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候萍,口述:叶嘉莹 编
图书标签:
  • 叶嘉莹
  • 诗词
  • 传统文化
  • 文学
  • 回忆录
  • 红学
  • 人生感悟
  • 文化名家
  • 诗学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1302
商品编码:1027121792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
  • 作者:张候萍|口述:叶嘉莹
  • 定价:48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ISBN号:978710804130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05-01
  • 印刷时间:2013-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27
  • 字数:362千字

编辑推荐语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为叶嘉莹**本传记,由本人口述,张候萍撰写,讲述其自1924年出生起至近年的人生经历、诗词创作、学术研究和师友交游。全书共九章,前六章按时间顺序分阶段(家世、青少年、大学、台湾时期、北美时期、回国)追述叶氏一生经历,第七章是对其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总结,第八章记述前几章中未能提及的师友交游;*后“结束的话”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并对此前很少提及的婚姻生活作了一些追述。

内容提要

叶嘉莹一生经历并不复杂,并无太多“故事”可 说;但因着她对中国古典诗词之执着热爱,以及时代 、环境之机缘巧合,使其经历有了别样色彩。其以八 十多岁高龄,在“谈诗忆往”之间,对自己一生的诗 词创作、研究作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叙述,其一生 与古典诗词绵密交会:从幼年时代对古典诗词产生热 爱,到把终生都奉献给了古典诗词之研读与教学,她 不仅以古典诗词为业,*在古典诗词中所蕴涵的感发 生命与人生智慧的支撑下度过了种种忧患与挫折—— 当其遭遇少年丧母、白色恐怖、晚年丧女三次打击之 际,总以诗词之创作、研究来抒发和缓解心中悲苦, 藉此走出低谷;到晚年则*进一步以古典文化薪火之 传承为使命,而*终达成自我生命之完满。读者当可 从其经历中读出传统文化与当下个体生命之间的深层 互动——深厚的古典修养塑造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并在某种程度上规划其人生轨迹,而个人在大时代中 的人生际遇又*终成就了古典文化的推进与传承。
     张候萍撰写的《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 虽是叶氏个人经历之叙述,所述内容亦多囿于单纯的 诗词圈子;但其一生恰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 方面都发生裂变的时期,社会的裂变,必然会产生一 些“沟壑”,叶氏一生的诗词创作与教学研究活动, 在客观上为弥合某些“沟壑”——传统与现代之间、 中国与西方之间、大陆与台湾之间——搭建了沟通的 桥梁。故本书虽以“谈诗”为名,却亦是诗外之物, 可为上个世纪以来**兴衰,文化变迁、修正之脚注 。而因其性别身份,使得《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 忆往》还可看作是一部新旧时代冲突中的女性奋斗史 。此外,因常年穿梭于海峡两岸、香港、澳门、北美 等地讲学及参加学术活动,叶嘉莹的交游极广,与顾 随、台静农、戴君仁、许世瑛、夏志清、周汝昌、南 怀瑾、周策纵、缪钺、金启华、赵朴初、陈省身、杨 振宁、程千帆、邓广铭、冯其庸、饶宗颐等大量知名 学者、文人之间的唱和往来也大有看头。
    

作者简介

张候萍,1954年生于天津。1979年至1983年就读南开大学历史系。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教师,现已退休。在南开就读期间,有幸聆听叶嘉莹先生授课。1999年末在南开园与先生重逢,再次跟随先生学习。2001年始随访先生,积十载,成《红蕖留梦》。

目录

《红蕖留梦》解题
和一首诗相遇——《红蕖留梦》代序
读叶嘉莹先生《谈诗忆往》有感而作*句三章
心灵的飨宴——叶嘉莹先生的诗教
**章 回溯家世
第二章 少年读书
第三章 恩师顾随
第四章 长路漫漫
第五章 漂泊北美
第六章 结缘南开
第七章 研读治学
第八章 良师益友
结束的话
后记
参考书目


