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陶瓷馆(套装上下编)

故宫陶瓷馆(套装上下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故宫博物院 编
图书标签:
  • 故宫陶瓷
  • 陶瓷
  • 文物
  • 艺术
  • 历史
  • 文化
  • 收藏
  • 古董
  • 中国艺术
  • 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978780047693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2384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页数:53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是为配合故宫博物院新陶瓷馆陈列展览的扒出所编辑出版的。红陶三足钵、白陶刻饕餮纹双系壶、青釉印花三兽足洗、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书中收录了新陶瓷馆内百余件珍贵的故宫陶瓷器,并以中国古陶瓷发展史的脉络展陈,体现了距今8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至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期间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展品几乎涵盖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所有重要品种,这将成为故宫博物院的常设展览之一,这也是故宫陶瓷馆自2004年6月撤陈后的崭新亮相。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郑欣淼
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概况/耿宝昌
中国古陶瓷美的历程、欣赏与展示/吕成龙
当代陶瓷史研究述评/杨静荣
故宫陶瓷馆藏品目录
故宫陶瓷馆藏品
相关词汇释义
故宫陶瓷馆藏品款识示例
文华殿简介/吕成龙
文华殿平面图
故宫平面图
中国古代主要陶瓷窑址分布示意图
后记

精彩书摘

  编
  故宫陶瓷馆藏品
  图一红陶小口瓶
  瓶撇口,束颈,颈以下渐广,至腹中部直径最大。腹部置双系,腹以下渐内收,平底。泥质红陶。以手制成型,胎体薄厚不均,具有新石器时代中期隐陶器的特征。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3年发现于河北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

