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史(第10版)

歐洲中世紀史(第10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硃迪斯·M·本內特,[美] 霍利斯特 著,楊寜,李韻 譯
圖書標籤:
  • 歐洲史
  • 中世紀史
  • 曆史
  • 第10版
  • 學術著作
  • 文化史
  • 政治史
  • 社會史
  • 歐洲文明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ISBN:9787807450825
版次:10
商品編碼:1024479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6
字數:6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原作者霍利斯特以輕鬆的筆調寫活瞭嚴肅的內容,本內特則保持瞭這一特色;定義明白,解釋清晰,亦能觸發深思。她常齣奇筆,選材偶有詭趣,但絕無麯解貶抑原始材料之處。全書讀來信息周全、發人深省而妙趣橫生,這方麵堪稱頗為成功。
  ——羅伯特·E·勒訥,西北大學
  本內特教授此次在書中引入瞭社會和文化的曆史,使得全書更為平衡。在我看來,正是這點使得本書重歸世界前沿。
  ——保羅·w·諾爾,南加州大學

內容簡介

  《歐洲中世紀史》過去曾經被我們認為是在愚昧的教士主宰之下的“黑暗時代”,“半夢半醒的一韆年”。20世紀的史學傢們已經終結瞭這一神話。在當代英語世界,《歐洲中世紀史》是一本準確的中世紀史入門佳作。它以清晰的綫索、全麵的描述讓讀者看到瞭中世紀的光明與活力。作者將中世紀史析為早期(500—1000)、中期(1000—1300)、晚期(1300~1500)三階段。在第一階段,羅馬皈依基督教之後,古典文化與基督教文化、日耳曼文化相融閤,促成瞭歐洲的誕生。查理曼大帝一度雄霸西歐。第二階級是中世紀的盛期,經濟起飛,城市興起,政治文教發達,三百年問精彩疊現。第三階段兩百年,教廷分裂,英法百年徵戰,哀鴻遍野,疫病流行,一片頹敗之勢。而瘟疫過後,歐洲文化重又煥發生機,宗教革新,文藝復興,科學革命,“理性時代”的近代歐洲呼之欲齣。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中世紀,一個黑暗的名字。讓人聯想起暗無天日的宗教壓迫和席捲歐洲的黑死病,仿佛中世紀就是一個人間地獄。由於《十日談》等故事的深入人心,人們一度對中世紀深惡痛絕,人們相信,這是一個禁欲主義盛行的世界,逼得蔔伽丘寫齣一些在今天看來都有些縱欲的故事來,這萬惡的舊社會罪莫大焉。但事實上,正是在中世紀,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纔開始誕生,還有知識分子,作為一個新興的階層和專業人員的隊伍,在城市同商業和工業共同走嚮繁榮的背景下齣現瞭,他們在實現瞭勞動分工的城市裏安傢落戶。
  在文藝復興的敘事中,存在著某種刻意的
  ……

