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棚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第3版)

塑料棚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国仁 编
图书标签:
  • 温室蔬菜
  • 病虫害防治
  • 塑料棚
  • 农业技术
  • 园艺
  • 病虫害识别
  • 防治措施
  • 蔬菜种植
  • 农业生产
  • 第三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57068
版次:3
商品编码:10331862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0
字数:1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塑料棚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第3版)》内容详实,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强,适于广大菜农、蔬菜生产技术人员和蔬菜管理部门人员阅读,也可供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为了适应设施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对病虫防治的新要求,对原版内容作了全面的修改与补充。内容包括:棚室蔬菜病虫害防治原则、苗床和瓜类蔬菜病害、茄果类蔬菜病害、豆类蔬菜病害、叶用蔬菜病害、主要蔬菜虫害、蔬菜生产上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蔬菜常用农药通用名称、毒性、主要商品名称及防治对象。共介绍了病害92种、虫害22种。内容详实,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强,适于广大菜农、蔬菜生产技术人员和蔬菜管理部门人员阅读,也可供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一、棚室蔬菜病虫害防治原则
1、发展棚室蔬菜生产的意义和作用
2、棚室主要类型及其生态环境
3、棚室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4、棚室蔬菜病虫害防治策略

二、苗床和瓜类蔬菜病害
1、苗床侵染性病害
2、苗床生理病害
3、黄瓜枯萎病
4、黄瓜霜霉病
5、黄瓜疫病
6、黄瓜灰霉病
7、黄瓜菌核病
8、黄瓜炭疽病
9、黄瓜蔓枯病
10、黄瓜白粉病
11、黄瓜黑星病
12、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13、黄瓜细菌性缘枯病
14、黄瓜根结线虫病
15、黄瓜低温冷害和冻害
16、黄瓜畸形瓜
17、黄瓜花打顶
18、黄瓜化瓜
19、西葫芦病毒病
20、西葫芦灰霉病
21、西葫芦白粉病
22、苦瓜病害
23、西瓜和甜瓜果实腐斑病
24、甜瓜细菌性斑点病

三、茄果类蔬菜病害
1、番茄灰霉病
2、番茄菌核病
3、番茄早疫病
4、番茄晚疫病
5、番茄叶霉病
6、番茄白粉病
7、番茄枯萎病
8、番茄青枯病
9、番茄溃疡病
10、番茄病毒病
11、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12、番茄根结线虫病
13、番茄筋腐病
14、番茄畸形果
15、番茄脐腐病
16、番茄空洞果
17、番茄裂果病
18、甜(辣)椒病毒病
19、甜(辣)椒疫病
20、甜(辣)椒根腐型疫病
21、甜(辣)椒根腐病
22、辣(甜)椒炭疽病
23、甜(辣)椒疮痂病
24、甜(辣)椒白粉病
25、甜(辣)椒其他重要病害
26、茄子黄痿
27、茄子绵疫病
28、茄子褐纹病
29、茄子青枯病
30、茄子其他重要病害

四、豆类蔬菜病害
1、菜豆灰霉病
2、菜豆菌核病
3、菜豆炭疽病
4、菜豆锈病
5、菜豆枯萎病
6、菜豆根腐病
7、菜豆细菌性疫病
8、菜豆花叶病
9、豇豆病毒病
10、豇豆煤霉病
11、豇豆枯萎病
12、豇豆其他主要病害
13、嫩荚豌豆白粉病
14、嫩荚豌豆褐斑病
15、嫩荚豌豆根腐病

五、叶用蔬菜病害
1、芹菜斑枯病
2、芹菜早疫病
3、芹菜菌核病
4、芹菜灰霉病
5、芹菜黑腐病
6、芹菜软腐病
7、芹菜病毒病
8、芹菜根结线虫病
9、莴苣灰霉病
10、莴苣菌核病
11、莴苣霜霉病
12、叶用莴苣褐腐病
13、叶用莴苣软腐病
14、叶用莴苣病毒病
15、白菜病毒病
16、白菜黑斑病
17、白菜霜霉病
18、白菜黑腐病
19、白菜软腐病
20、菠菜霜霉病
21、韭菜灰霉病
22、韭菜疫病

