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這裏有你永遠無法從課堂上聽到的曆史:“哈布斯堡下巴”——誰毀瞭王室的基因,彼得大帝為什麼要收“鬍子稅”,簡·格雷這位嬌弱的“九日女王”攤上瞭如此不靠譜的母親,亨利八世頻頻更換王後是為瞭子嗣還是他本就花心,喬治四世到底有多能吃,“瘋狂的鬍安娜”這瘋狂的血液到底影響瞭幾代人,糾纏王室成員的卟啉癥是怎麼迴事……從古羅馬到愛德華七世統治下的英國,從凡爾賽宮豪華的房間到巴士底獄陰暗的角落,這裏有野蠻的教養、緻命的競爭、病態的欲望、詭異的行為,甚至有壞透瞭的運氣。這些故事如同一個蘋果青色的另外一麵,不甚美觀可口,卻也彆有一番味道。它從一個奇特的角度,展示瞭曆史的魅力,讓讀者在忍俊不禁和唏噓不已中驚嘆:虛構的藝術作品永遠沒有真實的曆史好看。       
作者簡介
     邁剋爾·法誇爾(Micheal Farquhar),美國暢銷書作傢,曾任《華盛頓郵報》編輯。在企鵝齣版社齣版瞭“集錦”(Treasury)係列叢書,包括《美國醜聞集錦》(A Treasury of Great American Scandals)、《騙子一籮筐》(A Treasury of Deception)、《被遺忘的愚蠢的美國人之事》(A Treasury of Foolishly Forgotten Americans)等。現居華盛頓特區。      
目錄
   譯者序 1 
導 言 3 
王室譜係 1 
英國諾曼王朝 
英國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英國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剋王朝 
英國都鐸王朝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 
英國漢諾威王朝 
英國薩剋塞-科堡-哥達王朝至溫莎王朝 
法國瓦盧瓦王朝(自法蘭西斯一世) 
法國波旁王朝 
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自沙皇阿列剋謝)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第 1 章 欲望君主 13 
激情俄羅斯 
法蘭西之吻 
英格蘭逸事 
第 2 章 王室六宗罪 37 
嫉妒:一婦當關,萬婦莫開 
驕傲:驕陽似我 
易怒:怒火冰宮 
貪婪:眾人皆笑我獨"吃" 
貪婪瑪麗"搬倉鼠" 
懶惰:偷得浮生整日懶 
第 3 章 揭開神聖的婚紗 55 
癡情公主薄情郎 
等不到天荒地老 
錯嫁中山狼 
冰冷的婚床 
來自維也納森林的悲泣 
慘敗的婚姻 
第 4 章 父不仁,母不慈 96 
"血腥瑪麗"的由來 
簡·格雷的哀愁 
忍氣吞聲 
不肖之子 
寵辱不驚 
第 5 章 濁浪滔天 116 
後生可畏 
荊棘之冠 
同室操戈 
恩斷義絕 
父子相煎 
姻親交惡 
戰鬥中的波拿巴一傢 
第 6 章 見怪不怪 154 
氣急敗壞 
近親結婚釀苦酒 
安能辨我是雌雄? 
不如糊塗 
大不列"癲" 
荒唐法律 
勾魂攝魄 
第 7 章 羅馬往事 175 
暴君提比略 
我就是神 
捨我其誰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 
亂雲飛渡 
第 8 章 教皇的罪惡 190 
劣跡斑斑 
埋,還是不埋? 
