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时代1956

百花时代195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子诚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诗歌
  • 现代诗
  • 中国当代文学
  • 百花运动
  • 文化
  • 历史
  • 艺术
  • 文学评论
  • 诗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53710
版次:1
商品编码:102721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洪子诚学术作品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56:百花时代》里所要评述的,是发生于1956年的中国的文学现象。这一年及1957年上半年,在文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出现了带有新异色彩的理论主张和创作。这期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曾被人称为“百花文学”。仿照这一称谓,我们可以将所要评述的这个历史时间,称之为“百花时代”。
  这个称谓的由来,主要的根据,当然是因为在这一年里,毛泽东提出了并开始实施被称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这个方针的提出,有着国际上的和国内的深刻的背景。它的名称,采用了一种描述性、想象性的修辞方式来表达,并与中国古代的被“理想化”了的历史情景(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相联系。这一比喻性概念,以及它的提出过程中对内涵的不断限定与修正,使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相距甚远,也让具有不同立场的人,在这一口号之中安放各自的期望,寄托各自的想象。总之,这是一个有着多种可能性的“时代”。这个“时代”勾起人们对未来的不同的憧憬。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空间似乎一下子拓展了,变得开阔了起来。历史也许并没有单一的主题,但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应该说是有相当一致的意向。

作者简介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入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与人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 《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 《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 《文学与历史叙述》等。

目录

自序
简短的前言
第一章 “百花运动”与当代文学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
域外的形势及其影响
方针的实施
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
“解冻”现象
心灵的“开放”

第二章 “规范”的调整与质疑
“万象更新”:当代文坛新格局
一个尴尬的话题
电影的锣鼓
“心计很深”的三篇文章
谁有资格批评“教条主义”
“尾巴翘得比旗杆还高”

第三章 “干预生活”的理论和创作
“干预生活”的创作主张
对“灵魂锈损”的警示
“侦察兵式”的特写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及其修改
“行行有禁忌,事事得罪人”

第四章 《人民文学》和《文艺报》
1956年的文学期刊
《人民文学》的革新
《文艺报》的编委会
另一场风雨
退却的另一方式
“放心”和“容忍”

第五章 “广阔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质疑
保卫“社会主义文学”
左翼文坛的“陈旧话题”
“真实性”的话语
“个人主义是万恶之源”

第六章 历史的“清算”
奇怪的现象
“丁、陈反党小集团”
“辩正”与“反击”
“历史”的梦魇
“不斗争你,群众是不服的”
《鲁迅全集》的一条注释
《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第七章 “胜利者”的悲剧
互相的误解
文艺激进思潮的崛起
派别之间
周扬等的“退却”
年表(1954—1965)
参考文献
后记:续“简短的前言”

精彩书摘

  二、本书的评述,限定于“文学”的范围内。文学变革是“百花时代”的构成内容之一,也可以说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但又可以肯定地说,并不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于其他领域,本书作者没有能力加以讨论,而且也不是这本书的任务。在文学的范围内,希望能接触到其间发生的重要文学事件,包括某些重要的理论主张的提出,创作上出现的变化,文学刊物和出版的状况,文学格局中各种力量的冲突和重新组合的情形,等等。评述的角度,采取以归纳的问题作为基点的办法。这肯定有许多重要的遗漏,特别是这个时期某些重要作家的较为完整的状况。另外,在地域上以北京作为中心。因为从50年代起,文学随着政治,中心已转到北京;其他地区发生的事情,常常不过是对北京的呼应或余波。当然,像上海、四川等地这期间的情势,也不是完全可以忽略的:这是本书留下的另一缺陷。
  三、从年度上说,1956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的年份,也是文学发生变革的起点。但是,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甚至1958年春天。1956年理论、创作和文学权力内部的冲突,在第二年得到展开,并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因此,严格地将评述的主要内容限定在1956这一年内,是不可能的,在具体操作上,也有很大困难。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些事实中所要追寻的“意义”,也可能就隐藏在这一“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关注1956年,不仅要了解提出了什么问题,出现了什么样的体现“新质”的作品,而且更要注意在这不长的时间里的波动、曲折、沉浮、兴衰,造成这种剧烈变动的缘由,以及由此激起的心理波动。这是本书为什么将年份加以扩展的原因。
  四、发生于50年代中期的中国的现象,是复杂的。即使是文学的限度内,本书的作者也缺乏能力进行稍稍深入的评说。自然,评说是不可避免的,对现象的整理、对问题的初步归纳,都是作者的一种观点的体现。作者是这些事情的目击者(广义上说)。

前言/序言

  《1956:百花时代》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初版于1998年5月,是谢冕、孟繁华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的一种。列入“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的著作,计有下面12种:
  谢冕:《1898:百年忧患》
  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动》
  孔庆东:《1921:谁主浮沉》
  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
  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
  陈顺馨:《1962:夹缝中的生存》
  杨鼎川:《1967:狂乱的文学年代》
  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
  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
  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
  原计划尚有《1919:中国的青春》一卷,因故一直未能成书。这次,《1956:百花时代》作为“学术作品集”的一种而从“总系”中分离,但在写作动机、叙述方式等方面,仍属于这个集体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







