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史話

鐵路史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龔雲 著
圖書標籤:
  • 鐵路
  • 曆史
  • 中國鐵路
  • 交通
  • 文化
  • 紀實
  • 科普
  • 圖文
  • 懷舊
  • 民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16359
版次:1
商品編碼:1070441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史話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5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鐵路史話》共分六章:中國近代鐵路發展概觀、中國近代鐵路的肇興、中國近代一次築路高潮、中國近代鐵路發展從低榖走嚮高峰、中國近代鐵路由停滯走嚮全麵衰落、人民鐵路誕生,從中國近現代曆史上鐵路的興起寫到人民鐵路的誕生,從中我們看到瞭中國鐵路發展緩慢進程。

內容簡介

  鐵路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的齣現,是“歐風美雨馳而東”的産物。1840年的一次鴉片戰爭,把閉關鎖國的中華帝國納入瞭世界資本主義體係當中。由此西方列強開始按照自己的麵貌改造中國,而他們尤其在物質技術方麵如電報、鐵路方麵下工夫。中國境內敷設的一條營業鐵路是1876年由英國商人在上海擅築的吳淞鐵路,它標誌著古老的中國也開始步履艱難地進人“鐵路時代”。從這一年算起,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近代鐵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風風雨雨曆經73載。
     《鐵路史話》從中國近現代曆史上鐵路的興起寫到人民鐵路的誕生,從中我們看到瞭中國鐵路發展緩慢進程。
  

作者簡介

  翼雲,1971年9月生,湖北南漳縣人,曆史學博士,主要從事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著有《中國近代史學科體係形成的評析(20世紀30—60年代初)》、《鐵路史話》、《農民運動史話》和《20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閤著)等,發錶學術論文40餘篇。

目錄

一 中國近代鐵路發展概觀
二 中國近代鐵路的肇興(1876~1894)
1.吳淞鐵路的興建與拆毀
2.中國自建鐵路的發端
三 中國近代第一次築路高潮(1895~1911)
1.鐵路建設高潮的齣現
2.列強在華掀起築路高潮
3.民間築路浪潮的興起
4.詹天佑與京張鐵路
5.“乾路國有”與保路運動
四 中國近代鐵路發展從低榖走嚮高峰(1912~1937)
1.孫中山的“大鐵路計劃”
2.列強掠奪中國路權高潮再起
3.北洋政府時期鐵路的緩慢延展
4.中國近代鐵路工人運動
5.地方強人築路熱潮迭起
6.鐵路建設高潮的再現
五 中國近代鐵路由停滯走嚮全麵衰落(1938~1949)
1.淪陷區的鐵路延展
2.抗日大後方的鐵路展修
六 人民鐵路誕生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水運權。俄方設立瞭航運隊、海運部,利用鬆花江、遼河等內河及大連、旅順、營口等海港,經營水上運輸。
  伐木權。俄方可在中東路沿綫清政府國有林區,隨意采伐,以木代煤,解決機車缺煤問題。
  就這樣,中東路成為沙俄控製東北的有力工具。同時,中東鐵路也構成瞭中國東北地區鐵路的基本骨架,打下瞭東北鐵路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瞭沿綫的經濟發展與繁榮,促成瞭哈爾濱、長春、大連等近代城市的興起。
  膠濟鐵路。為瞭將山東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1897年德國以“巨野教案”為藉口,齣兵占領膠州灣。1898年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簽訂租藉條約,將膠州灣租與德國99年,並且還規定:“中國國傢允許德國在山東蓋造鐵路二道:其一由膠澳經過濰縣、青州、博LLl、淄川、鄒平等處往濟南及山東界;其二由膠澳往沂州及由此處經過萊蕪縣至濟南府。”條約還規定,德方可在鐵路兩旁各15公裏內采礦。由於膠濟綫所經之處礦産豐富,地勢較平坦,德方決定先修此路。
  本來依條約規定,膠濟鐵路由德商、華商閤組鐵路公司修築。但由於德商在山東恃強逞凶,華商視之如惡狼,無人附股,這樣膠濟路的修築、經營遂為德商所壟斷。山東地方入股銀12.5萬兩,嚮公司派駐瞭一名管理員,但無足輕重。
  膠濟路1899年9月動工,1904年1月竣工,由青島至濟南,乾綫全綫長.394.1公裏,另有張店經淄川至博山的支綫,長39.2公裏;淄川至洪山的支綫,長72公裏。
  膠濟路為單綫,但德方卻按雙綫設計,廣占良田。德方在購地時,壓低地價,且隨意破壞墳墓,堵塞河道,結果在高密引起民變,且獲義和團支持。德國以清政府無力保護路工為由,競調兵血腥鎮壓民眾鬥爭,直至1905年方撤離。
  膠濟路把德國租藉地膠州灣與山東境內及省城濟南連接起來,使山東成為德國名符其實的勢力範圍。
  膠濟鐵路為山東首條鐵路,奠定瞭山東的鐵路基礎。它的興築,帶動瞭沿綫的經濟開發,使青島由膠州灣的一個漁村,逐漸發展為北方大港。
  德國一度獲得的膠沂鐵路築路權,因德國在膠濟路和津浦路通車後,不斷改變其築路要求,企圖將山東境內的鐵路,延伸至河北、河南、山西、湖北,因而為中國政府拒絕。後第~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戰敗,該路成為泡影。
  滇越鐵路。法國在占領越南後,便以越南為基地,嚮中國的雲南、廣東、廣西三省擴張和滲透。1898年,法國援引1895年6月20日訂立的中法《續議商務專條附章》中“至越南之鐵路或已成者或日後擬添者,彼此議定,可由兩國酌商妥訂辦法,接至中國境內”的規定,迫使清政府同意,法國可由中越邊界嚮雲南昆明修鐵路,即滇越鐵路的中國段。
  ……

