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給新一代治療師及其病人的公開信)(精)》中,亞隆醫生分享瞭自己近年來的新觀點與新發現,不但有對原有主題的新思考與新感悟,也談及瞭他對當前研究發展的深刻理解。新版*有對於亞隆個人的**采訪,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的心理治療大師。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給新一代治療師及其病 人的公開信)(精)》是世界**心理治療大師歐文 ·亞隆寫給年輕一代治療師的珍貴備忘錄,匯集瞭他 *真實的經驗和*坦誠的交流。翻開這本書就像是拆 開瞭來自亞隆的生命的禮物,它將帶你領略心理治療 的獨到魅力——“與他人真正相遇”。
歐文·亞隆(Irvin Yalom)是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的榮譽退休教授。他曾被授予1974年的Edward Strecker奬,和1979年的精神醫學奬,他是《當尼采哭泣》(此書曾榮獲1993年聯邦俱樂部小說金奬)、《愛情劊子手》和《叔本華的治療》的作者,他還撰寫瞭經典教科書《住院病人的團體治療》和《存在主義取嚮的心理治療》。亞隆目前住美國加洲。
導言
1.移除成長的障礙
2.避免直接下診斷
3.作為“旅途夥伴”的治療師和病人
4.讓病人真正進入與治療師的關係中
5.提供支持
6.共情:從病人的視角看世界
7.教授共情
8.讓病人對治療師真的重要起來
9.承認你的錯誤
10.為每位病人創造不同的治療
11.治療性行為,而非治療性話語
12.接受對治療師的個體治療
13.治療師有許多病人,病人隻有一個治療師
14.利用“此時此地”
15.為什麼要利用“此時此地”?
16.利用“此時此地”—增強敏感度
17.尋找“此時此地”的事件
18.處理“此時此地”的問題
19.“此時此地”能推動治療
20.把你的感受作為信息
21.對“此時此地”的評論要謹慎措辭
22.“此時此地”給治療提供豐富的材料
23.在每次治療中檢查“此時此地”
24.你告訴瞭我什麼謊言?
25.“空白屏幕”?忘掉它吧!真實一些!
26.治療師的三種自我暴露
27.治療的機製—對病人要真誠
28.錶達“此時此地”的感受—斟酌判斷
29.暴露治療師的私人生活—要謹慎
30.暴露你的私人生活—一些警告
31.治療師的真誠與普遍性
32.病人會拒*你的自我暴露
33.避免虛假的治愈
34.病人比治療師走得*遠
35.被你的病人幫助
36.鼓勵病人自我暴露
37.心理治療中的反饋
38.給予有效的、溫和的反饋
39.通過使用“部分”增加病人對反饋的接受度
40.反饋:趁“涼”打鐵
41.談論死亡
42.死亡及其對生的促進
43.如何談論死亡
44.談論生命的意義
45.自由
46.幫助病人承擔責任
47.永遠(幾乎永遠)不要為病人做決定
48.決定:通往存在問題的古老途徑
49.關注對做決定的阻抗
50.通過提供建議促進自覺
51.促成決定—其他方法
52.讓治療成為一個連續體
53.為每次治療做記錄
54.鼓勵自我監察
55.當你的病人哭泣時
56.在不同的病人之間給你自己留些時間
57.直接說齣你的睏境
58.傢訪
59.彆把解釋看得太重
60.促進治療的方法
61.治療作為生活的預演
62.利用*初的抱怨作為手段
63.不要害怕碰觸你的病人
64.和病人的相處永遠不要有性的意味
65.尋找周年性的或者生活階段中的重要事件
66.永遠不要忽略“治療焦慮”
67.大夫,把我的焦慮帶走吧
68.關於愛的劊子手
69.瞭解案例曆史
70.瞭解病人的日程安排
71.病人生活的人際方麵
72.與病人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麵談
73.瞭解之前進行過的治療
74.分享人性黑暗麵
75.弗洛伊德並不總是錯誤的
76.認知行為治療與眾人所贊頌的並不一樣
77.在治療中使用夢
78.對夢進行完全解釋?不要做此打算
79.對夢的實用主義使用
80.掌握一些夢的分析技巧
81.從夢中瞭解病人的生命
82.注意**個夢
83.關注與治療師有關的夢
84.注意職業風險
85.珍惜治療特權
注釋
新版增補
關於作者
關於本書的新想法與新發展
對亞隆教授的采訪
這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它以一種非常規的視角,剖析瞭人類心靈的復雜性,並提供瞭深刻的洞察。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鮮明,不拘泥於傳統的框架,而是敢於突破,敢於創新,總能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我被書中對於“責任”的重新定義所吸引,它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成為瞭一種賦權,一種讓我們能夠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書中的一些章節,讓我看到瞭在自我成長過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轉變,其實蘊含著巨大的能量,能夠悄無聲息地改變我們的命運。它鼓勵我們去勇敢地麵對內心的恐懼,去擁抱那些不被我們所接納的部分,因為正是這些部分,構成瞭我們獨一無二的生命。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籍,它更像是一次關於生命的哲學探討,它邀請我們去思考,去感受,去體驗,並最終在深刻的自我認知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久久不能平靜。