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材料

真空材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以忱,黄英 著
图书标签:
  • 真空技术
  • 材料科学
  • 真空材料
  • 薄膜技术
  • 表面科学
  • 物理学
  • 工程学
  • 纳米材料
  • 电子材料
  • 气相沉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4389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76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真空工程技术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12-01
页数:30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在《真空》杂志连载的“真空技术讲座”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补充,使基础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化,实践应用上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增加了许多高科技领域、新型真空材料的内容。本书可供从事真空工程、低温工程、表面与薄膜技术、流体机械、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真空系统设计、应用、维护、检修时参考,也可作为真空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应用物理、流体机械、低温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内容简介

《真空材料》主要介绍真空材料的分类,材料的扩散与渗透性能,材料的常温于高温放气,材料放气速率的计算和测试方法,真空材料的蒸发、升华与凝结等。

目录

1 真空材料概述
1.1 真空材料的分类
1.2 电真空材料的分类与特性
1.2.1 电真空材料的分类
1.2.2 电真空材料的特性
1.3 真空系统平衡方程
2 材料的气体渗透与扩散
2.1 气体分子的溶解与渗透
2.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2.1 环境气压对溶解度的影响
2.2.2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2.2.3 气体一固体配组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
2.3 不同材料中的气体溶解度
2.3.1 气体在金属中的溶解度
2.3.2 气体在非金属材料中的溶解度
2.4 气体扩散方程
2.5 气体渗透速率
2.5.1 气体对平板壁的渗透
2.5.2 气体对圆筒壁的渗透
2.5.3 气体对球形壁的渗透
2.5.4 不同气体一固体配组的渗透性能
3 材料的放气
4 材料的蒸发、升华与凝结
5 真空材料的其他性能与选材要求
6 金属材料
7 磁性材料
8 溅射镀膜靶材
9 非金属材料
10 辅助密封材料
11 吸气剂与吸附剂
12 真空工程用油
13 真空工程中的常用气体
14 低温制冷系统工作介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科技前沿探索:未来材料的无限可能 一、 聚焦非真空环境下的先进结构与功能材料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地球大气环境及非极端高真空(如特定化学反应腔室、液相合成体系)中,用于高性能结构、能源转换及生物医学应用的一系列突破性材料。我们摈弃了对传统“真空技术”和“超高真空物理”的固有讨论框架,转而聚焦于材料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如何应对环境的复杂性。 第一章:常压下高韧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优化界面结构和引入新型增韧机制,来克服传统陶瓷材料脆性过大的难题。内容包括: 1.1 晶界工程与纳米晶粒调控: 探讨利用液相烧结或低温反应合成法,实现晶界处杂相的精确控制,以及利用高熵合金原理在陶瓷基体中引入位错钉扎效应,从而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至接近金属的水平。实例分析了超塑性氧化锆在常压热压下的微观结构演变。 1.2 纤维增强与自修复网络构建: 重点介绍碳纳米管、石墨烯片层或新型碳化硅纤维在非真空热压或浸渍-燃烧合成(O-S-C)过程中的定向排列技术。深入分析了利用熔盐浸渍技术在陶瓷基体中原位生长反应性金属/合金相,作为裂纹尖端的“能量耗散器”和“自修复单元”。 1.3 极端环境下(常压高温、高湿度)的长期服役性能评估: 建立基于大气腐蚀动力学模型的材料寿命预测框架,关注材料表面氧化膜的致密性与自修复能力,而非真空环境下的溅射或解离行为。 第二章:柔性电子与环境稳定型有机半导体 本部分完全避开对半导体器件制造中对衬底清洁度、分子束外延等真空工艺的依赖,专注于可在常温常压下通过溶液法(湿化学)制备的高效、稳定电子材料。 2.1 溶液加工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机制: 深入剖析了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在水汽、氧气和热应力下的降解路径(非热蒸发路径)。重点介绍通过引入大位阻有机阳离子或二维层结构“封装”核心三维结构,以提高其在标准大气封装下的长期光电效率。 2.2 印刷电子中的导电聚合物与银纳米线网络: 探讨喷墨打印、凹版印刷等技术中,如何通过控制溶剂蒸发速率、表面张力和墨水流变学,实现高导电性、高均匀度的导电油墨沉积。分析了这些网络在弯折循环中的导电性能衰减机制。 2.3 环境友好的生物电子学界面材料: 关注电化学沉积和水凝胶交联技术,开发与生物体液环境相容的导电聚合物(如PEDOT:PSS改性体)和离子导体,用于神经接口和可穿戴传感器。 第三章:能源存储体系中的界面化学与电解质创新 本书强调了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在充放电循环中,电极材料与非真空环境(如密封环境下的电解液或固态电解质)界面处的复杂化学反应,而非关注电极材料本身的制备是否涉及高真空。 3.1 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的阻抗分析与界面兼容性: 聚焦于硫化物、氧化物或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与锂金属或高电压正极在常温下的接触电阻。详细分析了界面“死锂”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通过涂覆界面缓冲层(如LiPON或LiF富集层)来抑制界面副反应。 3.2 液态电解质中的电化学稳定窗口扩展: 探讨新型高浓缩电解质(HCE)和无溶剂电解液体系。重点讨论电解质添加剂(如FEC、VC)在电极表面形成的稳定固体电解质界面层(SEI),该层的形成完全是电解液在工作电压下还原/氧化的结果,与外部高真空环境无关。 3.3 水系储能器件的高电压稳定氧化还原介质: 介绍在水性电解液中,如何通过配位化学和pH值调控,稳定高氧化还原电位的有机/无机活性物质,实现高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的储能方案。 第四章:生物相容性与可降解医用植入材料 本章完全基于湿法化学、生物反应器和体外/体内测试,研究用于人体植入的材料,其性能受体液、酶和细胞环境的影响。 4.1 可吸收支架材料的降解动力学模拟: 深入分析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在生理盐水和模拟酶环境中的水解速率。研究通过改变分子量分布和共聚单体比例,精确控制支架在体内的吸收时间窗口。 4.2 表面生物活性涂层技术: 介绍利用等离子体改性(低温等离子体,非高真空PVD/CVD)或溶胶-凝胶法,在钛合金或高分子骨架上负载羟基磷灰石、生长因子或抗凝血剂。重点分析涂层与血液或组织液接触后的溶出和生物响应。 4.3 磁性纳米颗粒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s)在水相中的分散性、表面修饰(PEG化)以延长循环时间,以及在体外磁场引导下的药物递送效率,所有过程均在常压水溶液体系中完成。 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和设计材料时,应将环境的复杂性(大气、湿度、电解质、生物体液)置于核心地位,而非仅仅依赖于实验室中最受控的“真空”条件。这是一本关于环境适应性和实用化的材料科学专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于那些在航天器和微电子领域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特种合金和陶瓷材料,有了全新的认知。这本书的叙述风格相当务实,充满了工程师的严谨与精确,完全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它聚焦于如何通过控制真空环境中的杂质元素(比如氧气和水蒸气)的浓度,来“雕刻”出具有特定电学或光学特性的功能材料。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真空系统(如扩散泵、涡轮分子泵和离子泵)工作原理及其适用场景的对比分析,那张详细的性能矩阵图表清晰明了,对于实验室选型非常有指导意义。书中还花了不少篇幅来解析TFT(薄膜晶体管)制造过程中,离子溅射(Sputtering)的溅射产额与真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那部分内容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光电器件研究小组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我们据此优化了靶材的功率密度,显著降低了薄膜的应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那些高深莫测的“真空技术”拉回到了可操作、可量化的工程范畴,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实战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尽管主题是技术性极强的“真空材料”,但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它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轶事,比如早年对电子管制造中真空度要求的逐步提高,如何反过来推动了整个真空泵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推动历史”的叙事角度,使得冰冷的技术细节变得富有生命力。书中对特殊环境(如极端高真空或等离子体真空)下,金属与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强度的实测数据和失效分析报告非常详尽,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真空烘烤曲线的优化策略讨论,作者提出的多段式、分区控温的烘烤方案,比传统的单一步骤烘烤效果显著提升了UHV系统的本底压力。它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和“如何做才能更好”。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本技术思想的交流平台,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利用真空这一独特的物理环境,去创造出性能超乎想象的新材料。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案例研究”来展开对真空材料学的探讨。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空间环境老化”的部分,作者巧妙地将地球上实验室模拟的真空退化与真实宇宙射线照射下的材料变化进行了交叉对比。那种对聚合物材料在长时间低压暴露下发生的链断裂和交联反应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卫星部件的寿命预测有了更科学的理解。书中对“真空诱导的材料相变”的讨论,也十分精彩。它详细描述了某些高熵合金在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高真空下,其晶格结构可能发生的微小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如何影响其超导性能。文字的表达力极强,尤其在描述那些极其微观的现象时,作者总能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让复杂的物理过程变得具象化。比如,他将原子空位比作“宇宙中的小黑洞”,形象地解释了它们对电子迁移率的束缚作用。总体而言,这是一本激发思考、拓展视野的佳作。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停留在对常用真空镀膜技术的简单介绍,但内容一下子深入到了量子层面的材料行为。它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室温超导材料的探索,特别是涉及如何利用极高真空和高压耦合技术来稳定那些亚稳态的氢化物结构。书中的数学推导部分异常严谨,傅里叶变换光谱分析在表面污染物鉴定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来预测高能离子束的注入深度,这些都是非常前沿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那些复杂的偏微分方程组,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它毫不妥协地展示了真空材料科学最尖端的研究前沿。它对“清洁度”的定义也令人耳目一新,不再仅仅是ppm级别的污染物控制,而是上升到了对原子层面“缺陷工程”的精细调控。这本书无疑是为研究生和专业研究人员量身定制的深度参考书。