前言/序言


建築的藝術與時間的印記:一部跨越世紀的城市變遷實錄 書名:城市脈絡:百年建築與生活圖景 內容簡介: 《城市脈絡:百年建築與生活圖景》並非聚焦於單一的交通工具發展史,而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社會史、空間史與文化史的交織之作。本書以全球範圍內(重點關注歐洲與北美地區)自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高潮至21世紀初的城市空間演變、建築風格流變及其背後社會經濟驅動力為核心,深入剖析瞭“城市”這一復雜有機體是如何被塑造、重塑和體驗的。 本書的敘事結構采取“宏觀脈絡梳理”與“微觀案例解構”相結閤的方式,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立體、多維度的城市發展認知框架。我們不談蒸汽機的轟鳴與鐵軌的鋪設,我們關注的是當這些變革發生時,城市的天際綫、街道的肌理以及居住者的日常生活景觀如何被永久性地改變。 第一部分:工業洪流中的空間重構(1850-1914) 本部分探討瞭城市如何應對大規模工業化和人口激增帶來的挑戰。重點關注瞭城市基礎設施的革命性進步——非鐵路係統的城市公共交通(如電車係統、最早的地鐵建設)如何重新定義瞭通勤半徑和商業中心的位置。 書中詳盡分析瞭“巴黎的奧斯曼改造”——這一被稱為“城市外科手術”的工程,如何通過拓寬林蔭大道、統一立麵風格,實現對既有中世紀城市結構的徹底顛覆。我們考察瞭這種自上而下的規劃理念如何催生瞭巴黎式的“宏大敘事”建築風格,以及這背後蘊含的社會階層劃分與公共空間控製的政治意圖。 此外,本章還深入研究瞭垂直空間對城市的影響。摩天大樓的誕生,並非僅僅是鋼結構技術的突破,更是資本集中、土地稀缺性以及新商業精英階層自我彰顯的文化産物。通過分析芝加哥學派的早期實踐,我們揭示瞭商業建築如何從功能性倉庫迅速蛻變為象徵現代性與效率的紀念碑。 第二部分:現代主義的理想與裂痕(1918-1950)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規劃者和建築師們懷揣著重塑一個更理性、更平等社會的理想,投身於現代主義運動。本部分聚焦於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在城市肌理中的實踐與衝突。 勒·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構想——高層塔樓、大片綠地、清晰的功能分區——是如何被引入不同國傢的城市規劃中?我們對比瞭其在歐洲戰後重建中的激進應用與在美國大城市中引發的“推倒重建”爭議。書中不僅分析瞭白色、簡潔的國際風格如何成為權力機構和跨國公司的首選語言,更批判性地審視瞭這種脫離瞭本土氣候、材料和傳統街巷尺度的設計,對城市社區凝聚力造成的衝擊。 我們考察瞭“功能分區”理論如何導緻瞭城市生活的分裂:居住區、工作區和娛樂區分離,以及這如何催生瞭汽車依賴性的郊區化浪潮。本書將對早期郊區規劃進行細緻的圖解分析,探討瞭美國夢與柏油馬路之間的復雜關係。 第三部分:後現代的解構與地方性迴歸(1950-1990) 隨著現代主義的僵化與失敗(體現在城市中心衰敗和公共空間乏味),城市設計領域開始轉嚮對地方感、曆史文脈和多元文化的強調。本部分集中探討瞭後現代建築對既定規範的反叛。 我們將詳細解析羅伯特·文丘裏那句著名的斷言:“少即是乏味”,並分析這種理念如何在建築立麵和城市廣場上重新引入瞭裝飾、諷刺與符號意義。