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精神 中信齣版社

動物精神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喬治·阿剋洛夫 著
圖書標籤:
  • 動物精神
  • 心理學
  • 行為學
  • 自然
  • 觀察
  • 生命
  • 哲學
  • 科普
  • 中信齣版社
  • 動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57684
商品編碼:10175753218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包裝:簡裝
開本:其他
齣版時間:2016-03-0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裏程碑式的書,也是經濟學領域關於人性的討論的集大成之作。它試圖重新構建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理論,它的每一頁都有一個令人贊不絕口的觀點或神奇的事實。

在這本書中,經濟學傢喬治?阿剋洛夫和羅伯特?席勒質疑瞭導緻人們深陷金 融危機的原因,並提齣瞭可以扭轉經濟局麵並恢復財力的全新見解。

數次**金融危機慘痛地證實瞭,強大的心理驅動力可以大大削減一個國傢的財富。從對房價上漲的盲目信念,到在資本市場裏的爆錶自信,動物精神不僅驅動著**性金融事件,也攪亂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在資本市場裏,動物精神展現瞭一個簡單的邏輯:信心很重要,沒有信心也很重要; 當公眾情緒從極度喜悅到焦慮甚至害怕,其在股票價格以及經濟活動上的影響可能極其恐怖。

為什麼股市會動蕩?為什麼房地産市場讓人難以捉摸?為什麼經濟會陷入蕭條?為什麼市場會失靈?為什麼央行能控製國傢經濟?在這本書中,兩位作者拋開人類經濟決策源於理性經濟動機的假設,將非理性因素置於宏觀經濟學的前沿和核心,試圖建構一套動物精神理論來解釋宏觀經濟現象和經濟的真實運行原理。

本書的結論很明確,在這樣一個充滿瞭動物精神的不靠譜的世界裏,政府的角色就是應該設定條件,製定遊戲規則,使動物精神更好地創造性地發揮作用。那些說經濟應該自由放任的人是沒有充分地理解不靠譜的人們形成的這個社會是有多麼的不靠譜!

作者簡介

喬治?阿剋洛夫

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經濟學首席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阿剋洛夫將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引入經濟學理論,其研究領域包括宏觀經濟學、貧睏問題、傢庭問題和貨幣政策等。他還與羅伯特?席勒閤著瞭另一部重要著作《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

羅伯特?席勒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標普/凱斯-希勒**房價指數聯閤創始人、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他還是一位暢銷書作者,在金融市場、行為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不動産等方麵著作頗豐,包括《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閤著)《非理性繁榮》《金融與好的社會》《新金融秩序》等。

目錄

前言 * XIII

緒論 * XXI

**部分 動物精神:**金融危機的根源

**章 經濟周期背後的思維模式

信心:*重要的動物精神元素 * 004

信心乘數效應 * 008

第二章 公平:工資和價格水平*重要的決定因素

公平問題不該受冷落 * 016

問捲調查:公平比經濟動機更重要 * 018

經濟實驗:人們渴望公平 * 020

公平交換理論 * 022

公平是一種幸福,不公平是一種侮辱 * 024

經濟決策者需考慮公平因素 * 025

第三章 腐敗和欺詐:經濟運行的陰暗麵

美國*近三次衰退中的腐敗案例 * 032

對衝基金會倒閉嗎? * 044

每次衰退都有腐敗和欺詐的影子 * 045

第四章 貨幣幻覺:公眾能否揭開通貨膨脹的麵紗?

貨幣幻覺的思想史 * 050

潮流逆轉 * 052

現代宏觀經濟學的一個*端假設 * 057

工資閤同與貨幣幻覺 * 059

債務閤同與貨幣幻覺 * 060

會計與貨幣幻覺 * 062

貨幣幻覺確實存在 * 063

第五章 故事:公眾行動的參照物

政治傢*會編經濟故事 * 068

故事推動整體經濟 * 070

信心隨故事波動 * 071

故事就像“傳染病” * 073

第二部分 *重要的八大經濟問題

第六章 為什麼經濟會陷入蕭條?

19世紀90年代的蕭條 * 077

非理性繁榮催生大蕭條 * 085

大蕭條的前因後果 * 089

蕭條源於人類的本性 * 097

第七章 為什麼中央銀行有控製經濟的權力?

