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收到这本书时,我还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国学经典”这类书市面上很多,质量参差不齐。但打开这本书后,我的疑虑很快就被一种强烈的震撼所取代。这哪里是一本简单的词汇书?这分明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不仅对古代诗词歌赋有着极其深厚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以一种极其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化符号重新赋予生命。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几个看似寻常的词语的剖析,例如某个描绘离别之情的词,作者追溯其源头,牵扯出一段帝王将相的传奇故事,又或是某位文人墨客的悲欢离合。这种“以词带人,以词载史”的写法,让那些抽象的文字立刻有了血有肉,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读完一段,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书中引用的例子都经过精心挑选,既有代表性,又常常出人意料,总能在不经意间点亮我的思维,让我产生“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这不仅仅是学习词语,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度探索。
评分作为一个对古代文学略有兴趣的读者,我常常感到,许多经典的作品虽然意境深远,但其表述方式有时会显得过于凝练,让人难以一下子抓住其精髓。而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带领我深入那些常人难以企及的文化殿堂。它并没有把所有的“绝妙好词”都一一列举,而是选取了一些最具代表性、最具故事性的词语,然后通过层层剥茧的解析,展现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和细腻,他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但又不会显得堆砌,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对词语的阐释中。读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新的词语,更重要的是,我理解了这些词语的“由来”和“去向”,以及它们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演变。这种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充实和有成就感。这本书不愧是“国学经典”系列中的佼佼者,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我一直认为,国学经典不是冰冷的教科书,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保留了古籍的雅致,又融入了现代人的思考,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书中对于每一个“绝妙好词”的解析,都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解释,而是将其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中去审视。比如,某一个描述自然景色的词,作者可能会追溯到它最早出现的诗篇,分析诗人为何选择这个词,它在当时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又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词语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单一的层面,而是看到了其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和演变过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冷门但极具意境的词语的挖掘,它们仿佛是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被作者一一拾起,擦拭光亮,展现出耀眼的光芒。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他用他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揭示了中华文化中那些被遗忘的美丽角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古色古香的韵味,墨色的笔触勾勒出飘逸的山水,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温润而细腻,印刷清晰,字迹也十分考究,读来心情格外舒畅。内容方面,我本来对“绝妙好词”这个概念有些模糊,以为会是简单罗列一些优美的词句,但实际阅读后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将词句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乃至创作者的心境之中去解读,让那些冰冷的文字瞬间鲜活起来。例如,书中对某个词的解读,不仅分析了字面意思,还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可能蕴含的典故、诗人的情感寄托,甚至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映射。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每一段解读都像是在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而且,作者的文笔也十分了得,遣词造句精准而富有表现力,读起来不仅有知识的获得,更是一种美的享受。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它不仅让我认识了许多“绝妙好词”,更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我一直觉得,学习国学,最怕的就是教条式的灌输,容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而这本书,则完全避免了这个问题。它用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绝妙好词”的魅力展现在我面前。我喜欢作者的叙事风格,他不是在“讲课”,而是在“讲故事”,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或者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的心路历程。比如,书中对某个形容孤独的词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诗人晚年漂泊的身影,也让我联想到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些失落时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这种情感上的连接,是任何枯燥的文字都无法比拟的。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深厚,他能够用最恰当的语言,最精准的词语,来描绘那些抽象的情感和复杂的意境。读这本书,就像在品鉴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又像在聆听一曲曲悠扬的古琴,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它让我觉得,学习国学,原来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富有魅力。
评分卢祖皋
评分清代著述考(套装共5册)
评分人问有味是清欢 苏轼(一)
评分《绝妙好词》诉说了那些曾经的过往,那些已经老去的人和事,当他们用婉约的心绪写下十里春风,写下三分明月,写下一庭落花,写下半棹流云,写下两处幽梦,写下满纸凄清的时候,他们就因为这词曲的魅力而鲜活和生动、栩栩如生,像一场意外的相逢,穿越时光,触动心底,似曾相识汩汩流了一地。元、明两代传本稀少,康熙间柯熠、高士奇刊本出,始流行于世。清初于钱谦益家发现抄本,有明汲古阁抄本。乾隆初,查为仁、厉鹗二人各自为《绝妙好词》作笺,乾隆十三年,厉鹗赴京,路过天津,与查为仁见面,见查之笺,极为佩服,遂以己作付查,删复补遗,并为一书,题为《绝妙好词笺》刻印问世。今传本即为查、厉合笺本,收入《四库全书》中。又有《四库备要》本,内附《绝妙词造续抄》1卷,由钱塘姚氏作注,中华书局据此本校订排印。
评分定价: 22.00元1内容简介编辑诗庄词媚。词更温情婉约,是真的人心的拨弄思量,是留给后人一场华丽而隐秘的心事,也是一串从平平仄仄中走来的天籁之音。说她美,她美如玉人,光彩照人,平和静谧,是食了人间烟火的小家碧玉,永远不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可她又是古色古香、温婉典雅的代表,一回首,就是万种风情,绝代风华。于是黄卷孤窗,有着蛊惑人心的吸引力。
评分不是重逢不许悲 陆 游(一)
评分院落凄凉春欲暮 宋徽宗(一)
评分自从分去又经秋 辛弃疾(二)
评分¥44.20(7.9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