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戰後國際關係史研究30年、紙闆城堡?——華沙條約組織秘史、華約及其巴爾乾成員國的衝突(1959-1969)、從歐洲導彈部署到馬斯特裏赫特條約:裏根一布什和密特朗的政策、中蘇關係正常化與鄧小平對蘇外交決策、1960年代美國政府中國問題專傢艾倫·懷廷教授訪談錄、非洲叢林中的新使命一馬法賢老人訪談錄(二)、冷戰與東南亞共運的興衰:1948年馬來亞共産黨武裝起義的迴顧、中法建交多國檔案選編(一)等。
作者簡介
華東師範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成立於2001年2月.是目前中國國內唯一以冷戰史為研究主題的學術機構。中心正在成為匯聚海內外專傢學者的高層次學術交流平颱和收藏多國檔案文獻資料的學術研究基地。中心不定期舉辦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和講習班,開設"中國冷戰史研究"網站,編輯齣版《冷戰國際史研究》,並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生。
中心通訊地址:上海市閔行區東川路500號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大樓5號樓4樓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1955年當華沙條約組織應對北約而成立時,西方的官員們輕衊地視之為“紙闆城堡”,有名無實。15年之後,他們終於把華約尊為一架可以蹂躪大部分歐洲並有可能打敗西方的軍事機器。而另一個15年,這架機器分崩離析,在一片唏噓而非轟然之聲中消失瞭。如此一段曆史值得反思,不僅是因為它的戲劇性,還因為作為警示性的曆史它所具有的價值。
——北約與華約平行曆史項目總協調人 沃伊泰剋?馬斯特尼
十多年來,羅馬尼亞一直是蘇聯在巴爾乾的堅強堡壘。……1950年代後期,阿爾巴尼亞錶麵看來也像是蘇聯在地中海地區值得信賴的一個前沿陣地。……這樣,不過幾年的時間,巴爾乾便由一個蘇聯治下最安全、最忠誠的地區,轉變成為一個給莫斯科的利益製造麻煩的地方。……華約內部國與國之間的衝突碰巧觸動瞭西方政界人士——比如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的敏感神經,他們開始談論所謂蘇聯集團“非衛星化”和“異化”的問題。這樣一種揣測進而帶動美國的政策也跟著發生瞭很大的變化,使其將針對每個東歐國傢采取“區彆對待”的做法進一步嚮前推進。
——保加利亞冷戰研究組協調人,保加利亞軍事史協會副會長 約爾旦·巴耶夫
1963年鞦天,赫魯曉夫說,你知道,中國人不可能擁有原子彈,他們現在甚至連褲子都穿不上。陳毅那時候經常齣來發錶公開講話,他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不管能不能穿上褲子,我們也一定要擁有原子彈。”但是在緊接著的1964年春天,一名日本記者問陳毅:“中國何時會擁有原子彈?”這個問題已經反復被問瞭多次瞭,但是這次陳毅卻迴避說: “這事不歸我管。”與以往不同,他沒有正麵迴答。好瞭,這就是事情在往前發展瞭。
——原美中關係國傢委員會主席,國傢安全委員會顧問 艾倫·懷廷
馬共通過個彆人士的接觸和聯係,從中共方麵藉鑒與汲取鬥爭的經驗,亦步亦趨,特彆是根據毛澤東思想來從事馬來亞的反帝反殖鬥爭與開展共産主義運動。馬共與中共建立真正的聯係是在馬共總書記萊特齣走之後的1947年6、7月間,由新任馬共總書記陳平親自前往香港,會見中共南方局在港負責人連貫,纔建立起新的關係。據知,陳平在會見連貫期間,曾就馬來亞的惡劣政治情勢,馬共是否適宜開展武裝鬥爭一事,徵詢中共的意見。後來得到的答復竟是來自周恩來的親筆指示,告知馬共,必須根據自己對馬來亞情勢的判斷,決定應否發動武裝鬥爭。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隸屬研究員 陳劍
目錄
捲首語
特邀專論
中國戰後國際關係史研究30年/徐藍
專題研究
紙闆城堡?——華沙條約組織秘史/沃伊泰剋
華約及其巴爾乾成員國的衝突(1959-1969)/約爾旦·巴耶夫
從歐洲導彈部署到馬斯特裏赫特條約:裏根——布什和密特朗的政策/塞穆爾·韋爾斯
青年學者論壇
中蘇關係正常化與鄧小平對蘇外交決策/孫艷玲
書評·書介
美國人文與社會科學在綫網外交專欄圓桌書評會評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剋新著《一個失敗的帝國》
《中蘇分裂:共産黨世界的冷戰》一書評介/夏亞峰
如何架起中美之間溝通的橋梁?——評《與敵人談判:冷戰期間的美中會談,1949——1972年》/何慧
口述曆史
1960年代美國政府中國問題專傢艾倫·懷廷教授訪談錄/何妍
非洲叢林中的新使命——馬法賢老人訪談錄(二)/李丹慧、梁誌、周娜訪談並整理
檔案文獻
[外國檔案]·[中國檔案]
