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編《中國法帖史》雖係版本學、目錄學、文獻學之工具之典,然帖中有人倫,有曆史,有學術,有法則,以史載之,便成藝術之史冊。曩者,碑帖之學稱為“黑老虎”,此故有墨以黑色之意,實乃畏於淵深蕪雜難以探底求真之意也。此書以三十萬言,耙梳韆年法帖之興起,陳述各代之珍本而舉其要,鈎沉各地之類彆而不遺緇珠,誌與錶相穿插,斷代與通史相銜接,得著史之要領也,成讀史之方便法門,堪稱大觀必也。
作者簡介
彭興林,筆名杏林,一九四九年齣生在山東昌樂縣麻傢河村一大戶人傢。一九八五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先後在西苑齣版社、文物齣版社、中國社科院歐亞藝術研究所等單位任職。性嗜古,善書畫。齣版有《禪宗書法》、《中國古典山水大係》、《中國碑帖精粹》及《中國古代珍惜法書》等多部著作。
現為文化散人。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引言
第一章 法帖匯刻伊始
第二章 宋代法帖
第一節《淳化閣帖》
一、《閣帖》的資料整理與匯刻
二、《閣帖》價值與缺失
第二節 宋人研究《淳化閣帖》的成果
一、劉次莊《法帖釋文》
二、陳與義《法帖音釋刊誤》
三、黃伯思《法帖刊誤》
四、曹士冕《法帖譜係》
五、《淳化閣帖》存世情況
第三節 《淳化閣帖》的宋人翻刻
一、紹興國子監本
二、淳熙修內司本
三、泉州本
第四節 《淳化閣帖》的帖目
法帖第一 曆代帝王
法帖第二 曆代名臣
法帖第三 曆代名臣
法帖第四 曆代名臣
法帖第五 諸傢古
法帖第六 王羲之書
法帖第七 王羲之書二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
法帖第九 晉王獻之一
法帖第十 晉王獻之二
第五節 《潭帖》
第六節 《絳帖》
《絳帖》的研究專著《絳帖平》
第七節 《戲魚堂帖》
第八節 《元祐秘閣續法帖》
第九節 《大觀帖》
一、《大觀帖》成冊時間與內容
二、《大觀帖》的主持者
三、《大觀帖》修訂《淳化閣帖》情況
四、《大觀帖》的翻刻
五、《大觀帖》存世情況
六、《大觀帖》的藝術價值
第十節 《汝帖》
一、《汝帖》的翻刻
二、《汝帖》的價值
三、《汝帖》存世情況
第十一節 《蘭亭續帖》
一、《蘭亭續帖》的價值
二、《蘭亭續帖》的流傳情況
三、《蘭亭續帖》帖目情況
第十二節 《慈恩雁塔唐賢題名帖》
一、《題名帖》的價值
二、《題名帖》流傳情況
第十三節 《鼎帖》
一、《鼎帖》的價值
二、《鼎帖》流傳情況
……
第三章 金代法帖
第四章 元代法帖
第五章 明代法帖
第六章 清代法帖
第七章 民國法帖
第八章 單刻帖
第九章 曆代法帖史料編年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五節 《潭帖》
《淳化閣帖》是奉皇上詔諭刻成的。雖如至寶而無人敢擅自翻刻,直到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丞相劉沆守長沙時便以《閣帖》為底本,主持摹刻《潭帖》,至慶曆八年(1048)完成。
劉沆(995-1060)字衝之,號廬山,齣生於邑北婺源(今屬江西永新縣),天聖八年(1030)舉進士,皇祜三年(1051)三月升任參政知事。《宋史》載:“劉沆,字衝之,吉州永新人。……及長,倜儻任氣,舉進士不中,自稱‘退士’,不復齣,父力勉之。天聖八年始擢進士第二,為大理評事、通判舒州。”①
《潭帖》仿《淳化閣帖》亦為十捲。《潭帖》因劉氏為長沙太守時所刻,又稱《長沙法帖》。長沙宋為潭州轄,故又稱《潭帖》。該帖後世未見傳本。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雲:“往時故相劉公沆在長沙,以官法帖鏤版,遂布於人間。”
《潭帖》是劉沆主持摹刻的,實際執行人是高僧希白。宋曹士冕《法帖譜係》捲上“慶曆長沙帖”條講得很清楚:“丞相劉公沆帥潭日,以《淳化官帖》,命慧照大師希白模刻於石置之郡。”
宋曾宏父《石刻鋪敘》捲下:“慶曆間慧昭師錢希白摹鎸,自五年乙酉至八年戊子訖事。”錢希白字寶月,號慧照大師,長沙人,擅書法,在摹刻《潭帖》時用力甚勤。
所以,《潭帖》一麵世,便好評如潮。宋高宗就說:“希白於字畫得佳處,故於二王書尤邃。”曾宏父《石刻鋪敘》捲下引蘇軾說:“希白作字自有江左風味,故《長沙法帖》比淳化待詔所摹為勝。世俗不察,爭訪《閣帖》,誤矣。”
《潭帖》翻刻自《閣帖》,並在此基礎上增加瞭幾篇而成。宋曹士冕說:“增人《霜寒》《十七日》,王濛、顔真卿等諸帖。”
前言/序言
法帖之史,即書法藝術繁衍傳播之史。法帖之風興起於北宋淳化,茲有《淳化閣帖》;集其大成於清乾隆,乃是《三希堂法帖》。雖然,此固囿於書法,實乃國藝之範例,教化之重典,垂綿萬世之瑰寶也。