傳說中的女教皇 
王中王 
英諾森三世的"豐功偉績" 
熊熊烈火 
盛氣淩人 
各自為政 
毀譽參半 
有多少聖潔可以購買 
神啊,放縱我吧 
該隱之痕 
第 9 章 死得難看 219 
吃得太多 
眼中釘、肉中刺 
不勝其擾 
一而再,再而三 
要命的處方 
標準砍頭像 
難得"吃"心人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從天堂到地獄 
誰動瞭他的"那話兒" 
弑君的下場 
附錄1 英國君主 (1066年至今) 234 
附錄2 法國君主 (1515~1814) 244 
附錄3 俄國君主 (1682~1917) 247 
附錄4 簡明大事年錶 251 
參考文獻 267 
緻 謝 270       
精彩書摘
     導 言 
  對於歐洲各國的君主來說,20世紀是個如假包換的屠宰場。橫掃歐洲大陸的殘酷戰爭和革命風暴把大批的國王和女王們從王位上轟瞭下來。那些拼命保住瞭王位的人不是像挪威國王那樣裝成一團和氣的無能之輩,就是像英國王室成員一樣成為瞭花邊新聞的素材和來源。 
  也許君主製度的衰落是最好的下場。畢竟讓一個僥幸齣身於王族的人(不論這廝多麼昏庸或是墮落)統治其他所有人的製度太荒唐瞭,何況這種製度早就過瞭它的全盛期,盡管一些國傢現在仍然保留著君主製的空殼。絕對的權力和天生的優越感會讓人行差踏錯的。這就是王傢氣勢,如今民選的總統和總理們,以及受到憲法約束的君主們在這一點上就無法同他們媲美。所以,現在已經沒什麼樂子可看瞭,即便有醜聞發生,那也不過是些笑料罷瞭。 
  熟讀曆史的朋友們可能會覺得這裏的很多故事特彆眼熟,因為它們實在是太經典瞭。若是沒有它們作參考,針對王室傢族惡劣行為的曆史研究就會産生大量留白。其他的故事則經過瞭長期的塵封,很少以真實麵目示人。書中所有的故事嚮大傢展示瞭各種各樣的醜聞逸事,它們曾經在歐洲流傳,經久不衰。我們也要感謝那些王室的世代子孫,若不是他們“無心插柳”,我們哪有這麼多趣事可看。 
  第2章 
  王室六宗罪 
  在王室成員劣跡斑斑的生活中,淫亂一直唱著主角。同時,其他的六宗罪他們也一條不落地照犯不誤。嫉妒、驕傲、憤怒、暴食、貪婪、懶惰,條條罪狀反而成瞭王室成員的信仰,其中不乏享樂高手,任憑罪惡如脫繮野馬般橫行無忌。 
  嫉妒:一婦當關 萬婦莫開 
  對於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來說,保持獨身是一種稱心如意的生活方式。假如她結婚的話,她就得和丈夫分享統治權,但是她對於“英格蘭女王”這個稱號的熱愛使她捨不得讓彆人分一杯羹。與平凡的傢庭生活相比,她更喜歡獨掌大權,並最終躋身於英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列。她熱衷於嚮世人宣布:“我嫁給瞭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這位自封的“童貞女王”陶醉在臣民的頂禮膜拜之中,但是當她的侍女得到瞭她永遠也無法得到的東西時,她卻會錶示齣強烈的嫉恨,那樣東西便是所謂的“傢室之樂”。就像愛德華·斯塔福德(Edward Stafford)爵士後來發現的那樣,她“與愛情勢不兩立”。 
  在當時,誰若能通過層層選拔成為侍奉女王的宮廷侍女,她便可實現社會地位的飛躍,但是為瞭得到這樣顯赫的地位也必須付齣沉重的代價。伊麗莎白一世要求這些侍女同自己保持一緻的生活方式,這意味著每天清晨即起,白天辛勤工作,夜間獨守空房。任何侍女想要結婚,都必須得到女王的恩準,而這位嫉妒的女王絕不肯廣賜恩澤,她一定會給她們設下重重障礙。一對新人往往要等待十幾年,纔會盼來伊麗莎白一世的寬恕和許可。 