目錄

人物傳略
中世紀傳說
年錶
地圖
插圖和彩圖
前言
歐洲地形圖
歐洲,約500
歐洲,約1000
歐洲,約1300
歐洲,約1500
導言
第一部分 中世紀早期:歐洲的誕生,500—1000
第一章 羅馬的基督教化,約前31—430
引言
羅馬和平時期(前31—180)
第3和第4世紀(180—395)
基督教
結語
第二章 民族大遷徙(蠻族的定居),約400—500
引言
蠻族和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的衰敗
結語
第三章 早期西方基督教世界,約500—700
引言
中世紀早期社會
中世紀早期的政治
中世紀早期的教會
學術生活
結語
第四章 西歐的鄰居:拜占庭帝國和伊斯蘭文明,約500—1000
引言
從東羅馬帝國到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時代
伊斯蘭文明的崛起
伊斯蘭帝國
伊斯蘭文化
結語
第五章 加洛林王朝,約700—850
引言
加洛林王朝早期
查理曼大帝
學術復興
結語
第六章 分裂、侵略和新的政治格局,約800—1000
引言
加洛林王朝晚期的分裂
穆斯林、馬劄爾人和維京人的侵略
新政治格局的形成
結語
第二部分 中世紀中期:改革、復興與擴張,1000—1300
第七章 經濟騰飛與社會變遷,約1000—1300
引言
農業革命
村莊、采邑和教區
農村社會
商業革命
城市社會
地主貴族
封建社會
結語
第八章 朝聖新路,約1000—1250
引言
虔信的演進
正統教義與異端學說
修院生活的變化
教權與教會
托鉢修會
結語
第九章 徵服、十字軍和迫害,約1100—1300
引言
徵服與疆域擴張
十字軍
民族迫害
結語
第十章 衝突不斷的世界:教皇政權和神聖羅馬帝國,約1125—1300
引言
俗世授職爭端之末期的教權與君權,約1125
亞平寜半島爭奪戰(1125—1250)
衰落中的教權和神聖羅馬帝國(1250—1300)
結語
第十一章 國傢在成形:英國和法國,約1050—1300
引言
英國:國王與議會
法國:君權的勝利
伊比利亞和日耳曼諸國:一些中央集權
北歐和東歐國傢
結語
第十二章 文學、藝術和思想,約1000—1300
引言
拜占庭和伊斯蘭的影響
文學
建築與雕塑
學術的潮流
結語
第三部分 中世紀晚期:危機與活力,約1300—1500
第十三章 飢荒、瘟疫和復蘇,約1300—1500
引言
經濟災難與人口危機(1300—1350)
調整與復蘇(1350—1500)
中世紀晚期的基督教
結語
第十四章 通往主權國傢之路,約1300—1500
引言
英格蘭、法國,以及百年戰爭
英格蘭:國會、內戰、都鐸王朝
法國:憲政危機、戰爭、蜘蛛王
伊比利亞諸國:由同化而統一
歐洲外圍的新勢力
神聖羅馬帝國的遺産
結語
第十五章 中世紀晚期文化中的多樣性與創造性,約1300—1500
引言
識字率與地方語言
人文教育
文學
藝術和建築
哲學
政治思想
結語
專業術語錶
附錄 中世紀歐洲重要的教皇與國君
教皇
加洛林王朝早期
西法蘭剋與法國國王
東法蘭剋國王和日耳曼諸國的皇帝
英國國王
索引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中世紀早期
  公元5世紀末,西羅馬帝國分崩離析瞭。此後500年,新的“歐洲”文明漸漸成形;到11世紀時,它已成長到一定程度,足夠進行擴張、壯大,也經得起更多變化。
  “中世紀早期”一語,在這裏指的是約公元500年至l000年的一段時問;這兩條分界綫並不準確,可以靈活看待,在當時也是悄然跨過,不曾引起注意。
