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中國共産黨與中國社會主義)》作者鄢一龍、白鋼、章永樂、歐樹軍、何建宇思考的是大問題,是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大問題。可以說,這本書是與八韆多萬中共黨員的對話,探討如何將中國共産黨重新打造成一個充滿理想精神的先鋒隊;這本書是與幾十萬黨政乾部的對話,探討如何重新激活中共各級黨組織的戰鬥力與凝聚力;這本書是與理論工作者的對話,探討如何從人類文明史的視角理解中國社會主義與中國共産黨;這本書是與西方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觀察傢的對話,奉勸他們拋棄那些分辨率極低的理論範式,學一點中國共産黨人的實事求是
鄢一龍、白鋼、章永樂、歐樹軍、何建宇編著的 《大道之行(中國共産黨與中國社會主義)》高揚社會 主義理念,直麵“中國問題”,以貫通中西、跨學科 的學術視野,從文明、政治、社會、基層、經濟各方 麵分析瞭中國道路、中國製度、中國治理的優勢與問 題,探討瞭中國共産黨如何剋服重重危機與挑戰,並 迴答瞭乾部群眾關注和睏惑的一些重大問題: 在世界資本主義包圍中,中國社會主義道路能否 走得通?社會主義中國能否、又如何駕馭資本?中國 社會主義如何從初級階段嚮中**階段發展?中國政 治製度是否適用於“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如何把 基層重建為以勞動人民為依歸的共同體?如何把越來 越多元和流動的中國社會重新組織起來? 書中提齣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比如,麵對國內 外異常強大而又靈活的資本力量,中共黨建的核心在 於通過思想與製度建設保持政治主體性;提齣建設社 會主義的根本在於駕馭資本為人民服務;提齣“評議 式民主”的新思路;提齣加強黨的經典體係建設;提 齣把人民組織起來、落實基層直接民主的基層善治之 道;提齣保護人民的結社意願、以人民社會包容公民 社會的社會建設思路。
鄢一龍,1976年生,福建永泰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博士,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後,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係博士後,供職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參與**“十五”計劃、“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的多項重大課題研究,獲得有關部門好評,與鬍鞍鋼教授等閤作齣版中文閤著3部,並齣版英文版本、日文版本、繁體字版本各1部,發錶論文三十多篇。2003年MPA全國聯考**名,獲葉葉琴**MPA奬、清華大學**碩士論文奬、清華大學**博士論文一等奬、清華大學**博士畢業生奬、《光明日報》2011年度十佳圖書奬、第六屆高校科研**研究成果奬(人文社會科學)二等奬、獲中國社科基金等資助。 章永樂,常用筆名海裔,浙江樂清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政治學博士(2008年)、北京大學法學學士(2002年),現任教於北京大學法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古希臘羅馬曆史編纂學、西方法律/政治思想史、中國憲法與行政法。 歐樹軍,男,1977年齣生,山東兗州人,北京大學法學碩士(2005),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哲學博士(2009),現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係,碩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嚮為:政治經濟學、比較政治、財政與福利政治、**治理理論、政治與法學理論、比較憲政、法律與公共政策。在《中外法學》、《法學傢》、《開放時代》、《經濟社會體製比較》、《北大法律評論》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十餘篇、譯文十餘篇,在《法製日報》、《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發錶評論二十餘篇,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和《社會學文摘》等刊物轉載。譯著《沃倫法院與美國政治》(中國政法大學齣版社,2005)、《選主批判:對當代民主的反思》(北京大學齣版社,2013)。 白鋼,1977年生,復旦大學中文係副 教授、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秘書長,德 國柏林自由大學曆史比較語言學博士,** 語言學者,對中西文明史有深入研究。 何建宇,1975年生,清華大學馬剋思 主義學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學博 士。主持**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中國 社團發展的政治經濟學”。
緒言
捲一 世界文明史視野下的中國社會主義
一、文明
二、中國
三、社會主義
四、中國共産黨
捲二 製度自信與中國政治改革
一、全球化—信息化與“短期行為的專製”
二、中國做對瞭什麼?
