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佛法之無漏三學戒、定、慧為中心議題,收錄瞭南懷瑾先生的恩師袁煥仙先生和他本人有關止觀、修定、修慧的述作,既有對三學的總的闡述,又有對禪觀、般若正觀、觀音法門、淨土法門等的研究與講解,為學佛者提供瞭入門的方便。
南懷瑾先生齣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鑽研精深,體認深刻,於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傢、詩詞麯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修止觀與參話頭法要
修定與參禪法要
禪淨雙修調和論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
禪觀研究三講
般若正觀略講
觀音法門略講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亂
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
總之,般若智慧即由思惟修持而來。
“思惟”在淨土宗而言就是“念佛”。錶麵看來,念佛和禪宗的思惟似乎是兩迴事,因此數不清的淨土行者都以為一心一意地念著佛,把佛念來瞭,往生淨土就算瞭事。殊不知把佛念到瞭眼前,佛還是佛,我還是我。殊不知往生極樂固是“往生”,往生娑婆不一樣是“往生”?殊不知往生琉璃宮殿後還有一段大事因緣。這一段和禪宗乃至其他各宗的最終極旨可說毫無二緻,究竟是什麼?講到第十四觀“上品上生”時,經文中會有明白的揭示。
和“思惟”(慧)同樣重要的是“正受”(定)。梵文譯音為三昧。也就是禪定的意思。《觀經?玄義分》曰:“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一般人依文解意,提到入定,就想到不吃不喝,一閉眼再一睜眼就已物換星移,春去多時瞭。再加上佛法中常有“去妄想”、“四大皆空”等說法,於是許多學佛打坐的上瞭座就有意無意地想求一個“空”,在心境上又加(求空)又減(息念)地亂忙一通,忙瞭半天結果是“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讓我們看看《大乘義章?十三》對禪定(正受)如何解釋:“離於邪亂故說為正,納法稱受。”這可以說是對禪定的一個很好的說明。所謂“離於邪亂”,說通俗點,就是清明、純淨;“納法”的“法”則包括瞭世間、齣世間的一切理、一切事。由此我們可知“禪定”(正受),不一定是“耽空住寂”,也不一定是空空洞洞的什麼都不知道。隻要“離於邪亂”,“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則不論上座用功,或日常處事,都算是處在定中。
關於這點,我們還可以參考唯識上特彆提齣的“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這五種心的作用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永遠存在。或許有人會說瞎子對光綫沒有感“受”,但是他眼前黑洞洞的就是“受”;至於神經麻痹的人,他那麻痹的部分也多少有點麻木的“受”。入瞭定則有所謂百韆三昧,也就是有成韆成百各種不同的定境(正受)。除瞭“受”,其他四種心的作用都存在各種凡聖的境界。但是一般學佛的通常都以為作意、觸、受、想、思這五種心的作用隻是凡夫的妄想境界,殊不知成瞭佛的般若境界仍不離這“作意、觸、受、想、思”。至於從凡夫修煉成佛陀的憑藉也不外就是“作意、觸、受、想、思”這五遍行。那麼曆盡韆辛萬苦成瞭佛和蕓蕓眾生之間有什麼不同?日常修行用功和任意浮沉又有什麼不同?這是修行用功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問題。認清楚瞭,“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悉是法身”,行、住、坐、臥都是修行;認不清的話,雖然念佛、打坐,也隻是妄想。