標準故事:中央銀行如何乾預經濟 * 100

標準觀點並不完美 * 105

公開市場操作效力有限 * 106

中央銀行:*後一個放貸人 * 107

不斷變化的問題本質 * 110

貝爾斯登與長期資本管理公司 * 111

第八章 金融危機應對之策

實現信貸目標是當務之急 * 121

對未來的影響 * 123

美國政府的政策迴應 * 124

三種方法的優缺點 * 129

金融市場目標的作用 * 131

第九章 為什麼有人找不到工作?

非自願失業 * 136

工資、價格和效率工資 * 139

蕭條時期人們很少辭職 * 144

為什麼雇主支付的實際工資高於他們必須支付的工資? * 145

第十章 為什麼通貨膨脹和失業會此消彼長?

通貨膨脹對失業的反應 * 152

走得太遠 * 153

貨幣幻覺的影響 * 154

自然失業率理論成立嗎? * 157

貨幣工資泄漏實情 * 158

權衡關係的進一步解釋 * 160

到北方去 * 162

第十一章 動物精神如何影響你的儲蓄

長期後果和復利的威力 * 166

儲蓄的易變性 * 169

傳統的儲蓄理論為什麼有誤? * 174

儲蓄與國民財富 * 177

購物中心和信用卡 * 182

儲蓄對國傢的意義 * 184

第十二章 為什麼金融價格和公司投資如此易變?

選美比賽和“美味蘋果”的比喻 * 190

投機市場的流行病和信心乘數 * 192

動物精神的反饋效應 * 196

動物精神與石油價格變動 * 201

市場驅動投資 * 204

馴服野獸:讓金融市場為我們服務 * 209

第十三章 為什麼房地産市場具有周期性?

對房地産的天真認識 * 215

房地産信心乘數 * 220

第十四章 為什麼弱勢者世世代代在貧睏中掙紮?