冷戰與東南亞共運的興衰:1948年馬來亞共産黨武裝起義的迴顧——馬來西亞共産黨是否有起義的計劃——馬共解密檔案/陳劍
1956-1966年匈中關係的變化——來自匈牙利檔案館的有關材料/王俊逸
英國麥剋米倫內閣對華政策文件——英國解密檔案/張民軍編譯
中法建交多國檔案選編(一)——中國解密檔案/姚百慧選編
精彩書摘
鑒於學術研究的連續性和繼承性,以及我國對戰後國際問題的注意和評論從40年代就已經開始,因此本文把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的研究稱之為“奠基階段”,80年代以後則分為“初步發展階段”和“穩步發展階段”。奠基階段:1945年-20世紀70年代
在這一階段,學術界一般都把對戰後發生的國際關係中的各種事件的考察和評論歸屬於“國際問題研究”的範疇,並從此開啓瞭戰後國際關係史的研究大門。一、戰後的“國際問題研究"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日起,中國的一些著名的國際問題專傢如金仲華、喬冠華、楚圖南、鬍愈之、劉思慕、宦鄉等,就在“國際問題研究”這一領域拓荒耕耘。他們在報刊上撰寫瞭大量對國際問題的評論。以金仲華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從1946年1月到1949年1月,他就在《世界知識》雜誌上發錶瞭“戰後國際問題研究大綱戰後國際問題概論”、“戰後新歐洲研究”、“雅爾塔協定再評價”等9篇文章。
鐵幕下的暗流:二戰後世界秩序的重塑與全球格局的演變 本書並非對《冷戰國際史研究8》某一特定章節或論點的解讀,而是旨在勾勒齣冷戰時期全球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等各個層麵錯綜復雜的圖景,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瞭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世界。冷戰,一場持續瞭近半個世紀,以美蘇兩大陣營的對抗為主綫,涵蓋瞭意識形態、地緣政治、經濟模式、軍事力量等多重維度的全球性衝突,其影響深遠,至今仍在悄然塑造著國際關係的基本邏輯。 一、意識形態的尖鋒對決:兩種製度的生存競賽 冷戰的根源,深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資本主義與東方社會主義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製度和價值觀的碰撞。美國及其盟友秉持自由民主、個人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理念,而蘇聯及其華約國傢則推行共産主義、集體主義和計劃經濟。這種意識形態的鴻溝,不僅僅是抽象的理論分歧,更是兩種社會發展模式的生存競賽,雙方都試圖證明自身製度的優越性,並在全球範圍內尋求支持者。 美國以“遏製政策”為指導,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經濟復蘇,防止共産主義的蔓延;通過北約等軍事聯盟,構築反蘇包圍圈。同時,美國也積極運用文化和宣傳手段,嚮世界推廣其“自由世界”的理念,如“和平隊”等民間交流項目,以及好萊塢電影、流行音樂等軟實力輸齣,試圖在人心層麵贏得勝利。 蘇聯則不遺餘力地支持世界各地的共産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鬥爭,通過經濟援助、軍事支持和意識形態宣傳,試圖擴大其全球影響力。東方陣營內部,蘇聯也通過經濟互助委員會(COMECON)和華沙條約組織(Warsaw Pact)加強聯係,鞏固其統治基礎。雙方的宣傳機器晝夜不停地運轉,將對方描繪成邪惡的敵人,加劇瞭全球的分裂和對抗。 這種意識形態的對抗,滲透到國際關係的每一個角落,從聯閤國等國際組織中的激烈辯論,到各國國內政治舞颱上的政治極化,再到文化藝術領域的隔閡與交流,無處不在。它不僅塑造瞭國傢之間的外交關係,也深刻影響瞭普通民眾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地緣政治的棋盤博弈:從歐洲到全球的利益爭奪 冷戰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對抗,更是兩大超級大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地緣政治角力。歐洲,作為二戰的爆發地,成為瞭冷戰最初的焦點。德國的分裂,柏林牆的修建,象徵著鐵幕的落下,歐洲大陸被一道無形的但又堅實的界綫分割開來。 然而,冷戰的舞颱迅速從歐洲擴散到全球。亞洲、非洲、拉丁美洲,這些曾被殖民或處於邊緣地位的地區,在冷戰格局下成為瞭美蘇爭奪的重要區域。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等一係列局部衝突,幾乎將世界推嚮核戰爭的邊緣,充分展示瞭冷戰的危險性。 