百花时代:时代的脉搏与灵魂的回响 1956年,一个寻常却又非凡的年份。在这个被历史洪流推涌而来的节点上,中国大地正经历着深刻而复杂的变革。这是一个充满了希望与困惑、激情与反思的时代,是无数普通人命运交织、个体理想与集体召唤碰撞的年代。《百花时代1956》并非仅仅记录历史事件的年表,更是一曲在时代的喧嚣与静默中回响的时代挽歌,是一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的时代群像图,它试图捕捉那段岁月里,潜藏在普通人生活中的脉搏,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灵魂的细微回响。 本书将带您穿越回那个充满年代感的1956年。那一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号角刚刚吹响,一股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的空气似乎弥漫在城市与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对建设新中国有着无比的热情。然而,在这股勃勃生机的背后,潜藏着时代的复杂性与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书中描绘的,并非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去感知那个时代的温度。 想象一下,在那个夜晚,煤油灯摇曳的光线下,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手中捧着刚出版的刊物,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对社会进步的期盼,或许还有几分对未来的隐忧。他可能是一名大学教授,在课堂上挥洒着对真理的探求;他可能是一名初出茅庐的记者,在街头巷尾捕捉着时代的鲜活气息;他可能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工匠,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梦想,构成了1956年最真实的底色。 书中不会回避时代的挑战与困境。1956年,并非一片坦途。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经济建设的初步探索,以及意识形态的微妙博弈,都如同暗流涌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作者将以一种冷静而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历史的侧面。比如,那些在社会变革中面临职业转变的群体,那些在家庭变故中坚守生活信念的女性,那些在集体主义浪潮中依然保有个人情感的年轻人。他们的故事,是时代的缩影,也是人性的展现。 《百花时代1956》将聚焦于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节。一碗粗茶淡饭,一次集体的劳动,一场露天电影,一首传唱的歌曲,一场深夜的促膝长谈……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与情感。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精细描摹,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1956年的生活气息,触摸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本书将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那个集体主义至上的年代,个体的思绪与情感是否能够自由流淌?人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我定位的?又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坚持?书中将通过人物的独白、内心的挣扎、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来展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复杂心路历程。或许,你会看到一位老干部,在回首往昔时,眼中闪烁着对年轻岁月的追忆,也带着对当下的一些思考;或许,你会看到一位年轻的姑娘,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也面临着现实的选择与困惑。 1956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旧有的社会结构正在瓦解,新的社会秩序正在重塑。这种变迁,在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印记。本书将通过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人物故事,来呈现这种变迁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从城市的街头巷尾,到乡村的田间地头,从工厂的车间,到学校的课堂,从机关的办公室,到文艺的舞台,时代的风雨吹拂过每一个角落,触及每一个生命。 《百花时代1956》不是一部简单的情感宣泄之作,也不是一味的怀旧。它力求以史实的严谨为基础,以人文的关怀为视角,去呈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1956年。它关注的是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依然坚守着生活热情与人性尊严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或许不惊天动地,却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他们是中国现代史的基石,他们的生命轨迹,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个时代。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自然流畅,避免刻意的煽情或虚假的宏大。它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静默对话,一次对逝去时光的深情回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或许会找到自己父辈祖辈的影子,或许会勾起对那个时代一些模糊的记忆。它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当下生活更深刻的理解。 1956年,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们,用他们的汗水、智慧、以及有时甚至是用他们的眼泪,书写着中国的历史。这本书,就是试图去拾起那些被岁月模糊的篇章,去聆听那些曾经激昂的或低沉的时代回响。它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个充满时代脉搏与灵魂回响的1956年。 在那个特殊的年份,人们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对新生活的憧憬,有对未来的期盼,也有对过往的回忆,甚至是对不确定性的担忧。书中将试图去展现这种情感的丰富性与层次感。比如,一位在农村劳作的青年,他可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命运,但同时也可能面临着生活的艰辛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一位在城市工作的知识分子,他可能沉浸在思想解放的氛围中,但同时也可能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以及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困惑。 《百花时代1956》将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人物故事,来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读者将看到,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理解并践行“集体主义”的,又是如何在集体中寻找个人价值的。书中不会简单地将这种观念符号化,而是会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人物身上,去看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体验和应对的。 本书还将触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思想的解放,文化的传承,以及个人信仰的构建,在1956年都经历了特殊的考验。人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原则,追求内心的平静?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在1956年,它有了更为深刻的注脚。 在《百花时代1956》中,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他们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通过他们的视角,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1956年的社会图景,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这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更加贴近历史真实、更加关注个体命运的解读方式。它希望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更是能够走进那个时代的内心深处,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悲欢离合,去体悟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1956年,是一个值得我们去铭记,去反思,去深入理解的年份。《百花时代1956》,就是一次向那个充满时代脉搏与灵魂回响的岁月,发出的诚挚邀约。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百花时代1956》这个名字,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特定年代的各种可能景象。1956年,一个充满变革与转折的关键年份,而“百花时代”则为这个名字增添了几分浪漫与希望的色彩。我猜想,这本书或许并非是单纯的政治或经济史记,而更侧重于描绘那个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我想知道,在那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是如何看待生活,如何追求幸福,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充满了蓬勃的朝气,还是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隐忧?书中是否会涉及当时社会思潮的活跃,艺术领域的创新,或者普通家庭的温馨与烦恼?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捕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语言风格、生活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用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笔触,将那些已经远去的年代细节重新鲜活起来。我希望能够从这本书中,看到那个年代的复杂性与层次感,理解那个年代的挑战与机遇,最终从中获得一些对当下生活和未来走向的启发。

