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

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朱迪斯·M·本内特,[美] 霍利斯特 著,杨宁,李韵 译
图书标签:
  • 欧洲史
  • 中世纪史
  • 历史
  • 第10版
  • 学术著作
  • 文化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欧洲文明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7450825
版次:10
商品编码:102447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6
字数:6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原作者霍利斯特以轻松的笔调写活了严肃的内容,本内特则保持了这一特色;定义明白,解释清晰,亦能触发深思。她常出奇笔,选材偶有诡趣,但绝无曲解贬抑原始材料之处。全书读来信息周全、发人深省而妙趣横生,这方面堪称颇为成功。
  ——罗伯特·E·勒讷,西北大学
  本内特教授此次在书中引入了社会和文化的历史,使得全书更为平衡。在我看来,正是这点使得本书重归世界前沿。
  ——保罗·w·诺尔,南加州大学

内容简介

  《欧洲中世纪史》过去曾经被我们认为是在愚昧的教士主宰之下的“黑暗时代”,“半梦半醒的一千年”。20世纪的史学家们已经终结了这一神话。在当代英语世界,《欧洲中世纪史》是一本准确的中世纪史入门佳作。它以清晰的线索、全面的描述让读者看到了中世纪的光明与活力。作者将中世纪史析为早期(500—1000)、中期(1000—1300)、晚期(1300~1500)三阶段。在第一阶段,罗马皈依基督教之后,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日耳曼文化相融合,促成了欧洲的诞生。查理曼大帝一度雄霸西欧。第二阶级是中世纪的盛期,经济起飞,城市兴起,政治文教发达,三百年问精彩叠现。第三阶段两百年,教廷分裂,英法百年征战,哀鸿遍野,疫病流行,一片颓败之势。而瘟疫过后,欧洲文化重又焕发生机,宗教革新,文艺复兴,科学革命,“理性时代”的近代欧洲呼之欲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世纪,一个黑暗的名字。让人联想起暗无天日的宗教压迫和席卷欧洲的黑死病,仿佛中世纪就是一个人间地狱。由于《十日谈》等故事的深入人心,人们一度对中世纪深恶痛绝,人们相信,这是一个禁欲主义盛行的世界,逼得卜伽丘写出一些在今天看来都有些纵欲的故事来,这万恶的旧社会罪莫大焉。但事实上,正是在中世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才开始诞生,还有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新兴的阶层和专业人员的队伍,在城市同商业和工业共同走向繁荣的背景下出现了,他们在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城市里安家落户。
  在文艺复兴的叙事中,存在着某种刻意的
  ……

