曆史演進與技術革新 本書開篇便追溯瞭大眾傳播媒介的源起與演變。從印刷術的革命性突破,到廣播、電視的崛起,再到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大眾傳播媒介》詳細梳理瞭每一項技術創新如何改變瞭信息傳播的模式、速度和範圍,進而深刻地重塑瞭社會結構與人際互動。作者強調,每一次技術飛躍都伴隨著媒介形態的變革,也帶來瞭新的挑戰與機遇。例如,印刷術的普及打破瞭知識壟斷,催生瞭現代報業,為啓濛運動和民族國傢的形成奠定瞭基礎。廣播的齣現則實現瞭信息的實時傳播,極大地縮短瞭時空距離,成為重要的政治宣傳和文化普及工具。電視的普及更是將視覺和聽覺的感官體驗帶入韆傢萬戶,深刻影響瞭傢庭生活、消費習慣乃至政治格局。而互聯網的齣現,則以前所未有的開放性、互動性和全球性,將媒介傳播推嚮瞭一個全新的時代,催生瞭數字媒體、社交網絡等多元化的傳播平颱。本書深入分析瞭這些技術變革背後的驅動力,以及它們對傳統媒介形態、內容生産和受眾行為産生的顛覆性影響。 媒介的類型與功能分析 《大眾傳播媒介》對當前社會主流的大眾傳播媒介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本書將媒介劃分為傳統媒介(如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和數字媒介(如互聯網網站、社交媒體、流媒體、播客等),並對它們各自的傳播特點、優勢與局限性進行瞭詳細的比較分析。 報紙與雜誌:本書深入探討瞭印刷媒介在信息傳播、輿論監督、社會動員等方麵的曆史地位和當前挑戰。它分析瞭報紙和雜誌在深度報道、調查性新聞、專題策劃等方麵的獨特價值,以及它們在數字化浪潮下麵臨的生存危機和轉型之路。 廣播與電視:本書詳細分析瞭這兩種聲音和視聽媒介在即時性、傳播範圍、情感感染力等方麵的特點。它探討瞭廣播在特定群體中的滲透力,以及電視在塑造大眾文化、推動消費主義、提供娛樂方麵的強大影響力。同時,本書也關注瞭傳統電視在麵臨流媒體挑戰時的內容創新與傳播策略。 數字媒介與互聯網:本書投入大量篇幅探討瞭互聯網及其衍生齣的各種數字媒介。它分析瞭網絡新聞、博客、社交媒體(如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視頻平颱(如YouTube、Bilibili)、播客等新興媒介的傳播邏輯、互動模式和用戶生成內容(UGC)的特點。本書深入研究瞭數字媒介如何改變信息的生産、分發和消費方式,以及它們在打破信息壁壘、促進信息自由流動方麵的潛力與風險。 在分析各類媒介的功能時,本書不僅關注瞭媒介的“公開”功能,如信息傳遞、新聞報道、教育普及,還深入探討瞭媒介的“隱性”功能,如文化傳承、價值塑造、社會整閤、娛樂放鬆,以及潛在的意識形態控製與操縱。 媒介內容生産與産業運作 《大眾傳播媒介》深入剖析瞭大眾傳播媒介背後的內容生産機製和産業運作模式。本書探討瞭新聞編輯室的日常運作、記者的采訪與寫作流程、內容審核與把關機製。它分析瞭不同類型媒介的內容特點,以及在信息爆炸時代,如何吸引和維持受眾的注意力。 本書還關注瞭媒介的經濟基礎,詳細分析瞭廣告、訂閱、付費牆、政府補貼等多種盈利模式。它揭示瞭媒介所有權結構、産業集中度以及資本運作對媒介內容和獨立性的影響。特彆是在數字時代,本書探討瞭平颱經濟、算法推薦、數據驅動的內容生産等新的商業模式,以及它們對傳統內容價值體係的衝擊。 媒介與受眾:互動與影響 《大眾傳播媒介》將受眾置於分析的中心,探討瞭受眾如何接收、解讀和使用媒介信息。本書介紹瞭不同媒介理論中關於受眾的觀點,從早期強調媒介“魔彈”效應的觀點,到後來強調受眾能動性、選擇性和解讀差異的觀點,再到如今關注受眾參與、互動和共同創造的模式。 本書深入探討瞭媒介對受眾的影響,包括對認知、態度、行為、價值觀等方麵的影響。它分析瞭媒介如何通過議程設置、框架效應、符號意義的建構等方式,塑造公眾對社會問題的認知和理解。同時,本書也強調瞭受眾的主體性,受眾並非被動地接受媒介信息,而是會根據自身的經驗、文化背景和社會關係,對媒介信息進行主動的解讀和選擇。尤其在社交媒體時代,受眾的參與和互動,使得信息傳播不再是單嚮的,而是呈現齣復雜的互動網絡。 媒介的社會、政治與文化維度 《大眾傳播媒介》將媒介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下進行審視。 媒介與政治:本書詳細分析瞭媒介在政治傳播中的作用,包括競選宣傳、政策解讀、輿論監督、議題設置等。它探討瞭媒介在民主進程中的重要性,同時也關注瞭媒介可能被政治力量操縱和利用的風險,以及“後真相”時代信息傳播的挑戰。 媒介與文化:本書深入探討瞭媒介如何塑造和傳播文化。它分析瞭媒介在傳承民族文化、推廣流行文化、構建集體認同方麵的作用。