兩極分化問題 * 227

他們為什麼被拋棄? * 228

沒有獲得成功的人 * 231

政府應如何消除種族差異? * 234

必須勇於嘗試 * 239

結語 動物精神:宏觀經濟學理論的重要元素

傳統宏觀經濟學走錯瞭方嚮 * 243

一個測驗 * 243

動物精神理論意義何在? * 248

動物精神是人們行動的真實動機 * 251

重振**經濟的新思路 * 252

緻謝 * 255

參考文獻 * 257
好的,這是一本不包含《動物精神》內容的圖書簡介,聚焦於認知科學與人類行為的深度探索。 --- 書名:心智的迷宮:從神經迴路到社會決策的復雜性 作者: [此處留空,或虛構一位知名學者]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虛構一傢與中信齣版社定位相似的知名學術齣版社] 字數: 約 1500 字 --- 導言:重塑我們對“思考”的理解 我們是誰?我們如何做齣選擇?這些看似基礎的問題,構成瞭人類知識探索的永恒主題。長久以來,我們傾嚮於將人類的心智視為一颱高度理性的計算機器,一套能夠獨立於身體、環境進行純粹邏輯推演的操作係統。然而,近數十年的認知神經科學、行為經濟學與計算心理學的交叉研究,正在係統性地瓦解這一古老的哲學圖景。 《心智的迷宮:從神經迴路到社會決策的復雜性》並非一本探討動物本能或經濟學中非理性行為的通俗讀物。它是一部深入考察人類高級認知功能如何由具身性(Embodiment)、情感耦閤(Affective Coupling)與環境依賴性(Context Dependency)共同塑造的深度學術力作。本書的核心論點是:心智並非一個放置在大腦中的“軟件”,而是大腦、身體、以及我們所處的動態環境之間持續進行、多尺度交互作用的湧現現象。 本書的敘事結構是層層遞進的,從最微觀的神經元活動,逐步擴展到宏觀的社會結構與文化建構,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景式的、跨學科的心智模型。 --- 第一部分:具身認知——身體即思維的基石 傳統的認知科學將大腦視為信息處理中心,身體不過是其附屬的輸入輸齣設備。本書的開篇,便挑戰瞭這一二元對立的觀念。 具身性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是本書探討的第一個核心支柱。我們不再將認知視為抽象的符號操作,而是將其視為通過運動和感知係統實現的對世界的意義建構過程。 運動的先決作用: 本部分詳細梳理瞭運動皮層(Motor Cortex)在理解語言和執行抽象思維中的關鍵角色。例如,當我們閱讀“抓住”或“推動”等動詞時,相關運動區域的激活程度與字麵意義直接相關。這錶明,思維的“計算”是建立在對世界進行物理操作的經驗基礎之上的。 知覺的建構性: 我們對世界的感知並非被動接收,而是主動構建的結果。書中引入瞭“預測編碼”(Predictive Coding)的最新模型,解釋瞭大腦如何不斷地生成關於下一刻的預測,並利用感覺輸入來修正這些內部模型。這種預測性的循環,揭示瞭穩定知覺背後的巨大“心智努力”。 空間與時間的心智錶徵: 如何在大腦中定位“今天”和“去年”?本書深入探討瞭海馬體(Hippocampus)和前額葉皮層(PFC)如何協作,將離散的記憶片段組織成連貫的、可導航的“認知地圖”。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實際上是我們對自身運動軌跡和環境變化的內在模擬。 --- 第二部分:情感迴路與理性決策的張力 如果說第一部分建立瞭心智的“硬件”基礎,那麼第二部分則聚焦於驅動決策的“燃料”——情感。本書堅決反對將情感視為理性的對立麵,而是將其確立為高效決策的必要組成部分。 “感覺的標記”與軀體標記假說(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 引入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等學者的前沿工作,本書闡釋瞭情感如何在復雜決策中,特彆是麵對高風險、高不確定性情境時,通過身體的“預警信號”(如心率微小變化、皮膚電反應)快速過濾選項,從而避免陷入純粹的計算癱瘓。 奬賞係統與動機的生物學: 深入剖析多巴胺通路在學習、成癮以及動機維持中的作用。我們如何被“未來”的預期所驅動?多巴胺的釋放並非僅僅是對即時滿足的編碼,它更是對“預測誤差”的信號,指導我們優化長期的行為策略。 道德直覺的神經基礎: 道德判斷常常被認為是最為純粹的理性産物,但本書揭示瞭其深植於情感反應之中。通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的研究,區分瞭那些依賴於抽象規則(如功利主義計算)的判斷與那些受到情感共鳴(如義務論)強烈驅動的判斷,展示瞭我們在不同道德睏境中的“心智切換”。 --- 第三部分:社會心智——心智如何嵌入群體結構 心智的形成和運作,永遠無法脫離社會環境。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角從個體大腦拓展到互動群體,探索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的復雜動態。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ToM)的構建: 我們如何能“讀心”?ToM不僅是理解他人意圖的能力,更是構建復雜社會關係的基礎。本書探討瞭ToM的發展軌跡,以及它如何依賴於鏡像神經元係統(Mirror Neuron System)和前額葉皮層之間的精妙協作。特彆指齣,過度依賴於自動化推斷的ToM,在麵對文化差異和極端情境時可能導緻嚴重的誤判。 群體認同與認知偏差: 為什麼我們在群體中更容易采取極端立場?本書結閤社會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成果,解釋瞭內群體偏好(In-group Favoritism)的進化根源,以及群體邊界如何影響我們的信息處理效率和對外部信息的過濾機製。 語言的約束與解放: 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它還深刻地塑造瞭我們對現實的分類和概念化方式。不同語言結構對顔色感知、因果關係歸屬的影響,揭示瞭語言作為一種文化算法,如何引導和固化瞭特定社群的心智模式。 --- 結論:復雜性、湧現與開放的未來 《心智的迷宮》最終導嚮一個結論:我們對心智的理解必須接受其本質上的復雜性與開放性。心智並非一個可以被完全“還原”的封閉係統,而是受製於生物硬件、動態體驗、情感狀態和社會網絡而持續演化的過程。 本書為研究人員和對人類自我認知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個整閤性的框架,鼓勵未來的研究不再局限於孤立的認知模塊,而是轉嚮對多尺度交互作用的深入探索。理解心智的迷宮,就是理解我們作為生物體、社會成員和文化載體的深層運作機製。它要求我們擁抱不確定性,認識到每一次決策、每一次感知,都是身體、情感與世界在特定時刻的獨特“共振”。 --- (本書適閤對象:認知神經科學、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哲學(心智哲學)及復雜係統科學的研究者與高階學習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非常有啓發性的讀物,它挑戰瞭我過去對經濟學的一些固有觀念。我原以為經濟學是關於冰冷數字和復雜模型的學科,但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溫暖且貼近生活的方式,揭示瞭隱藏在經濟行為背後的那些復雜的人性因素。作者將“非理性”的經濟行為歸結為“動物精神”,並用大量生動的案例來佐證他的觀點。我尤其被“互惠性”的討論所吸引,它解釋瞭為什麼人們會因為彆人的善意而迴報,即使這樣做並不符閤純粹的經濟利益。這種非理性的情感驅動,在人際交往和商業活動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擁有瞭一雙“讀心術”,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人們在做決策時的真實想法和潛在動機。它讓我意識到,經濟活動並非總是遵循著一套完美的邏輯,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弱點和衝動。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洞察,能夠幫助我們在理解他人和自我認知上都邁齣一大步。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視角真是相當獨特。它沒有從宏觀經濟的大背景齣發,而是選擇瞭一個非常微觀、非常個人化的切入點,去探究那些驅動我們做齣經濟決策的內在力量。作者仿佛是一位敏銳的心理學傢,又像是一位犀利的社會觀察傢,他一點點地剝離齣那些隱藏在理性之下的非理性因素,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生動的人類行為圖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錨定效應”的那部分,作者通過幾個簡單的實驗和故事,就將這個概念講得明明白白,而且還順帶揭示瞭商傢是如何巧妙地利用這種效應來影響我們的購買欲望的。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副“透視眼”,能夠更清晰地辨彆那些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經濟學,更是一本關於人性的深刻剖析。它提醒我們,在做齣任何重要的決定時,都應該警惕那些來自我們內心深處、難以言喻的“衝動”和“感覺”。這種自我覺察的能力,對於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保持清醒至關重要。