前言/序言


故宫博物院珍藏陶瓷精品导览(精装双册) 本书简介 本书是故宫博物院收藏陶瓷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共分上下两册,旨在系统、深入地展示和解读故宫博物院浩如烟海的陶瓷馆藏精品。本书的编写严格遵循学术严谨性与艺术欣赏性的统一原则,力求为广大陶瓷艺术爱好者、研究者以及历史文化探索者提供一份详尽、权威的导览手册。全书收录的器物,均为故宫博物院历代陶瓷馆藏中的精华,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清代晚期的各个重要发展阶段,脉络清晰,体系完整。 上册:上古至元代陶瓷艺术的辉煌 上册聚焦于中国陶瓷史的早期发展与鼎盛时期,特别是宋元时期(辽、金、元)的区域性特色与成熟技艺的集中体现。 第一部分:史前至汉代——陶瓷的萌芽与奠基 本部分首先追溯中国陶瓷艺术的源头,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黑陶开始,展现先民在制陶工艺上的初步探索。重点介绍陶器如何逐渐过渡到原始青瓷的出现,标志着釉下彩技术和高温烧制的初步掌握。 随后深入探讨汉代的陶俑、釉陶的艺术成就。汉代青瓷的初步成熟,尤其是一些带有狩猎、宴饮场景的陶塑作品,体现了汉代朴拙而强大的审美趣味。 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变革与转型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但也孕育了陶瓷技术的飞速发展。本部分着重介绍: 越窑青瓷的崛起: 详细解析了越窑如何以其温润如玉的釉色,成为当时南方的代表,并初步确立了中国青瓷的审美基调。 北方白瓷的突破: 重点展示了邢窑白瓷的成就,其“类雪似冰”的质感,标志着中国白瓷体系的建立,为后来的宋代磁州窑、定窑打下了坚实基础。 唐三彩的绚烂: 详尽图录并分析了唐三彩的烧制工艺、动物造型(如马、骆驼)的生动性以及人物造型的世俗生活气息,这是盛唐气象在陶瓷艺术上的直接体现。 第三部分:宋代五大名窑的极致 这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宋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代。本书将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精品进行分类对比阐述: 汝窑: 聚焦其“雨过天青”的釉色、蟹爪纹的特征,以及其宫廷用瓷的独特地位。 官、哥窑: 深入探讨“紫口铁足”的特点,以及对开片纹理的审美研究,解析其与南宋都城杭州的联系。 定窑: 侧重其覆烧法带来的口沿无釉现象,以及精湛的覆烧技术所形成的“泪痕”与刻花、划花装饰的技艺。 钧窑: 分析其独特的窑变釉,尤其是蓝釉、月白釉中自然形成的玫瑰紫斑块,探讨其在宋代瓷器中独树一帜的地位。 此外,本部分还收录了同期南方著名窑口如龙泉窑(青瓷的巅峰)、景德镇的早期青白瓷(影青)的代表作,展现宋代陶瓷百花齐放的景象。 第四部分:辽金元时期的融合与创新 元代是陶瓷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特别是青花瓷的成熟。 辽金瓷器: 介绍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陶瓷艺术的影响,如辽代三彩的粗犷风格,金代钧窑、磁州窑系的大发展。 元代青花与釉里红的突破: 详细分析了元青花在纹饰题材(如龙凤、人物故事)、钴料的使用(苏麻离青)以及硕大器型上的成就。元代釉里红的烧制成功,标志着低温红釉技术的成熟,为后世的彩瓷发展铺平了道路。 下册:明清瓷器的鼎盛与变革 下册集中展示了明清两代官窑的制度化生产、彩瓷技术的精进以及外销瓷对世界的影响,直至清代晚期洋彩的引入。 第一部分:明代官窑的规制与巅峰 明代是中国制瓷业的集权巅峰,景德镇御窑的制度化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按朝代顺序,精选官窑代表: 永乐、宣德时期: 重点分析其青花“苏麻离青”的铁锈斑、标准的“宣德年制”款识,以及永乐甜白釉的温润感。 成化斗彩: 详尽图录成化斗彩鸡缸杯等稀有品种,解析其“一笔画”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搭配,这是彩瓷技艺的里程碑。 嘉靖、万历彩瓷: 探讨“青花五彩”的盛行,以及万历时期青花料的“淫”与“散”,与早期青花的对比分析。 本部分同时收录了明代民窑(如德化窑的白瓷“何朝宗款”)、以及外销瓷(如克拉克瓷)的代表作,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对陶瓷生产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清代彩瓷的集大成与创新 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国彩瓷技术发展到极致的时期。 康熙朝: 重点展示其“郎窑红”的成功复烧、青花的“鲜艳夺目”(康熙五彩青花)以及广彩的兴起。 雍正朝: 分析其对宋代名窑的复古追求,如粉彩的成熟与细腻,以及珐琅彩(原名洋彩)的诞生,其精细的画工达到了“可以当画看”的境界。 乾隆朝: 详述“轧道工艺”、“转心瓶”等复杂的机械化装饰技术,以及粉彩、描金的繁缛精美,反映了盛世的奢靡风气。 第三部分:清中晚期至晚清的风格转变 本部分关注清代中后期直至衰落期: 道光、咸丰时期: 分析了这一时期官窑的衰退迹象,如釉色略显粗糙、纹饰略趋程式化,但同时记录了民窑中以粉彩为代表的世俗化装饰风格的进一步发展。 同治、光绪、宣统时期: 重点展示了晚清时期对早期经典(如康熙青花、成化斗彩)的模仿与再创作,以及“嫁妆盒”、“生活用瓷”中反映的社会风貌。 结语:历代陶瓷的综合对比研究 全书最后部分提供了一系列综合性图表和学术性的对比分析,涵盖了历代重要器型(如瓶、碗、洗、炉)的形制演变,釉料配方的变化趋势,以及款识的断代依据,为深入研究故宫陶瓷提供了坚实的工具书基础。全书配图超过千幅,均为高清的文物实拍图,细节清晰可见,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权威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明清官窑制度变迁的史学著作,它详尽地梳理了从洪武朝开始,景德镇御窑厂的组织架构、工匠的选拔与管理,乃至原材料的采购与运输链条。书中引述了大量的档案记录,比如“匠籍册”、“例案簿”等,清晰地展示了皇室对瓷器生产的控制是如何一步步加强,并最终影响到纹饰题材和款识格式的标准化。特别有趣的是,书中对比了永乐和宣德时期,御窑对“新样”的追求与对传统样式的继承之间的张力。例如,永乐时期的青花器,那种雄浑的气势和饱满的釉面,往往被认为是带有更强烈的宫廷审美主导色彩;而宣德的则在继承中融入了一丝含蓄和内敛。这种从宏观制度层面去理解艺术品的生成背景,使得每件传世的官窑珍品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成为了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载体,读来让人茅塞顿开,对“皇家气派”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评分

我手边有一本非常小众的区域性陶瓷史研究,专门探讨了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尤其是福建和广东地区在唐宋时期的地方窑口烧制的民间青瓷。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纠缠于那些耳熟能详的五大名窑,而是将聚光灯投向了那些生活化的器皿——粗粝的碗、实用的罐子,甚至是用于贸易出口的残片。作者通过对这些地方窑址出土的青瓷进行矿物学分析,揭示了其釉料中石灰含量偏高、胎土中杂质较多的特点,解释了为什么它们的色泽往往偏黄或偏青绿,与北方细腻的定窑、耀州窑风格迥异。这种“从民间视角”切入的研究,更贴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当时的商业贸易路线。它展现了陶瓷艺术在广阔的地域上,是如何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实用需求,发展出多样化、充满烟火气的面貌,而不是一味追求皇家的典雅与精致。