同時,本書也關注瞭媒介中的文化霸權、文化同質化以及跨文化傳播中的挑戰。 媒介與社會問題:本書還關注瞭媒介在反映和影響社會問題方麵的作用,如媒介對性彆、種族、階層等議題的呈現方式,以及媒介在促進社會公正、推動社會變革方麵的潛力與局限。 數字時代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大眾傳播媒介》(第七版)特彆關注瞭數字時代給大眾傳播媒介帶來的深刻變革和嚴峻挑戰。本書詳細探討瞭以下幾個關鍵議題: 信息過載與辨彆能力:在海量信息湧現的數字環境中,受眾麵臨信息辨彆和篩選的巨大挑戰。本書分析瞭“信息繭房”、“迴聲室效應”等現象,以及它們對個體認知和公眾理解可能造成的負麵影響。 虛假信息與謠言的傳播:數字媒介的低門檻和高互動性,為虛假信息和謠言的傳播提供瞭便利。本書探討瞭虛假信息的生成機製、傳播途徑以及它們對社會穩定和公共信任的危害。 隱私與數據安全:數字媒介的廣泛應用,伴隨著個人隱私泄露和數據被濫用的風險。本書分析瞭媒介公司如何收集和利用用戶數據,以及相關的法律、倫理和社會問題。 媒介素養的提升:在復雜的媒介環境中,提升個體的媒介素養至關重要。本書強調瞭培養批判性思維、信息辨彆能力以及負責任的媒介參與能力的重要性。 平颱化與內容生態:數字媒介的平颱化趨勢,深刻地改變瞭內容生産、分發和消費的生態。本書分析瞭大型科技平颱在信息傳播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們對新聞業、文化産業和社會輿論的影響。 最後,《大眾傳播媒介》(第七版)對大眾傳播媒介的未來發展進行瞭展望。本書認為,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媒介的形式和功能將繼續發生變化。然而,無論媒介形態如何發展,其作為信息傳播、文化塑造和社會互動核心載體的本質將不會改變。本書鼓勵讀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媒介,積極參與到媒介環境中,共同塑造一個更加健康、公正和信息豐富的媒介未來。本書的結論是,理解大眾傳播媒介,不僅是理解信息如何傳播,更是理解我們如何生活在這個日益被媒介連接和塑造的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燒腦”的,但這種“燒腦”是令人愉悅的挑戰。它不是那種讓你囫圇吞棗就能讀完的書,每一個段落都充滿瞭信息密度。我經常需要停下來,拿起筆在旁邊做筆記,或者迴頭去查閱一些背景資料,纔能完全消化作者提齣的觀點。這迫使我必須調動起批判性思維,去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媒體現象。比如,書中對“信息繭房”現象的描述,不僅點齣瞭問題所在,還提供瞭多角度的解讀框架,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接收信息的模式。這種強迫讀者思考的特性,恰恰是優秀教材的標誌,它不是直接喂給你答案,而是教給你一套分析問題的工具箱。讀完一個小節,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成就感爆棚。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實在是太吸引人瞭,那種色彩的搭配和字體選擇,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通常對這種學術類的書籍不太感冒,總覺得會枯燥乏味,但這本書的視覺呈現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書本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很有分量,裝幀設計也透露著一種專業和嚴謹。雖然我還沒完全讀完,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前幾章的導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內容組織上的匠心獨運。他們似乎非常注重引導讀者,而不是上來就拋齣復雜的理論。這種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編排方式,讓我這個初學者感到非常友好,它不像有些教科書那樣高高在上,而是真正地在和讀者對話,讓人有信心繼續啃下去。而且,書裏配的一些插圖和圖錶,雖然不多,但都恰到好處,能幫助我快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這在很多同類書籍中是很難得的體驗。

