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手册(第2版)

无损检测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家伟 编
图书标签:
  • 无损检测
  • NDT
  • 检测技术
  • 材料科学
  • 工程技术
  • 质量控制
  • 工业检测
  • 缺陷检测
  • 第二版
  • 手册
  • 专业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59531
版次:2
商品编码:1092726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2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无损检测手册(第2版)》是我国自行编写的较大型的一本无损检测专业工具书,共有四大部分。
第1部分对无损检测的内涵及其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第2部分就八类四十余种无损检测法的基本原理及适用要点作了叙述。第3部分叙述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第4部分叙述在特定部门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本手册可为从事无损检测领域某一方法的专业人员在工作中查阅某些参数及了解某些细节提供方便,并为其了解其他检测方法提供有用的参考。可作为高校无损检测专业师生的参考读物。也可供从事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使用的非无损检测专业科技人员、质量管理人员了解无损检测,有效运用无损检测技术时参考。

目录

2版前言
1版前言
第1篇概论
第1章 无损检测的内涵从探伤到评价的演变
第2章 无损检测与质量控制
2.1 质量与质量控制
2.1.1 质量的基本概念
2.1.2 质量控制
2.2 无损检测在全面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2.2.1 设计阶段
2.2.2 研制、生产阶段
2.2.3 使用阶段
2.2.4 无损检测--全领域的技术
2.3 无损检测作业的质量控制
2.3.1 法典、标准、标准样品、规范、规程
2.3.2 从业人员的资格鉴定与认证
2.3.3 仪器设备性能的测试与校准
2.3.4 消耗性材料的质量控制
2.3.5 作业的管理与监督
第3章 缺陷检出的可靠性
3.1 可靠性、缺陷检出概率和置信度
3.1.1 可靠性
3.1.2 宏观缺陷的检出概率POD与置信度CL
3.2 从二项式分布法获得POD (α)函数
3.3 从检出/漏检数据获得POD (α)函数
3.4 从信号响应数据获得POD (α)函数
参考文献