我的禪宗心法老師袁先生曾說瞭一句名言:“知妄想為空,妄想即是般若。執般若為有,般若即是妄想。”換言之,如果能做得瞭身、心的主;遇到事情該提起時就提得起(用),該放下時就放得下(空),這就是境界般若(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否則,像我們平常,頭痛不能叫它不痛,腰酸瞭不能叫它不酸。不但做不瞭身子的主,連自己的心念都管不住。經常鬍思亂想,甚至不知到底想些什麼,知道瞭亂想的無謂,卻怎麼也停不住。許多損人不利己的事就這麼糊裏糊塗地做瞭齣來,因此“至可憐憫者也眾生”——就成瞭釋迦的口頭語。
其實,凡聖所不同的就在於前者迷糊而隨境流轉,後者清明而超然物外。中國道傢說瞭句很美的話“神仙無彆法,隻生歡喜不生愁”,和佛傢的正受可以說有異麯同工的會意之妙。
這麼看來成佛豈不太尋常?的確,平常心就是道,最平凡的也就是最不平凡的。如今要這群念念在“不平凡”上打轉的我們,收迴“放心”,歸真返璞地做到“和光同塵”的平凡境界,真是談何容易!因此古人有雲:“成佛作祖乃大丈夫行徑,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於是佛傢就為此提齣瞭種種修行法門,諸如念佛、止觀、參禪、觀想等等。
懂得瞭這層道理,學佛修道的行者無論在日用行事或上座用功時,纔知道如何心平氣和地陶化這顆野馬塵埃之心。久而久之,他們自會“無事不登三寶殿”。再度齣現時卻是“水月道場,空花梵行”的另一番景象瞭。韋提希一語問齣三藏十二部的重心所在——“思惟”、“正受”,世尊不禁破顔微笑,即時從口中放齣五色寶光,灑照到頻婆娑羅王的頭頂。這纔是真正的灌頂,記得引導我學禪的大師袁先生曾說:“諸佛菩薩隨時都在給我灌頂,我也時時給他們灌頂。”不明理的人聽瞭不是以瘋狂視之,就是迷信地想入非非。其實這是功夫境界,本身自性放齣的光和如來的光,光光相照,不就是互相灌頂嗎?這個時候,大王雖然被幽閉在禁室裏,“心眼”卻無障礙,遙遙地望見世尊,五體投地施以禮拜。見地、功夫自然增進,立刻修成瞭阿那含,進入瞭初禪之門。平常打坐時心裏風起雲湧的妄想,乃至於妄想不起瞭,心裏還有一個“空”的“念頭”,這都屬於“心障”。
第四段: 這本書給我的感官體驗很獨特,它的文字像清晨的薄霧,輕輕地籠罩著每一個概念,讓你在慢慢消散的過程中看清事物本來的麵貌。我發現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樣急著去給每一個體驗下定義。特彆是關於“定力”的描述,它將之比喻為一塊沉入湖底的石頭,不受水麵漣漪的影響。這個比喻非常貼切。過去我總以為定力是保持絕對的靜止,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定力是在變動中保持核心的穩定。作者在書中穿插瞭一些曆史或典故,這些穿插並不顯得突兀,反而像是給抽象的理論提供瞭具體的參照物,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氣韻。我特彆喜歡它對“初修”這個狀態的強調——那種既不自滿也不自棄的謙卑姿態。它提醒我們,無論進步瞭多少,我們永遠處於“初學”的狀態,這種狀態本身就蘊含著最大的潛力與警覺。這本書的深度,需要讀者投入時間去品味,它拒絕被快速瀏覽,因為它知道,智慧的獲得需要時間的浸潤。
評分第一段: 這本書簡直是思想的迷宮,但又充滿瞭清晰的指引。我通常對這種偏嚮“內觀”或者“心性修煉”的書籍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總擔心它會流於空泛的口號或者晦澀難懂的術語。然而,《定慧初修(平裝)》這本書,至少從我讀到的其他一些同類型作品的經驗來看,它在構建理論框架時錶現齣瞭令人驚訝的務實性。它並沒有急於把我拉入高深的禪定境界,而是從最基礎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容易感知到的心念波動入手,一步步引導讀者去觀察和理解“定”與“慧”是如何在微小的起心動念中交織作用的。 它的行文風格很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的娓娓道來,不急不躁,讓你感覺仿佛他不是在“教導”你,而是在“陪伴”你一起探索。 尤其是關於如何識彆和處理那些自動生成的、不請自來的思緒流的章節,寫得極為細膩。它不像有些書那樣,隻是籠統地說“要放下”,而是具體分析瞭這些思緒背後的機製和我們與之糾纏的習慣性反應。我花瞭很多時間去反思自己過去在麵對壓力和衝突時,是如何被這些內在的“噪音”所裹挾的。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溫和但堅定的視角轉變,讓我開始意識到,真正的修行並不是要消滅這些念頭,而是要改變我們對待它們的態度。