目录

人物传略
中世纪传说
年表
地图
插图和彩图
前言
欧洲地形图
欧洲,约500
欧洲,约1000
欧洲,约1300
欧洲,约1500
导言
第一部分 中世纪早期:欧洲的诞生,500—1000
第一章 罗马的基督教化,约前31—430
引言
罗马和平时期(前31—180)
第3和第4世纪(180—395)
基督教
结语
第二章 民族大迁徙(蛮族的定居),约400—500
引言
蛮族和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的衰败
结语
第三章 早期西方基督教世界,约500—700
引言
中世纪早期社会
中世纪早期的政治
中世纪早期的教会
学术生活
结语
第四章 西欧的邻居:拜占庭帝国和伊斯兰文明,约500—1000
引言
从东罗马帝国到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时代
伊斯兰文明的崛起
伊斯兰帝国
伊斯兰文化
结语
第五章 加洛林王朝,约700—850
引言
加洛林王朝早期
查理曼大帝
学术复兴
结语
第六章 分裂、侵略和新的政治格局,约800—1000
引言
加洛林王朝晚期的分裂
穆斯林、马札尔人和维京人的侵略
新政治格局的形成
结语
第二部分 中世纪中期:改革、复兴与扩张,1000—1300
第七章 经济腾飞与社会变迁,约1000—1300
引言
农业革命
村庄、采邑和教区
农村社会
商业革命
城市社会
地主贵族
封建社会
结语
第八章 朝圣新路,约1000—1250
引言
虔信的演进
正统教义与异端学说
修院生活的变化
教权与教会
托钵修会
结语
第九章 征服、十字军和迫害,约1100—1300
引言
征服与疆域扩张
十字军
民族迫害
结语
第十章 冲突不断的世界:教皇政权和神圣罗马帝国,约1125—1300
引言
俗世授职争端之末期的教权与君权,约1125
亚平宁半岛争夺战(1125—1250)
衰落中的教权和神圣罗马帝国(1250—1300)
结语
第十一章 国家在成形:英国和法国,约1050—1300
引言
英国:国王与议会
法国:君权的胜利
伊比利亚和日耳曼诸国:一些中央集权
北欧和东欧国家
结语
第十二章 文学、艺术和思想,约1000—1300
引言
拜占庭和伊斯兰的影响
文学
建筑与雕塑
学术的潮流
结语
第三部分 中世纪晚期:危机与活力,约1300—1500
第十三章 饥荒、瘟疫和复苏,约1300—1500
引言
经济灾难与人口危机(1300—1350)
调整与复苏(1350—1500)
中世纪晚期的基督教
结语
第十四章 通往主权国家之路,约1300—1500
引言
英格兰、法国,以及百年战争
英格兰:国会、内战、都铎王朝
法国:宪政危机、战争、蜘蛛王
伊比利亚诸国:由同化而统一
欧洲外围的新势力
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
结语
第十五章 中世纪晚期文化中的多样性与创造性,约1300—1500
引言
识字率与地方语言
人文教育
文学
艺术和建筑
哲学
政治思想
结语
专业术语表
附录 中世纪欧洲重要的教皇与国君
教皇
加洛林王朝早期
西法兰克与法国国王
东法兰克国王和日耳曼诸国的皇帝
英国国王
索引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中世纪早期
  公元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分崩离析了。此后500年,新的“欧洲”文明渐渐成形;到11世纪时,它已成长到一定程度,足够进行扩张、壮大,也经得起更多变化。
  “中世纪早期”一语,在这里指的是约公元500年至l000年的一段时问;这两条分界线并不准确,可以灵活看待,在当时也是悄然跨过,不曾引起注意。
  我们不会突兀地从天而降,茫然地落在公元500年的欧洲大地上;相反,我们会从古罗马步行上路,从奥古斯都(Augustus,前31—14在位)统治的时代出发,那时罗马“共和国”正转型为罗马“帝国”。我们会快步掠过公元l、2世纪帝国的强盛时代,来到3、4、5世纪,探讨一下罗马文明的转变。我们会着重研究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因为这次信仰变化对欧洲——包括西欧和东欧——的未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会勾勒出西罗马帝国的倒台、蛮族的定居和侵略,以及在远到西欧和北非、曾经属于罗马帝国的广袤土地上诸多新王国的成立。走过这一段路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公元500年。
  当年罗马帝国统治过的辽阔大地,最后被分成了三种后续的文明:西欧文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由于本书的主题是中世纪的西欧,我们虽然会探讨后两者,却不会着重研究它们。第四章会讲到拜占庭和伊斯兰文明如何主宰昔日罗马帝国的西南疆域,并且会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自身的角度来加以探讨,同5时,我们会着重揭示这两种文明对成形中的中世纪西方世界在文化、宗教和战争领域的重大影响。后面的章节里谈到这些“邻居”的时候,我们也将以相似的方式处理。
  6、7世纪的西欧充满了侵略、战争和政治、经济上的混乱。土地拥有者们虽然目不识丁,但作风顽强。他们带着扈从互相讨伐,或与别的野蛮民族作战,最后不得不和逐渐强大的伊斯兰帝国进行战争。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针对一本名为《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的书籍,撰写的一份不包含其内容、但具有详细历史叙事风格的图书简介。 --- 《光荣与灰烬:中世纪晚期社会转型研究(1300-1500)》 作者: 维克多·A·勒菲弗尔(Victor A. Lefebvre) 出版社: 圣奥古斯丁学院出版社 页数: 820页(精装版) 定价: 128.00美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欧洲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且充满矛盾的时期——中世纪晚期,具体聚焦于1300年至1500年间,这一段被传统史学视为“危机与转型”的两个世纪。作者维克多·A·勒菲弗尔,摒弃了将此阶段简单视为“中世纪衰落”或“文艺复兴前夜”的二元论叙事,而是通过对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思想文化以及政治权力的多维度考察,展现了一个正在经历深刻、有时甚至是剧烈阵痛的欧洲大陆。 