法帖之始,傳為六朝之末,或謂隋之開皇,而見於造物乃宋淳化間。曹氏《法帖譜係》雲:“熙陵以武定四方,載橐弓矢文治之餘,留意翰墨,乃齣禦府所藏曆代真跡,命侍書王著模刻禁中,厘為十捲。”是錄《淳化閣帖》,又稱之為法帖之祖,此帖啓後世法帖之先河。
宋勒《絳帖》《大觀帖》百弓,元勒《樂善堂帖》,明勒《東書堂集古法帖》《寶賢堂集古法帖》及《真賞齋帖》等七十餘,清摹刻無數,著名者《快雪堂》《三希堂》等,而《三希》乃帖之大觀,可謂無古人無來者。
縱觀法帖之生,乃書藝之幸事,其書跡秘本得以真傳,為後世書學之發展立以固基。法帖繁衍,譜係日趨叢雜,及證僞、釋義、考訂,凡此等等,有學人對之辨究,由此,帖學之道生焉。繼宋後,書學與帖學相互交織,興衰同步矣。
好的,以下為您提供一份圖書簡介,其內容與《中國法帖史(套裝上下冊)》無關,側重於介紹一部涵蓋古代中國哲學與思想史的著作。 --- 《韆古思潮:中國古代思想流變與核心觀念探析》 內容簡介: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係統梳理瞭自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演進脈絡與核心觀念的形成過程。全書分為上下兩捲,共計約八十餘萬字,旨在深入剖析不同學派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思想碰撞與相互影響,力求呈現一個立體而鮮活的古代思想圖景。 上捲:先秦諸子與思想源流 上捲聚焦於中國思想史的奠基階段——先秦時期。開篇追溯瞭殷商時期的巫術信仰與原始宗教觀念,探討瞭“天命”思想的早期形態。隨後,重點闡述瞭春鞦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變革如何催生瞭“百傢爭鳴”的盛況。 儒傢思想的構建與演變: 詳述瞭孔子思想的“仁”與“禮”的核心,以及其後孟子對人性“性善論”的論證與實踐路徑。特彆關注瞭荀子“性惡論”的提齣,及其對後世法傢、名傢思想産生的復雜影響。書中對儒傢經典如《詩》《書》《禮》《易》的文本解讀進行瞭深入的辨析,強調瞭不同曆史階段對經典的闡釋差異。 道傢哲學的本體論探索: 深入剖析瞭老莊思想中的“道”與“德”的概念,探討瞭其對自然、政治與個體生命態度的深刻影響。書中詳細考察瞭《道德經》和《莊子》在義理上的精微之處,特彆是對“無為而治”、“齊物論”等核心命題的現代詮釋。 法傢與名傢的現實關懷: 對法傢思想,特彆是商鞅變法理念、韓非子集大成後的“申韓之術”進行瞭係統的梳理,分析瞭其在集權國傢建構中的理論基礎。同時,對名傢的邏輯思辨,如“白馬非馬”等命題,進行瞭清晰的梳理,指齣其對中國哲學思維方式的獨特貢獻。 墨傢與其他流派: 墨傢“兼愛”、“非攻”的倫理主張與儒傢思想的對比分析,是本捲的重要內容。此外,對陰陽傢、兵傢等其他重要學派的思想特徵及其在政治軍事領域的影響也有所涉獵。 下捲:秦漢經學與魏晉玄思 下捲將目光投嚮秦漢大一統帝國建立之後,思想如何從爭鳴走嚮融閤與轉型。 秦的法製與漢的獨尊: 闡述瞭秦代“焚書坑儒”對思想界的破壞性影響,以及漢代董仲舒如何將陰陽五行學說與儒傢思想相結閤,構建瞭適應中央集權體製的“天人感應”政治哲學,確立瞭獨尊儒術的文化基礎。書中細緻分析瞭漢代經學如何演變為一套僵化的學術傳統。 魏晉風度的興起: 麵對東漢末年社會的動蕩與儒傢體係的失靈,魏晉時期齣現瞭思想的“返璞歸真”傾嚮。本捲著重探討瞭玄學的産生,特彆是竹林七賢與“正始之音”的形成過程。 玄學的核心議題: 深入探討瞭王弼、何晏對“有”與“無”、“名”與“實”的辯證分析,指齣瞭玄學對儒傢傳統思想中積極入世態度的消解,轉而關注個體生命體驗與精神自由。書中對比瞭玄學與早期道傢在對“自然”理解上的繼承與發展。 佛教的東漸與本土化: 詳細記錄瞭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與本土思想,特彆是玄學,進行融閤的過程。通過對鳩摩羅什、道安等高僧的理論建樹的分析,揭示瞭“格義”這一早期翻譯策略如何使佛教思想在中國紮根,為後來的禪宗等流派發展奠定瞭基礎。 特點與價值: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作者不僅注重對經典文本的細緻考據,更結閤當時的政治製度、社會結構與文化心理,探究思想流派産生的曆史必然性。全書語言凝練,考證嚴謹,力求避免空泛的理論闡述,而是通過具體的曆史情境來闡釋思想的生命力。它不僅是一部思想史的教科書,更是一部理解中國文化深層邏輯的導讀。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此書,把握中國古代思想精神的連續性與斷裂點,從而更全麵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內在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