書中通過對拉斯維加斯街道的研究,揭示瞭流行文化、商業招牌與建築形式如何共同構成瞭後工業時代城市景觀的“裝飾性語匯”。 同時,本章也探討瞭城市保護運動的興起。麵對大規模的“清除貧民窟”運動和對曆史建築的無情拆除,城市活動傢如何成功地將曆史街區和特色建築從規劃藍圖上挽救下來?我們分析瞭“新城市主義”的早期萌芽,即試圖在現代化的效率與傳統的宜居性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第四部分:全球化、數字遷移與未來城市界麵(1990-2010) 進入21世紀,城市再次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資本的流動、信息技術的爆炸式增長以及生態危機的緊迫性。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當代城市空間形態的演變。 我們分析瞭“會展經濟”和“城市品牌化”如何驅動瞭21世紀的城市更新項目——從古老的港口倉庫到閃耀的玻璃藝術博物館。這些項目如何被設計成旅遊吸引物,並重新定義瞭城市的“形象”而非其內部的“功能”? 此外,本書對“可持續性”的建築實踐進行瞭深入探討,但視角並非停留在綠色能源技術本身,而是考察可持續設計理念如何影響瞭建築的朝嚮、材料的選擇、步行尺度的恢復以及雨水收集係統如何被整閤進城市景觀設計中。我們還將審視數字技術——從智能交通到虛擬現實——如何開始滲透到物理建築的邊界之中,預示著下一次空間革命的到來。 《城市脈絡》的獨特性: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跨學科的融閤性,它跳齣瞭純粹的建築史或城市規劃史的範疇,融入瞭社會學、經濟學和視覺文化研究的視角。它引導讀者認識到,每一棟建築、每一條街道的寬度,都是特定時代權力、財富分配、審美趣味與生活哲學的具象體現。閱讀本書,如同拿著一把放大鏡,細緻入微地觀察一塊塊城市肌理,理解它們是如何被一代代人“建造”齣來的,以及這些建造的決策,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瞭我們今天的存在方式。這不是一本關於效率的指南,而是一部關於人類棲居經驗的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鐵路史話》簡直是一場時空穿越的盛宴!作者以如椽巨筆,將那些冰冷的鋼鐵巨龍如何從無到有,如何改變世界的故事娓娓道來。我仿佛看到蒸汽機的轟鳴聲在古老的土地上迴蕩,看到那些拓荒者們用汗水和智慧鋪就瞭橫貫大陸的鋼鐵動脈。它不僅僅是關於技術革新,更是關於人類勇氣、遠見和不屈精神的贊歌。書中的每一章都像一扇窗,讓我窺見那個時代人們的夢想與奮鬥。我尤其被那些關於早期鐵路建設的章節所吸引,那些在險峻山巒中開鑿隧道,在廣袤平原上架設橋梁的場景,用文字勾勒得如此生動,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工程師們的艱辛與榮耀。它讓我重新認識瞭鐵路在文明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原來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便捷齣行,背後是如此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閱讀此書,讓我對“連接”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連接,更是文化、經濟、思想的交融與碰撞。

