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設計.製作.遊戲-培養下一代STEM創新者 | 齣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5-12-01 |
| 作者:赫尼 | 譯者:趙中建 | 開本: 16開 |
| 定價: 52.00 | 頁數:203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42862396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瑪格麗特·赫尼、大衛·E·坎特主編的《設計製作遊戲(培養下一代STEM創新者)/中小學STEM教育叢書》的內容與美國新修訂的中小學科學教育大綱銜接在一起,非常關注工程、設計以及跨學科教學。本書是美國教育從業者、教育政策製定者、教育研究人員和創客的智囊,他們用創新的前沿的方法激發誘導年輕人學習科學技術。這本書包含十三個章節內容,探討瞭現實世界創新過程的案例,這些案例發生在學校、博物館、社區中心、虛擬平颱等地方,非常廣泛。每個章節都介紹瞭學習方法,重新點燃瞭孩子們學習STEM的內在動力和天生好奇心。本書選編的有關科學與技術學習的創新性課程計劃的真實案例,可為教育決策者、實踐者、研究者和課程編製者提供藉鑒。
本書是中小學STEM教育叢書中的一種,在很大程度上融入瞭美國《K—12年級科學教育框架》和《下一代科學標準》的主要思想和觀點,尤其是實踐或跨學科學習的觀點。本書包含瞭13個章節內容,選編瞭有關科學與技術學習的創新性課程計劃的真實案例,是美國教育從業者、教育政策製定者、教育研究人員和創客的智慧結晶。每個章節都介紹瞭激發孩子們學習STEM的內在動力和天生好奇心的教學方法。
趙中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紐約大學文理學院副院長,兼任國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傢工作委員會委員、《全球教育展望》雜誌副主編;曾任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教育中心主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教育學會比較教育分會秘書長:曾為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客座研究員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富布萊特高級訪問學者。
堅持“立基點於本土,求視野於世界”之研究原則,長期從事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文獻研究、全民教育研究、印度教育研究、美國教育研究、國傢創新政策比較研究,積極倡導應用現代管理思想以促進學校管理創新,策劃“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主編“美國基礎教育改革研究”叢書:閤作主編“當代教育理論”譯叢;齣版《學校管理體係與ISO9000標準》《學校文化》《學校經營》《戰後印度教育研究》《質量為本——美國基礎教育熱點問題研究》《歐洲國傢創新政策熱點問題研究》《創新引領世界一美國創新和競爭力戰略》等著作。
導言 設計?製作?遊戲:培養下一代科學創新者…1
第一章 創客的思維模式…6
第二章 玩得開心:學習、實踐和創造…11
第三章 設計、製作、遊戲與K—12 年級科學教育學習目標的聯係…16
第四章 紐約科學館設計實驗室:沒有無聊的孩子!… 31
第五章 寓學於樂?…44
第六章 博物館和科學中心為傢庭學習設計創客空間…61
第七章 *街區派對:架起科學學習和遊戲活動之間的金橋… 80
第八章 導電麵團電路實驗…100
第九章 教學資源區:教育者的創客宮殿…115
第十章 修補設計…135
第十一章 科學遊戲:激勵學生全情投入並參與科學學習的引導遊戲…150
第十二章 開闢自主道路,培養下一代發明傢…165
第十三章 馬諾新技術高中:聚焦STEM 學校新浪潮…183
作者簡介…194
緻謝…201
譯者後記…202
我一直關注著全球範圍內對未來人纔培養的討論,這本書無疑是其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它似乎在悄悄地挑戰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比如“先學理論再實踐”的傳統路徑。作者非常強調“沉浸式體驗”的重要性,認為真正的學習發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而不是在被動的知識接收裏。書中對於如何構建一個支持創造性學習的“環境”著墨頗多,這不僅僅指物理空間的搭建,比如創客空間(Makerspace)的設置,更重要的是文化氛圍的營造——鼓勵提問、包容差異、推崇閤作。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跨界閤作”的強調,書中不厭其煩地舉例說明,當工程師和藝術傢、設計師和科學傢走到一起時,所能産生的化學反應是多麼驚人。這讓我意識到,未來的工作場所需要的不再是單一技能的專傢,而是能夠與不同背景的人高效溝通、協同作戰的復閤型人纔。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份詳盡的路綫圖,指導我們如何從教育的源頭開始,培育齣這種具備全球視野和跨界整閤能力的“下一代”。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呈現也給我留下瞭非常好的印象。它絕非那種隻堆砌文字的學術專著,而是采用瞭大量圖錶、流程圖和精美的插圖來輔助說明復雜的概念。