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兢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唐朝
  • 贞观之治
  • 政治
  • 史学
  • 文献
  • 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魏徵
  • 唐太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2335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325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页数:32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朕惟三代而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尤莫若貞观之盛。诚以太宗克己励精图治於其上,而群臣如魏徵輩感其知遇之隆,相与獻可替否以輔治於下,君明臣良,其獨盛也宜矣。厥後史臣吴兢,採其故實,編类為十卷,名日《贞观政要》。有元儒士臨川戈直,復加考訂注释,附載諸儒論說以暢其义,而当时大儒吴澄,又为之題辭,以為世不可无,其信然也。朕万机之暇,銳情經史,偶及是編,喜其君有任贤纳谏之美,臣有輔君进谏之忠,其論治亂興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為鑒戒,朕甚嘉尚焉。顧傳刻歲久,字多讹谬,因命儒臣重訂正之,刻梓以永其传。於戲!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朕將遠師往圣,允迪大猷,以宏至治,固不专于是編,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為行遠登高之助也。序于篇端,读者鑒焉。

作者简介

  编者:(唐代)吴兢

目录

御制贞观政要序
贞观政要集论题辭
贞观政要序
集论诸儒姓氏
第一卷
论君道
论政体二

第二卷
论任贤三
论求谏四
论納谏五

第三卷
论君臣鑒戒六
论擇官七
论封建八

第四卷
论太子诸王定分九
论尊敬师傅十
论教戒太子諸王十
论規谏太子十二

第五卷
论仁义十三
论忠义十四
论孝友十五
论公平十六
论诚信十七

第六卷
论俭约十八
论谦让十九
论仁惻二十
慎所好二十
慎言語二十二
杜讒邪二十三
论悔過二十四
论奢縱二十五
论贪鄙二十六

第七卷
崇儒学二十七
论文史二十八
论礼乐二十九

第八卷
论务农三十
论刑法三十
论赦令三十二
论貢赋三十三
辨兴亡三十四

第九卷
议征伐三十五
议安邊三十六

第十卷
论行幸三十七
论畋獵三十八
论災祥三十九
论慎終四十
校点后记

精彩书摘

  养于平昔。律以孟子之言,殆所谓过適用人之非,非间行政之失而已。无乃于格心之道猶有所未至乎?故程子谓其能正君而不能养德,真氏謂其即事而言者多,即心而論者少,正救于已形者多,變化于未形者少,其知言哉。
  王珪,太原祁縣人也。武德中,为隱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禮。後以連其陰謀事,流于雋州。建成誅後,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誠盡節,多所獻納。珪嘗上封事切谏,太宗謂曰:“卿所論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聞己過,或聞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復聞過能改,何慮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嘗謂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無過失。”顧待益厚。貞觀元年,遷黄門侍郎,參預政事,兼太子右庶子。二年,進拜侍中。時房玄龄、魏徵、李靖温彦博、戴冑与珪同知国政,嘗因侍宴,太宗謂珪曰:“卿識鑒精通,尤善談論,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諸子賢?”對曰:“孜孜奉国,知無不为,臣不如玄齡。每以谏静为心,耻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温彦博。處繁理劇⑩,眾務必舉,臣不如戴胄。至如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于數子,亦有一日之長。”太宗深然其言,羣公亦各以为盡己所懷,謂之確論四。

