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中國哲學史(上下) | 齣版社: 重慶 | 齣版時間:2009-11-01 |
| 作者:馮友蘭 | 開本:16開 | 印刷時間: 2009-11-01 |
| 定價: 80 | 頁數:795 | 印次:1 |
| ISBN號:9787229012632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1 |
馮友蘭(1898-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一九一五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一九二四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迴國後曆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係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一九四六年赴美任客座教授。一九四七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裏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一九五二年後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齣版兩捲本《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肯定瞭傳統儒學的價值。四十年代寫《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硃理學結閤新實在論,構建其“新理學”體係。一九四九年後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等,論著編為《三鬆堂全集》。
《中國哲學史上》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篇 子學時代
**章 緒論
一、哲學之內容
二、哲學之方法
三、哲學中論證之重要
四、哲學與中國之“義理之學”
五、中國哲學之弱點及其所以
六、哲學之統一
七、哲學與哲學傢
八、曆史與哲學史
九、曆史與寫的曆史
十、敘述式的哲學史與選錄式的哲學史
十一、曆史是進步的
十二、中國哲學史取材之標準
第二章 泛論子學時代
一、子學時代之開始
二、子學時代哲學發達之原因
三、子學時代之終結
四、古代大過渡時期之終結
五、古代著述體裁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
一、鬼神
二、術數
三、天
四、一部分人較開明之思想
五、人之發現
第四章 孔子及儒傢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國曆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對於傳統的製度及信仰之態度
三、正名主義
四、孔子以述為作
五、直、仁、忠、恕
六、義利及性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傢
一、關於墨子之考證
二、《經》、《經說》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時代
三、墨者為一有組織之團體
四、墨子哲學為功利主義
五、何為人民之大利
……
第六章 孟子及儒傢中之孟學
第七章 戰國時之“百傢之學”
第八章 《老子》及道傢中之老學
第九章 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第十章 莊子及道傢中之莊學
第十一章 《墨經》及後期墨傢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傢中之荀學
第十三章 韓非及其他法傢
第十四章 秦漢之際之儒傢
第十五章 《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第十六章 儒傢之六藝論及儒傢之獨尊
《中國哲學史上下》
第二篇 經學時代
**章 泛論經學時代
第二章 董仲舒與今文經學
第三章 兩漢之際讖緯及象數之學
第四章 古文經學與揚雄、王充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學(上)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學(下)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學及當時人對於佛學之爭論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學(上)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學(下)
第十章 道學之初興及道學中“二氏”之成分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節
第十二章 張橫渠及二程
第十三章 硃子
第十四章 陸象山、王陽明及明代之心學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學之繼續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經學
附錄
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其“現代性”的關懷。它並非簡單的曆史迴顧,而是不斷地將曆史的“過去時”轉化為對我們“現在時”的提問。馮友蘭先生顯然沒有滿足於做一個純粹的史學傢,他更像是一位富有責任感的思想導師,力圖從古老的文本中汲取能夠指導當代生活的精神資源。書中對於特定曆史時期哲學思潮的興衰起伏的剖析,其深度和廣度,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哲學是如何迴應時代挑戰的。比如,在探討特定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如何處理“修身”與“治國”之間的張力時,那種對個體精神價值的堅守與妥協的描述,讀來讓人感觸良多。這讓我開始思考,在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今天,我們應當如何構建自己的內在秩序和倫理指南。這種對“意義”的追尋,是貫穿全書始終的一條隱形主綫,也是這本書能夠超越年代、持續引發共鳴的關鍵所在。
評分從文字的質感來看,這部著作展現瞭民國時期學者特有的那種紮實而又充滿文采的敘事風格。語句洗練,邏輯嚴密,閱讀起來有一種古樸而厚重的力量感。它不像某些當代學術著作那樣充斥著過多的術語和腳注,使得普通讀者望而卻步;相反,馮先生的文字是為所有對思想有渴求的人準備的。他擅長運用精妙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概念,比如將道傢的“自然”比作一種渾然天成的狀態,使得“道法自然”不再是玄之又玄的口號,而是可以體悟的生活態度。這種清晰的錶達能力,極大地降低瞭理解中國古典哲學的門檻。同時,上下冊的篇幅安排也體現瞭作者的用心,前捲奠定基礎,後捲深入探討後世影響與轉化,結構上的完美閉環,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讀完之後,對於中國哲學的基本麵貌,已然胸中有丘壑。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更像是一場與古人心靈的深度對談。馮先生行文的精妙之處,在於他總能找到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點——既要尊重原典的嚴謹性,又要用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闡釋。這在解讀那些晦澀難懂的儒傢或道傢經典時尤為重要。我尤其欣賞他處理不同學派衝突時的那種公正與超脫。他並非某個學派的“代言人”,而是以一種近乎法官的冷靜,梳理瞭各傢思想的核心貢獻及其局限性。例如,在論述佛道兩傢如何深刻影響瞭儒傢思想的後續發展時,那種跨越藩籬的比較分析,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認識到中國哲學並非孤立發展的單一體係,而是一個不斷吸收、消化、融閤的復雜係統。每讀完一個階段的梳理,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迷宮中的燈塔被重新點亮,指引著下一步的探索方嚮。這種循序漸進的啓發性,是許多同類著作難以企及的。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係統的、帶有強烈批判精神的學術視野。它不是簡單地堆砌名傢語錄,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內在自洽的哲學史解釋體係。每一次深入閱讀,都會發現新的層次和新的解讀角度。例如,作者對不同學派之間的吸收與改造過程的梳理,展現瞭中國哲學強大的生命力和自我革新的能力。它清晰地錶明,所謂的“正統”思想,往往是在不斷的辯駁、批判和融閤中纔得以確立和強化的。這種動態的曆史觀,徹底顛覆瞭許多人對傳統思想“僵化不變”的刻闆印象。它像一把解剖刀,精準地剖析瞭中國思想的骨骼和血肉,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是什麼力量推動著這些思想潮流生生不息。對於任何一個想要真正理解中國文化核心精神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張必不可少的路綫圖,其提供的思想深度和廣度,是其他任何簡化版的讀物所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部鴻篇巨製,初捧讀時,便被其磅礴的氣勢所攝。馮先生的文字,猶如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不急不躁,卻精準地勾勒齣中國思想數韆年的演變脈絡。尤其令人稱道的是,他並未將哲學史束之高閣,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社會曆史背景之下,使得那些看似抽象的思辨,忽然間變得鮮活而有溫度。你會發現,那些古老的智慧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在與時俱進的社會現實中不斷自我調適、自我更新的生命體。例如,他對宋明理學中“天理”與“人欲”的辯析,遠比教科書上的羅列要深刻得多,它揭示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內心秩序與外部規範之間掙紮的睏境,這份穿透曆史迷霧的洞察力,讓人不禁反思我們當下所處的精神境地。全書的結構安排亦顯匠心,邏輯層層遞進,如同一次精心設計的思想漫遊,引領讀者從先秦諸子的百傢爭鳴,逐步走嚮魏晉玄學的空靈飄逸,再到近現代哲學的轉型與重構。這種敘事的力量,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順序,而是一部充滿張力與對話的宏大劇目。
評分挺好的,,,,,,,
評分不是正版,不過還不錯,這書真的是好書
評分經典著作,值得深讀。
評分要不斷學習,學知不足,很不足
評分書的質量沒得說,而且很便宜!物流速度也很快!慢慢品讀吧!
評分好!!!!!!!!!
評分不錯的樣子
評分不錯的樣子
評分特彆值,大力推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