兩大陣營通過軍事援助、政治乾預、經濟支持等多種方式,支持各自的盟友和代理人,扶植親西方或親蘇共的政權,試圖將全球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一些國傢在兩大陣營的夾縫中艱難求生,試圖維持不結盟的立場,但往往也難以完全擺脫兩大超級大國的壓力和影響。 太空競賽,作為冷戰時期科技競爭的另一重要戰場,也充滿瞭地緣政治的意味。兩國在火箭技術、衛星發射、載人航天等領域的你追我趕,不僅是為瞭科學的進步,更是為瞭展示國傢科技實力和戰略優勢,爭奪在國際舞颱上的話語權和威望。 三、軍事力量的威懾與平衡:核陰影下的全球安全 冷戰的另一個核心特徵是軍事力量的極度發展,尤其是核武器的齣現,為全球安全濛上瞭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美蘇兩國都投入瞭巨額的資源進行軍備競賽,開發和部署瞭數量龐大、威力驚人的核武器,以及與之配套的運載工具。 核威懾理論,即“相互保證毀滅”(MAD),成為瞭維持冷戰僵局的關鍵。雙方都明白,一旦爆發全麵核戰爭,將意味著人類文明的終結。這種對毀滅的恐懼,在某種程度上反而促使雙方保持瞭相對的剋製,避免瞭直接的軍事對抗。 除瞭核武器,常規軍備競賽也同樣激烈。兩大陣營都建立瞭龐大的陸海空軍力量,以及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和情報網絡。軍事條約和聯盟如雨後春筍般齣現,如北約、華約、美日安保條約、美韓安保條約等,形成瞭復雜的安全格局。 軍事力量的對比和潛在的衝突,深刻影響著各國的國內政策和外交決策。軍費開支占據瞭國傢預算的很大一部分,科技研發也高度服務於軍事目的。軍事力量的平衡,以及由此産生的地區衝突和代理人戰爭,是理解冷戰時期全球安全環境不可或缺的要素。 四、經濟發展的模式與全球化初現:兩種模式的較量與融閤 冷戰時期,經濟發展模式的差異也是兩大陣營對抗的重要方麵。西方國傢普遍推行市場經濟,強調自由貿易、資本主義和私有製。東歐國傢則實行計劃經濟,由國傢統一調配資源,強調集體所有製和按勞分配。 美國及其盟友通過經濟援助、貿易協定和國際金融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建立,試圖將全球經濟納入以西方為中心的體係。馬歇爾計劃在歐洲的成功,為戰後西歐經濟的復蘇奠定瞭基礎,也成為西方經濟模式吸引力的一個例證。 蘇聯及其盟友則通過經濟互助委員會(COMECON),試圖構建一個獨立的社會主義經濟體係。但計劃經濟的內在弊端,如效率低下、創新不足、資源錯配等問題,逐漸暴露齣來,使得東歐國傢的經濟發展長期落後於西方。 與此同時,全球化也在冷戰的背景下悄然孕育。盡管兩大陣營之間存在隔閡,但跨國公司的發展、國際貿易的擴張以及科技的進步,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全球經濟的聯係。一些發展中國傢在冷戰中尋求經濟援助,也成為全球經濟格局的一部分。 五、文化與社會的反響:意識形態的滲透與人民的覺醒 冷戰的陰影,不僅投射在國傢層麵,也深刻影響著各個社會內部的文化和思想。意識形態的對抗,通過媒體、教育、藝術等多種渠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西方國傢強調個人自由、民主選舉、言論自由等價值觀,而東方陣營則強調集體主義、階級鬥爭、黨對一切的領導。這種意識形態的宣傳,塑造瞭民眾的世界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他們的行為和選擇。 然而,即使在意識形態的高度控製下,人民的覺醒和反抗也從未停止。東歐國傢內部,民眾對蘇聯控製和計劃經濟的不滿,最終在1980年代末爆發,導緻瞭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中國在改革開放後,也走上瞭與蘇聯不同的發展道路,最終融入瞭全球經濟體係。 冷戰也催生瞭大量的和平運動、反核運動和人權運動,反映瞭人們對戰爭的恐懼和對自由的渴望。這些社會運動,雖然在當時可能被視為邊緣化的聲音,但卻為後冷戰時代的全球政治和社會變革埋下瞭伏筆。 結語 冷戰時期,世界被劃分為兩個相互敵對的陣營,緊張的對峙、激烈的競爭、區域的衝突,構成瞭那個時代鮮明的印記。這場漫長而復雜的鬥爭,不僅塑造瞭國傢之間的關係,也深刻改變瞭全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麵貌。理解冷戰的曆史,就是理解我們當下世界形成的重要根源,理解意識形態的力量,理解地緣政治的復雜性,理解軍事威懾的雙刃劍效應,以及理解經濟發展模式的多樣性與全球化趨勢的不可逆轉。這場曆史的畫捲,由無數個體的選擇、國傢的決策、以及時代的大潮共同繪就,其復雜性與深遠影響,值得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