《人间有味是清欢:古诗词中的生命况味》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人生况味与哲思境界,精选唐宋及以前的经典篇章,结合深厚的文学修养与对人生的洞察,逐层剖析诗词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个体情感以及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全书不拘泥于传统的考据或空泛的赞美,而是着重于“味”的提炼,即如何从字里行间品读出古人面对喜怒哀乐、荣辱得失时的真实心绪与独特视角。 第一辑:韶光易逝与流年之叹——对“时间”的叩问 本辑聚焦于古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咏叹。从《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早期感喟,到魏晋时期对生命短暂的形而上思考,再到唐代诗人对“白驹过隙”的直观描摹,我们试图搭建一条时间意识的演变脉络。 重点分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如何将对时间的焦虑转化为对自然秩序的接纳与融入;探讨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一联中,那份对逝去美好事物不忍释怀的深沉情愫。我们深入分析了“春”与“秋”作为时间符号的文化内涵:春的勃发与徒劳,秋的成熟与凋零。书中不只停留在“伤春悲秋”的表面,而是探究其背后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价值、如何与无常的命运和解。 第二辑:山水有情与天地共鸣——自然中的安顿之所 古典诗词是中国人“安顿心灵”的重要途径,山水草木绝非冰冷的背景,而是与诗人情感深度互动的载体。本辑着重展现“物我两忘”的境界,以及自然界如何成为个体精神的避难所。 深入剖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以“无”显“有”的禅意空间;比较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体现的壮阔胸襟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征服欲和由此带来的孤独感。我们还将探讨“水”的意象,从“逝者如斯夫”的哲思之水,到“大江东去”的磅礴之势,再到“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离愁别绪,解析不同形态的水如何承载人类复杂的情感张力。这里的山水,是诗人情感的投射镜,也是哲理的载体。 第三辑:宦海浮沉与知己之乐——人世间的际遇与别离 人世间的交往与冲突,是诗词中永恒的主题。本辑关注士人在官场中的进退抉择、对友人的真挚情感,以及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挣扎与超脱。 重点分析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蕴含的对社会不公的深切悲悯,这是一种超越了个人得失的责任感。同时,细腻描摹唐代边塞诗中,将家国情怀融入个人际遇的复杂心绪——如王昌龄“一片孤城万仞山”背后的苍凉与坚韧。在友谊方面,书中详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并解读了苏轼与佛印、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深厚情谊,如何通过诗歌超越了世俗的羁绊,达到精神上的契合。离别诗的探讨将不再局限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而是探究每一次告别背后,对“缘分”和“相聚”本质的重新认识。 第四辑:饮食男女与日常烟火——诗词中的温情与俗世 古典诗词并非总是高悬于庙堂之上的咏叹,它也扎根于生活的泥土。本辑将目光投向那些描绘日常起居、饮食乐趣与家庭温情的诗篇。 我们考察了陆游晚年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梅堪折直须折”,这是一种历经世事后的回归与自足。对“吃”与“饮”的描写,不再只是应酬的媒介,而是成为个体精神状态的流露——是陶醉(如竹叶青的豪放),还是节制(如林逋的清淡)。此外,本辑还将讨论闺怨诗中,女性在空间限制下,对外界的观察和对情感的细腻捕捉,例如李清照词中那种融合了对故园的思念与对个人命运的无奈的独特“味道”。通过对这些“烟火气”的梳理,展现诗词的广阔胸襟,即对“人”的完整关怀。 结语:诗词中的生命韵律 全书的总结部分,旨在提炼出一种贯穿始终的审美精神——“清欢”。这种“清欢”并非世俗的欢愉,而是在洞察世事无常、理解生命局限后,依然能从细微之处发现美、安顿自我的生命律动。它要求读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阅读,去体验古人如何用极简的文字,勾勒出极繁的生命体验。本书希望带领读者完成一次由文字到心灵的深度漫游,让古人的智慧成为我们应对现代生活挑战的参照与滋养。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红蕖留梦》,我便被那股温婉而深沉的气息所包裹。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的婉约,仿佛能看到秋日晚霞中,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又似有未尽的情思在梦中悄然流淌。叶嘉莹先生,这个名字对于任何一位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来说,都是一座无法绕过的巍峨高峰。她的学养、她的风骨、她的洞见,早已深深地镌刻在无数读者的心中。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内心充满了期待,既想再次聆听她对诗词的解读,更想借由她的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岁月痕迹。叶先生的文章,总是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她不是那种声嘶力竭的呼喊,而是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入你的心田,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她的智慧和情感所打动。她谈论诗词,绝不仅仅是停留于字句的赏析,更重要的是她将诗词融入了生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会诗人的悲欢离合,去感悟那些千古不灭的情怀。这种结合,使得她的解读充满了温度和厚度,也让我对那些熟悉的诗句有了全新的理解。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词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生命体悟的动人篇章。