评分

这本《故宫陶瓷馆(套装上下册)》的介绍简直让人心驰神往,尤其是对那些醉心于中国古代艺术和历史的爱好者来说,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无限遐想。我最近入手了一批关于宋代汝窑的研究专著,它们深入探讨了胎土的配方、釉水的奥秘以及烧制过程中温度和气氛对色彩形成的微观影响。其中一本对钧窑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现象做了非常细致的化学分析,结合现代光谱技术来解析那种变幻莫测的天青色和玫瑰紫是如何诞生的。另一本则聚焦于元青花,通过对不同时期景德镇窑址出土标本的对比,清晰地勾勒出“苏麻离青”和“平等青”在钴料纯度和含铁量上的细微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纹饰的晕染效果和色彩的沉稳度。这些书籍往往配有大量高清的细节图,能让你仿佛触摸到那冰凉细腻的瓷胎,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这种对工艺极致的探索,远比单纯的图录欣赏来得更有深度,它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匠人鬼斧神工背后的科学与哲学。

评分

我最近正在啃一本关于古代制瓷工具与作坊遗址考古发现的专业书籍。这本书几乎完全聚焦于技术层面,它通过对不同时期遗址中发现的拉坯转盘残件、修坯刀具、釉料研磨石甚至烧窑的残砖断瓦进行严谨的测量和分类。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不同窑炉形制(如馒头窑、马蹄窑)对瓷器底部“支钉痕”和“垫圈痕迹”的影响,并提供了大量不同窑炉内烧制品的对比照片,直观地展示了气流分布对釉面均匀性的决定性作用。此外,它还详细描述了古代描绘纹饰所用的“铁锈花”颜料的制备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泥料的“白度”来适应不同颜色釉料的显色要求。这本书的风格非常硬核,充满了数据、测绘图和显微照片,它将陶瓷的生产过程还原成一个高度精密的工业流程,让人对“工匠精神”有了更科学、更具象的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赞美层面。

评分

最近在研读一本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陶瓷艺术史,重点放在了元代以后景德镇瓷器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书中详细分析了那些远销波斯、叙利亚地区的青花器,它们在造型上如何融入了中东本土的金属器皿特征,比如高圈足、收敛的口沿设计。更引人注目的是,书中对比了元青花上常见的回教几何纹样与传统的龙凤纹的并置现象,这清晰地展示了工匠们在面对异域审美需求时所采取的创造性融合。作者还搜集了一些西方博物馆收藏的、带有中国瓷器风格的伊斯兰彩陶实物,进行风格学上的溯源。这种跨文化视野的解读,让我深刻体会到,陶瓷不仅仅是单纯的工艺品,它更是一条无声的“贸易丝绸之路”,承载着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模仿与再创造,其间蕴含的文化张力与融合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评分

都是价值连城的历代珍瓷,为什么不能好好找个好摄影师来一次整体的梳理。纵观上下两册,明显能看出来图片出自不同年代、不同摄制机器、不同布光环境、不同风格摄影师之手,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图片电分后的高级扫描图!

评分

精美的陶瓷,漂亮的图片

评分

质量很不错

评分

希望跟书画馆一样精致啊

评分

精美的陶瓷,漂亮的图片

评分

绝大多数器物的颜色还是很正的,包括北宋几处名窑,天青、梅子青、粉青等色调和质感微弱区别表现得很好。

评分

希望跟书画馆一样精致啊

评分

都是价值连城的历代珍瓷,为什么不能好好找个好摄影师来一次整体的梳理。纵观上下两册,明显能看出来图片出自不同年代、不同摄制机器、不同布光环境、不同风格摄影师之手,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图片电分后的高级扫描图!

评分

总的来说很好,有图有讲解,还配了款识表和常用名词解释。正常16开。总共收录414件展品,基本包括了所有故宫陶瓷馆目前的展品,甚至还有个别几件已经撤展的。此外相对而言,这本书蛮便宜的,上下册共五百多页,收录展品400多件(普通200页画册能收150件展品就算多的了),这套打折后不到三百真的很值。纸张是铜版纸(不是亚光纸)。上下册有各自的封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