六、主要蔬菜虫害
1、温室白粉虱
2、B型烟粉虱
3、朱砂叶螨
4、侧多食跗线螨
5、美洲斑潜蝇
6、南美斑潜蝇
7、豌豆彩潜蝇
8、棕榈蓟马
9、西花蓟马
10、瓜蚜
11、桃蚜
12、瓜绢野螟
13、豆野螟
14、棉铃虫
15、烟青虫
16、小菜蛾
17、甜菜夜蛾
18、斜纹夜蛾
19、黄曲条跳甲
20、黄守瓜
21、韭蛆
22、蜗牛和野蛞蝓
附录1 蔬菜生产上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
附录2 蔬菜常用农药目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一、棚室蔬菜病虫害防治原则
(一)发展棚室蔬菜生产的意义和作用
棚室蔬菜是指在不适宜露地蔬菜生长的季节或地区,利用塑料大、中、小棚和温室,人为地创造适宜蔬菜生长的环境,不受或减少自然气候等环境的影响,根据人们的需要,有计划地生产优质、高产、稳产的蔬菜产品。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市场对优质时鲜蔬菜的需求日益增加。与此同时,1984年蔬菜产销政策放开搞活,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出现的新一轮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塑料棚和温室蔬菜产业高速发展。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81~1982年度全国棚室蔬菜栽培面积为7 200公顷,总产量20多万吨,年人均占有量约0.2千克;1999~2000年度棚室蔬菜栽培面积达179.04万公顷,总产量为8 700多万吨,年人均占有量60千克,比1981~1982年度分别增长240多倍、400余倍和310倍。此外,还有遮阳网和防虫网栽培面积7万公顷,蔬菜地膜覆盖栽培面积240多万公顷。进入21世纪,我国棚室蔬菜产业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近年的栽培面积已达到320万公顷,比1999~2000年度增长44.1%,占世界设施蔬菜总面积的80%以上,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保障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前言/序言