  我們不會突兀地從天而降,茫然地落在公元500年的歐洲大地上;相反,我們會從古羅馬步行上路,從奧古斯都(Augustus,前31—14在位)統治的時代齣發,那時羅馬“共和國”正轉型為羅馬“帝國”。我們會快步掠過公元l、2世紀帝國的強盛時代,來到3、4、5世紀,探討一下羅馬文明的轉變。我們會著重研究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化,因為這次信仰變化對歐洲——包括西歐和東歐——的未來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我們會勾勒齣西羅馬帝國的倒颱、蠻族的定居和侵略,以及在遠到西歐和北非、曾經屬於羅馬帝國的廣袤土地上諸多新王國的成立。走過這一段路之後,我們終於來到瞭公元500年。
  當年羅馬帝國統治過的遼闊大地,最後被分成瞭三種後續的文明:西歐文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由於本書的主題是中世紀的西歐,我們雖然會探討後兩者,卻不會著重研究它們。第四章會講到拜占庭和伊斯蘭文明如何主宰昔日羅馬帝國的西南疆域,並且會從拜占庭文明和伊斯蘭文明自身的角度來加以探討,同5時,我們會著重揭示這兩種文明對成形中的中世紀西方世界在文化、宗教和戰爭領域的重大影響。後麵的章節裏談到這些“鄰居”的時候,我們也將以相似的方式處理。
  6、7世紀的西歐充滿瞭侵略、戰爭和政治、經濟上的混亂。土地擁有者們雖然目不識丁,但作風頑強。他們帶著扈從互相討伐,或與彆的野蠻民族作戰,最後不得不和逐漸強大的伊斯蘭帝國進行戰爭。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針對一本名為《歐洲中世紀史(第10版)》的書籍,撰寫的一份不包含其內容、但具有詳細曆史敘事風格的圖書簡介。 --- 《光榮與灰燼:中世紀晚期社會轉型研究(1300-1500)》 作者: 維剋多·A·勒菲弗爾(Victor A. Lefebvre) 齣版社: 聖奧古斯丁學院齣版社 頁數: 820頁(精裝版) 定價: 128.00美元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歐洲曆史上一個極其關鍵且充滿矛盾的時期——中世紀晚期,具體聚焦於1300年至1500年間,這一段被傳統史學視為“危機與轉型”的兩個世紀。作者維剋多·A·勒菲弗爾,摒棄瞭將此階段簡單視為“中世紀衰落”或“文藝復興前夜”的二元論敘事,而是通過對社會結構、經濟模式、思想文化以及政治權力的多維度考察,展現瞭一個正在經曆深刻、有時甚至是劇烈陣痛的歐洲大陸。 第一部分:危機的多重麵相(1300-1350)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14世紀初,描繪瞭看似繁榮的盛期中世紀末期所蘊含的結構性脆弱性。勒菲弗爾詳細探討瞭“中世紀的小冰期”對農業産齣的毀滅性影響,指齣1315年至1317年的大飢荒並非孤立事件,而是人口壓力、土地退化和氣候變遷三者疊加的必然結果。 隨後,我們將進入黑死病的敘事。與側重於瘟疫的醫學或神學解釋不同,作者將重點放在瞭瘟疫對社會階級和權力關係的影響。他分析瞭勞動力市場的劇烈波動,地主貴族為維持其封建特權所做的最後掙紮,以及農民階層在人口銳減後獲得的空前議價能力。通過對英格蘭、法蘭西及意大利城邦的對比研究,本書揭示瞭不同區域在麵對人口災難時的社會韌性與政策反應的巨大差異。 第二部分:權力重塑與宗教動蕩(1350-1450) 14世紀後半葉至15世紀初,政治版圖經曆瞭劇烈洗牌。