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0名0]: | KVM虛擬化技術:實戰與原理解析[按需印刷]|3768683 |
| > 圖書定價: | 79元 |
| > 圖書作者: | 任永傑;單海濤 |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 齣版日期: | 2013/10/1 0:00:00 |
| > ISBN號: | 9787111439004 |
| > 開本: | 16開 |
| > 頁數: | 432 |
| > 版次: | 1-1 |
| 內容簡介 |
| [0首0]本Linux KVM虛擬化技術專著,由Intel虛擬化技術部門資深虛擬化技術專傢和[0國0]內KVM技術的先驅者撰寫,性毋庸置疑。在具體內容上,《KVM虛擬化技術:實戰與原理解析》不僅係統介紹瞭KVM虛擬機的功能、特性和使用方[0法0],而且還深入地剖析瞭KVM虛擬機的核心技術和工作原理,對KVM做瞭全麵而透徹的講解。 全書一共9章:[0第0]1章介紹瞭雲計算和虛擬化的概念,並對KVM等幾種流行的虛擬化技術做瞭比較;[0第0]2章介紹瞭KVM的基本架構、QEMU的作用以及Intel的硬件虛擬化技術;[0第0]3章詳細講解瞭KVM依賴的硬件環境配置,編譯和安裝KVM和QEMU的步驟與方[0法0],以及KVM客戶機的啓動;[0第0]4章深入講解瞭KVM的基礎功能,包括虛擬的CPU、內存、存儲、網絡、圖形顯示等的配置和基本原理,以及CPU和內存的過載使用;[0第0]5章講解瞭KVM的高級功能,包括半虛擬化驅動virtio、設備直接分配VT-d、熱插拔、動態遷移、嵌套虛擬化、KSM、透明[0大0]頁、KVM安全技術、QEMU監控器、QEMU命令行參數以及從物理機或其他虛擬機遷移到KVM的方[0法0];[0第0]6章介紹瞭管理KVM虛擬化的上層軟件;[0第0]7章介紹瞭RHEL等所有流行的Linux發行版中的KVM虛擬化功能的使用;[0第0]8章[0首0]先介紹瞭虛擬化性能測試,然後詳細介紹瞭對KVM虛擬化的CPU、內存、網絡、磁盤I/O等重要組件進行性能測試的方[0法0]、工具和步驟;[0第0]9章介紹瞭Linux、KVM、QEMU等開源社區的情況,KVM、QEMU和KVM單元測試代碼的基本結構,以及如何嚮QEMU/KVM開源社區貢獻自己的代碼和如何提交KVM相關的bug。 |
| 目錄 |
《KVM虛擬化技術:實戰與原理解析》 前言 [0第0]1章 虛擬化與雲計算1 1.1 雲計算概念1 1.1.1 發展曆[0史0]和現狀1 1.1.2 概念2 1.1.3 雲計算模式3 1.2 雲計算技術4 1.2.1 Map/Reduce4 1.2.2 資源管理平颱5 1.2.3 虛擬化5 1.3 虛擬化技術5 1.3.1 軟件虛擬化和硬件虛擬化6 1.3.2 準虛擬化與全虛擬化8 1.4 KVM簡介9 1.4.1 KVM的曆[0史0]9 1.4.2 KVM功能概覽9 1.4.3 KVM的前景11 1.5 Xen簡介11 1.5.1 Xen的曆[0史0]11 1.5.2 Xen功能概覽12 1.5.3 Xen的前景13 1.6 其他虛擬化方案簡介13 1.6.1 VMware14 1.6.2 VirtualBox14 1.6.3 Hyper-V15 1.7 本章小結15 1.8 本章注釋15 [0第0]2章 KVM原理簡介17 2.1 Linux操作係統簡介17 2.2 虛擬化模型18 2.3 KVM架構19 2.4 KVM模塊21 2.5 QEMU設備模型22 2.6 Intel虛擬化技術22 2.7 本章小結23 [0第0]3章 構建KVM環境24 3.1 硬件係統的配置24 3.2 安裝宿主機Linux係統26 3.3 編譯和安裝KVM28 3.3.1 下載KVM源代碼28 3.3.2 配置KVM30 3.3.3 編譯KVM33 3.3.4 安裝KVM35 3.4 編譯和安裝qemu-kvm37 3.4.1 下載qemu-kvm源代碼37 3.4.2 配置和編譯qemu-kvm38 3.4.3 安裝qemu-kvm39 3.5 安裝客戶機40 3.6 啓動個KVM客戶機42 3.7 本章小結43 3.8 本章注釋和參考閱讀44 [0第0]4章 KVM核心基礎功能45 4.1 硬件平颱和軟件版本說明45 4.2 CPU配置48 4.2.1 vCPU的概念48 4.2.2 SMP的支持49 4.2.3 CPU過載使用54 4.2.4 CPU模型55 4.2.5 進程的處理器親和性和vCPU的綁定57 4.3 內存配置61 4.3.1 內存設置基本參數61 4.3.2 EPT和VPID簡介64 4.3.3 [0大0]頁(Huge Page)66 4.3.4 內存過載使用68 4.4 存儲配置70 4.4.1 存儲配置和啓動順序70 4.4.2 qemu-img命令75 4.4.3 QEMU支持的鏡像文件格式78 4.4.4 客戶機存儲方式80 4.5 網絡配置82 4.5.1 QEMU支持的網絡模式83 4.5.2 使用網橋模式85 4.5.3 使用NAT模式90 4.5.4 QEMU內部的用戶模式網絡98 4.5.5 其他網絡選項102 4.6 圖形顯示103 4.6.1 SDL的使用103 4.6.2 VNC的使用105 4.6.3 VNC顯示中的鼠標偏移112 4.6.4 非圖形模式113 