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书系:与周氏兄弟相遇

人文书系:与周氏兄弟相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理群 著
图书标签: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人物传记
  • 家族史
  • 周氏兄弟
  • 近代史
  • 文化
  • 思想
  • 传记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7387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85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复旦悦读精品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字数:11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与周氏兄弟相遇》收录《“多疑”、“尖刻”中的现代智慧:鲁迅思维方法论》、《周作人的民俗学研究与国民性考察》、《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鲁迅和北京、上海的故事》和《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化》五篇论文。
作者钱理群着重分析为何有人认为鲁迅多疑尖刻,并从多个角度为鲁迅辩护: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中,这正是一种智慧的思维方法他还通过解读周氏兄弟的著作,分析了他们迥异的思想与风格,从中亦可看出两兄弟为何会在价值取向,人生道路上做出不同的选择。

作者简介

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其著作和文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青年朋友中都有很大的影响。1939年1月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后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后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2年退休后继续与青年朋友以各种方式交流对话,为成长中的学子们拓展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 [主要著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1987);《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1988);《心灵的探寻》(1988);《周作人传》(1990);《周作人论》(1991);《丰富的痛苦》(1993);《人之患》(1993);《压在心上的坟》(1994);《大小舞台之间》(1994);《名著重读》(1996);《1948:天地玄黄》(1997);《学魂重铸》(1999);《六十劫语》(1999);《中学语文教育门外谈》(2003);《钱理群讲学录》(2007);《我的精神自传》(2007)。

目录

小序
“多疑”、“尖刻”中的现代智慧——鲁迅思维方法论
周作人的民俗学研究与国民性的考察
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鲁迅和北京、上海的故事
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化
作者简介
著述年表

