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大师指点美学入门之作! 《谈美书简(朱光潜作品集插图珍藏本)》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晚年创作的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美学范畴,作了生动而详细的阐释。还包括《谈美》《美学拾穗集》。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朱光潜作品集插图珍藏本) 》包括《谈美》和《谈美书简》,其中《谈美书简》 是朱光潜82岁的“暮年心血”之作,以13封书信的形 式,将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 问题娓娓道来。他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美学的秘密,让 读者明白美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净化人生就是美化人 生的过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谈美
出版说明
序
开场话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
八 “依样画葫芦”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十 空中楼阁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书简
一 代前言:怎样学美学?
二 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三 谈人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五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六 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七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八 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九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十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十一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十二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十三 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说实话,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的扉页。期待是因为听闻已久,忐忑是因为担心它会太过晦涩难懂,毕竟有些名家的作品读起来总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平易近人,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最深奥的哲学思考,用最日常、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真、善、美”这些宏大主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优雅。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真诚的剖析和理性的思辨。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拓宽了一点点,原先那些固执的认知开始松动,让新的、更具弹性的想法得以生根发芽。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直接的教导都要有效得多,它不是灌输,而是唤醒。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和认知升级。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间,你找到了一个可以和你灵魂深处对话的朋友。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得让人佩服,每一个句子都像精心雕琢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观点,因为它们触及了一些我一直以来模糊感受到的东西,却从未能清晰表达出来的真谛。它不是那种说教式的“你应该怎么做”的书,而是引导你“去感受,去思考”的伙伴。特别是关于生活中的细微美感的捕捉,简直是神来之笔,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却未曾真正“看见”的日常瞬间。比如,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地上的光影变化,一杯热茶散发出的温暖气息,这些在书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在精神世界里感到迷茫或者渴望更深层次连接的年轻人,它会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你前行的路。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被快节奏和碎片化信息轰炸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简直是一剂清凉的镇静剂。它的节奏是舒缓而从容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沉淀下来的智慧,让人不自觉地慢下来,去聆听内心的声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太习惯于“知道”很多事情,却很少有时间去“理解”它们。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专注于挖掘事物的本质和恒久不变的价值。它探讨的美学问题,最终都导向了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问。这种将哲学思辨与个体生命体验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阅读过程既充满智力上的挑战,又饱含人文关怀的温度。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理论体系,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关于如何做一个有深度的人的深刻探讨。对于那些追求精神自洽和内心丰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指路明灯。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共鸣,而非纯粹的知识获取。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用他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持着孩童般纯净的眼睛,带领我重新审视了“品味”和“情趣”的真正含义。很多人对这两个词有刻板印象,认为它们是高高在上、与生活脱节的玩意儿。但作者却将它们融入到柴米油盐之中,教我们如何在平凡中提炼出不凡。我特别喜欢他描述艺术欣赏的部分,他没有堆砌那些专业术语,而是着重强调了审美体验中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投入。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极大地降低了欣赏高雅艺术的门槛,让我不再惧怕那些“看不懂”的作品。读完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提高了,看电影、听音乐,甚至只是路边的一株花草,都能从中获得更丰富、更持久的愉悦感。这无疑是一本能提升生活质量的“精神食粮”。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相当巧妙,它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信件,每一篇都针对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但整体上又保持着高度的内在逻辑性和一致性。我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学者风范与温柔的文人情怀的完美融合。他既能运用犀利的笔触剖析文化现象的弊端,也能用温暖的文字抚慰心灵的创伤。更难得的是,这本书的思考是开放性的,它不试图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不断抛出更精妙的问题,激发你主动去构建自己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例如,它对“趣味的培养”的探讨,与其说是传授技巧,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种面对世界的姿态——即永远保持学习和发现美的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而是可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反复阅读并每次都能获得新感悟的“活的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