评分

这本关于“真空材料”的书简直是物理学爱好者和材料科学研究者的一场盛宴。作者在开篇就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描绘了真空环境对材料性能的深刻影响,那种对“空无一物”中蕴含无限可能的哲学思辨,立刻抓住了我的心。书中对薄膜沉积技术,尤其是原子层沉积(ALD)的详尽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高能粒子束在超高真空(UHV)中对材料表面原子排列的精确操控,那些复杂的能级图和晶格缺陷分析,虽然初看有些晦涩,但一旦结合随后的实验数据来看,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破解了一个古老的谜题。特别是关于非晶态金属玻璃在极端低温真空下的结构弛豫过程,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位错的形成与湮灭机制,这对于理解材料的塑性和韧性至关重要。整本书的逻辑链条非常严密,从基础的真空度量标准,到复杂的表面物理化学反应,再到实际应用中的器件制造,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探索物质极端状态下行为的史诗。

评分

有用的书籍,是正版的,质量还行

评分

有用的书籍,是正版的,质量还行

评分

质量好,内容全。下次还来京东买,便宜实在。

评分

很好用,很好用。很好用,很好用。

评分

是我的一个小法宝,太有用了爱不释手。

评分

对真空材料的学习有指导意义,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材料涉及比较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一本比较实用的书

评分

材料涉及比较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一本比较实用的书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