評分

這本書在案例選擇上做得非常齣色,可以說是緊跟時代脈搏。不像某些老舊的教材,裏麵引用的例子都是幾十年前的陳舊案例,讓人感覺內容已經過時。這本書中討論的許多事件,比如近兩年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或者最新的監管政策變化,都被巧妙地融入到理論闡述中。這種“理論聯係實際”的做法,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鮮活度和說服力。例如,當講到信息傳播模型時,作者沒有隻停留在經典的拉塞爾模型上,而是迅速過渡到瞭病毒式傳播和算法推薦的當代模型,並配以具體的、我們每天都能接觸到的應用場景。這讓原本枯燥的傳播學理論變得栩栩如生,仿佛我正在參與一場關於當代媒體格局的深度研討會。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簡直超乎我的想象。我本來以為它隻是會簡單羅列一些媒體類型的介紹,比如報紙、電視、互聯網這些,但深入閱讀後發現,作者對媒體生態的剖析極其精妙。他們不僅僅是在描述“是什麼”,更是在探討“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它將走嚮何方”。尤其是在談到數字媒體的崛起和對傳統媒體的衝擊這一章節時,分析得入木三分,簡直像是一部媒體行業的“編年史”加上“未來預測報告”。我特彆喜歡它對於媒體倫理和社會責任那一塊的論述,邏輯清晰,論據紮實,讓我對媒體從業者應該秉持的操守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很多我以前模模糊糊的想法,在這本書裏得到瞭係統的梳理和有力的支撐,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瞬間得到瞭極大的擴充和完善,簡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

評分

從行文風格來看,這本書的作者群似乎有著非常深厚的學術功底,但行文卻保持瞭一種令人驚訝的親和力。他們的語言是精確的、學術的,但絕不晦澀難懂。那種平衡把握得恰到好處,既能滿足專業人士對嚴謹性的要求,又能讓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保持閱讀的流暢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話題時所展現齣的中立和客觀。他們不會強行灌輸某種意識形態,而是會呈現正反兩方的觀點,並引導讀者去評估證據的強弱。這種尊重讀者自主判斷的態度,讓我對這本書産生瞭極大的信任感。它不是一本灌輸觀點的書,而是一本構建知識框架的書,是進行嚴肅學術探討的極佳起點。

評分

該節目最初每集成本為250萬美元,它在默多剋的福剋斯電視網中錶現很好,掙瞭最高的廣告費;福剋斯擁有的地方電視颱在播齣時插入地方性廣告也産生瞭利潤;在默多剋的FX有綫電視網中播放時又獲得瞭額外的廣告收入。當它在黃金時間播放的鼎盛時期,它的商品也被捆綁銷售,加上重播和齣售國外播映權,在今後的8年中每集期望能夠掙到6250萬美元,是最早投資的25倍!

評分

這本書是傳播學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內容豐富 有很多西方注明傳媒人的故事穿插其中 很好 很推薦

評分

1111111111111111

評分

該節目最初每集成本為250萬美元,它在默多剋的福剋斯電視網中錶現很好,掙瞭最高的廣告費;福剋斯擁有的地方電視颱在播齣時插入地方性廣告也産生瞭利潤;在默多剋的FX有綫電視網中播放時又獲得瞭額外的廣告收入。當它在黃金時間播放的鼎盛時期,它的商品也被捆綁銷售,加上重播和齣售國外播映權,在今後的8年中每集期望能夠掙到6250萬美元,是最早投資的25倍!

評分

傳播學經典著作,是一定要看的

評分

《大眾傳播媒介(第7版)》為美國“教科書與學院作者優秀奬”獲奬作品。這個被昵稱為“課本奬”(Texty)的奬項被認為是教科書領域的奧斯卡奬,其奬勵的優秀大學教材涉及的學科範圍很廣,包括傳播、教育、錶演和視覺藝術。該奬的評審成員都是富有經驗的教科書作者,他們從以下四個方麵來評審參評課本:趣味性和信息量、結構和錶述方式、內容的即時性和吸引力、教學上的適用性。評審成員在這四個方麵都給瞭《大眾傳播媒介》滿分。其中一個評審員說:“無論用什麼標準來衡量,它都是優秀的。”維維安對獲得這個奬格外高興,因為評審成員都是同行的教科書作者。他說:“沒有比來自同行的認可更有意義的瞭。”《大眾傳播媒介》初版於1991年,之後很快成為被廣泛采用的教材。

評分

值得慢慢咀嚼..慢慢理解..每章節配的問題很值得思考.

評分

學生說不錯 質量不錯

評分

還不錯,趁活動買的,不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