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王奇生 著 著作 定 价:49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01日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9712375 ●前言
●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同一个《新青年》,新文化人的当下诠释与后来史家的言说有相当的出入。没有一场运动或事件,像五四一样得到不同党派、政治力量以及官方与民间的共同纪念,且持久而不衰。五四运动的意义,越纪念越深巨;而五四运动的本相,则越纪念越模糊。
●一 “普通刊物”
●二 “复活”与“渐兴旺”
●三 与《东方杂志》竞争
●四 新文化形成“运动”
●五 各方视野中的《新青年》
●●第二章 个人·社会·群众·党:五四前后的关联与演进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均因被视为基于“自由竞争”、“弱肉强食”的价值理念而遭否定,社会主义则因被建构为“平等”、“互助”而大受欢迎。
●一 个人、国家、社会
●二 社会与社会主义
●三 社会运动:群众与党
●●第三章 “革命”与“反革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
●1920年代,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与青年党的“全民革命”几乎并起。政治道路的不同选择不再被定义为“革命”与“改良”之争,而是被建构为“革命”与“反革命”的圣魔两立,水火不容。
●一 从一党独“革”到三党竞“革”
●二 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
●三 “革命”与“反革命”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内容简介:1949年以后的数十年间,靠前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基本上等同于中国革命史的书写。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革命确实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调,是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符码。在业已告别革命的今天,作为历史研究者,不能仅仅简单地放弃、淡忘或者否定那些我们曾经长期沉迷的观念,而有必要追问,那些早已溶铸成为我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革命话语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又是如何演变的?《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的思考即是就此而展开。
王奇生 著 著作 王奇生,1963年生,湖南湘乡人,武汉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1997~1999年在*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先后任职于*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和*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留学与救国:抗战时期海外学人群像》、《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等。
靠前章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新青年》(首卷名《青年杂志》)创刊为开端,以“民主”、“科学”为旗帜。这一说法,早已成为学界认同的经典表述。然而,在“新文化运动”这一概念很初流传之际,时人心目中的“新文化运动”多以五四为端绪,而且身历者所认知的“新文化”、“新思潮”,其精神内涵既不一致,与后来史家的惯常说法亦有相当的出入。后来史家所推崇、所眷顾的一些思想主张,在当时未必形成多大反响,而当时人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却早已淡出了史家的视野。
数十年来,学界对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之历史叙事,日益趋同。陈平原即注意到,中外学界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历史的叙述,差异很小的是关于《新青年》部分。等 **章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新青年》(首卷名《青年杂志》)创刊为开端,以“民主”、“科学”为旗帜。这一说法,早已成为学界认同的经典表述。然而,在“新文化运动”这一概念*初流传之际,时人心目中的“新文化运动”多以五四为端绪,而且身历者所认知的“新文化”、“新思潮”,其精神内涵既不一致,与后来史家的惯常说法亦有相当的出入。后来史家所推崇、所眷顾的一些思想主张,在当时未必形成多大反响,而当时人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却早已淡出了史家的视野。
数十年来,学界对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之历史叙事,日益趋同。陈平原即注意到,中外学界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历史的叙述,差异*小的是等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 导言:历史的深层涌动与思想的交织 民国,一个充满激荡与变革的时代,一个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它既是旧秩序崩塌、新思想涌动的黎明,也是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幻灭交织的复杂画卷。政治的风云变幻,早已不是简单的权力更迭,而是深植于社会肌理、文化土壤之中的深刻变动。本书《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正是试图拨开层层历史迷雾,从社会文化这一独特的视角,深入探究民国政治的本质、动力与轨迹。 我们通常会聚焦于辛亥革命的枪声、北伐的烽火、国共的博弈、抗战的烽烟,以及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然而,政治的真正根基,往往在于广袤的社会土壤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革命的火种能否燎原,反革命的阴影能否笼罩,都与当时社会大众的认知、情感、价值观以及文化习俗息息相关。本书将目光从高层的政治博弈,延伸到社会的细枝末节,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触及民间的声音,力求展现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民国政治生态。 “革命”与“反革命”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两种不同力量、不同理念、不同生存状态的复杂互动。革命,是打破旧束缚、追求新生的力量,它可能表现为激进的政治变革,也可能蕴含着深层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启蒙;反革命,则可能是一种对既有秩序的维护,也可能是一种对激进变革的抵制,甚至是旧有文化价值的顽固坚守。理解民国政治,就必须理解这两种力量如何在社会文化的场域中相互作用、彼此塑造。 本书的写作,并非意在简单地梳理民国政治事件的时间线,更不是要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褒贬评判。其核心在于,通过剖析民国时期社会文化诸面向的变迁,来理解这些变迁如何成为驱动政治演进的内在力量,以及政治事件又如何反过来重塑社会文化景观。