第2篇 射线法检测
第1章 导言
1.1 射线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1.2 射线检测技术的主要方法
1.3 射线检测技术的特点、适用性与局限性
第2章 X射线法与γ射线法检测
2.1 检测技术的物理基础
2.1.1 X射线
2.1.2 γ射线
2.1.3 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1.4 X射线与γ射线的衰减规律
2.2 射线源
2.2.1 X射线机
2.2.2 γ射线设备
2.2.3 高能X射线源
2.3 射线胶片
2.3.1 射线胶片的结构
2.3.2 射线胶片的感光特性
2.3.3 潜影与射线照相效应特点
2.3.4 射线胶片的分类与选用
2.4 射线照相的影像
2.4.1 影像质量的基本因素
2.4.2 射线照相灵敏度
2.4.3 影像细节的可识别性
2.5 射线照相检测的基本技术
2.5.1 概述
2.5.2 透照布置
2.5.3 基本透照参数
2.5.4 散射线控制
2.5.5 增感屏
2.5.6 曝光曲线
2.6 暗室处理
2.6.1 暗室处理概述
2.6.2 暗室处理过程
2.6.3 自动处理
2.6.4 暗室处理质量控制
2.7 评片
2.7.1 评片概述
2.7.2 缺陷识别
2.7.3 质量评定概述
2.8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
2.8.1 概述
2.8.2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
2.8.3 射线探测器
2.8.4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图像的基本特性
2.8.5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理论的基本关系式
2.8.6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的基本技术
2.9 CR技术
2.9.1 概述
2.9.2 CR系统
2.9.3 CR检测技术
第3章 中子射线法检测
3.1 概述
3.2 基本原理
3.3 用于中子射线检测的装置
3.3.1 中子按能最的分级
3.3.2 中子源
3.3.3 准直器
3.4 热中子成像方法(热中子束的探测)
3.4.1 射线胶片成像法
3.4.2 闪烁器和实时成像
3.4.3 迹蚀探测器
3.4.4 中子射线照相图像质量的确定
3.5 其他能量中子的探测
3.5.1 冷中子
3.5.2 超热中子
3.5.3 共振中子
3.5.4 快中子
3.6 中子射线检测法的应用示例
3.6.1 检测高密度容器中低密度元件和低密度区
3.6.2 检测密度相似但中子截面不同的材料
3.6.3 检测高放射性试件
3.7 中子激活问题
第4章 射线计算机层析法检测
4.1 概述
4.2 射线CT的基本原理
4.3 射线CT系统的构成
4.3.1 射线源
4.3.2 机械扫描系统
4.3.3 辐射探测系统
4.3.4 计算机系统
4.4 射线CT检测
4.4.1 训机
4.4.2 被检工件、最大穿透厚度
4.4.3 半值层和质量衰减系数
4.4.4 射线源和扫描能量的选择
4.4.5 准直器的选择
4.4.6 工业射线CT检测标准
4.5 工业射线CT的图像质量
4.5.1 空间分辨力
4.5.2 密度分辨力
4.5.3 伪像
4.6 工业射线CT系统性能的测量
4.6.1 试样
4.6.2 空间分辨力的测量
4.6.3 密度分辨力(对比灵敏度)的测量
4.6.4 对比度一细节一剂量(Contrast-Detail - Dose,CDD)曲线
4.6.5 某些工业射线CT设备的性能
4.7 工业射线CT应用示例
4.7.1 BT-300 (50) -1型工业射线C应用示例
4.7.2 CD系列工业射线CT应用示例
4.7.3 ICT -F系列和225kV显微CT应用示例
4.7.4 CY -6 - ACT型工业射线CT应用示例
4.7.5 其他工业射线CT应用示例
4.8 射线CT二维检测的三维重建
4.8.1 三维重建软件的功能
4.8.2 目前商业的三维重建软件
4.8.3 三维重建软件应用示例
4.9 双能射线CT技术
4.9.1 基本原理
……
第3篇 声学方法检测
第4篇 电学方法检测
第5篇 磁学方法检测
第6篇 光学方法检测
第7篇 热学方法检测
第8篇 渗透法检测
第9篇 泄漏检测
第10篇 金属材料的无损检测
第11篇 特定类型金属制件的无损检测
第12篇 特定类型非金属材料的无损检测
第13篇 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
第14篇 胶接件的无损检测
第15篇 材料和制件在役状态的无损检测
第16篇 铁道运输部门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第17篇 核电无损检测
第18篇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无损检测手册(第2版)》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聚焦于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无损检测手册(第2版)》图书简介 技术前沿的权威指南:全面剖析现代无损检测(NDT)的原理、实践与前瞻 《无损检测手册(第2版)》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与技术前瞻于一体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高度实用的参考平台,深入探讨当今工业界应用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无损检测方法。 