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與印刷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兩項,對人類文化的發展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最傑齣的貢獻之二。本書對兩韆年前的這兩項技術進行發掘與研究,從起源、概況到技術形成的過程等一一作瞭全麵係統的介紹,內容詳盡,圖文並茂,對於我們研究傳統造紙與印刷工藝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造紙與印刷》為一綜閤性的著述,注重紙和印刷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範圍包括曆史上的每一個時代,上自二者最早齣現,下迄19世紀末期,即手工業時代結束為止。全書分十章:首章緒論為全書的提要;紙和印刷(包括製墨和裝訂)各占三章;傳播和影響也占三章,其中最後一章以紙和印刷對中國和世界文明的功能和影響作為結論。全書結構簡明而有係統,內容分配平均,資料包括實物和文獻,另有插圖174幅,附錄《中國印刷史書目》韆餘條,可供研究者作進一步的參考。
中國文化中造紙術與印刷術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與進步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書按通史規模論述這兩大發明的起源與發展,從所能知道的最初階段寫到19世紀末這兩項手工藝為現代技術替代時為止,收入曆年這個課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涉及全部曆史的各個時期,以及工藝、美學、用途、對全世界的傳播和影響等各個方麵,實為關於這一課題的扛鼎之作。
同時,本書的刊行也有力的迴擊與反駁瞭近年來韓國置疑和挑戰我國印刷術發明地位行為。
張秉倫(1938年7月23日-2006年2月23日)當代中國科學史傢、科學史教育傢。安徽省涇縣人,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然科學史研究室主任、科技史與科技考古係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1960年從巢縣一中考入安徽大學生物係,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從事科學技術史研究工作。197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83年調入中國科技大學自然科學史研究室,從事科技史研究、教學和研究生培養工作。1985年晉升為副教授,1990年晉升為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導師,2006年病逝。
方曉陽,男,1956年齣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係教授。兼任中國科技史學會技術史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工藝研究會理事、中國科技史學會技術史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工藝研究會理事、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委員會評審專傢、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普專項評審專傢。
上篇 造紙
前言
第一章 造紙術的起源
第二章 麻紙技術
第三章 皮紙技術
第四章 竹紙技術
第五章 加工紙技術
附錄
下篇 印刷
前言
第一章 印刷術發明的背景
第二章 用墨源流與製墨工藝
第三章 漏版印刷
第四章 雕版印刷
第五章 活字印刷
第六章 圖繪印刷
第七章 套色印刷
第八章 紙幣印刷
第九章 木版年畫印刷
第十章 餖闆與拱花印刷
第十一章 蠟版、磁闆與泥版印刷
附錄
我一直認為,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但迴溯曆史,我們所擁有的信息,都離不開“紙”這個載體以及“印刷”這項技術。這本書,正是對這兩項偉大發明的一次深度解讀。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夠將枯燥的技術細節,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我仿佛看到瞭,在古老的東方,先人們是如何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如何利用植物縴維,一步步地探索齣造紙的奧秘。書中對不同時期造紙工藝的描述,讓我對紙張的演變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從最初的粗糙到後來的精細,每一步都充滿瞭智慧和汗水。我特彆欣賞作者對那些看似微小的技術改進,是如何對整個社會産生巨大影響的分析。而印刷術的部分,更是讓我看到瞭“知識的傳播”是如何被加速和普及的。我一直對古代的書籍製作過程感到好奇,而這本書為我一一揭開瞭謎底。從精美的雕版印刷,到革命性的活字印刷,每一種技術的齣現,都如同一次文明的飛躍。尤其是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那個時刻,那種對知識傳播的巨大推動作用,讓我深受震撼。它極大地降低瞭書籍的製作成本,使得知識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能夠更廣泛地傳播給普通大眾。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我們今天所擁有的豐富的信息資源,都離不開這兩項古老發明的貢獻。
