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民法原理與實務》分為六編,即民法總論、人法、物權法、知識産權法、債法、繼承法。在一遍中,作者闡述瞭民法概論、民事法律關係、民事法律行為、代理、訴訟時效和期限;第二編中,作者講述瞭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人格權、親屬權等問題;第三編中,作者隊伍全做瞭基本解答,主要包括:物權總論、所有權、用益物權、相鄰關係、擔保物權以及占有取得時效;第四編,作者介紹瞭知識産權法的相關內容,包括:知識産權法概論、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第五編,債法,作者講述瞭債法總論、閤同之債、不當得利之債和無因管理之債以及侵權行為之債;在第六編中,作者主要寫瞭繼承法概述、法定繼承、遺囑繼承、遺贈和遺贈扶養協議以及集成的其他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民法原理與實務》在編寫體例上做瞭兩方麵嘗試,一,本教材按《民法通則》第2條關於民法調整對象的規定將全書分為瞭民法總論、人法、財産法三個組成部分,以便於初學者較全麵地瞭解民法的內容,較好地把握民法各種製度間的聯係。第二,《民法原理與實務》在每一章的後麵都設置瞭“理論思考與實務訓練”,以便培養初學者的基本理論素質及其初步實務能力。
作者簡介
李開國,男,1944年生,四川華鎣市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一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作品有:《民法基本問題研究:民法觀念更新、製度完善及適用問題的若乾思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問題研究》(副主編,國傢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成果)、《中國民法學教授》(主編)、《民法實踐教程》(主編)、《民商法學全書》(商事編主編、物權編副主編),以及論文《(民法通則)的曆史功績與曆史局限》、《完善我國(民法通則)法人製度的幾點思考》、《對(閤同法)徵求意見稿若乾問題的看法和修改建議》、《關於我國物權立法的幾點思考》等。此外,還兩次擔任瞭司法部規劃教材、核心課教材《民法學》的副主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編民法總論
第一章 民法概論
第一節 民法的概念和特徵
第二節 民法的體係和淵源
第三節 民法的性質及其與相鄰法律部門的關係
第四節 民法的基本原則
第二章 民事法律關係
第一節 民事法律關係概述
第二節 民事權利
第三節 民事義務和民事責任
第四節 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物
第五節 民事法律關係的變動--民事法律事實
第三章 民事法律行為
第一節 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和特徵
第二節 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
第三節 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
第四節 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
第五節 欠缺有效條件的民事行為
第六節 民事行為無效和被撤銷的法律後果
第七節 附條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四章 代理
第一節 代理概述
第二節 代理的分類
第三節 代理權的行使
第四節 代理權的消滅
第五節 無權代理
第五章 訴訟時效和期限
第一節 時效概述
第二節 訴訟時效
第三節 期限
第二編 人法
第六章 自然人
第一節 自然人的法律人格
第二節 自然人的民事能力
第三節 監護
第四節 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第五節 個體工商戶與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七章 法人和非法人組織
第一節 法人概述
第二節 法人的成立、變更和終止
第三節 法人的民事能力
第四節 法人的民事責任
第五節 非法人組織
第八章 人格權
第一節 人格權概述
第二節 物質性人格權
第三節 精神性人格權
第四節 人格權的保護
第九章 親屬權
第一節 親屬及親屬權概述
第二節 配偶權之一--配偶權的産生
第三節 配偶權之二--配偶權的內容
第四節 配偶權之三--配偶權的終止
第五節 親權之一--親權的産生
第六節 親權之二--親權的內容
第七節 親權之三--親權的消滅
第八節 其他親屬權
第三編物權法
第十章 物權總論
第一節 物權法概述
第二節 物權的概念和特徵
第三節 物權的效力
第四節 物權的分類
第五節 物權的變動
第六節 物權的公示
第七節 物權的保護
第十一章 所有權
第一節 所有權概述
第二節 所有權的取得與消滅
第三節 所有權的種類
第四節 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第五節 共有
第十二章 用益物權
第一節 用益物權概述
第二節 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三節 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四節 地役權
第十三章 擔保物權
第一節 擔保物權概述
第二節 抵押權
第三節 質權
第四節 留置權
第十四章 相鄰關係
第一節 相鄰關係概述
第二節 相鄰關係的種類
第三節 處理相鄰關係的原則
第十五章 占有
第一節 占有概述
第二節 占有的法律效力
第四編 知識産權法
第十六章 知識産權法概論
第一節 知識産權的概念和特徵
第二節 知識産權的法律保護
第十七章 著作權
第一節 著作權與著作權法概述
第二節 作品
第三節 著作權的內容
第四節 著作權的主體
第五節 著作權的産生與保護期間
第六節 著作權行使的限製
第七節 鄰接權
第八節 著作權的民法保護
第十八章 專利權
第一節 專利權與專利法概述
第二節 專利權的主體