在现代工程、制造、能源、航空航天以及基础设施维护领域,确保材料、部件和结构的完整性与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无损检测(NDT)技术,作为一种不损伤被检物本身的功能和使用价值而对其内部缺陷、材料特性或结构状态进行检测的技术,已成为保障安全、提高质量、延长设备寿命的核心手段。《无损检测手册(第2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对该领域进行了深度的梳理与升级。 结构布局与内容广度:体系化的知识框架 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应用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掌握实际操作的关键点。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标准体系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NDT的理论基石。它详细阐述了检测信号的产生、传播、接收与分析的物理学基础,包括声学、电磁学、辐射物理学等核心概念。同时,手册系统性地介绍了国际和国内与无损检测相关的标准、规范及认证体系。理解这些标准是确保检测结果可信赖、可追溯的前提。内容覆盖了缺陷的分类、损伤机理,以及不同检测方法对特定缺陷类型的敏感性分析,为后续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部分:核心检测方法深度解析 本书的核心篇幅集中于对主流无损检测技术的详尽阐述,每一章节均采用“原理—设备—操作规程—数据解释—局限性”的结构模式进行讲解,确保实用性。 1. 超声波检测(UT): 原理与机制: 详细解析了纵波、横波、表面波及兰姆波的产生与耦合机制。 关键技术: 重点介绍了相控阵超声(PAUT)在复杂几何结构检测中的应用,包括其波束控制、实时成像和数据后处理能力。同时,聚焦于超声衍射时差聚焦(TOFD)在裂纹尺寸精确评估中的应用。 高级应用: 探讨了聚焦式超声、导波技术在管道和储罐腐蚀监测中的潜力。 2. 射线检测(RT): 辐射源与成像: 细致讲解了X射线和伽马射线源的特性,以及数字成像技术(如CCD/CMOS探测器、荧光板)相对于传统胶片技术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安全与剂量控制: 详述了工业放射源的安全防护、辐射剂量监测与法规要求,这是RT技术实施的生命线。 三维重建: 引入了工业CT(Computed Tomography)在复杂装配件内部结构验证中的应用案例。 3. 渗透检测(PT)与磁粉检测(MT): 表面缺陷识别: 深入分析了这两种经典方法在发现微小表面开口缺陷上的机理、材料兼容性要求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手册提供了严格的清洁度标准和显像过程控制参数。 4. 电磁检测技术(ET): 涡流检测(ET): 详细剖析了电磁感应原理在导电材料表面及近表层缺陷检测中的应用,区分了阻抗平面分析法、远场涡流(RFET)和低频涡流(LFET)在管材检测中的侧重点。 电磁声换能器(EMAT): 重点阐述了EMAT作为一种无需耦合剂的先进技术,在高温、高精度和导波产生方面的独特优势。 5. 声发射检测(AE): 动态过程监测: 将AE定位为一种基于“事件”的监测技术,详细介绍了信号采集、特征参数提取(如能量、幅度、上升时间)以及模式识别在结构健康监测(SHM)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新兴与前瞻性技术 为保持手册的前沿性,第二版特别增设了对快速发展中的新技术的专题讨论: 激光超声(LUS): 探讨了激光作为无接触激发源和接收器的潜力,特别是在复合材料和高阻尼材料检测中的突破。 热成像与红外检测(IR): 阐述了主动和被动热成像在检测涂层缺陷、绝缘故障及材料热性能不均一性中的应用,并讨论了热源选择的优化。 可视化与数据融合: 强调了将不同NDT数据与三维模型(CAD/BIM)进行集成的重要性,实现缺陷的空间定位与可视化管理。 第四部分:应用领域与质量控制 手册的最后部分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针对特定工业场景的检测策略: 航空航天: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脱层与孔隙率检测,以及发动机关键部件的疲劳裂纹评估。 石油天然气: 管道和压力容器的腐蚀、氢致开裂(HIC)及蠕变损伤的在线与离线监测方案。 电力与核能: 焊缝的高可靠性检测标准和特种材料(如镍基合金)的检测技术。 工程结构: 桥梁、风力发电塔架等大型结构的健康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 面向的读者群体 《无损检测手册(第2版)》不仅是工程师案头的必备工具书,其详尽的数学推导和物理模型亦能满足高校研究生和研究人员的深入学习需求。对于NDT设备制造商和标准制定机构,本书提供了最新的技术趋势和规范解读,是制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 通过对原理的深入挖掘和对实际操作细节的精准把握,《无损检测手册(第2版)》致力于成为推动无损检测技术从“检测”向“预测性维护与智能诊断”转变的关键力量。它不仅教授“如何做检测”,更指导读者理解“为何这样检测”,最终实现对工业资产安全与效率的最高效管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图表都清晰锐利,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倍感愉悦。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复杂理论阐述上的细腻处理,很多我过去在其他资料中感到晦涩难懂的概念,在这本书里通过精妙的配图和深入浅出的文字被彻底打通了。