4.6.5 顯示相關的其他選項115 4.7 本章小結116 4.8 本章注釋和參考閱讀116 [0第0]5章 KVM高級功能詳解120 5.1 半虛擬化驅動120 5.1.1 virtio概述120 5.1.2 安裝virtio驅動122 5.1.3 使用virtio_b[0all0]oon128 5.1.4 使用virtio_net133 5.1.5 使用virtio_blk137 5.1.6 kvm_clock配置138 5.2 設備直接分配(VT-d)140 5.2.1 VT-d概述140 5.2.2 VT-d環境配置141 5.2.3 VT-d操作示例150 5.2.4 SR-IOV技術160 5.3 熱插拔170 5.3.1 PCI設備熱插拔170 5.3.2 PCI設備熱插拔示例171 5.3.3 CPU和內存的熱插拔176 5.4 動態遷移177 5.4.1 動態遷移的概念177 5.4.2 動態遷移的效率和應用場景178 5.4.3 KVM動態遷移原理和實踐180 5.4.4 VT-d/SR-IOV的動態遷移187 5.5 嵌套虛擬化188 5.5.1 嵌套虛擬化的基本概念188 5.5.2 KVM嵌套KVM188 5.6 KSM技術191 5.6.1 KSM基本原理191 5.6.2 KSM操作實踐193 5.7 KVM其他特性簡介197 5.7.1 1GB[0大0]頁197 5.7.2 透明[0大0]頁200 5.7.3 AVX和XSAVE203 5.7.4 AES新指令205 5.7.5 完全暴露宿主機CPU特性210 5.8 KVM安全212 5.8.1 SMEP212 5.8.2 控製客戶機的資源使用—cgroups213 5.8.3 SELinux和sVirt220 5.8.4 可信任啓動—Tboot228 5.8.5 其他安全策略237 5.9 QEMU監控器241 5.9.1 QEMU monitor的切換和配置241 5.9.2 常用命令介紹242 5.10 qemu-kvm命令行參數249 5.10.1 迴顧已用過的參數249 5.10.2 其他常用參數253 5.11 遷移到KVM虛擬化環境261 5.11.1 virt-v2v工具介紹261 5.11.2 從Xen遷移到KVM262 5.11.3 從VMware遷移到KVM265 5.11.4 從VirtualBox遷移到KVM266 5.11.5 從物理機遷移到KVM虛擬化環境(P2V)266 5.12 本章小結267 5.13 注釋和參考閱讀268 [0第0]6章 KVM管理工具272 6.1 libvirt272 6.1.1 libvirt簡介272 6.1.2 libvirt的編譯、安裝和配置275 6.1.3 libvirt和libvirtd的配置281 6.1.4 libvirt域的XML配置文件285 6.1.5 libvirt API簡介297 6.1.6 建立到Hypervisor的連接299 6.1.7 libvirt API使用示例303 6.2 virsh308 6.2.1 virsh簡介308 6.2.2 virsh常用命令310 6.3 virt-manager316 6.3.1 virt-manager簡介316 6.3.2 virt-manager編譯和安裝317 6.3.3 virt-manager使用317 6.4 virt-viewer、virt-inst[0all0]和virt-top324 6.4.1 virt-viewer324 6.4.2 virt-inst[0all0]325 6.4.3 virt-top327 6.5 OpenStack雲計算平颱327 6.5.1 OpenStack簡介327 6.5.2 使用DevStack安裝和配置OpenStack開發環境330 6.5.3 在OpenStack中使用KVM332 6.6 本章小結334 6.7 本章注釋和參考閱讀334 [0第0]7章 Linux發行版中的KVM336 7.1 RHEL和Fedora中的KVM336 7.1.1 Red Hat、RHEL、Fedora和CentOS簡介336 7.1.2 RHEL中的KVM337 7.1.3 Fedora中的KVM338 7.2 SLES和openSUSE中的KVM339 7.2.1 SLES中的KVM339 7.2.2 openSUSE中的KVM341 7.3 Ubuntu中的KVM341 7.4 本章小結343 7.5 本章注釋和參考閱讀344 [0第0]8章 KVM性能測試及參考數據345 8.1 虛擬化性能測試簡介345 8.2 CPU性能測試347 8.2.1 CPU性能測試工具347 8.2.2 測試環境配置349 8.2.3 性能測試方[0法0]350 8.2.4 性能測試數據352 8.3 內存性能測試354 8.3.1 內存性能測試工具355 8.3.2 測試環境配置356 8.3.3 性能測試方[0法0]356 8.3.4 性能測試數據357 8.4 網絡性能測試360 8.4.1 網絡性能測試工具360 8.4.2 測試環境配置361 8.4.3 性能測試方[0法0]362 8.4.4 性能測試數據364 8.5 磁盤I/O性能測試367 8.5.1 磁盤I/O性能測試工具367 8.5.2 測試環境配置368 8.5.3 性能測試方[0法0]369 8.5.4 性能測試數據370 8.6 本章小結373 8.7 