第一部分:危机的多重面相(1300-1350)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14世纪初,描绘了看似繁荣的盛期中世纪末期所蕴含的结构性脆弱性。勒菲弗尔详细探讨了“中世纪的小冰期”对农业产出的毁灭性影响,指出1315年至1317年的大饥荒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人口压力、土地退化和气候变迁三者叠加的必然结果。 随后,我们将进入黑死病的叙事。与侧重于瘟疫的医学或神学解释不同,作者将重点放在了瘟疫对社会阶级和权力关系的影响。他分析了劳动力市场的剧烈波动,地主贵族为维持其封建特权所做的最后挣扎,以及农民阶层在人口锐减后获得的空前议价能力。通过对英格兰、法兰西及意大利城邦的对比研究,本书揭示了不同区域在面对人口灾难时的社会韧性与政策反应的巨大差异。 第二部分:权力重塑与宗教动荡(1350-1450) 14世纪后半叶至15世纪初,政治版图经历了剧烈洗牌。本书深入剖析了百年战争(The Hundred Years' War)的演变,将其视为法兰西王权从封建采邑联盟向中央集权国家转变的关键催化剂。勒菲弗尔尤其关注战争如何重塑了军事技术、税收体系以及民族认同感的萌芽。他细致梳理了法国的雅克起义(Jacquerie)和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Peasants' Revolt),论证了这些看似失败的农民反抗,实际上是社会契约重新谈判的早期尝试。 宗教方面,本部分详尽考察了罗马天主教会面临的权威危机。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的政治化进程、教皇权力的世俗化倾向,以及早期异端运动(如洛拉德派和胡斯运动)的兴起,共同构建了一幅信仰体系内部的裂痕图景。作者运用新的教廷档案,审视了教皇阿维尼翁时期对世俗政治的深度介入,以及其对欧洲神学思想产生的深远反作用力。 第三部分:经济复苏与文化张力(1450-1500) 进入15世纪后半叶,欧洲开始展现出明显的复苏迹象,但这种复苏伴随着显著的文化与经济张力。勒菲弗尔探讨了商业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尤其关注了佛兰德斯(Flanders)和意大利北部城市中,新兴商人群体与传统贵族阶层之间的复杂博弈。 在文化领域,本书避开了对“人文主义诞生”的颂扬,转而关注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实际结构。印刷术的发明被置于信息流通的社会背景中考察,分析了其对拉丁语和地方方言地位的冲击。同时,作者对艺术与建筑中的“晚期哥特式”风格进行了细致的考古学分析,认为其繁复的装饰和对空间感的夸张处理,恰恰反映了社会对稳定和秩序的深层渴望。 结语:通往新时代的桥梁 勒菲弗尔认为,中世纪晚期并非一个终结,而是一个痛苦的“孵化期”。正是黑死病导致的社会重组、教会权威的衰弱,以及国家权力工具(如常备军和永久性税收)的形成,为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奠定了不可逆转的基础。本书最终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混乱而又孕育着巨大变革的欧洲图像,挑战了历史学家对“时代划分”的传统观念。 --- 读者对象: 历史学、社会学、中世纪研究、欧洲文化研究的学者、学生及对14至15世纪欧洲转型期感兴趣的严肃读者。本书被誉为近二十年来对中世纪晚期社会经济史最全面的综合性研究之一。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设计来看,这本《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保持了其一贯的朴素与专业感,内页印刷清晰,图表制作规范。但在阅读关于中世纪晚期大学教育扩张的部分时,我注意到其对女性受教育机会的探讨几乎是空白的。虽然我们都知道,在那个时代,正规的高等教育机构几乎完全排斥女性,但历史研究的价值之一在于挖掘那些“被沉默的声音”。我期待看到作者能更深入地探讨贵族女性或修女团体内部的非正式教育网络,例如通过“私人教师”和家庭藏书来获取知识的途径。目前对这一领域的处理显得有些过于依赖于主流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献记录。换句话说,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官方中世纪”的坚实骨架,但骨架上的血肉和细微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关于性别、阶层和区域文化差异的互动细节,似乎还有待更精细的描摹。它是一本极其可靠的参考工具书,适合用于构建基础框架,但如果想探索更细微、更具争议性的历史课题,读者还需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寻找那些专门针对特定边缘群体的研究成果进行互补。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初捧在手,便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纸张和装帧的物理重量,更是历史长河的积淀。我特意选择阅读这一版,便是冲着“第10版”这个标志去的,它暗示着作者和修订者在历代研究成果基础上所做的精炼与更新。然而,当我深入到其中关于早期封建制度起源的探讨时,发现其对卡洛林王朝解体后权力分散化过程的阐述,虽然详实,但似乎在引入近二十年来考古学和基因学研究成果方面略显保守。特别是对维京人渗透和定居模式的分析,尽管经典地描绘了贸易路线的扩展,但对于东欧罗斯地区的文化融合速度,感觉论述得有些过于缓慢和传统。我更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微观史学”如何颠覆宏大叙事的新视角,例如对某个特定修道院的日常记录的细致剖析,或者通过特定家族的继承权纠纷来折射当时法律精神的演变。全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稳健,几乎是以一种编年史式的严谨前行,这对于建立扎实的知识框架无疑是极好的,但有时读起来,会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座宏伟但略显静止的博物馆之中,缺少了一些来自田野的、热气腾腾的生命力。整体而言,它是一部令人尊敬的教科书式典范,但对于追求前沿学术动态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在其他更具专题性的著作中寻找补充了。