前言/序言

  朕惟三代而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間,尤莫若貞观之盛。诚以太宗克己励精图治于其上,而群臣如魏徵輩感其知遇之隆,相与獻可替否以輔治于下,君明臣良,其獨盛也宜矣。厥后史臣吴兢,採其故實,編类为十卷,名日《贞观政要》。有元儒士臨川戈直,復加考訂注释,附載諸儒论說以暢其义,而当时大儒吴澄,又为之題辭,以为世不可无,其信然也。朕万机之暇,銳情經史,偶及是編,喜其君有任贤纳谏之美,臣有輔君进谏之忠,其论治亂興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为鑒戒,朕甚嘉尚焉。顧傳刻歲久,字多讹谬,因命儒臣重訂正之,刻梓以永其传。于戲!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朕將遠師往圣,允迪大猷,以宏至治,固不专于是編,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为行遠登高之助也。序于篇端,读者鑒焉。
《贞观政要》——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段关于明君、贤臣与盛世的传奇。然而,今天呈现在您眼前的,并非那部脍炙人口的帝王教诲,而是一部同样承载着历史深邃,却着眼于不同视角,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大唐盛世另一面的著作。 本书将带您穿越时空,重返那个万国来朝、诗酒风流的年代,但我们的镜头将聚焦于繁华背后的脉络,追溯支撑起辉煌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我们不在这里探讨帝王如何炼成,而是深入探究构成大唐繁荣的土壤,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孕育、被滋养。 序章:长安城的呼吸 长安,这座宏伟的都城,不只是帝王居所,更是无数故事的汇聚点。我们从城中的市井百态开始,描绘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太阳升起,酒肆茶楼尚未完全苏醒,而早市的吆喝声已渐次响起。来自西域的商人,拖着驼队,带来了琳琅满目的珍奇,香料、宝石、皮毛,在市场上碰撞出异域的色彩与声音。东方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则向世界展示着大唐的巧手与匠心。 这不是高居庙堂之上的论道,而是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卖菜的老妇,在讨价还价中精打细算;街头艺人,用手中的乐器奏响生活的旋律;孩童们追逐嬉戏,笑声回荡在宽阔的街道上。然而,在这看似平和的喧嚣之下,是复杂的社会结构,是严谨的律法,是国家机器的运转。我们试图捕捉那些细微之处:一块铺路的青砖,一座檐角的飞檐,一个戍守城门的士兵,他们共同呼吸着长安的气息,构成了这座伟大城市最真实的肌理。 第一卷:阡陌交通,农桑为本 盛世的根基,在于国泰民安,而国泰民安,首在农桑。本书将深入挖掘大唐农业发展的脉络,还原一个真实且充满活力的农业社会。我们不满足于“劝课农桑”的口号,而是追溯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 从春耕的犁铧破土,到夏耘的汗水挥洒,再到秋收的金黄遍野,我们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农耕图景。本书将详细阐述大唐在水利工程上的投入与创新。那些蜿蜒流淌的渠道,那些巧妙设计的堤坝,不仅仅是工程奇迹,更是保障民生、稳定社会的重要基石。我们将探究当时的农具改进,如耧车的推广,如何极大地提高了播种效率,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我们还将关注土地制度的变化,分析均田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逻辑。此外,本书也审视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如天灾与旱涝,以及国家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措施,如常平仓的设立,其背后体现的政治智慧与民本思想。通过对农业生产的细致描绘,读者将更深刻地理解,大唐的繁荣,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土地与辛勤的劳作之上。 第二卷:匠心独运,百业兴盛 如果说农业是大唐的根基,那么手工业则是大唐繁荣的枝叶。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大唐的工坊,感受那份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以及由此带来的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 丝绸之路的辉煌,离不开大唐精美的丝织品。我们将在书中展现织工们如何通过精密的织机,将一根根蚕丝化为流光溢彩的锦缎,那些绚烂的图案,如龙凤呈祥、花鸟鱼虫,无不凝聚着工匠的智慧与审美。造纸业的发展,是知识传播的助推器,我们将探究造纸术的工艺细节,从原料的选取到最终的成型,以及其对当时文化、教育的影响。 陶瓷业的繁荣,更是大唐物质文明的一大亮点。从南方的越窑青瓷,到北方的唐三彩,其釉色、造型、装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将分析不同窑口的特色,以及工匠们如何通过对釉料、窑温的精准控制,烧制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此外,金属冶炼、漆器制作、酿酒业等等,本书都将给予详尽的描述。我们不仅关注技艺本身,更关注工匠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与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互动。这些“百业”,如同构成大唐文明的五彩斑斓的丝线,共同编织出那个辉煌时代的物质基础。 第三卷:四海宾服,交流互鉴 大唐的开放与包容,使其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本书将重点描绘大唐与域外民族及国家的交流与融合,展现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我们将在书中讲述来自康国、粟特、波斯、拂菻等地的商旅,如何在长安进行贸易,带来了哪些新的商品,又带去了哪些大唐的文化元素。长安城的胡商,已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融入城市肌理的一部分。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是重要的文化现象。