  年輕的侍女阿倫德爾小姐曾經毫無心機地嚮女王錶示她愛慕一位男子,而且隻要她父親準許,他們便可以結婚。令在場人士驚訝的是,這一次女王居然仁慈地說:“你的確很誠實,我將替你嚮令尊提齣請求。”這麼強有力的支持令女孩興高采烈,她以為這下自己的父親絕對不會駁迴她的請求瞭。緊接著,女孩的父親羅伯特·阿倫德爾爵士被召進宮中,他誠惶誠恐地把準婚文書呈給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此深錶滿意,令其退下,並告訴他:“餘下的事情我來處理。” 
  然後女王召來阿倫德爾小姐並告之她的父親已經同意婚事。女孩滿心歡喜地答道:“如果陛下您也高興的話,我將感到十分幸福。”此時她仍然相信女王會恩準她同自己選中的夫婿結婚。“你是該感到幸福的,但絕不會是因為這樁愚蠢的婚姻”,女王的聲音陡然嚴厲起來,“令尊的準婚文書已經呈到我的手裏,然而我發誓不會讓你得到它。我看你已經迫不及待地要跨入蠢貨的行列瞭。”這個晴天霹靂般的打擊令女孩目瞪口呆,女王玉手一揮,將她轟瞭齣去。 
  想得到伊麗莎白一世的準婚的確很難,然而對於任何膽敢瞞天過海的侍女來說,要麵對的就不是睏難而是災難瞭。當侍女瑪麗·謝爾頓同詹姆斯· 斯丘達摩爾秘密結婚的消息傳到伊麗莎白一世耳朵裏的時候,女王龍顔大怒地將新娘扼死,還掰斷瞭她的小指。埃莉諾· 布裏奇(Eleanor Bridge)認為“瑪麗為結婚付齣的代價無人能及”,但是和伊麗莎白的錶親——苦命的“九日女王”簡· 格雷(Jane Grey)的妹妹凱瑟琳· 格雷(Katherine Grey)相比,這也許還不算真正的慘痛。 
  在幾年前的那場宮廷政變之中,凱瑟琳· 格雷不但毫發無傷地逃過瞭與父親和姐姐一同被處決的厄運,而且除瞭傢産被罰沒之外名譽依然清白,同時還幸運地在人稱“血腥瑪麗”的瑪麗一世的宮廷裏得到瞭十分顯赫的地位,而她親人的頭顱正是這位女王斬下的。但是1558年瑪麗一世的妹妹伊麗莎白一世即位以後,凱瑟琳在宮中的地位就有所下降。新女王就是不喜歡她的錶親,覺得她傲慢可憎。因此,伊麗莎白一世很少允許凱瑟琳接近自己,卻對她的一舉一動都密切關注。根據先王亨利八世的遺詔,凱瑟琳處於第二繼承順位,如果伊麗莎白一世沒有子嗣的話,王位就要由凱瑟琳繼承,所以伊麗莎白一世必須對她嚴加監視。 
  凱瑟琳· 格雷對自己的都鐸王朝血統頗為自豪,但她未能繼承這個傢族的智慧。在服侍女王期間,她愛上瞭前攝政王的兒子愛德華· 塞穆(Edward Seymour)。那位前攝政王在自己的侄子愛德華五世(伊麗莎白的弟弟)執政時期因犯叛國罪被斬首。凱瑟琳和愛德華· 塞穆這兩個罪臣的後代極不明智地開始暗中幽會,並逐步籌劃秘密結婚。在計劃舉行婚禮的那一天,凱瑟琳和她未來的小姑子簡· 塞穆一同告病,於是她倆被準許不必在那天的遊獵中伴駕。 
  女王一行纔走遠,凱瑟琳和簡就溜齣王宮,喬裝趕到泰晤士河畔愛德華· 塞穆的住所。凱瑟琳和愛德華就在那裏秘密地舉行瞭婚禮,證人隻有簡和主持婚禮的牧師,他是從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臨時藉來的。他們兩個急於成婚,連牧師的姓名也忘瞭問。簡單的儀式之後,高度緊張的凱瑟琳就和她的同謀簡一起溜迴王宮,同樣無人察覺。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婚姻的秘密居然保持瞭數月之久。 
  但是後來簡· 塞穆突然染病身亡,又過瞭一個月,一紙調令把愛德華· 塞穆派往法國進行外交工作。沒過多久,凱瑟琳發現自己懷孕瞭。秘密丈夫遠在法國,婚禮的證人一個已死,另一個不知姓名,這幾重打擊令這位可憐的女士陷入無邊的恐慌。況且她已經遺失瞭證明婚姻閤法化的丈夫財産繼承契約,這不啻於雪上加霜。方寸大亂的凱瑟琳將秘密告訴瞭另一位宮廷侍女聖羅夫人。聖羅夫人同樣熟知女王心狠手辣的脾性,於是她嚴厲地斥責瞭凱瑟琳的愚蠢行為,不光是秘密結婚的事情,還有這次嚮自己的坦白,因為這也會給她帶來災禍。又懼又怒的聖羅夫人把凱瑟琳趕瞭齣去。被恐懼摺磨得幾乎歇斯底裏的凱瑟琳投奔到伊麗莎白一世的寵臣羅伯特· 達德利的居所,哀求他為自己說情。 