我们将关注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思想演变,农民的生存状态与革命意识的萌发,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与政治态度的形成,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冲击下的挣扎与调适。只有将政治置于如此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民国政治的复杂性、曲折性,以及其留给后世的深刻启示。 第一章:文明的断裂与新生的萌芽——辛亥革命的社会文化溯源 辛亥革命,绝不仅仅是孙中山先生及其同志的政治革命,它更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一次大地震。在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之前,就已经有无数的思想火花在知识界、教育界、出版界悄然点燃。 思想启蒙的涓涓细流: 从严复的“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到梁启超对“新民”的呼唤,再到章太炎对“国粹”的重估,这一系列思想探索,已经为革命提供了思想的土壤。这些知识精英们,通过翻译、著述、办报,将西方的自由、民主、科学思想引入中国,挑战了传统的君权神授观念,唤醒了国民的个体意识。他们的思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社会上层对改革的渴望、中下层对改变命运的期盼相互呼应。 教育的变革与新式人才的涌现: 晚清以来,新式学堂的兴办,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接受新思想、掌握新知识的青年。留学生群体更是成为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科学技术,更是全新的政治理念和组织形式。这些新式人才,成为了革命组织的核心力量,也改变了传统社会精英的构成。 出版业的蓬勃与舆论的先行: 报纸、杂志、小报的兴起,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革命党人的宣传,以及对时局的评论,通过这些媒体迅速渗透到社会各阶层。虽然官方试图审查和压制,但革命思想如同春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出版物,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众了解世界、形成政治态度的重要窗口。 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革命的发生,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孔孟之道、家族制度、官僚体系等,在革命者看来,是阻碍中国进步的沉重包袱。对传统文化的质疑,为新文化的生长提供了空间。然而,这种批判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解读和扬弃,这本身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 第二章:革命浪潮中的个体与群体——社会阶层的变迁与政治认同 民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是无数个体和群体命运交织的结果。不同社会阶层在革命浪潮中的体验、反应和政治认同,共同构成了民国政治的复杂图景。 知识分子的彷徨与抉择: 知识分子是民国政治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从革命党人到改良派,从实业救国者到教育救国者,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寻找出路。然而,当革命的理想遭遇现实的残酷,当政治的污浊侵蚀纯粹的理念,许多知识分子经历了深刻的彷徨与精神危机。他们对政治的参与,往往伴随着对自身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他们的思想演变,不仅是个人学术追求,更是社会文化风向标。 农民的生存困境与革命的朴素期待: 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在政治变革中扮演着复杂而重要的角色。辛亥革命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土地困境和贫困生活。北伐战争、土地革命,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都不同程度地触及了农民的利益。他们的政治参与,往往源于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和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期待。然而,如何将农民的朴素期待转化为有组织的政治力量,以及如何避免其被简单地政治工具化,是贯穿民国政治的一大难题。 城市市民的摇摆与多元化态度: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涌入,城市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他们拥有更开放的心态,也更容易受到各种政治思潮的影响。既有拥护革命、追求进步的,也有保守、希望维持社会秩序的。报刊杂志、茶馆酒楼、学生集会,都成为了他们讨论政治、表达意见的场所。市民的政治态度,呈现出多元化、易受影响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政治的走向。 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民国时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既希望国家强大,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又渴望政治稳定。他们对政治的态度,往往是在革命与秩序之间摇摆,希望通过改革和协商来改善经济环境,争取更大的政治空间。他们的政治活动,往往集中在商会、参政会等组织中,试图影响国家政策。 第三章:文化的变奏与政治的迴响——意识形态的竞争与社会心理的塑造 意识形态的竞争,是民国政治的另一条重要线索。不同的思想理念,在社会文化领域展开激烈争夺,深刻地塑造着民众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心理。 “三民主义”的传播与实践的挑战: 作为革命党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然而,在复杂的政治现实中,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实践面临着重重困难。民族主义的边界,民权的实现方式,民生的改善路径,都成为了争论的焦点。对“三民主义”的解读和运用,也因不同派别和政治集团而异,形成了意识形态的多种变奏。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逐渐孕育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阶级斗争学说、革命道路探索,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产生了深刻影响。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不仅是政治上的挑战,更是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其意识形态的竞争,直接影响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也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走向奠定了基础。 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民国时期,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传统的儒家思想、伦理道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传统文化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各种方式与现代思想发生碰撞、融合。