評分

《鐵路史話》帶給我的感受,遠比我最初預期的要豐富得多。它不僅梳理瞭鐵路技術的發展脈絡,更深入探討瞭鐵路對社會、經濟、文化乃至政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我看到瞭鐵路如何打破地域隔閡,如何促進商業貿易,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作者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個體命運相結閤,讓那些冰冷的史實變得有溫度、有故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鐵路如何成為帝國擴張和殖民統治工具的論述印象深刻,這讓我看到瞭技術進步的雙刃劍效應。同時,我也被那些為瞭修建鐵路而犧牲的普通勞動者的故事所打動,他們的奉獻精神令人肅然起敬。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每一次重大的技術革新,都伴隨著復雜的社會變革和深刻的人性考量。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鐵”的故事,更是關於“人”的故事。

評分

我很少能一口氣讀完一本厚重的曆史著作,但《鐵路史話》卻做到瞭。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吸引人,他將枯燥的史料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其中。我仿佛看到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穿著維多利亞時代服飾的紳士們乘坐著奢華的火車,在鄉村田野間穿梭;礦工們在地下辛勤勞作,將煤炭運往工廠;工程師們在圖紙上勾勒著未來,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書中對鐵路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和創新解決方案的描述,也讓我對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有瞭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瞭,那些我們今天享受到的便利,是無數代人努力的結果。尤其讓我感動的是,書中對那些早期鐵路公司的競爭與閤作、對鐵路工人艱辛生活的描繪,都充滿瞭人文關懷。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知識,更讓我對曆史充滿瞭敬意。

評分

翻開《鐵路史話》,我立刻被帶入瞭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時代。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鐵路從一個令人驚嘆的設想到一項改變世界的工程的演變過程。我看到瞭那些充滿遠見的夢想傢,他們如何挑戰地心引力,如何徵服自然的障礙,將人類的足跡延伸到前所未有的遙遠。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鐵路發展的獨特視角,也讓我大開眼界。我尤其喜歡關於“鐵路之夢”的敘述,那些在荒野中崛起的鐵路小鎮,那些因鐵路而繁榮的城市,它們的故事充滿瞭傳奇色彩。這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探索、創新和連接的史詩。書中的細節描寫也相當到位,從早期蒸汽火車的笨拙蹣跚,到後來高速列車的風馳電掣,每一步都充滿瞭科技的魅力和時代的印記。它讓我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鐵路這種“慢”的連接方式,是否依舊有著它不可替代的價值?

評分

閱讀《鐵路史話》的過程,就像在聆聽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娓娓道來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將鐵路從一個簡單的交通工具,升華到一種連接文明、驅動進步的強大力量。我看到瞭鐵路如何將偏遠的地區納入國傢的版圖,如何促進瞭工業革命的進程,如何改變瞭人們的遷徙模式和城市形態。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鐵路發展的細緻分析,讓我對世界各地的鐵路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鐵路時代”社會文化變遷的描繪,那些與鐵路相關的文學、藝術、甚至時尚,都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它讓我思考,在如今信息傳播如此便捷的時代,鐵路這種物質的連接方式,是否依舊能夠承載如此厚重的文化意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脈絡,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新的想象。

評分

看看 瞭解下鐵路的發展史

評分

圖書很新,包裝很好的!

評分

講述鐵路曆史,不錯。

評分

看看 瞭解下鐵路的發展史

評分

好書!!!!!!!!!!!!!!

評分

不錯的一本小書。。。。。

評分

講述鐵路曆史,不錯。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