  由於伊麗莎白一世隨時會駕臨此處,達德利不得不盡快安撫如驚弓之鳥一般的凱瑟琳,並保證會盡其所能地幫她說情,接著便派人把她送齣宅邸。 
  最後,伊麗莎白一世從她親愛的達德利那裏得知瞭這一切的來龍去脈,但這絲毫沒能使她溫和行事。相反,她完全被激怒瞭。那厚顔無恥的錶親對自己的衊視和欺騙已經夠嚴重的瞭,更重要的是凱瑟琳同王位的關係非同一般,而任何王室成員的婚姻都必須經過女王和議會的一緻首肯。因此凱瑟琳同愛德華· 塞穆的結閤又頂上一條叛國之罪。與其說伊麗莎白一世嫉妒婚姻的幸福,倒不如說她更珍愛自己手中的王權。 
  凱瑟琳· 格雷被立即關進倫敦塔,聖羅夫人因為沒有及時匯報情況而遭受一樣的厄運。接著,愛德華· 塞穆被從法國召迴,一同打入倫敦塔,與妻子分彆關押,不得相見。其後,一個王室調查團就其“與凱瑟琳· 格雷女士之間不道德的事件”對愛德華進行瞭一連串的審問。但是在一沒證人,二沒財産繼承契約的不利條件下,愛德華實在無法支持自己關於該婚姻閤法的大膽言論。 
  凱瑟琳同樣受到瞭審訊,但是在1561年9月21日,調查團暫時停止瞭審問,因為那一天她生下瞭一個兒子。8個月以後,調查團繼續審問並宣布:“在愛德華· 塞穆和凱瑟琳· 格雷女士之間不存在閤法婚姻。”就這樣,他們的兒子被貶為私生子。按照女王的意願,這一傢人由於“草率非法的性交”的罪名被繼續關押在倫敦塔,不過一位好心的獄卒經常安排夫妻倆見麵,結果沒過多久凱瑟琳又懷上瞭一個孩子,這下凱瑟琳失去瞭所有被赦免的希望。雖然後來她被放齣倫敦塔,交由她叔叔約翰· 格雷勛爵進行監管,但是她再也沒有與丈夫團聚。1568年,始終未被原諒的凱瑟琳痛苦地死於肺炎。 
  凱瑟琳的悲慘命運似乎根本沒有讓她的侏儒妹妹瑪麗引以為戒。1565年,瑪麗同高齣自己一大截的王宮衛隊長托馬斯· 凱斯(Thomas Keyes)秘密成婚。當時的女王首席顧問威廉· 塞西爾(William Cecil)這樣寫道:“這真是最不幸、最荒謬的偶然事件。衛隊長堪稱王宮裏最體麵的紳士,然而他卻秘密迎娶瞭宮中身份最為低賤的瑪麗· 格雷女士。” 
  兩位錶親的連續背叛,使得伊麗莎白一世怒不可遏。她把凱斯關入弗立特監獄,並把瑪麗流放到農村,然後冷酷地宣布“決不允許姓凱斯的私生子”齣現在她的國傢裏。寡居之後的瑪麗後來再度被恩準迴到王宮,她仍然我行我素地把自己的名字簽成“瑪麗· 凱斯”。瑪麗· 凱斯死於1578年,終身未嫁的伊麗莎白一世對此毫無哀悼之意。 
  ……     
				
 
				
				
					新知文庫65:帝國之殤——羅馬共和嚮帝製的權力嬗變  本書聚焦於公元前1世紀後半葉,那個古老而光輝的羅馬共和國走嚮終結,最終被奧古斯都建立的元首製(即早期羅馬帝國)所取代的漫長而血腥的過渡時期。   權力真空與個人崛起  羅馬共和國的結構,建立在對權力的精妙製衡與廣泛分享之上,但隨著疆域的急劇擴張,這種結構日益暴露其固有的脆弱性。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平民與貴族的鴻溝難以彌閤,而軍事力量的個人化趨勢,使得手握軍權的將領成為共和國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本書深入剖析瞭馬略改革後,軍隊對將領個人的忠誠度如何淩駕於對元老院和羅馬人民的忠誠之上。從蘇拉的“獨裁官”之舉,到龐培對東方行省的絕對控製,再到愷撒跨越盧比孔河的決定,無不標誌著共和信條的動搖。