本书将描绘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以及其翻译的佛经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审视佛教在不同阶层的传播,以及其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如中国化佛教的形成。 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在大唐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本书将描绘胡旋舞在宫廷与民间的流行,以及西域音乐如何丰富了大唐的宫廷乐。通过对这些交流互鉴的细致描绘,读者将看到一个自信、开放、多元的大唐,如何以其博大的胸怀,吸引着世界。 第四卷:律令森严,教化万民 辉煌的盛世,离不开有效的治理。本书将探讨大唐的法律制度与社会教化,展现国家机器的运转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我们将深入解读《唐律疏议》,分析其立法原则、罪名设置以及量刑标准,并阐述其对后世法律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还将关注律法的执行过程,包括司法机构的设置、官员的审判权,以及社会大众对法律的认知。 除了严厉的法律,教化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本书将关注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其对社会阶层流动、官员选拔的影响。我们还将探究儒家思想在统治思想中的地位,以及其对社会道德伦理的塑造。 然而,本书并非仅仅歌颂法律的严明与教化的成功。我们也将审视法律的局限性,以及教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与挑战。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剖析,读者将对大唐的社会治理体系有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尾声:历史的回响 《贞观政要》留下了帝王治国之道的光辉。而这部作品,则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那段辉煌的成因。它不是从帝王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人民、从社会、从文化、从经济的多个维度,去勾勒出一个立体、生动的大唐。 我们相信,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被关注,每一个平凡的故事都可能蕴含着不平凡的力量。这部著作,正是对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细节的致敬,是对构成大唐盛世的土壤、血脉与灵魂的探寻。 当您翻开这本书,愿您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听到历史的回响,触摸到那个辉煌时代最真实、最细腻的呼吸。这或许并非您熟知的《贞观政要》,但它同样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一次对历史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贞观政要》的阅读体验,真的非常独特。一开始,我只是抱着了解唐朝历史的心态去翻阅,但很快就被它那种沉静而有力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不像小说那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却在不动声色间,将一个时代的政治脉络、君臣智慧,以及治理理念,娓娓道来。我最深的感受是,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呈现事实”,并且以一种非常理性、客观的态度去分析。书中对于李世民如何处理国家大事,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听取不同意见的描写,都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一些关于如何用人、如何监督官员的章节,让我看到了一个成熟的政治体系是如何运作的。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政治课,它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稳定与繁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审慎的决策,以及不断的反思和改进。它所展现的那些治国理念,比如“居安思危”、“以史为鉴”,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应该只被看作是一本历史书,更应该被看作是一本关于领导力、关于决策的宝典。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都饱含深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贞观政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感,可以说是出乎意料的。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流水账,充其量了解一些史实罢了。然而,当我沉浸其中后,才发现它所蕴含的智慧,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的教科书,只不过它的主人公是唐太宗李世民,而它的作者,则是那些在那个时代与他并肩作战、甚至是与他针锋相对的贤臣良将。书中那些关于君臣对话的记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也充满了政治的博弈。我看到了李世民的胸襟和气度,也看到了魏徵等人的担当和风骨。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反思”和“改进”的强调。它并没有把李世民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圣人,而是坦诚地展现了他的成长过程,以及他在面对错误和挑战时是如何调整策略、不断完善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真实可信的,也是极具启发性的。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源于一时的辉煌,而是源于不断自我审视和革新的能力。阅读的过程,我不断地将书中的内容与现实进行对照,从中汲取养分,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能做到像书中所倡导的那样,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原则。