這種視覺化的錶達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也更符閤現代學習者,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認知習慣。我發現,很多原本需要花費大量篇幅去解釋的技術流程,通過一幅精心設計的圖示就能瞬間清晰明瞭。此外,書中穿插的“創新者訪談”環節也極具價值。這些訪談對象涵蓋瞭不同年齡段和不同領域的人士,他們分享的親身經曆和感悟,為書中的理論增添瞭真實可信的血肉。讀者可以從中看到,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創新大師”們,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也曾遭遇迷茫和挑戰,這無疑會給予正在摸索中的年輕讀者極大的鼓舞和共鳴。這本書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做到瞭現代教育工具所應有的高標準。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培養下一代STEM創新者”這個宏大的主題感到有些壓力,擔心這本書會要求讀者掌握過於高深的知識。但閱讀下來,我發現作者的齣發點非常親民且富有同理心。它並不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成為頂尖的發明傢,而是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發掘齣自己內在的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書中對“工具箱”的構建有著非常務實的建議,它推薦的並非昂貴的前沿設備,而是那些價格低廉、易於獲取的材料,比如紙闆、膠帶、簡單的電子元件等,鼓勵利用身邊觸手可及的資源進行創作。這錶明,創新並非高不可攀的專利,而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日常活動。這種強調“動手實踐”和“資源整閤”的理念,對於資源相對有限的學校或傢庭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這本書真正做到的,是把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落腳到瞭每一個具體的、可以被實踐的微小步驟上,其可及性和普適性令人贊嘆。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被它的名字吸引瞭,感覺它是一本能激發年輕人創造力的指南。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純粹的技術手冊,教你如何寫代碼或者使用特定的軟件工具,畢竟“設計”和“製作”這兩個詞聽起來就有點硬核。然而,翻開之後纔發現,這本書的視野要開闊得多。它更像是一份培養未來創新者的宣言,強調的是一種跨學科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單純的技能堆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闡述的那個觀點,就是STEM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而應該融入更多藝術和設計的元素,創造齣STEAM,這樣纔能真正培養齣能夠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全能型”人纔。書中用瞭很多生動的案例,比如如何將一個簡單的廢舊物品通過巧妙的設計和製作,變成一個具有教育意義的互動裝置,這些例子非常具有啓發性,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們目前的教育體係中,哪些環節可以做得更好,纔能真正點燃孩子們對探索和創造的熱情。這本書對於想要提升孩子綜閤素質的傢長,或者一綫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它提供的不僅僅是“做什麼”的方法論,更是“為什麼這麼做”的深刻洞察。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完全不像我預想中那種枯燥的理論書籍。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耐心地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充滿想象力的世界。我讀到其中關於“項目式學習”(PBL)的章節時,深有感悟。作者沒有空泛地談論PBL的好處,而是通過一個接一個具體的“挑戰”,帶著讀者親自動手去體驗項目從概念到落地的全過程。這種“邊學邊做”的模式,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讓那些原本覺得自己缺乏動手能力的人也能找到自信。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失敗的價值”的探討。它非常坦誠地指齣,在創新過程中,原型製作和測試環節必然會伴隨著無數次的失敗,但這些失敗不是終點,而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書中倡導的“快速迭代”理念,不僅是技術層麵的操作,更是一種心理建設,教會年輕人在麵對挫摺時不氣餒,反而從中吸取教訓,不斷優化自己的方案。這種積極嚮上的態度和實用的操作指南相結閤,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