前言/序言


《星辰彼岸的低语: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漫游指南》 导言:时代的碎片与思想的灯塔 二十世纪,人类文明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剧变。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如同熔炉般重塑了人们对世界、自我乃至真理的认知。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纪:理性被推向极致,却也导致了非理性的恐怖蔓延;科学创造了奇迹,却也带来了毁灭的阴影。 《星辰彼岸的低语: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漫游指南》并非一部枯燥的哲学史梳理,而是一次深入二十世纪西方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精神漫游。本书聚焦于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力挽狂澜,试图为人类境况寻找意义的伟大心灵。我们不预设任何单一的宏大叙事,而是如同考古学家般,小心翼翼地发掘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思维模式的“思想碎片”,探究它们如何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二十世纪思想图景的复杂肌理。 本书的结构,模仿了一次跨越大陆与学科的思想旅行。我们将从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开始,进入到语言、主体性与存在的哲学深渊,随后转向政治哲学的危机与重建,最终抵达美学与文化批评的前沿阵地。 ---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黄昏与科学的祛魅 (The Twilight of Modernity and the Disenchantment of Science) 二十世纪的开端,是十九世纪末“旧世界”瓦解的余音。理性至上主义受到多方挑战,科学的绝对权威开始动摇。 一、尼采的遗产与虚无主义的阴影: 我们将首先重访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对基督教道德和形而上学传统的“重估一切价值”的挑战。尼采所预言的“上帝之死”,并非一个宗教宣告,而是一个文化诊断——西方文明赖以生存的形而上学基础已经崩塌。这种虚无主义的阴影,如何笼罩了整个世纪?我们考察了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对“存在”的追问如何被置于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统治的现代性背景下。海德格尔对“座架”(Gestell)的批判,揭示了科学技术如何将世界简化为可供支配的资源,从而使人失去了对“存在”本身的敬畏。 二、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与语言的边界: 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试图通过严格的逻辑分析和经验可证实性原则,来净化哲学语言,将玄学彻底驱逐出知识领域。然而,罗素(Bertrand Russell)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早期的工作,虽然旨在建立精确的知识范式,却也无意中暴露了语言本身的局限性。我们深入分析了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不可言说之物”的张力,以及他晚期转向日常语言游戏的思想转变,这预示着哲学中心将从逻辑的纯粹性转向社会实践。 三、科学哲学的反思:波普尔与库恩的对话: 科学不再是无错的真理机器。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的“可证伪性”标准,挑战了经验论的归纳法基础。紧随其后,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转换”概念,彻底颠覆了科学进步的线性观念。科学史被证明是充满断裂、社会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复杂过程。本书详细探讨了这些思想如何共同削弱了人们对客观、单一真理的信仰。 --- 第二部分:主体的破碎与存在的追问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the Inquiry into Being) 如果说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世界的客观描述,那么哲学则必须回答“我们是谁”的问题。二十世纪,笛卡尔式的统一、自主的主体概念遭到了最严峻的拷问。 一、现象学的“回归事物本身”:胡塞尔的雄心与局限: 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试图通过“悬置”世界观的预设,实现对意识经验的纯粹描述,重建哲学的基础。我们细致考察了“意向性”概念的精妙之处,以及他建立一种严格的先验科学的宏大目标。然而,这种对纯粹意识的追求,在面对世界的历史性与“在世存在”时,显露了其内在的张力。 二、海德格尔的“此在”与时间的本质: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将关注点从意识转向“此在”(Dasein)在世界中的具体存在状态。本书着重分析了《存在与时间》中关于“向死而生”、“焦虑”和“本真性”的论述。此在不是一个孤立的认识主体,而是一个被抛入时间性之中的、与他人共在的实体。我们探讨了海德格尔如何将时间性视为存在的根本结构,并以此挑战了西方哲学数千年来的时空观。 三、存在主义的世俗化:萨特与加缪的自由宣言: 随着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思想的传播,主体的问题被推向了更具实践性、更贴近大众生活的层面。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提出“存在先于本质”,宣告了人类的绝对自由与随之而来的责任。我们分析了萨特对“他人之凝视”的恐惧,以及“为自己选择即是为全人类选择”的伦理重负。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则以“荒谬”为核心概念,探讨了人类对意义的永恒渴望与宇宙的冷漠沉默之间的冲突,提出了反抗荒谬的生活态度。 四、结构主义的转向:语言与无意识的权力: 在现象学强调个人主体经验的同时,另一种强大的思潮正在兴起——结构主义。以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语言学为基础,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将其应用于人类学研究,表明文化现象背后存在着深层的、非个人的结构系统。更具颠覆性的是,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将结构主义引入精神分析,认为“无意识结构如同语言”,主体本身就是被语言系统所建构和异化的产物。这标志着“主体中心”在二十世纪思想中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崩塌。 --- 第三部分:政治与社会秩序的辩证法 (Dialectics of Politics and Social Order) 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经验,使人们对自由主义的承诺和极权主义的兴起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再思考启蒙: 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启蒙理性在追求对自然的绝对控制的过程中,最终导向了新的神话和对人的统治。他们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揭示了大众文化如何成为维护现有社会秩序、麻痹反抗精神的工具。我们详细分析了他们如何看待技术统治与文化同质化对批判性思维的扼杀。 二、后结构主义的权力解构:福柯的知识权力观: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将焦点从经济基础转移到知识、话语与权力运作的微观层面。通过对疯癫史、监狱体系和性史的考察,福柯展示了权力并非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压制,而是一种弥散在社会肌理中的、生产性的力量。他提出的“规训-惩罚”机制,揭示了现代社会如何通过精密的观察和规范,来塑造顺从的身体。 三、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重构公共领域: 面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悲观主义,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试图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他通过“交往行为理论”,试图重新定位理性,将其从工具理性转向沟通理性。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健康状态的持续关切,体现了他对民主社会中批判性对话可能性的信念,尽管他也承认当代社会面临着“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危险。 --- 结语:思想的未竟之路 二十世纪的思想是一场浩瀚的、充满悖论的探索。它解构了我们对确定性的所有依赖,暴露了宏大叙事的虚妄,揭示了语言、权力与主体之间纠缠不清的复杂关系。它没有提供一个终极的答案,但它教导我们如何在碎片化的世界中保持警惕、如何面对存在的荒谬性、以及如何在被异化的现实中,为“意义”和“真实”的微小可能性而努力。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进入这个思想的迷宫,去理解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在“星辰彼岸的低语”中,为人类文明的未来留下深刻的思考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想象。它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共同奏响了一曲壮丽的人生赞歌。作者对周氏兄弟的描绘,不再是冰冷的传记,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鲜活的生命力,看到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奋斗的身影。他们的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在黑暗的夜空中闪耀,指引着后来者前进的方向。我尤其被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所打动。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他们敢于发声,敢于质疑,用自己的笔尖书写着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作者的叙述方式也极具特色,她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让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常常会因为某个情节而屏息,因为某句话而陷入沉思。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思想是跨越时空的,它能够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人文书系:与周氏兄弟相遇》,我本以为会是一次寻常的阅读体验,如同在书海中随意漂流,偶尔触碰到几处有趣的浪花。然而,随着文字的深入,我渐渐意识到,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相遇,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充满智慧的灵魂碰撞。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周氏兄弟的人生轨迹、思想火花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娓娓道来。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与他们一同呼吸,一同思考。他们的文字,时而激昂如战鼓,时而沉静如古井,总能精准地触碰到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无论是对人物神态的描绘,还是对时代氛围的渲染,都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感。我能感受到周氏兄弟身上那种燃烧的激情,那种对真理不懈的追求,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豁达。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两个人的故事,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思想、关于人性的深刻探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习以为常的观念,也激发了我对自身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迷茫的内心,指引我走向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评分