一些学者试图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一些政治力量则利用传统文化来巩固其统治。这种文化上的张力,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政治的认知和选择。 民族主义的勃兴与国家认同的构建: 在内忧外患的民国时期,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贯穿始终。从反抗列强侵略,到追求国家独立与统一,民族主义成为凝聚人心、动员政治力量的重要意识形态。然而,民族主义也存在着狭隘和排外的倾向,其运用也常常被政治势力所裹挟。对“中国”这一国家概念的认知和认同,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深刻的重塑。 第四章:社会生活变迁下的政治纹理——城市化、现代化与社会心理 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城市化的加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催生了新的社会心理,从而深刻地影响了民国政治的纹理。 城市作为政治舞台与信息枢纽: 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成为人口聚集、经济繁荣的中心,也自然成为了政治活动的主要舞台。新式媒体的传播、学生运动的爆发、政党组织的活动,都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开放性,以及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城市成为政治变革的策源地和集散地。 消费文化与社会心态的变迁: 西方消费文化的引入,在城市中催生了新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新式服装、电影、咖啡馆,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带来了新的社会心理。对时尚的追逐,对个人自由的向往,以及在消费主义中寻求慰藉,都成为当时社会心态的一部分。这种心态的变迁,也影响了人们对政治的态度,使得政治议题不再仅仅是抽象的宏大叙事,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家庭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传统的大家族制度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瓦解,核心家庭成为主流。女性地位的提升,教育的普及,也使得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这些社会关系的变化,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产生冲击,也影响了人们的政治观念和参与方式。 法制建设与社会秩序的挑战: 随着现代国家建设的推进,民国政府试图建立现代法律体系,维护社会秩序。然而,在政治动荡、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法制的建立和执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司法独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现代法治原则的实现,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冲突、政治势力 D 争夺纠缠在一起,构成了民国政治中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面向。 第五章:反革命的深层逻辑——保守与反动的历史轨迹 “反革命”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包含着复杂的历史逻辑。它可能是对激进变革的自然反应,也可能是对既有利益的顽固维护,甚至是历史倒退的企图。 传统精英的维护与抵抗: 在革命浪潮中,一部分代表着旧有秩序的传统精英,如地主、官僚、部分士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和传统价值的考虑,对革命持抵制甚至反对的态度。他们可能通过暗中破坏、散布谣言、甚至组织武装力量等方式来对抗革命。 国民党内部的保守力量与政治妥协: 国民党作为执政党,其内部存在着不同派别和政治力量。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建立,一部分保守势力逐渐抬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维护社会秩序,而对激进的社会改革持谨慎甚至抵制态度。政治上的妥协与妥协,也使得一些革命的初衷被稀释,甚至招致一些批评者视为“反革命”的倾向。 对西方现代性的审慎与疑虑: 并非所有对西方现代性的引入都持积极态度。一些对传统文化价值持高度认同的人,可能会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产生疑虑,甚至将其视为一种“亡国灭种”的威胁。这种对现代性的审慎与疑虑,也可能转化为对革命和变革的一种潜在的反动力量。 历史的惯性与社会阻力: 历史变革并非一蹴而就,总会存在着各种历史的惯性与社会阻力。这些阻力,可能来自民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可能来自既有社会结构的顽固性。理解这些阻力,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反革命”现象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少数人的阴谋。 结论: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启示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试图描绘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将民国的政治变迁置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广阔背景之下。我们看到的,不是单纯的政治斗争,而是思想的碰撞,文化的激荡,社会结构的重塑,以及个体命运的沉浮。 从社会文化视野审视民国政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 政治变革的深层动力: 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社会深层的矛盾、民众的期待,以及思想文化的先行。 政治演变的复杂性: 政治的走向,受到社会阶层、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 反革命的内在逻辑: 反革命并非单一的政治对抗,而是包含了维护旧秩序、抵制新思想、以及历史惯性等多重面向。 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塑造: 政治事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而社会文化的变迁则反过来驱动着政治的演进。 民国的历史,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辛历程。它所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展望未来,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转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更审慎地对待思想的演变,更理性地分析政治的力量,从而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本书的目的,正是希望通过对民国社会文化层面的深入挖掘,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全新视角,引发对中国历史与未来的更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