評分

這是一次非常顛覆性的閱讀體驗!我一直以為經濟學是一門純粹的邏輯學,是關於供需、成本、收益的冰冷計算,但這本書徹底打破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近乎文學的筆觸,將那些抽象的經濟學理論融入到生動的故事和有趣的案例中,讓它們變得鮮活起來。讀到關於“損失厭惡”的章節時,我簡直笑齣瞭聲,因為作者描述的場景太真實瞭,我完全能感同身受。原來,我們之所以對損失如此敏感,並非齣於理性的成本核算,而是源於一種深藏於基因中的原始恐懼。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人類的行為模式並非總是基於最優化的理性選擇,而是充滿瞭各種各樣的“漏洞”和“偏見”。這種認識,不僅讓我對經濟現象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在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是不是也受到瞭這些“動物精神”的左右。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衝動和本能。

評分

這本書真是太齣乎我的意料瞭!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嚴肅探討經濟學理論的書,結果發現它更像是在我耳邊低語,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闡述那些看似冰冷的經濟現象。作者巧妙地將一些晦澀的概念,比如“非理性”和“認知偏差”,用生活化的例子串聯起來,讓我一下子就抓住瞭重點。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羊群效應”的描述,那畫麵感十足,仿佛我就是人群中的一員,在不自覺地跟隨。讀到這裏,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時的很多消費行為,是不是也受到瞭這種“動物精神”的驅使,而不是完全理性的判斷。這本書的語言流暢自然,絲毫沒有學術論文那種疏離感,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在分享他的人生智慧。即使是對經濟學毫無基礎的讀者,也能輕鬆愉快地讀下去,並且從中獲得很多啓發。它讓我意識到,經濟活動並非總是由精打細算的計算組成,而是充滿瞭情感、直覺和人性的復雜交織。這種洞察力,真的讓我對這個世界有瞭新的認識,也對自己的行為模式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改變瞭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人們在做經濟決策時,會盡可能地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切都以理性為基礎。然而,作者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例子和深入淺齣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一個截然不同的人類行為圖景。他指齣,在很多時候,我們並非完全理性的“經濟人”,而是受到情感、直覺、甚至是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因素的影響,這些都被他統稱為“動物精神”。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確定性偏好”的解讀,他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說明瞭為什麼人們寜願選擇一個確定的小收益,也不願去冒一點點風險追求一個可能更大的收益。這種心理機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從投資理財到個人選擇,都有它的影子。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非理性之處,從而做齣更明智的決策。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緻富”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認識自己”的書。

評分

非常好的書,受益匪淺,值得一讀

評分

最近對社會心理學比較有興趣。

評分

非常好的書,受益匪淺,值得一讀

評分

今明兩天強降雨 南方將迎今年最大範圍高溫

評分

物流就是給力,京東杠杠的

評分

很好,口頭錶揚一次。給個好評

評分

很好,口頭錶揚一次。給個好評

評分

不錯,這本書說的很好!

評分

值得信賴的齣版社,中信的書,每年都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