本書深入剖析瞭百年戰爭(The Hundred Years' War)的演變,將其視為法蘭西王權從封建采邑聯盟嚮中央集權國傢轉變的關鍵催化劑。勒菲弗爾尤其關注戰爭如何重塑瞭軍事技術、稅收體係以及民族認同感的萌芽。他細緻梳理瞭法國的雅剋起義(Jacquerie)和英國的瓦特·泰勒起義(Peasants' Revolt),論證瞭這些看似失敗的農民反抗,實際上是社會契約重新談判的早期嘗試。 宗教方麵,本部分詳盡考察瞭羅馬天主教會麵臨的權威危機。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的政治化進程、教皇權力的世俗化傾嚮,以及早期異端運動(如洛拉德派和鬍斯運動)的興起,共同構建瞭一幅信仰體係內部的裂痕圖景。作者運用新的教廷檔案,審視瞭教皇阿維尼翁時期對世俗政治的深度介入,以及其對歐洲神學思想産生的深遠反作用力。 第三部分:經濟復蘇與文化張力(1450-1500) 進入15世紀後半葉,歐洲開始展現齣明顯的復蘇跡象,但這種復蘇伴隨著顯著的文化與經濟張力。勒菲弗爾探討瞭商業資本主義的早期發展,尤其關注瞭佛蘭德斯(Flanders)和意大利北部城市中,新興商人群體與傳統貴族階層之間的復雜博弈。 在文化領域,本書避開瞭對“人文主義誕生”的頌揚,轉而關注知識生産與傳播的實際結構。印刷術的發明被置於信息流通的社會背景中考察,分析瞭其對拉丁語和地方方言地位的衝擊。同時,作者對藝術與建築中的“晚期哥特式”風格進行瞭細緻的考古學分析,認為其繁復的裝飾和對空間感的誇張處理,恰恰反映瞭社會對穩定和秩序的深層渴望。 結語:通往新時代的橋梁 勒菲弗爾認為,中世紀晚期並非一個終結,而是一個痛苦的“孵化期”。正是黑死病導緻的社會重組、教會權威的衰弱,以及國傢權力工具(如常備軍和永久性稅收)的形成,為16世紀的宗教改革和地理大發現奠定瞭不可逆轉的基礎。本書最終勾勒齣一幅充滿活力、混亂而又孕育著巨大變革的歐洲圖像,挑戰瞭曆史學傢對“時代劃分”的傳統觀念。 --- 讀者對象: 曆史學、社會學、中世紀研究、歐洲文化研究的學者、學生及對14至15世紀歐洲轉型期感興趣的嚴肅讀者。本書被譽為近二十年來對中世紀晚期社會經濟史最全麵的綜閤性研究之一。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的第一感覺是,這簡直就是一本史學界的“瑞士軍刀”——功能全麵,結構清晰,幾乎涵蓋瞭從羅馬帝國衰亡到文藝復興前夜所有關鍵節點的敘事綫索。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地域文明互動時的平衡感。比如,對拜占庭帝國在東西方交流中扮演的緩衝和傳遞知識的角色,描述得極其到位,絲綢之路的影響力被巧妙地嵌入到西歐的政治經濟版圖中,而非僅僅作為一條孤立的貿易綫索存在。但是,在閱讀關於中世紀城市崛起的章節時,我産生瞭一個強烈的疑問:作者似乎過度聚焦於意大利城邦和法蘭德斯地區,而對於伊比利亞半島上穆德哈爾文化背景下的城市特性——那種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文化長期共存、相互滲透的復雜性——著墨甚少。這種“偏重”使得中世紀的多元麵貌顯得不夠立體。如果能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手工業行會內部的等級固化,或者探討一下黑死病爆發後,底層勞動力的議價能力如何影響瞭城市政治的最終走嚮,這本書的史學深度將能更進一步。現在的版本更像是一幅繪製精美的地圖,標明瞭所有主要的城市和事件,但地圖上的顔色和紋理還不夠豐富,少瞭一些地方性的“方言”。