评分

坦白讲,我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参考其对“中世纪心态”的解读。我一向对那个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对死亡和来世的看法非常着迷。该书在阐述经院哲学和神学对日常生活渗透的段落中,确实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对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脉络梳理得很有条理。然而,当我试图寻找更多关于“世俗”文化,也就是吟游诗人、民间传说和狂欢节等非正统文化形式的分析时,感到相当大的失落。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有时甚至是粗俗的反抗和幽默,似乎被主线的宗教和贵族政治叙事所压制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院派,句式严谨,论证步步为营,这无疑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但牺牲了一定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我希望看到更多对当时艺术作品的解读,例如塔罗牌的早期原型,或者哥特式大教堂内部那些怪诞的雕塑所蕴含的民间智慧,而非仅仅停留在对教会法典和重要文献的概述上。它更像是一本为历史系高年级学生准备的参考书,而非一本能激发普通历史爱好者无限遐想的“故事集”。

评分

这次修订版最大的亮点在于对“气候史”和环境因素的整合。作者终于开始将小冰期(Little Ice Age)的早期影响纳入对14世纪社会动荡的分析框架中,这相比早期的版本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看到,饥荒不仅仅是管理不善的结果,更是气候变化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直接冲击。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在讨论骑士阶层衰亡的问题时,论述又回到了传统的“长弓和火药的胜利”的老路上。我非常希望看到,在社会结构层面,骑士的经济基础——即其封地收入——是如何被通货膨胀和土地租佃关系的变化所侵蚀的。他们不仅仅是被更先进的军事技术取代了,更是被一种新的经济逻辑所淘汰。如果能用更具动态性的经济模型去解释这种权力转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军事战术的比较上,那么关于骑士时代的终结的论述就会更具说服力。目前的叙述依然偏向于“大事记”式的历史,缺乏对深层社会结构变迁的“切片”分析,使得那些英雄人物和决定性战役的光芒,掩盖了普通农民和新兴资产阶层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作用。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简直就是一本史学界的“瑞士军刀”——功能全面,结构清晰,几乎涵盖了从罗马帝国衰亡到文艺复兴前夜所有关键节点的叙事线索。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文明互动时的平衡感。比如,对拜占庭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的缓冲和传递知识的角色,描述得极其到位,丝绸之路的影响力被巧妙地嵌入到西欧的政治经济版图中,而非仅仅作为一条孤立的贸易线索存在。但是,在阅读关于中世纪城市崛起的章节时,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疑问:作者似乎过度聚焦于意大利城邦和法兰德斯地区,而对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穆德哈尔文化背景下的城市特性——那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文化长期共存、相互渗透的复杂性——着墨甚少。这种“偏重”使得中世纪的多元面貌显得不够立体。如果能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手工业行会内部的等级固化,或者探讨一下黑死病爆发后,底层劳动力的议价能力如何影响了城市政治的最终走向,这本书的史学深度将能更进一步。现在的版本更像是一幅绘制精美的地图,标明了所有主要的城市和事件,但地图上的颜色和纹理还不够丰富,少了一些地方性的“方言”。

评分

前言

评分

很好的东西 有活动很不错

评分

昨天买今天就到,京东的物流就是招牌,今年的618好像没有去年力度大

评分

包装好

评分

一般印象西方现代文明始于文艺复兴的人性张扬,但丁开始,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之类一大串开天辟地的人物——以前读西方法学史记得还有个注释法学派——这场运动所标榜的是复兴昔日希腊古典文明的辉煌。所以西方文明的历史,在常识中就分为两端,一为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的古代,一为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两者之间的中世纪就是宗教神权压迫之下黑暗愚昧的象征,我最近的印象就是福柯笔下瘟疫横行的可怕场面以及残酷专制的政府统治。不过事实往往总是离常识很远。

评分

东西不错的值得信赖的

评分

书脊背摔破了。操他妈第一次在京东买书,还是以后在当当买!

评分

赞!了解中世纪非常完备的一本书

评分

最权威的欧洲中世纪史,很不错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