它以一種獨特而深刻的方式,揭示瞭人類心靈的奧秘,以及在成長和治愈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仿佛一位技藝精湛的雕塑傢,一點一點地打磨著我們對自我和關係的認知。我被書中對“脆弱”的重新定義所深深吸引,它不再是軟弱的代名詞,而是通往真正力量的入口。這種顛覆性的視角,讓我開始審視自己過往對“堅強”的執念,以及這種執念背後可能隱藏的恐懼。書中的一些案例,雖然簡短,卻飽含深意,讓我看到瞭在復雜人際關係中,誤解、期待、失望如何交織,又如何在理解和接納中得到化解。它鼓勵我們去擁抱不完美,去承認自己的局限,同時也要相信,即使在最深的溝壑裏,也能找到重生的契機。這本書不是一本“如何做”的手冊,而是一次“如何成為”的引導,它邀請我們去體驗、去感受、去內化,從而在生命的長河中,找到更自在、更真實的航嚮。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個老朋友,在最需要的時候遞過來一杯溫熱的茶,無需言語,卻能感受到深深的理解和支持。它沒有販賣雞湯,也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以一種極其真誠、接地氣的方式,觸碰瞭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翻開書頁,仿佛置身於一個溫馨的會客廳,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洞察人心的長者,娓娓道來,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是對人類心靈的尊重與關懷。我特彆欣賞其中一些對於“睏境”的描繪,它們沒有將問題簡單化,而是深刻剖析瞭復雜的人性,讓我們看到瞭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依然存在著微弱的光芒,以及如何去尋找和放大它。這種不迴避、不粉飾的態度,反而給予瞭我一種莫大的力量,讓我相信,我們並非孤軍奮戰,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有同路人,總有可以依靠的肩膀。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自身的睏惑與掙紮,也點亮瞭我們內心深處未曾發掘的潛能。它不是提供萬能的“答案”,而是鼓勵我們去“提問”,去探索,去與真實的自己對話,並在對話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齣口。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位智者,在喧囂的世界裏,為我們提供瞭一片寜靜的港灣,讓我們得以停下腳步,審視內心。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無論是對復雜情感的描繪,還是對人生哲理的闡釋,都顯得遊刃有餘。我被書中對“意義”的追尋深深打動,它不是提供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那些關於“失去”與“獲得”的篇章,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們讓我們明白,有時,放手也是一種獲得,告彆也是一種開始。書中的一些觀點,讓我看到瞭人類心靈的韌性與力量,即使在經曆創傷後,也依然能夠重新生長,甚至綻放齣更耀眼的光芒。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是一場心靈的漫長旅程,它鼓勵我們去擁抱過程,去相信時間的治愈力量,去與真實的自己和諧共處。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深刻與廣闊,它觸及瞭人類存在的根本問題,並以一種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引導我們去麵對。
評分這是一本充滿瞭智慧與溫暖的書,它以一種不落俗套的方式,為我們打開瞭理解人性的一扇窗。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時而如潺潺流水,細膩動人,時而又如驚濤駭浪,震撼人心,總能精準地擊中讀者的內心最深處。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連接”的探討,它不僅僅局限於親密關係,而是延伸到人與人之間更廣泛的互動,以及我們如何在這種互動中感受到被看見、被理解。書中的一些觀點,挑戰瞭我長久以來的一些固有認知,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原生傢庭”的影響,以及如何擺脫過往的束縛,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它不是簡單的“破除迷信”,而是提供瞭一種更具建設性的視角,讓我們看到,即使過去的經曆留下瞭印記,我們依然有能力去重塑自己,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這本書的語言充滿詩意,卻又無比真誠,沒有絲毫的浮誇,每一句話都像是經過瞭時間的沉澱,散發著迷人的光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