評分

坦白講,我買這本書主要是為瞭參考其對“中世紀心態”的解讀。我一嚮對那個時代人們的世界觀、對死亡和來世的看法非常著迷。該書在闡述經院哲學和神學對日常生活滲透的段落中,確實提供瞭紮實的文本基礎,對托馬斯·阿奎那的思想脈絡梳理得很有條理。然而,當我試圖尋找更多關於“世俗”文化,也就是吟遊詩人、民間傳說和狂歡節等非正統文化形式的分析時,感到相當大的失落。那些充滿生命力的、有時甚至是粗俗的反抗和幽默,似乎被主綫的宗教和貴族政治敘事所壓製瞭。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學院派,句式嚴謹,論證步步為營,這無疑保證瞭其學術可靠性,但犧牲瞭一定的可讀性和感染力。我希望看到更多對當時藝術作品的解讀,例如塔羅牌的早期原型,或者哥特式大教堂內部那些怪誕的雕塑所蘊含的民間智慧,而非僅僅停留在對教會法典和重要文獻的概述上。它更像是一本為曆史係高年級學生準備的參考書,而非一本能激發普通曆史愛好者無限遐想的“故事集”。

評分

這本厚重的曆史著作,初捧在手,便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不僅僅是紙張和裝幀的物理重量,更是曆史長河的積澱。我特意選擇閱讀這一版,便是衝著“第10版”這個標誌去的,它暗示著作者和修訂者在曆代研究成果基礎上所做的精煉與更新。然而,當我深入到其中關於早期封建製度起源的探討時,發現其對卡洛林王朝解體後權力分散化過程的闡述,雖然詳實,但似乎在引入近二十年來考古學和基因學研究成果方麵略顯保守。特彆是對維京人滲透和定居模式的分析,盡管經典地描繪瞭貿易路綫的擴展,但對於東歐羅斯地區的文化融閤速度,感覺論述得有些過於緩慢和傳統。我更期待看到一些關於“微觀史學”如何顛覆宏大敘事的新視角,例如對某個特定修道院的日常記錄的細緻剖析,或者通過特定傢族的繼承權糾紛來摺射當時法律精神的演變。全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穩健,幾乎是以一種編年史式的嚴謹前行,這對於建立紮實的知識框架無疑是極好的,但有時讀起來,會讓人感覺仿佛置身於一座宏偉但略顯靜止的博物館之中,缺少瞭一些來自田野的、熱氣騰騰的生命力。整體而言,它是一部令人尊敬的教科書式典範,但對於追求前沿學術動態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在其他更具專題性的著作中尋找補充瞭。

評分

從裝幀設計來看,這本《歐洲中世紀史(第10版)》保持瞭其一貫的樸素與專業感,內頁印刷清晰,圖錶製作規範。但在閱讀關於中世紀晚期大學教育擴張的部分時,我注意到其對女性受教育機會的探討幾乎是空白的。雖然我們都知道,在那個時代,正規的高等教育機構幾乎完全排斥女性,但曆史研究的價值之一在於挖掘那些“被沉默的聲音”。我期待看到作者能更深入地探討貴族女性或修女團體內部的非正式教育網絡,例如通過“私人教師”和傢庭藏書來獲取知識的途徑。目前對這一領域的處理顯得有些過於依賴於主流的、以男性為中心的文獻記錄。換句話說,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理解“官方中世紀”的堅實骨架,但骨架上的血肉和細微的神經係統,尤其是關於性彆、階層和區域文化差異的互動細節,似乎還有待更精細的描摹。它是一本極其可靠的參考工具書,適閤用於構建基礎框架,但如果想探索更細微、更具爭議性的曆史課題,讀者還需要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尋找那些專門針對特定邊緣群體的研究成果進行互補。

評分

這次修訂版最大的亮點在於對“氣候史”和環境因素的整閤。作者終於開始將小冰期(Little Ice Age)的早期影響納入對14世紀社會動蕩的分析框架中,這相比早期的版本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我們看到,飢荒不僅僅是管理不善的結果,更是氣候變化對農業基礎設施的直接衝擊。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在討論騎士階層衰亡的問題時,論述又迴到瞭傳統的“長弓和火藥的勝利”的老路上。我非常希望看到,在社會結構層麵,騎士的經濟基礎——即其封地收入——是如何被通貨膨脹和土地租佃關係的變化所侵蝕的。他們不僅僅是被更先進的軍事技術取代瞭,更是被一種新的經濟邏輯所淘汰。如果能用更具動態性的經濟模型去解釋這種權力轉移,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軍事戰術的比較上,那麼關於騎士時代的終結的論述就會更具說服力。目前的敘述依然偏嚮於“大事記”式的曆史,缺乏對深層社會結構變遷的“切片”分析,使得那些英雄人物和決定性戰役的光芒,掩蓋瞭普通農民和新興資産階層在時代變遷中的掙紮與作用。

評分

對於中世紀來說,可以算是很好的普及背景曆史知識的一本書,裏麵還有許多名人軼事,讀起來不會覺得枯燥~好評

評分

618剁手開啓。

評分

羅馬和平時期(前31—180)

評分

???????????

評分

歐洲中世紀曆史的經典入門教材

評分

屯書屯書屯書,習@的書單,留著慢慢看~~

評分

評分

很多問題,都要到中世紀去找原因。

評分

封麵破損比較厲害,換貨申請中。這評分是給書的質量,不是內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