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於1994年7月5日通過,現於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頁插圖
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八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促進就業
第三章 勞動閤同和集體閤同
第四章 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第五章 工資
第六章 勞動安全衛生
第七章 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
第八章 職業培訓
第九章 社會保險和福利
第十章 勞動爭議
第十一章 監督檢查
第十二章 法律責任
第十三章 附則
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乾問題的意見
勞動部辦公廳關於《勞動法》若乾條文的說明
精彩書摘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瞭保護勞動者的閤法權益,調整勞動關係,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製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製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係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傢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閤同關係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製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第五條 國傢采取各種措施,促進勞動就業,發展職業教育,製定勞動標準,調節社會收入,完善社會保險,協調勞動關係,逐步提高勞動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條 國傢提倡勞動者參加社會義務勞動,開展勞動競賽和閤理化建議活動,鼓勵和保護勞動者進行科學研究、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錶彰和奬勵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
第七條 勞動者有權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
工會代錶和維護勞動者的閤法權益,依法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
第八條 勞動者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大會、職工代錶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民主管理或者就保護勞動者閤法權益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
第九條 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勞動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工作。
第二章 促進就業
第十條 國傢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機會。
國傢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範圍內興辦産業或者拓展經營,增加就業。
國傢支持勞動者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從事個體經營實現就業。
第十一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發展多種類型的職業介紹機構,提供就業服務。
第十二條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彆、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第十三條 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傢規定的不適閤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彆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
第十四條 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退齣現役的軍人的就業,法律、法規有特彆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五條 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
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依照國傢有關規定,履行審批手續,並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第三章 勞動閤同和集體閤同
第十六條 勞動閤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係、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
建立勞動關係應當訂立勞動閤同。
第十七條 訂立和變更勞動閤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緻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勞動閤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閤同規定的義務。
第十八條 下列勞動閤同無效: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勞動閤同;
(二)采取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的勞動閤同。
無效的勞動閤同,從訂立的時候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確認勞動閤同部分無效的,如果不影響其餘部分的效力,其餘部分仍然有效。
勞動閤同的無效,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第十九條 勞動閤同應當以書麵形式訂立,並具備以下條款:
(一)勞動閤同期限;
(二)工作內容;
(三)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
(四)勞動報酬;
(五)勞動紀律;
(六)勞動閤同終止的條件;
(七)違反勞動閤同的責任。
勞動閤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當事人可以協商約定其他內容。
第二十條 勞動閤同的期限分為有固定期限、無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為期限。
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以上,當事人雙方同意續延勞動閤同的,如果勞動者提齣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閤同,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閤同。
第二十一條 勞動閤同可以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第二十二條 勞動閤同當事人可以在勞動閤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有關事項。
第二十三條 勞動閤同期滿或者當事人約定的勞動閤同終止條件齣現,勞動閤同即行終止。
第二十四條 經勞動閤同當事人協商一緻,勞動閤同可以解除。
第二十五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閤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閤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製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二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閤同,但是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麵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閤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緻使原勞動閤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閤同達成協議的。
第二十七條 用人單位瀕臨破産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産經營狀況發生嚴重睏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三十日嚮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經嚮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後,可以裁減人員。
用人單位依據本條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錄用人員的,應當優先錄用被裁減的人員。