第三節 專利法保護的對象
第四節 授予專利權的條件
第五節 專利的申請
第六節 專利申請的審查和批準
第七節 專利權人的權利和義務
第八節 專利實施的強製許可
第九節 專利權的民法保護
第十九章 商標權
第一節 商標與商標法概述
第二節 商標權
第三節 商標權的主體和客體
第四節 商標注冊程序
第五節 商標的使用
第六節 商標權的民法保護
第七節 馳名商標
第五編 債法
第二十章 債法總論
第一節 債的概述
第二節 債的分類
第三節 債的效力
第四節 債的保全
第五節 債的擔保
第六節 債的移轉
第七節 債的消滅
第二十一章 閤同之債
第一節 閤同概述
第二節 閤同的訂立
第三節 雙務閤同的抗辯權
第四節 閤同的解除
第五節 違約責任
第二十二章 不當得利之債和無因管理之債
第一節 不當得利之債
第二節 無因管理之債
第二十三章 侵權行為之債(侵權責任)
第一節 侵權責任概述
第二節 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第三節 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第四節 侵權責任的抗辯事由
第五節 侵權責任方式
第六節 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第七節 特殊侵權責任
第六編繼承法
第二十四章 繼承法概述
第一節 繼承概述
第二節 繼承法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遺産
第二十五章 法定繼承
第一節 法定繼承概述
第二節 法定繼承人的範圍和繼承順序
第三節 代位繼承和轉繼承
第四節 遺産的分配原則
第二十六章 遺囑繼承
第一節 遺囑繼承概述
第二節 遺囑的內容及形式
第三節 遺囑的有效條件
第四節 遺囑的變更、撤銷和執行
第二十七章 遺贈和遺贈扶養協議
第一節 遺贈
第二節 遺贈扶養協議
第二十八章繼承的其他問題
第一節 繼承的開始
第二節 繼承權的接受與放棄
第三節 繼承權的喪失
第四節 遺産的保管和分割
第五節 被繼承人債務的清償
第六節 無人繼承與無人受遺贈的遺産的處理
精彩書摘
第一編 民法總論
第一章 民法概論
學習目的與要求
瞭解民法的概念和特徵;理解民法體係化的意義;掌握民法的淵源,瞭解民法與其他部門法的關係;重點掌握民法與商法的關係以及民法各基本原則的含義。
第一節 民法的概念和特徵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有形式民法與實質民法之分。形式民法是指國傢立法機關製定的以“民法”、“民法典”或“民法通則”命名的法律,如《日本民法典》、《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而實質民法,按我國《民法通則》第2條的規定,則是指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産關係和人身關係的一切法律規範的總和。實質民法是國傢法律體係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在人類法律發展史上,先有實質民法,後有形式民法。古代國傢的法律,是刑民不分、實體法與程序法不分的諸法閤體的法律。那時沒有區分部門法的觀念,因此也就不可能像現代國傢這樣分彆製定民法典、刑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刑事訴訟法典等部門法典,從而産生齣形式民法。但是,古代國傢,無論是西方的羅馬還是東方的中國,在其諸法閤體的法律中都存在著豐富的民法規範,即存在著實質意義上的民法。
編纂民事法律規範,製定以“民法”命名的法典,是歐洲大陸國傢資産階級革命成功後在法製改革上取得的一項偉大成果。歐洲大陸國傢製定的民法典雖然在名稱上襲用瞭古代羅馬的“市民法”,在內容上繼受瞭羅馬“市民法”的大量民事法律規範,但在性質上並不等同於羅馬“市民法”。羅馬“市民法”是與羅馬“萬民法”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本質上是指適用於全體羅馬人的法,其內容雖然以民事法律規範為主,但其中仍然夾雜著刑法規範和程序法規範,仍然屬於諸法閤體的法律,不具有部門法典的性質。而歐洲大陸各國的近現代民法典,是在民刑分離、實體法與程序法分離的基礎上製定的單純調整民事社會生活關係的部門法典。
前言/序言
民法原理與實務(第二版)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民法原理與實務(第二版)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挺好的
評分
☆☆☆☆☆
還沒看,不過質量不錯,送貨也快,送貨員態度也還行,基本滿意。
評分
☆☆☆☆☆
評分
☆☆☆☆☆
①多嚮互動,形式多樣.互動的課堂,一定的活動的課堂,生活的課堂。互動的條件:平等、自由、寬鬆、和諧。互動的類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互動、文本互動、習題互動、評價互動。互動的形式:問
評分
☆☆☆☆☆
評分
☆☆☆☆☆
質量真的很不錯價錢給力
評分
☆☆☆☆☆
書很好 印刷清晰,下次再買
評分
☆☆☆☆☆
不錯哦,沒有推薦錯!
評分
☆☆☆☆☆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學術麵前人人平等,在知識麵前人人平等。不因傢庭背景、地區差異而歧視,不因成績落後、學習睏難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數人的意誌而行事,教學民主的核心就是發展、提高多數人。可是總有人把眼睛盯在幾個尖子學生身上,有意無意地忽視多數學生的存在。“抓兩頭帶中間”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結果往往是抓“兩頭”變成抓“一頭”,“帶中間”變成“丟中間”。教學民主最好的體現是以能者為師,教學相長。信息時代的特徵,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師,未必一定是“好”學生。在特定領域,特定環節上,有興趣占有知識高地的學生可以為同學“師”,甚至為教師“師”。在教學中發現不足,補充知識、改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