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科普图书奖*佳图书!《洛杉矶时报》书奖*佳科普图书! 《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是《枪炮、病菌与钢铁》《崩溃》作者、普利策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贾雷德·戴蒙德“人类大历史三部曲”序曲!本书是作者**本为知识大众写的书,书中的一些重要论点,在其后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以及《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中做了*完整的铺陈。
《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由美国国 家科学院院士贾雷德·戴蒙德著,王道还译,主要内 容是: 人不同于禽兽,毋庸置疑;人是一种大型哺乳类 动物,亦毋庸置疑。根据现代遗传学研究,我们与另 外两种黑猩猩的基因组,有98%是相同的。若有从外 太空来的动物学家,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将人归类成“ 第三种黑猩猩”。我们对人类并不陌生,但是,人类 是怎样演化成**的模样的?人之所以为人,又是哪 些关键因素的杰作? 对于人类的兴亡史,我会分成五个部分讨论。***部涵盖几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直到一万年前农业 兴起前夕打住。第二部则讨论人类生命循环中的变化 ,那些变化与骨架的变化一样,对语言和艺术的发展 ,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聚焦于我们文化表现的生物基础之后,第三部 接着讨论那些我们认为使“人异乎禽兽”的文化特征 。我们*先想到的,往往是语言、艺术、农业这些引 以为豪的文明标识。不过,使“人异乎禽兽”的文化 特征,也包括我总结为人类自然史记录上的污点,例 如吸毒。
除了吸毒,我们的阴暗特征中,还有两个可能引 领我们走上毁灭的道路。第四部讨论其中的一个:我 们仇杀外族的潜能。另一个人类的阴暗特征是:对环 境日渐加速地破坏。这个行为其实也有不折不扣的动 物原型,不幸的是,许多人仍然怀抱卢梭式的幻想, 以为我们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新鲜事。
在第五部,我会细说人类经营环境失当的历史,以戳 穿那个幻象。
人类从动物界兴起,同时,我们自毁的能力也加 速成长。我们面临的问题,的确发轫于动物根源。那 些问题跟随着我们,与逐渐增长的力量和人口一起成 长,现在*是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得厉害。
要不是我感到迫切的危机,是不会写这本《第三 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的;如果我相信我们 毁灭的命运已经注定,也不会写这本书。其实,我们 缺的就是必要的政治意志。我在本书追溯人类的物种 史,就是为了协助凝聚那个意志。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科学院院士,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 戴蒙德的研究使他获奖无数,包括美国**科学奖、美国地理学会伯尔奖、泰勒环境贡献奖、日本国际环境和谐奖和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基金。 《第三种黑猩猩》是戴蒙德教授**本为知识大众写的书,也是他**获得英国科普图书奖的作品。书中的一些重要论点,在其后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以及《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中做了*完整的铺陈,被合称为“人类大历史三部曲”。
译者序 究天人之际
绪论
**部 不过是另一种大型哺乳类罢了
**章 三种黑猩猩
第二章 大跃进
第二部 奇异的生命循环
第三章 人类性行为的演化
第四章 婚外情的逻辑
第五章 择偶的逻辑
第六章 性的选择与人类起源
第七章 死亡与老化的奥秘
第三部 人为万物之灵
第八章 语言的演化
第九章 艺术的自然史
第十章 农业:福兮祸之倚
第十一章 为什么麻醉自己——烟、酒与毒品
第十二章 深邃的寂寞
第四部 世界征服者
第十三章 人类史的新面貌:世界村
第十四章 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第十五章 印欧语系扩张的故事
第十六章 “原住民”问题:族群冲突
第五部 日中则仄
第十七章 天人合一的迷思与理念
第十八章 哺乳类大灭*:新世界的故事
第十九章 *大的危机:生态
跋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扩充阅读
贾雷德·戴蒙德:从一名野鸟观察者成长为一位出色的生物地理学家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人”这个概念的全新认识。我一直以为我们对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已经有了相当清晰的认识,但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细致和严谨,层层剥开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假设,展示了一个更为复杂、充满偶然性的演化图景。书中对化石记录的解读,那种抽丝剥茧的推断过程,真的让人印象深刻。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平铺直叙地给出结论,而是更像一场侦探小说,引导读者去质疑和思考每一个看似确凿的“事实”。特别是关于某些关键过渡期的描述,作者没有回避其中的模糊地带,反而将这些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作为探讨的起点,这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动态的生命力。读完之后,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混合着对我们自身物种脆弱性的深深敬畏,久久不能散去。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更让人反思我们现在所处的生态位和未来可能的走向,那种宏大叙事的背后,是无数微小、关键的生物学事件堆砌而成。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资料梳理工作是极其扎实的,它汇集了近几十年该领域内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且以一种清晰的逻辑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对于希望系统了解人类演化史核心议题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参考书。然而,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谁先出现”、“谁在哪里生活”这些事实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驱动这些演化变化的根本动力——气候变化、生态压力、基因漂变等因素是如何交织作用,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模样。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不同理论流派的观点进行了公正的梳理和对比,展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良知。即便是那些尚存争议的领域,他也毫不避讳地展示了存在的多种可能性,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坚实的基础,又保持了必要的开放性和批判性思维,这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人之所以为人”的边界进行了大胆的重新划定。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人类的智慧、文化、工具使用等视为一种绝对的、不可逾越的成就,但作者通过详实的证据链,不断地挑战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他细腻地分析了早期人类祖先行为的复杂性,揭示了那些我们认为独属于“智人”的特质,其实在漫长的演化史上早有萌芽,甚至在其他古人类群体中也曾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这种去中心化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谦卑的眼光看待我们这个物种。它不再是一个直线攀升的“进步”故事,而更像是一棵枝繁叶茂、充满死胡同的演化之树。这种理解,对于审视现代社会的种种“最优解”时,也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参照系,让人反思我们是否真的走在唯一正确的道路上。
评分从更私人的层面讲,这本书带来了一种深刻的、近乎哲学的沉思。当阅读到关于人类与其他近亲物种之间那些细微但至关重要的分化细节时,那种“我们本可以是另一种样子”的感慨油然而生。它迫使我直面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运气”和环境的“巧合”,才最终将我们推向了今天的位置?书中的细节描绘,比如关于早期工具制造技术的演变,或是对不同环境适应性的权衡取舍,都让“人类”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充满了血肉和挣扎。它不是在歌颂人类的伟大,反而在展示一种极度依赖外部条件的脆弱性。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一些时间整理思绪,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片广袤的历史迷雾中,隐约看到了自己脚下那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是如何形成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本身,以及时间力量的敬畏之情。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科学发现时的那种文学性,它没有牺牲严谨性,却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古人类学和遗传学知识变得引人入胜。例如,当他描述某一新物种的骨骼结构特征时,那种将远古生命具象化的能力,让人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个遥远时代的生活场景。这绝不是那种快速翻阅的流行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和思考。我不得不时不时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所引用的复杂概念,但这种“挑战”恰恰是阅读的乐趣所在——它迫使你的思维去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它成功地做到了,将尖端的科学研究成果,用一种既保持了专业深度,又不至于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中间的平衡把握得极为精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