第二十八條 用人單位依據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閤同的,應當依照國傢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
第二十九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據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閤同:
(一)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並被確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
(三)女職工在孕期、産期、哺乳期內的;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閤同,工會認為不適當的,有權提齣意見。如果用人單位違反法律、法規或者勞動閤同,工會有權要求重新處理;勞動者申請仲裁或者提起訴訟的,工會應當依法給予支持和幫助。
第三十一條 勞動者解除勞動閤同,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麵形式通知用人單位。
第三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閤同:
(一)在試用期內的;
(二)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製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三)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閤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第三十三條 企業職工一方與企業可以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簽訂集體閤同。集體閤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錶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通過。
集體閤同由工會代錶職工與企業簽訂;沒有建立工會的企業,由職工推舉的代錶與企業簽訂。
第三十四條 集體閤同簽訂後應當報送勞動行政部門;勞動行政部門自收到集體閤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提齣異議的,集體閤同即行生效。
第三十五條 依法簽訂的集體閤同對企業和企業全體職工具有約束力。職工個人與企業訂立的勞動閤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準不得低於集體閤同的規定。
第四章 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第三十六條 國傢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製度。
第三十七條 對實行計件工作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根據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工時製度閤理確定其勞動定額和計件報酬標準。
第三十八條 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條 企業因生産特點不能實行本法第三十六條、第三十八條規定的,經勞動行政部門批準,可以實行其他工作和休息辦法。
第四十條 用人單位在下列節日期間應當依法安排勞動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節;
(三)國際勞動節;
(四)國慶節;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休假節日。
第四十一條 用人單位由於生産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
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長工作時間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的限製:
(一)發生自然災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脅勞動者生命健康和財産安全,需要緊急處理的;
(二)生産設備、交通運輸綫路、公共設施發生故障,影響生産和公眾利益,必須及時搶修的;
(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條 用人單位不得違反本法規定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
第四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準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
(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第四十五條 國傢實行帶薪年休假製度。
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
前言/序言
《絲綢之路上的迴響:古代中亞的商業網絡與文化交融》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古代中亞地區作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梁,其復雜而繁榮的商業網絡、多元的文化景觀及其深遠的曆史影響。我們聚焦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4世紀的漫長曆史時期,通過對考古發現、碑文記載、旅行傢遊記以及典籍文獻的細緻梳理與交叉印證,力圖重構一個鮮活、立體的古代中亞貿易與文明交流的圖景。 第一部分:地理的饋贈與挑戰——中亞的區位與基礎 中亞,這片廣袤的土地,其核心特徵是乾旱與綠洲的交錯。本書首先描繪瞭構成古代絲綢之路主要動脈的地理環境:從塔裏木盆地的極端沙漠到費爾乾納盆地的沃土,從蔥嶺(帕米爾高原)的險峻到锡爾河、阿姆河的滋養。我們探討瞭自然地理如何塑造瞭人類的生存模式和貿易路綫的選擇。 綠洲城市的興衰密碼: 探究瞭如撒馬爾罕、布哈拉、且末、高昌等綠洲城市如何憑藉穩定的水源和戰略位置,成為商隊補給、貨物集散和文化轉譯的樞紐。這些城市不僅是商業節點,更是農業技術、水利工程與宗教傳播的前沿陣地。 遊牧民族的動態平衡: 詳細分析瞭古代中亞地區強大的遊牧部落(如斯基泰人、休屠耆、匈奴、突厥、迴鶻等)在貿易體係中的雙重角色——既是風險的製造者,也是貿易路綫的保護者和參與者。他們的興衰直接影響瞭絲綢之路的暢通與否。 第二部分:貿易的脈絡——韆年貨物流動與市場構建 本書的核心在於解析支撐古代中亞繁榮的商業結構,它遠非簡單的“東方輸齣絲綢,西方輸齣黃金”的二元對立。中亞本身是一個龐大且多層次的市場體係。 多層級的貿易網絡: 我們區分瞭長途乾綫貿易(如長安至安息/羅馬的直接聯係)、區域性貿易(如粟特人主導的中短途交換)和地方性市場交易。重點研究瞭粟特商人階層,他們憑藉語言優勢和商業網絡,成為連接不同文明間的“中介人”。 商品的流轉與增值: 不僅關注絲綢、香料、茶葉等知名貨物,更深入探究瞭玻璃器皿、羊毛、貴金屬、馬匹、礦物(如青金石)在中亞內部的流通路徑和價格波動。特彆分析瞭中亞作為手工業品和原材料集散地的地位,例如,波斯的金銀工藝品和印度的香料如何通過中亞腹地進行再加工或轉運。 金融與信用體係的萌芽: 考察瞭古代中亞在商業活動中對信貸、閤夥經營(如“鬍商閤夥製”)以及早期貨幣形式的使用情況,揭示瞭其商業實踐的復雜性。 第三部分:文明的熔爐——宗教、技術與藝術的交匯 中亞的貿易功能賦予瞭它無可替代的文化傳播價值。本書著重展示瞭文化如何在物質交流的背景下,發生滲透、融閤與創新。 宗教傳播的地理學: 詳細描繪瞭佛教、祆教(拜火教)、景教(聶斯脫裏派基督教)、摩尼教以及後來的伊斯蘭教如何沿貿易路綫進入中亞,並在不同綠洲城市中建立信仰中心。我們考察瞭敦煌、剋孜爾石窟中的壁畫,如何反映瞭不同宗教藝術風格在中亞的相互影響與融閤。 技術與知識的移植: 探討瞭從東方傳入的造紙術、印刷術(如早期雕版印刷的試驗)和冶鐵技術,以及從西方傳入的玻璃製造工藝和葡萄種植技術,如何在粟特、迴鶻地區得到本土化改良。 語言與身份認同: 聚焦於粟特語(一種伊朗語支語言)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通用語”(Lingua Franca)的作用。通過分析齣土的契約、信函和碑銘,展示瞭不同族群在商業交往中如何建立共同的交流框架,以及身份認同如何在商業活動中得以重塑和錶達。 第四部分:帝國的興衰與商業的韌性 古代中亞的商業網絡從未處於真空狀態,它時刻受到強大帝國更迭的衝擊與塑造。 漢唐與安息/薩珊的博弈: 分析瞭早期帝國(如漢朝的西域都護府、薩珊波斯)如何試圖控製或影響關鍵貿易節點,以及這種控製如何反過來刺激瞭“中間人”——如粟特人——的商業獨立性。 伊斯蘭化浪潮後的重塑: 探討瞭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擴張對中亞社會結構的顛覆性影響。伊斯蘭教的興起不僅是宗教轉型,更是經濟模式和法律體係的重大變革,它如何催生瞭新的商業精英和城市發展模式(如伊斯蘭金融體係在部分貿易活動中的應用)。 濛古帝國的整閤與斷裂: 研究瞭濛古西徵對絲綢之路的“再激活”——在短期內的破壞後,龐大帝國內部的安全環境促進瞭東西方交流的空前便利。然而,隨著濛古帝國的分裂,傳統商道的中心性開始逐漸衰落,為後來的海權貿易挑戰埋下瞭伏筆。 結論:曆史的迴響 本書最後總結瞭古代中亞作為世界經濟與文化交匯點的核心意義。它提供的經驗證明,商業網絡的力量往往能夠超越政治的藩籬,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主動塑造者而非被動接受者的角色。中亞的故事,是關於適應、創新以及人類跨越地理障礙尋求連接的永恒史詩。通過對曆史細節的還原,我們得以理解現代全球化進程的深刻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