本章注釋和參考閱讀373 [0第0]9章 參與KVM開源社區375 9.1 開源社區介紹375 9.1.1 Linux開源社區375 9.1.2 KVM開源社區377 9.1.3 QEMU開源社區377 9.1.4 其他開源社區378 9.2 代碼結構簡介379 9.2.1 KVM代碼379 9.2.2 QEMU代碼381 9.2.3 KVM單元測試代碼383 9.2.4 KVM Autotest代碼385 9.3 嚮開源社區貢獻代碼386 9.3.1 開發者郵件列錶386 9.3.2 代碼風格387 9.3.3 生成patch391 9.3.4 檢查patch394 9.3.5 提交patch396 9.4 提交KVM相關的bug399 9.4.1 通過郵件列錶提交bug399 9.4.2 使用bug管理係統提交bug401 9.4.3 使用二分[0法0]定位bug401 9.5 本章小結404 9.6 本章注釋和參考閱讀404 |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兼具廣度和深度的技術書籍。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內容組織上的匠心獨運。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從基礎概念的建立,到復雜場景的實戰演練,再到性能優化的深入探討,邏輯鏈條非常清晰。對於想要在這個領域深耕下去的技術人員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戰經驗積纍。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該領域有興趣的同行們,相信它能成為你技術道路上的得力助手。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枯燥的技術文檔的乏味感。作者善於用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技術概念,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內容變得生動起來。我喜歡這種亦師亦友的寫作方式,它拉近瞭讀者和作者的距離,讓學習過程不再那麼有壓力。雖然技術內容很硬核,但作者的敘述方式卻很輕鬆自然。我甚至忍不住在學習之餘,會去思考作者在某些決策上的考量,這對我個人的技術視野的拓寬也有很大的幫助。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不錯,很有技術範兒,讓人一看就知道內容不一般。我翻瞭幾頁,感覺作者對概念的講解非常到位,特彆是對於一些基礎理論的闡述,深入淺齣,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跟上節奏。我一直對這個領域很感興趣,但市麵上很多教材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就是一堆零散的筆記,很難係統學習。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很閤理,從搭建環境到實際操作,每一步都有詳細的步驟和截圖,非常實用。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介紹一些高級特性時,能夠結閤實際應用場景進行分析,這讓我對技術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會用”的層麵,更能理解“為什麼這麼用”。對於想要係統學習這方麵知識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深度非常令人滿意。作者在介紹核心技術原理時,絲毫不含糊,深入挖掘瞭背後的機製,這一點對於我這種追求技術“刨根問底”的讀者來說非常重要。比如,在講到資源隔離和內存管理時,作者詳細對比瞭不同實現方式的優劣,並給齣瞭場景化的建議。我注意到作者的知識儲備非常紮實,不僅限於主流方案,還提及瞭一些新興的技術趨勢和最佳實踐。這讓整本書的視野更加開闊,不再是簡單的“入門手冊”,而更像是一本進階的參考指南。讀起來雖然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但收獲也是成倍增長的。
評分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覺自己的實戰能力有瞭顯著提升。作者在講解過程中,不僅限於理論,而是緊密結閤實際操作,提供瞭大量的代碼示例和配置腳本。我按照書中的步驟復現瞭一些場景,發現所有的操作都非常順暢,很少遇到版本兼容或者環境配置的難題。尤其是關於性能調優和故障排查那一章,簡直是我的救星。我之前在生産環境中遇到過幾次性能瓶頸,但苦於沒有係統的方法去定位問題,這本書提供瞭清晰的排查思路和實用的工具推薦,讓我茅塞頓開。這本書對於那些希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生産力的人來說,絕對是物超所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