作者似乎对读者的知识背景有着深刻的理解,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提供恰到好处的旁注或例证,将抽象的物理原理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检测技术原理的剖析深度,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深入到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微观机制解释。比如在超声波探伤的声场分布那一章节,作者用近乎手绘图的细腻度描绘了各种波形在不同介质交界面上的复杂行为,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这本书远超一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人,只要具备基础的工程数学背景,也能在这个清晰的引导下,逐步建立起扎实的理论框架。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沉浸式体验”了一次完整的检测体系构建过程。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融合能力,它并未孤立地看待每一种检测手段,而是巧妙地将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以及信号处理的数学模型编织在一起。比如,在介绍疲劳裂纹的检测时,作者会同时引用断口学理论来预测裂纹的几何形态,然后衔接超声波或射线成像的原理来展示如何用无损手段“看见”这个理论预测出来的形态。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知识呈现方式,彻底打破了我过去对单一检测技术理解的壁垒。读完后,我不再仅仅将无损检测视为一堆仪器的操作指南,而是将其视为一门基于物理学、材料科学和信息处理的综合性工程艺术。这种全面的认知升级,是任何只介绍单一技术的小册子所无法比拟的深度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实战经验分享真是太接地气了,简直就像是邀请了一位资深工程师坐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指导你进行项目部署。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过于超前的、尚未成熟的理论前沿,而是将笔墨集中在了那些在实际工业现场中真正需要解决的痛点和难题上。我尤其欣赏它对“异常信号的识别与判读”这一部分的论述,这不是简单的“A现象对应B结论”的罗列,而是详细分析了环境噪声、设备漂移、以及材料本身的微观结构变化如何共同作用于检测信号,形成那些让人头疼的假阳性或假阴性。作者在描述故障排除流程时,那种沉稳、有条不紊的逻辑性,让人在面对实际操作中的混乱局面时,能迅速找到思路的切入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的不是你如何使用某个特定型号的仪器,而是如何用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去分析和验证任何设备给出的数据,这才是工程师的内核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资料溯源做得相当扎实严谨,这对于任何一本技术手册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品质,它体现了作者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内容准确性的极端负责。我特意去查阅了书中引用的几篇经典论文和标准规范,发现引文的对应位置和内容描述是完全吻合的,没有出现张冠李戴或断章取义的情况。在涉及到标准规范的引用时,作者不仅指明了版本号,还适当地补充了解释了为什么在当前的工业背景下,选择使用特定标准而不是其他标准的原因,这种深层次的背景介绍,让读者对行业规范的演变和选择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对于需要进行技术审计或撰写规范性报告的专业人士而言,这种对源头信息的清晰标注,无疑大大节省了查证和交叉验证的时间成本。这不光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张通往该领域核心研究的有效索引。

评分

相较于市面上那些动辄堆砌术语、篇幅冗长却缺乏条理的参考书,这本手册的结构编排简直是一股清流。它的章节逻辑推进得极为自然,像是精心设计的一条学习路径图,从基础的材料科学背景、信号的产生与接收,逐步过渡到特定的无损检测方法(如常规的射线、超声),再到高阶的先进技术(如相控阵、涡流)。更绝妙的是,作者在每章末尾设置的“知识点回顾与应用反思”环节,这种设计极大地促进了主动学习。它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一些开放性的工程问题,迫使读者回溯和整合本章所学。我发现,仅仅是认真思考这些反思题,就比我过去被动阅读好几本书的效果都要显著。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编写风格,使得这本书既适合作为高校教材,也适合希望系统性提升技能的在职技术人员。

评分

书还不错的,价格有点高啊,都搞掂活到那个。

评分

增长新知识,送货快,用处大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还挺全面的

评分

送货快,服务好,搞活动买更划算

评分

评分

别人买了第一版

评分

知识面比较广,功能性一般,用处不大

评分

真心觉得这本书不错,内容都涵盖了。谢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