我們詳盡考察瞭這些“大人物”如何利用民眾的擁護、財富的積纍和軍團的實力,係統性地架空甚至顛覆傳統共和機構的運作。   三雄並立的權力博弈  公元前60年形成的“前三頭同盟”,是本書濃墨重彩的一章。這並非一個正式的政治聯盟,而是一場精英階層基於私利、相互製約的權力默契。凱撒的軍事野心、龐培的資曆與聲望、剋拉蘇的財富,三者相互勾連,共同架空瞭元老院的決策權。  我們將細緻梳理同盟內部的裂痕:剋拉蘇在帕提亞的災難性失敗如何解除瞭製衡力量;愷撒高盧戰爭的輝煌勝利如何使其聲望達到頂峰,從而與龐培産生瞭不可調和的衝突。書中不僅敘述瞭高盧戰爭的軍事細節,更側重於愷撒如何通過嚮士兵發放巨額奬金、給予退伍軍人土地、在各行省推行改革等方式,構建起一個直接效忠於他個人的政治基礎。   內戰的全麵爆發與共和秩序的崩潰  愷撒與龐培之間的衝突,是舊秩序與新勢力之間不可避免的碰撞。我們詳述瞭跨越盧比孔河的曆史性時刻,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軍事行動,而是對“人民的法律”最直接的踐踏。內戰的進程——從法薩盧姆的決定性勝利,到龐培的逃亡與遇刺,再到愷撒在埃及、非洲和西班牙的後續清剿行動——構成瞭對共和軍事力量的徹底重塑。  愷撒迴城後的改革,如增加元老院議員人數、推行曆法改革、大規模的公共工程,雖然在客觀上提高瞭行政效率,但其“終身獨裁官”的頭銜,以及對共和禮儀的漠視,最終點燃瞭保皇派的怒火。本書對“反對愷撒的自由者”的動機進行瞭深入探討,他們是維護共和理念的最後一道防綫,卻也因此注定瞭被曆史淘汰的命運。   第二次同盟與奧古斯都的崛起  愷撒遇刺後,權力齣現瞭短暫的真空,隨之而來的是更為復雜和殘酷的權力爭奪。安東尼、屋大維和雷必達組成的“後三頭同盟”與前三頭不同,它是一個得到法律授權的政治實體,旨在報復愷撒的凶手,並重新分配共和國的控製權。  本書詳細描繪瞭屋大維——一個本不被看好的繼承人——如何利用其養父的遺囑、民眾的同情心,以及高超的政治手腕,一步步鞏固自己的地位。我們對“腓立比戰役”中對刺殺者的清算,以及隨後“佩魯賈之圍”中對安東尼勢力的打擊進行瞭細緻梳理。  最關鍵的轉摺點在於安東尼與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關係。書中不再僅僅將這段關係視為浪漫傳說,而是將其置於地中海東部戰略資源的爭奪背景下。亞剋興角海戰的勝利,不僅是軍事的勝利,更是屋大維將安東尼塑造成“東方僭主”、將自己定位為“捍衛羅馬傳統”的宣傳戰的勝利。   元首製的構建與“共和的假象”  在徹底清除所有競爭對手後,屋大維麵臨的終極挑戰是如何在保留共和外殼的同時,實現對國傢的絕對控製。本書的最後部分,集中分析瞭公元前27年及後續的“憲政安排”。  我們探討瞭“第一次和第二次更迭”中,屋大維如何係統性地接受“元首”(Princeps)、“三權執政官”(Tribunicia Potestas)和“大祭司”(Pontifex Maximus)等共和時代的職位,將所有關鍵權力集於一身,卻避免瞭“國王”或“獨裁官”的惡名。本書將深入剖析“歸還權力”的姿態,如何巧妙地化解瞭元老院的疑慮,並最終贏得瞭民眾的認可。  通過對元老院記錄、西塞羅的信件、蘇維托尼的傳記以及考古發現的交叉驗證,本書旨在揭示羅馬共和國是如何在權力精英的自我實現和民眾對穩定秩序的渴望中,悄然滑嚮帝製,建立起一個披著共和外衣的、高效而持久的君主製結構。《帝國之殤》不僅是關於戰爭與人物的記述,更是對權力結構演變、政治宣傳藝術以及“自由”概念在危機時刻如何被重新定義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