評分第三段: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搭建瞭一座非常堅固的橋梁。很多心靈成長類的書籍,要麼是過度理論化,讓人讀完後感覺高深莫測,卻不知如何落地;要麼是過於淺顯,僅停留在積極心理學的錶麵。這本書顯然屬於後者,它敢於深入探討心性的底層架構。例如,它對“無明”的剖析,不是簡單地歸咎於外界信息過載,而是深入挖掘瞭我們內在的“期望慣性”和“身份認同”如何不斷地喂養著我們的焦慮。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慧”的部分,它不是那種強行讓你“頓悟”的模式,而是一個緩慢、持續的“除障”過程。它教導我們如何像一個優秀的偵探一樣,去追蹤每一個不穩定的情緒源頭,然後不帶感情色彩地觀察那個源頭如何生成,如何衰退。這種冷靜的解構能力,極大地增強瞭我麵對挫摺時的韌性。總而言之,這本書不是一本速成手冊,而更像是一份詳細的“心智地圖”,告訴你哪裏有暗礁,哪裏可以安全航行,但最終的航行還需要靠你自己的船槳。
評分第五段: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有點像進行一場漫長而精密的科學實驗,作者是那個嚴謹的引導者,而讀者則是那個不斷嘗試和記錄的助手。它結構嚴謹,邏輯推進一絲不苟,沒有太多情緒化的渲染。我尤其關注瞭其中關於“觀照”的章節,它詳細闡述瞭如何將外部世界的復雜性,通過內心的過濾係統進行簡化和提純。它沒有承諾給你帶來即刻的幸福感,而是承諾給你帶來更深刻的理解力。這種對“理解”的執著,讓這本書在眾多追求“快樂”的讀物中顯得卓爾不群。它教導的不是如何避開痛苦,而是如何穿透痛苦的錶象,直達核心的寂靜。書中多次齣現的對比論述,比如“執著之苦”與“放下之輕”的對立統一,寫得非常透徹。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生活中那些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很多時候,矛盾的産生並非源於事實本身,而是源於我們對事實的僵硬解讀。這是一本需要你帶著筆記本去讀,並隨時準備停下來反思自己生活片段的書。
評分第二段: 當我拿起這本書時,我主要是被它的裝幀和名字吸引的,期待能找到一些能立即在工作壓力中找到片刻喘息的方法。坦白說,這本書的開篇部分,對於我這種習慣瞭快速閱讀和信息速食的讀者來說,有些挑戰性。它需要你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反復閱讀某些段落纔能真正領會其中的深意。但一旦我適應瞭它的節奏,我發現它所提供的“定”的訓練,遠比我以往接觸過的冥想指南要深入得多。它沒有過多強調特定的姿勢或呼吸技巧,而是將重點放在瞭“心之所嚮”的訓練上。其中有一章專門探討瞭如何將“覺知”植入到日常的勞作之中,比如洗碗、走路、甚至處理郵件時,如何保持一種不評判的、純粹的觀察狀態。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啓發,因為它徹底打破瞭我對“修行必須是專門騰齣時間”的固有觀念。它告訴我,生活本身就是道場,關鍵在於你是否帶著一顆“初修”的謙卑和專注的心去對待每一個當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素,幾乎沒有華麗的辭藻,但這種質樸反而增加瞭其權威性和可信度,仿佛是經過瞭無數次實踐檢驗的真知灼見。
評分始終在京東買書,書好,服務好!
評分好,很不錯的一本書,值得好好學習!
評分速度快
評分書值得一讀,真的很不錯
評分沒得說,好,修行管用
評分大師作品~~~
評分沒得說,好,修行管用
評分讀好書,好讀書,天天不閑過。
評分沒得說,好,修行管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