評分印刷術的章節,簡直是一場視覺與思想的盛宴!在閱讀之前,我腦海中對印刷的印象還停留在黑白分明的古籍上,認為它不過是機械地復製文字。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極其詳盡的筆觸,從雕版印刷的起源講起,那刀刻斧鑿的精細工藝,每一個字、每一幅畫都傾注瞭印工的心血。我仿佛看到瞭宋朝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那個瞬間,泥活字在手中緩緩捏成,再經過窯燒定型,然後一顆顆排列在鐵闆上,蘸墨,壓印,一張張承載著知識的紙頁就此誕生。這個過程是如此的充滿創造力,如此的令人振奮。作者不僅介紹瞭活字印刷術的技術細節,更深入探討瞭它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産生的革命性影響。它極大地降低瞭書籍的製作成本,使得知識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專利,而是能夠更廣泛地傳播給普通民眾。這對於普及教育、啓迪民智、推動社會進步起到瞭不可估量的作用。書中對不同時期印刷技術的演變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從最初的木活字、泥活字,到後來的金屬活字,再到近代西方的銅版印刷、現代的膠印技術,每一次的革新都伴隨著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這些技術時,並沒有枯燥地羅列數據和名詞,而是穿插瞭大量生動有趣的史實和故事,讓這些冷冰冰的技術煥發齣生機。例如,書中提到為瞭適應不同漢字的數量和書寫習慣,活字印刷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挑戰,以及印書匠人們如何不斷摸索和改進,這些細節都讓我感受到瞭人類在追求知識傳播過程中那股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將那些看似普通、甚至被我們忽略的物品,挖掘齣其背後蘊含的巨大曆史價值和文化意義。我一直對“紙”這個概念充滿敬意,它是知識的載體,是文化的傳承者。這本書,讓我對“紙”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為我描繪瞭造紙術的起源和發展,從最初的偶然發現,到後來的精進工藝,每一步都充滿瞭艱辛和智慧。我仿佛看到瞭古人在處理植物縴維時所付齣的努力,如何去除雜質,如何均勻分布縴維,如何纔能製作齣既堅韌又吸墨的紙張。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造紙方法的介紹,讓我驚嘆於人類的創造力,也讓我體會到瞭不同文化背景下,技術發展的多樣性。而印刷術的部分,更是讓我看到瞭“知識的傳播”是如何被顛覆和加速的。我一直對古代的書籍製作過程感到好奇,而這本書則為我一一揭開瞭謎底。從精美的雕版印刷,到革命性的活字印刷,每一種技術的齣現,都如同一次文明的躍遷。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活字印刷的發明過程的描述,那不僅僅是一個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對信息傳播模式的一次徹底革新。它讓書籍的生産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幅降低,使得知識得以更廣泛地傳播,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我們今天所享受的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是建立在這些古老發明的基礎之上的。
評分這本書的開篇,就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帶入瞭“紙”的世界。作者的文字,仿佛帶著一股淡淡的墨香,讓我聞到瞭曆史的味道。我一直對紙張的起源和發展充滿瞭好奇,它不僅僅是書寫的載體,更是文明傳承的基石。書中對造紙術的早期曆史,尤其是東漢時期蔡倫的改進,進行瞭非常詳細的描繪。我仿佛看到瞭蔡倫在簡陋的作坊裏,如何巧妙地利用廢棄的材料,通過反復的試驗,最終發明瞭質地優良、成本低廉的植物縴維紙。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覺得作者對造紙這項古老技藝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而當我翻閱到印刷的部分,更是被深深地震撼瞭。作者並沒有簡單地介紹印刷的技術原理,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中進行解讀。我被書中對雕版印刷的細緻描摹所吸引,那些刀痕中的力量感,字裏行間的溫度,無不傳遞著古代匠人的匠心獨運。而當談及活字印刷時,更是對畢昇的智慧深感敬佩,那小小的活字,卻能承載起浩瀚的書海,徹底改變瞭信息的傳播模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印刷品,背後凝聚瞭多少先人的智慧和汗水,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文明傳承的基石。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位老友,在我感到迷茫的時候,悄然遞上一杯溫熱的茶,然後娓娓道來那些關於紙張和印刷的古老故事。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一張普通的紙,一張印著字的紙,能夠承載如此厚重的信息,能夠影響人類的曆史進程?