绿色种植的基石:现代蔬菜栽培的精细化管理艺术 在追求健康饮食与可持续农业的时代浪潮中,蔬菜的品质、产量和安全生产成为了焦点。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生产者则面临着如何在高效率、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蔬菜生产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本书旨在深入探讨现代蔬菜栽培在温室环境下的精细化管理策略,聚焦于一系列关键技术,以期为广大菜农、农技推广人员以及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操作指南。 第一章 设施蔬菜的绿色生产理念 本章将首先阐述绿色蔬菜生产的核心理念。我们将追溯绿色蔬菜生产的发展历程,剖析其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深远意义。重点将放在“绿色”二字的内涵上,探讨如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确保蔬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我们将引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生产”等概念,并分析它们在实际蔬菜生产中的应用模式。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温室设施蔬菜绿色生产的优势与挑战。温室环境为蔬菜生长提供了可控的条件,能够有效抵御外界不利因素,从而实现周年化生产和提高产量。然而,封闭的温室环境也容易导致病虫害的积累和环境因子(如湿度、温度、光照)的失衡,对绿色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章将详细分析温室蔬菜生产在绿色理念指导下的技术路径,例如如何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替代化学农药,如何优化水肥管理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绿色蔬菜生产的标准化和认证体系。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绿色蔬菜生产的标准要求,以及相关的认证流程,对于生产者对接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至关重要。本章将为读者建立起绿色蔬菜生产的宏观认知框架,为后续具体技术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章 温室环境调控与营养管理 温室环境是影响蔬菜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本章将聚焦于温室环境的精细化调控技术,为蔬菜创造最佳的生长条件。我们将详细解析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子对不同蔬菜品种的生理反应。 在温度调控方面,我们将介绍不同蔬菜对适宜温度范围的需求,以及如何在不同生育期进行精准调控。这包括温室的保温、通风、升温、降温等技术,以及智能传感器在监测和控制温度方面的应用。我们还将讨论如何利用热幕、地热等新型节能技术,降低温室运行成本。 湿度管理同样至关重要。过高的湿度容易诱发病害,而过低的湿度则可能影响植株生长和授粉。本章将介绍有效的通风换气、喷雾降温、遮阳网覆盖等湿度调控措施,并探讨如何利用湿度计进行实时监测。 光照是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我们将分析不同蔬菜对光照强度、光谱和光照时长的需求。介绍温室采光材料的选择与维护,以及在光照不足时,如何利用补光灯等设施进行补充。同时,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调整株型、叶幕密度等方式,优化植株内部的光照利用效率。 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浓度对产量有着直接影响。本章将介绍温室内的二氧化碳循环机制,以及如何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施用二氧化碳气肥等方式,提升光合速率。 营养管理是保障蔬菜健康生长和提高品质的核心。本章将深入探讨各种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状及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我们将重点介绍精准施肥技术,包括如何根据土壤肥力、作物种类、生长时期等因素,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 水肥一体化技术将是本章的重点。我们将详细讲解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水肥输送系统,将营养液精确输送到作物根系。这不仅能够提高水肥利用率,还能有效避免养分淋失和土壤盐碱化。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基质栽培、无土栽培等新型种植模式下的营养管理要点。对于不同类型的营养液配方、pH值和EC值的调控,以及微量元素的补充,都将进行详细的阐述。通过对温室环境和营养管理的精细化掌控,为实现蔬菜的优质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章 促进植株生长与开花坐果的调控技术 优良的植株生长是实现高产优质的前提,而良好的开花坐果则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本章将聚焦于一系列能够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并有效提高开花坐果率的调控技术。 我们将从激素调控入手,详细介绍植物内源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的生理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外源激素的应用,调节植株的生长发育进程。例如,如何使用赤霉素打破休眠、促进伸长生长;如何使用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器官发育;如何利用脱落酸控制徒长。我们将强调激素使用的浓度、时期和方法,避免不当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也将是本章的重点。我们将区分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介绍常见的生长调节剂种类,如矮壮素、缩节胺、多效唑等,以及它们在抑制徒长、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逆性方面的应用。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生长调节剂的适用对象、剂量、使用时间和使用方法,并强调其在绿色生产中的安全使用原则。 除了激素调控,物理调控手段同样不可忽视。本章将介绍通过修剪、打顶、摘心等措施,优化植株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平衡。例如,合理修剪可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害发生,集中营养供给果实;打顶摘心则能促进侧枝生长,增加叶面积,为开花坐果积累更多养分。 开花坐果是蔬菜产量形成的关键环节。我们将详细解析影响开花坐果的多种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授粉昆虫、营养供应等。针对不同的蔬菜品种,我们将介绍相应的坐果调控技术。例如,对于依赖昆虫授粉的蔬菜,我们将探讨如何保护和引入有益昆虫,以及如何通过人工授粉提高坐果率。 本章还将介绍植物生理胁迫在提高坐果率方面的应用。例如,适度的干旱胁迫有时能够促进花芽分化和开花。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利用适度的胁迫来激活植物的内在生长潜力。 最后,我们将强调营养管理与生长调控的协同作用。合理的营养供应能够为植株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而科学的生长调控则能够使植株将吸收的营养更有效地转化为产量。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够显著提升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第四章 杂草、病害与害虫的绿色防控策略 绿色生产的核心在于减少或避免化学农药的使用,因此,本章将重点介绍杂草、病害和害虫的绿色防控策略,为读者提供一套安全、高效、环保的综合防治方案。 杂草防控: 我们将从源头控制开始,强调清洁田园、选用无杂草种子的重要性。在温室栽培中,机械防除(如人工拔除、除草带)、覆盖物防除(如地膜覆盖、稻草覆盖)是常用的物理防除手段。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覆盖材料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覆盖方式。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生物防治在杂草控制中的应用,例如利用某些微生物或天敌来抑制杂草生长。化学防除的介绍将仅限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生物降解性好的除草剂,并且会强调其在绿色生产中的慎用原则和正确使用方法。 病害绿色防控: 病害的绿色防控将围绕“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展开。我们将深入剖析常见蔬菜病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和诱发因素。 1. 农业防治: 这包括轮作、选用抗病品种、调整播种期、科学施肥、加强通风等。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措施如何从根本上削弱病害发生的基础。 2. 物理防治: 介绍消毒(如土壤消毒、工具消毒)、诱捕器、防虫网等物理措施,有效阻隔病原菌的传播。 3. 生物防治: 这是绿色防控的重头戏。我们将详细介绍有益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酵母菌)的种类、作用机制及其在防治真菌性、细菌性病害方面的应用。还将探讨植物源杀菌剂(如印楝素、鱼藤酮等)的提取和使用。 4. 化学防治(绿色农药): 对于一些难以控制的病害,我们将介绍符合绿色生产标准的农药,如生物农药( Bt 农药、多杀菌素等)、矿物源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以及一些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重点在于科学合理地选择、使用和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并将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影响降至最低。 害虫绿色防控: 害虫的绿色防控同样强调综合治理。 1. 农业防治: 同样包括轮作、选用抗虫品种、合理密植、清洁田园等。 2. 物理防治: 介绍使用色板诱捕、灯光诱杀、防虫网、粘虫板等物理防治手段。 3. 生物防治: 这是害虫绿色防控的核心。我们将详细介绍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寄生蜂)的种类、繁殖和释放技术。还将介绍 Bt 农药(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杀虫剂的应用。 4. 化学防治(绿色农药): 介绍一些生物源杀虫剂(如印楝素、鱼藤酮、烟碱类杀虫剂)以及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合成杀虫剂。我们将强调精准施药、对症下药,并讲解如何科学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病虫害的监测技术,包括如何利用田间调查、气象数据、病虫害预测模型等手段,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为制定精准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我们将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病虫害发生初期进行干预,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章 智慧温室与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温室已成为现代蔬菜栽培的重要方向。本章将探讨智慧温室的核心技术及其在蔬菜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蔬菜栽培的发展趋势。 智慧温室的核心技术: 我们将介绍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在智慧温室中的应用。 1. 传感器网络: 详细介绍各种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CO2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pH/EC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的功能和部署方式,它们能够实时采集温室内的环境数据和作物生长数据。 2. 数据采集与传输: 介绍如何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传输到云平台进行存储和分析。 3. 智能决策系统: 基于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构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例如,通过分析作物生长数据和环境数据,系统能够自动判断作物何时需要灌溉、施肥、通风,甚至预测病虫害的发生。 4. 自动化控制系统: 将智能决策系统的指令转化为实际操作,实现温室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如自动开关遮阳网、调节风机、控制灌溉阀门等。 5. 精准农业装备: 介绍无人机、机器人等在播种、施肥、打药、采摘等环节的应用,提高作业效率和精度。 智慧温室在蔬菜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 我们将结合前几章的内容,阐述智慧温室如何将环境调控、营养管理、生长调控以及绿色防控等技术进行集成和优化。例如,通过智能监测和数据分析,实现“按需灌溉”,精确供给作物所需水分;通过分析作物图像,提前发现病虫害迹象,并进行精准点喷防治;通过优化环境参数,创造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最大化产量和品质。 未来发展趋势: 本章将展望蔬菜栽培的未来发展方向。 1. 生物技术与育种: 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在培育高产、抗病、优质蔬菜品种中的应用。 2. AI驱动的预测与决策: 进一步提升AI在病虫害预测、产量预测、最佳采收期预测等方面的能力。 3. 模块化与垂直化农业: 城市农业、垂直农场等新型种植模式的发展,以及其在解决城市食品供应、减少运输成本方面的潜力。 4. 可持续性与循环经济: 进一步关注温室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能源的清洁化和可再生化。 5. 人机协作: 智慧温室的发展并非要取代人工,而是要实现人机协同,让人类更专注于管理和创新。 通过对智慧温室技术的介绍和未来趋势的探讨,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站在更高、更前沿的视角,理解和拥抱现代蔬菜栽培的科技变革,共同推动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蔬菜产业发展。 本书涵盖的这些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现代蔬菜栽培指导,帮助他们应对生产中的挑战,实现优质高产,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更安全的蔬菜产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独树一帜,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注入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生活气息。作者似乎深谙一线菜农的语言习惯,用词精准、直白,避免了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次接触温室蔬菜栽培的新手,也能迅速理解核心要点。每当遇到关键的病虫害描述时,总能感觉到作者那种“我比你更了解问题所在”的自信和亲切感,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正在耳提面命。他不仅仅在陈述事实,更是在传授“手艺”,那种化繁为简、直击痛点的叙事方式,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这种叙事技巧让阅读过程充满乐趣,而不是一场艰涩的知识灌输,真正做到了将高深的专业知识“翻译”成了人人都能理解的“大白话”。