评分

《百花时代1956》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既宏大又亲切的感觉。宏大之处在于“时代”,它暗示了这本书会涉及到一个大的历史背景,而“1956”则精准地锁定了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让这种宏大感更加真实可触。亲切之处在于“百花”,这个词语充满了生命力和色彩,让我联想到那个时期可能存在的各种思想的碰撞,各种艺术的繁荣,各种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我一直认为,历史并非冷冰冰的事件堆砌,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命运交织而成。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通过对人物的深入刻画,来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我想看到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物,在1956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他们的生活是如何被时代所影响,他们又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是激情澎湃,还是迷茫无措?是积极向上,还是暗自惆怅?我渴望通过书中的故事,去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梦想与追求,他们的情感与挣扎,以及他们在这个时代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空间,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故事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评分

《百花时代1956》这个书名,仿佛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瞬间。1956年,一个在我脑海中充满模糊轮廓但又无比重要的年份。而“百花时代”的叠加,更是激起了我无限的联想。它是否暗示着那个时代思想的解放,艺术的繁荣,以及社会各界的生机勃勃?或者,这是一种反讽,用美好的意象来衬托背后更为复杂甚至残酷的现实?我对于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个体命运尤为关注,他们是如何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做出选择,他们的内心世界经历了怎样的波澜。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悦、忧愁、希望与失落。我想知道,在那样的社会氛围下,人们是如何交流,如何思考,又如何去构建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让我能够深入其中,感受它的温度,理解它的逻辑,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性、历史与时代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名《百花时代1956》光听着就有一种穿越时光的厚重感,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尘土与墨香混合的气息。我一直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入展现特定时期社会风貌、人物命运的书,总能让我沉浸其中,仿佛亲历一般。1956年,这个年份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历史的印记,百花齐放的说法,总会让人联想到那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年代,也可能暗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起伏。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与困惑。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还是对宏大历史背景的细腻刻画?书名中的“百花”究竟是指什么?是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还是思想的活跃碰撞?或者,这是一种隐喻,暗示着某种表面的繁荣之下,也潜藏着不易察觉的暗流。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时代,去感受它的温度,去理解那个年代的逻辑,去思考它留给我们的启示。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回顾过去,总能给予我们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

评分

拿到《百花时代1956》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封面设计非常有质感,那种复古的印刷风格和选用的颜色,立刻勾起了我对旧时光的无限遐想。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从封面到内容,都应该是一场完整的感官体验。这本书名“百花时代1956”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猜想它可能会围绕着某个特定的人物群像展开,或者聚焦于那一年的某个重大事件,通过多角度的叙事来展现那个时代的面貌。我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时代浪潮裹挟,又努力书写自己命运的普通人尤为感兴趣。他们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又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百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描绘出那个年代独特的社会肌理,从城市的街头巷尾到乡村的田间地头,从知识分子的思想碰撞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都能够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卷,让我能够触摸到那个年代的脉搏,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

评分

洪子诚先生的观点有他一直的作风。可与他的其他著作相参。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

很有学术水平,专业教授的就是不一样,很有深度!

评分

质量很好,比超市划算,京东物流超赞

评分

正版图书,包装完好,配送快,服务周到~

评分

价廉物美,打折时尤其合算。

评分

這個稱謂的由來,主要的根據,當然是因為在這一年裡,毛澤東提出了並開始實施被稱為“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政策。這個方針的提出,有著國際上的和國內的深刻的背景。它的名稱,採用了一種描述性、想像性的修辭方式來表達,並與中國古代的被“理想化”了的歷史情景(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的學術繁榮)相聯繫。這一比喻性概念,以及它的提出過程中對內涵的不斷限定與修正,使不同的人對它的理解相距甚遠,也讓具有不同立場的人,在這一口號之中安放各自的期望,寄託各自的想像。總之,這是一個有著多種可能性的“時代”。這個“時代”勾起人們對未來的不同的憧憬。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空間似乎一下子拓展了,變得開闊了起來。歷史也許並沒有單一的主題,但是,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思想解放與社會變革,應該說是有相當一致的意向。

评分

好书。书很好。不错。好评。很好,不错。

评分

很好,专业性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