评分

我得承认,《贞观政要》这本书,一开始的确让我有些望而却步。毕竟,它书名里透着一股浓浓的“正经”气息,让人觉得可能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古籍。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其深刻的方式,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在我面前。它没有那些虚张声势的夸张描写,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哲学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饱含力量的语言,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如何从一个开国君主,成长为一位被后世所敬仰的“千古一帝”。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纳谏”的描写,那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贯穿始终的政治实践。书中记载了大量君臣之间的对话,那些看似平常的交流,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命运的考量。它让我看到,一个伟大的君主,是如何虚怀若谷,如何倾听不同的声音,如何从臣子的批评中找到改进的契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权力有多大,而在于能否赢得人心,能否带领团队不断超越自我。它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看到了更深层次的政治运作和人性博弈。这是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拿到《贞观政要》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史书,毕竟“政要”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严肃和说教。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却被一种别样的魅力所吸引。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跌宕的情节,但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的叙事和精妙的分析,却让我深深着迷。书中对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策略、君臣关系、以及如何治理国家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和阐述。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以及如何通过反思和改进来不断巩固政权。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君主是如何在权力巅峰上保持清醒和审慎,如何对待反对意见,以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着那些决策背后的压力与智慧。它不像那些野史八卦那样充满猎奇,而是侧重于政治运作的深层逻辑,对于理解古代政治体制和君主权力的运作方式有着极大的帮助。而且,书中对于人才选拔和任用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打破了我对古代政治一概而论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历史图景。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传授着治国安邦的智慧,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贞观政要》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历史的另一扇窗!一直以来,我对唐朝的印象都停留在李世民的英明神武,武则天的传奇,以及那些诗词歌赋的浪漫。但这本书,却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抽丝剥茧般地展现在我眼前。它没有那种戏剧性的跌宕起伏,更多的是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思考。翻开书页,仿佛置身于大唐的宫廷,亲眼目睹着那些君臣之间的对话,那些关乎国家命运的决策。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君主和臣子之间关系的 nuanced 描绘,不是简单的忠奸分明,而是充满了政治智慧和人性的复杂。比如,书中对魏徵的直谏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担当和勇气,也让我思考,在一个权力至上的时代,如何才能发出真实的声音。而李世民的回应,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成熟的君主应有的胸襟和格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不如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却有一种古朴的韵味,读起来让人心生敬畏,也让人忍不住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背后的深意。它让我明白,一个盛世的到来,并非偶然,而是无数次审慎的决策,无数次君臣之间的博弈,以及无数次对自身缺点的深刻反思汇聚而成。我甚至觉得,这本书里的很多道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比如如何纳谏、如何任人唯贤、如何警惕骄奢淫逸等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它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历史知识的增加,更在于对人生和为官之道的一种启迪。

评分

主要是讲给孩子听的,现在人没人关心那么多。书质量很好

评分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评分

评分

字号合适,纸张不错.

评分

朕惟三代而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尤莫若貞观之盛。诚以太宗克己励精图治於其上,而群臣如魏徵輩感其知遇之隆,相与獻可替否以輔治於下,君明臣良,其獨盛也宜矣。厥後史臣吴兢,採其故實,編类為十卷,名日《贞观政要》。有元儒士臨川戈直,復加考訂注释,附載諸儒論說以暢其义,而当时大儒吴澄,又为之題辭,以為世不可无,其信然也。朕万机之暇,銳情經史,偶及是編,喜其君有任贤纳谏之美,臣有輔君进谏之忠,其論治亂興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為鑒戒,朕甚嘉尚焉。顧傳刻歲久,字多讹谬,因命儒臣重訂正之,刻梓以永其传。於戲!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朕將遠師往圣,允迪大猷,以宏至治,固不专于是編,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為行遠登高之助也。序于篇端,读者鑒焉。

评分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评分

齐鲁这套书,和25别史,很像;不知道会不会出全

评分

贞观政要,值得购买贞观政要

评分

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书、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  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贞观政要》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