每次翻开《人文书系:与周氏兄弟相遇》,都像与老友重逢,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将冰冷的历史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仿佛能听到周氏兄弟在书斋中低语,感受到他们笔尖划过纸张时留下的温度。他们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也充满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看到了他们面对误解和挑战时的无奈,也看到了他们为了理想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不是那种简单的英雄主义叙事,而是更加侧重于展现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并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喜欢作者的叙事角度,她没有刻意神化他们,而是用一种更加贴近的方式,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也看到了他们的不完美。正是这份真实,才使得他们的故事如此动人,如此具有感染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并非遥不可及,它可能就隐藏在每一个坚持自我、追求真理的普通人身上。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心潮澎湃的书。作者以一种极为生动且充满情感的方式,将周氏兄弟的故事呈现在我面前。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他们的生命历程,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呐喊,也体会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他们的人生,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困境,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我尤其被他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即使身处逆境,他们也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作者的叙述,细腻入微,她捕捉到了许多常人难以察觉的细节,并将这些细节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读这本书,我不仅是在了解两个人,更是在感受一个时代,感受一种精神。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外在的权势,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坚定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最深刻、最有价值的作品之一。

评分

这本书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充满思想碰撞与智慧火花的时代。作者以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了周氏兄弟的生命图景。我惊叹于他们跨越时代的思想深度,以及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们的文字,不只是对现实的描摹,更是对未来方向的探索和指引。我尤其被他们身上那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所吸引,在众声喧哗中,他们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用自己的智慧去辨别真伪,去追求真理。作者的写作风格,沉稳而富有力量,她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直击人心。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被某一段话所深深触动,久久不能释怀。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与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启迪了我对人生和社会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有三篇很好,一篇一般

评分

电影的故事中也谈到电影的制作费用、企业组织及其营销策略。虽然商业因素对电影的制作非常重要,但电影的故事探讨的重点,主要还是放在对电影媒介本身的介绍上,其他种种反而是次要的。读者在书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陌生的作品,其中有些电影过去可能无缘目睹,或许以后也不会去观赏。我将主要重心放在介绍一些最深得我心、最具原创性的电影上,不管这些电影是什么时代、什么地方制作的。当然,书中也会论及一些商业性的主流电影,但对电影被市场扭曲的过程则避而不谈。无声电影

评分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

评分

hao!~~~~~~~~~hao!~~~~~~~~~

评分

电影在19世纪末叶面世,当时的世界与现在非常不同美国的势力正持续向西扩张土耳其帝国和奥匈帝国犹未败亡欧洲帝国控制了整个地球34的土地,印度是英国在东方最重要的殖民地,以色列还未建国,伊拉克也未独立,至于俄国的苏维埃政权则是在30年之后才建立的。

评分

他是鲁迅和周作人的研究专家,我买了许多他的书,深受启发

评分

萌芽时期的电影

评分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评分

这书以前山东画报出过,这次新版收入囊中,也算了了一桩心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