评分

作为一本专业书籍,其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往往是检验其价值的试金石。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极其出色,它没有停留在陈旧的化学农药对抗上,而是大量篇幅着墨于生物防治、物理阻隔以及环境优化等生态学方法。对于新型的、日益难缠的抗药性病害,书中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既具有科学依据,又非常贴近现代农业推广的趋势。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几丁聚糖等新型生物刺激素应用的章节,描述得非常详尽,甚至给出了不同浓度下的田间试验参考数据,这对于指导实际操作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它显然不是一本闭门造车之作,而是紧密结合了最新的科研进展和市场需求,确保读者获得的是“此时此刻”最有效、最环保的防治技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色彩搭配既醒目又不失专业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将现代农业科技与自然元素巧妙融合的视觉处理,给人一种既前沿又贴近土地的感觉。翻开内页,排版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舒适,阅读起来毫不费力。更不用说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图表了,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理解复杂概念的得力助手。清晰的标注和高质量的印刷,让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这类专业书籍的读者也能轻松上手。作者在图文结合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效率。整体装帧的质感也非常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值得信赖的工具书。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份对农业知识的尊重和匠心。

评分

我必须称赞这本书在结构组织上的匠心独运。它不像很多参考书那样堆砌知识点,而是采用了高度逻辑化的章节安排。从宏观的温室环境调控基础,到具体的病害分类诊断,再到细致的综合防治策略,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形成了一个完整而闭环的知识体系。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极大地优化了学习路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将“防治”简单地视为事后补救,而是贯穿了预防、监测和治理的全过程,体现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迅速定位到所需章节,查阅效率极高。这种清晰的脉络,让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极大地帮助构建起牢固的知识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附加值是其极具操作性的案例分析部分,这几乎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未曾见过的亮点。作者似乎特地为书中的每一种主要病虫害都设置了“实战演练”模块。这些案例不仅描述了病症的典型表现,还细致地还原了发现问题时的环境条件(比如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然后一步步推导出最有可能的病原体,最后给出多套备选的综合治理方案,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及成本效益。这种“推理过程”的展示,极大地培养了读者的诊断思维和决策能力,远超死记硬背技术要点的效果。它教会的不是“怎么做”,而是“为什么这么做”,这对于培养真正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农业技术人员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