這本書給瞭我一個非常深刻的答案。作者並沒有用冰冷的技術術語來解釋,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細膩的描寫,讓我感受到瞭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偉大。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造紙過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的關注,比如不同植物縴維的特性,不同地區的水質對紙張質量的影響,甚至是不同季節的氣候如何影響紙張的乾燥過程。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我覺得作者對造紙這項古老技藝有著極其深厚的理解和感情。而印刷的部分,更是讓我看到瞭“知識的普及”是如何一步步實現的。我能想象到,在活字印刷齣現之前,書籍是多麼的稀少珍貴,隻有少數的達官貴人纔能接觸到。而活字印刷的發明,就像一扇門被推開,讓知識的陽光普照到更多的人。書中對不同時期印刷技術的演變,從雕版到活字,再到後來的機械印刷,每一次的進步都充滿瞭挑戰和智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活字印刷的描述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僅是介紹瞭它的原理,更描繪瞭印書坊裏辛勤勞作的工匠們,他們如何一顆一顆地撿拾字模,如何排版,如何上墨,如何印刷。這些鮮活的場景,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對知識傳播的熱情和努力。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那淡雅的宣紙質感,古樸的字體,仿佛穿越瞭時光,將我帶迴那個墨香四溢的時代。翻開書頁,紙張的觸感溫潤而厚實,散發著淡淡的紙漿清香,讓人心生親近。我一直對紙張的起源和發展充滿瞭好奇,它不僅僅是書寫的載體,更承載瞭人類文明的進步。這本書的開篇,便如同一場盛大的開幕式,為我徐徐展開瞭造紙術的壯麗畫捲。作者以極其生動的筆觸,描繪瞭東漢時期蔡倫的偉大革新,他如何集思廣益,巧妙地利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廉價易得的原料,一步步攻剋技術難題,最終發明瞭質地優良、成本低廉的植物縴維紙。我仿佛能看到蔡倫在昏暗的作坊裏,汗珠順著額頭滑落,眼中閃爍著對完美紙張的執著。而更令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蔡倫功績的簡單頌揚,而是深入剖析瞭造紙術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區的發展演變。從最初的粗糙到後來的細膩,從宮廷禦用紙到民間普及用紙,每一次的材料改良、工藝革新,都如同一次文明的躍遷,深刻影響著知識的傳播方式和思想的交流速度。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不同地區造紙工藝的對比描述印象深刻,比如南方地區偏愛使用竹子,紙張更顯輕薄透亮;而北方則多用麻,紙張更為厚實耐用。這種地域性的差異,不僅僅是技術的差異,更是文化和生活方式差異的體現,讓我對“紙”這個看似簡單的物件,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紙張,背後凝聚瞭多少先人的智慧和汗水,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文明傳承的基石。
評分我一直深信,許多看似平凡的物件,背後都蘊含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這本書,恰恰讓我看到瞭“紙”與“印刷”這兩個平凡物件背後,所承載的韆年文明的厚重。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並沒有簡單地介紹技術,而是通過大量的曆史細節和生動的人物故事,將造紙與印刷的演變過程娓娓道來。我仿佛置身於古代的作坊,親眼見證著造紙術的發明與發展,感受著古人對紙張品質的不懈追求。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造紙工藝的介紹,讓我領略到瞭人類在材料利用和工藝創新方麵的智慧。而當進入印刷的章節,更是讓我看到瞭“知識的傳播”是如何一步步被加速和普及的。我一直對古代書籍的製作感到好奇,而這本書則為我一一揭開瞭謎底。從精美的雕版印刷,到革命性的活字印刷,每一種技術的齣現,都如同一次文明的飛躍。尤其是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那個時刻,那種對知識傳播的巨大推動作用,讓我深受震撼。它極大地降低瞭書籍的製作成本,使得知識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能夠更廣泛地傳播給普通大眾。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我們今天所擁有的豐富的信息資源,都離不開這兩項古老發明的貢獻。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厚重感的物件情有獨鍾,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滿足瞭我對“紙”與“印刷”這兩個概念的深切渴望。作者的文筆猶如一位經驗豐富的匠人,用精湛的技藝,一點點地剝開曆史的層層外衣,將造紙與印刷這兩個看似獨立的領域,巧妙地編織成一張宏大的文明圖景。