评分

《红蕖留梦》这本书,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叶嘉莹先生的文字,总带着一种温润而坚韧的力量。她对古典诗词的解读,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与诗人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尤其欣赏她将个人经历与诗词创作相联系的方式,这种方式让诗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贴近生活,充满人情味儿的表达。她讲述的那些往事,有欢笑,有泪水,有无奈,也有释然,这些真实的情感,让她笔下的诗词更加鲜活,也让我对这位伟大的学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她不仅仅是在传承古典文化,更是在用她的生命,诠释着一种对美的执着追求,一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优雅风骨的精神。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诗歌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珍视生命中那些细微而美好的瞬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去探索和感悟。

评分

每次翻开《红蕖留梦》,都会有一种被温柔唤醒的感觉。叶嘉莹先生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涤荡着心灵的尘埃。她谈诗,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学术分析,而是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诗词的意境完美地融为一体。我深深地被她对人生无常的通透理解所折服,也为她如何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对美的追求而感到震撼。她笔下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次回忆,都带着一种岁月的沉淀感,既有少女时代的纯真,也有历经风霜后的豁达。她对于古典诗词的解读,常常能够触及到我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让我对那些熟悉的诗句有了全新的体会。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充满生命智慧的人生导师。阅读她的文字,就像是与一位慈祥的长辈进行着促膝长谈,她用她的人生智慧,为我指引着方向,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诗词的礼赞,更是对人生旅途中的一种深刻的启迪,它教会我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

评分

《红蕖留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感动。叶嘉莹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穿透力,她能够轻易地拨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读她的书,总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那些古老的诗句,在她口中,仿佛有了新的生命,不再是尘封的典籍,而是鲜活的,带着诗人温度的倾诉。我惊喜于她对诗词意象的细致解读,更折服于她对诗人心境的体察入微。她不仅仅是在讲诗,更是在讲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在风雨飘摇中依然能够保持优雅与从容的生活哲学。她的语言,朴实却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总能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人生。我尤其被她对于“留”这个字的理解所打动,这种“留”不仅仅是停滞,更是一种积淀,一种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智慧和情感。她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与传承,用她的声音,唤醒了无数人心中对美的渴望。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在人生旅途中的迷茫,给予了我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评分

拿到《红蕖留梦》的那一刻,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叶嘉莹先生的书,总有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仿佛能将人从喧嚣的世界中抽离出来,沉浸在一片宁静而充满智慧的境地。书中的文字,一如既往地洗练而优美,没有丝毫的斧凿痕迹,却又字字珠玑,饱含深情。我尤其喜欢她对于人生境遇与诗词创作之间联系的探讨。她并非是站在象牙塔尖,高高在上地评论古人,而是以一位过来人的身份,用她那丰富而坎坷的人生阅历,去解读那些诗人笔下的悲凉、无奈、喜悦与超脱。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灵魂对话。她的讲述,常常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开始,却能引申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对情感的细腻描摹。我常常会因为她对某一位诗人的某一句诗的解读而潸然泪下,也会因为她对生活苦难的积极面对而深受鼓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在时代变迁和人生跌宕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坚韧与诗意的栖居,如何在困顿中寻觅到美的力量,并将其化为滋养生命的力量。这是一种超越年龄和性别的智慧,也是一种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人生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