三、從“自主性”到“先進性”與“代錶性”
四、授權機製與問責機製建設
五、意識形態與乾部隊伍的政治標準
六、結語
捲三 組織起來,再造人民
一、基層變局
二、基層失序之險
1.組織的弱化
2.失序的民主
3.勞動人民的主體地位不彰
三、基層重建之道
1.組織起來
2.落實基層直接民主
3.“再造人民”
四、結語
捲四 激活人民社會
一、從“單位”到“社會”
1.重新認識單位
2.單位退齣,市場進入
3.社會治理麵臨挑戰
二、中國式結社革命
1.內生的中國式結社革命
2.被低估的中國式結社革命
3.多元而矛盾的中國式結社革命
三、以人民社會包容公民社會
1.辨析公民社會迷思
2.什麼是人民社會
四、如何激活人民社會
1.組織起來,人人參與
2.保護人民結社的主體性
3.到群眾中去,激活人民團體
4.創造性發揮**保護社會的功能
捲五 騎在資本頭上的社會主義
一、資本獲得瞭*高優先性
二、21世紀中國*大的危機
1.中國的浮士德時刻
2.馬剋思批判在21世紀
3.危樓還望,嘆此意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共益性”市場經濟
1.頂層規劃
2.公有資本
3.平颱型地方政府
4.民生**
四、社會主義中**階段:駕馭資本的社會主義
1.“資本社會化”
2.勞動者“主體性”的解放
3.非物質性勞動的興起
五、進於大同
跋
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個體命運與宏大敘事之間關係的捕捉。在許多關於國傢發展的論述中,人常常被簡化為一個抽象的概念,被納入到宏大的統計數據之中。但在這本書裏,我讀到瞭鮮活的個體故事。作者通過引用大量的口述史料和私人信件,將那些冰冷的曆史事件與普通人在其中的掙紮、希望和幻滅緊密地聯係起來。例如,書中對某次社會改革初期,基層工作人員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自我懷疑的描述,就極其生動。這種“去宏大化”的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溫度和可讀性。它提醒我們,任何偉大的變革都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由無數個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人們,用他們的汗水和抉擇共同鑄就的。這使得原本略顯嚴肅的主題,變得更加親切和可感。
評分從排版和裝幀來看,這本書的製作水準非常高,體現瞭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書中的圖錶和插圖選擇得非常恰當,它們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作為輔助理解復雜概念的關鍵元素齣現。比如,有一張關於某段時期內區域經濟增長的對比圖,作者沒有用復雜的麯綫,而是用瞭一種非常直觀的色彩和麵積對比來呈現,使得原本需要花費大量文字解釋的經濟現象,一目瞭然。此外,頁邊距的處理、字體的選用,都透露齣一種精心打磨的匠人精神。在如今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能讀到一本如此注重實體閱讀體驗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莊重的儀式,讓人願意沉下心來,認真對待每一個字句。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種略帶復古的紅底配上金色的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初捧在手,紙張的質感就讓人感到沉甸甸的,這似乎在暗示著內容的厚重與嚴謹。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理論著作,充滿瞭各種專業術語和宏大的敘事,讀起來可能會有些吃力。然而,當我真正翻開第一頁,那種擔憂便煙消雲散瞭。作者的文筆如同涓涓細流,起初緩慢但逐漸匯聚成勢。他並沒有急於拋齣結論,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鋪陳曆史的背景,描繪瞭特定曆史時期下中國社會錯綜復雜的脈絡。這種細膩的筆觸,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真切地感受到瞭一種從迷茫到堅定的轉變過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關鍵轉摺點時的那種剋製與精準,沒有過度的煽情,卻自有令人動容的力量。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曆史畫捲,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推敲。
評分讀完近三分之一後,我開始對書中對於“道路選擇”的論述産生瞭極大的興趣。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曆史迴顧,更像是對一係列哲學命題的深入探討。作者沒有將任何一個曆史抉擇描繪成必然的結果,而是著重展現瞭當時決策者們所麵臨的巨大張力和多重可能性。這使得整個閱讀體驗充滿瞭思辨的樂趣。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停下來,思考書中引述的那些觀點,然後結閤自己對當代社會的一些觀察進行印證。書中的論證結構非常嚴謹,像一個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無論是經濟理論的引入,還是對特定群體心理的分析——都咬閤得恰到好處。這種邏輯的嚴密性,讓我對書中提齣的某些論斷産生瞭強烈的信服感,也激發瞭我進一步去查閱相關原始文獻的衝動。這絕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它更像是一個思想的起點,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自我探索和知識拓展。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是多層次的:它在宏觀上提供瞭一個清晰而富有層次感的曆史框架,在微觀上則充滿瞭對人性與社會復雜性的深刻洞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話題時的平衡感和穿透力,他沒有簡單地進行褒貶,而是努力去理解特定曆史條件下的閤理性與局限性。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曆史和思想的深度對話。它不僅解答瞭我過去的一些疑惑,更重要的是,它在我心中種下瞭更多需要去探索和思考的問題的種子。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某一特定曆史發展脈絡,並希望在理論與實踐層麵獲得更全麵理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極具價值的案頭必備之作。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尚未閱讀,暫無評價,閱後補評
評分尚未閱讀,暫無評價,閱後補評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