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早期造紙的描述,那不僅僅是技術的發展,更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巧妙運用和對物質性能的深刻洞察。作者細緻地描繪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造紙方法,從最初的麻紙、藤紙,到後來更廣泛應用的竹紙、木漿紙,每一種紙的誕生都離不開對植物縴維特性的理解和加工方式的不斷探索。我仿佛看到瞭古人在山野之間,采集植物,經過浸泡、舂搗、抄造、晾曬等一係列繁復的工序,最終獲得一張張珍貴的紙張。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以及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在今天的快節奏生活中已不多見,卻在這本書中得到瞭生動的展現。而當筆鋒一轉,進入印刷的章節,更是讓人眼界大開。作者並沒有簡單地介紹印刷術的機械原理,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中進行解讀。從笨重的雕版印刷,到靈活的活字印刷,再到後來更高效的機械印刷,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如同一次文明的加速器,極大地促進瞭知識的傳播和思想的交流。我被書中對雕版印刷的細緻描摹所吸引,那些刀痕中的力量感,字裏行間的溫度,無不傳遞著古代匠人的匠心獨運。而當談及活字印刷時,更是對畢昇的智慧深感敬佩,那小小的活字,卻能承載起浩瀚的書海,徹底改變瞭信息的傳播模式。
評分我一直覺得,我們今天所見的許多“現代”事物,其根源都深埋在遙遠的古代。這本書,就是一次讓我穿越時空,去探尋“紙”與“印刷”這兩個偉大發明的根源之旅。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他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式寫作,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我仿佛能看到,在遙遠的中國,先人們是如何從自然界中發現造紙的奧秘,如何用最原始的工具,將植物的縴維轉化為承載文字的輕盈載體。書中對不同造紙原料的介紹,讓我大開眼界,原來麻、樹皮、竹子,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在古代卻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而對不同時期造紙工藝的細緻描述,更是讓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耐心。從最初粗糙的紙張,到後來越來越精細,越來越適閤書寫的紙張,每一步的進步都凝聚瞭無數人的心血。當閱讀到印刷的部分,我更是被深深地震撼瞭。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如何深刻地改變瞭人類文明的進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對比描述,雕版印刷的厚重與藝術感,活字印刷的靈活性與效率,都讓我對這兩種技術有瞭更全麵的認識。而當書中提到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時,那種革新性的力量,那種對知識傳播的巨大推動作用,更是讓我熱血沸騰。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享受到的信息便利,都離不開這些古老發明的奠基。
評分我一直認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信息的傳播效率。而“紙”與“印刷”這兩項偉大的發明,無疑是信息傳播史上最重要的裏程碑。這本書,就像一本生動的教科書,為我詳細地闡述瞭這兩項發明的起源、發展以及它們對人類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並沒有堆砌枯燥的學術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的史實和生動的描寫,將造紙與印刷的演變過程展現得淋灕盡緻。我仿佛看到瞭古人在荒野中采集植物,在簡陋的作坊裏,用雙手一點點地將植物縴維轉化為紙張,那種艱辛與智慧交織的畫麵。書中對不同時期造紙工藝的細緻描繪,讓我對紙張的製作過程有瞭更深入的瞭解,也讓我對那些默默奉獻的古代匠人充滿瞭敬意。而當進入印刷的章節,更是讓我感受到瞭“知識普及”的力量。我一直對古代書籍的製作感到好奇,而這本書則為我揭示瞭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神奇之處。尤其是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那個時刻,仿佛是一道劃破黑暗的閃電,徹底改變瞭知識傳播的格局。它極大地提高瞭書籍的生産效率,降低瞭成本,使得知識得以更廣泛地傳播,為後來的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奠定瞭基礎。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我們今天所擁有的豐富的信息資源,都離不開這兩項古老發明的貢獻。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還沒來得及看,覺得文章沒有書摘推薦得那麼好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還沒來得及看,覺得文章沒有書摘推薦得那麼好
評分還沒來得及看,覺得文章沒有書摘推薦得那麼好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