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先河,把中国的历史散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迁以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塑造了蔺相如、廉颇、荆轲、项羽、刘邦、韩信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的事迹数千年来仍广为传颂。本书是选本。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人。”沛公已去,间到军中,张良人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文]
刘邦出来后,项羽派都尉陈平来找刘邦。刘邦对樊哙说:“刚才我们出来,还没来得及告辞,该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不必顾及细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躲避细小的责备。如今对方就是菜刀和砧板,而我们就像鱼肉,还有什么可以去告辞的!”刘邦于是就仓皇离去。他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羽道歉。张良问:“大王您来的时候带了什么礼物吗?”刘邦说:“我带有白璧一双,准备献给项王;玉斗一对,准备献给亚父。刚才碰到他们心情不好,也就没有拿出来。还是您替我献上吧。”张良说:“好的。”此时,项羽的部队驻扎在鸿门一带,刘邦的部队驻扎在霸上,两者相距约四十里。刘邦抛下车马侍从,独自一人骑马脱身而去,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手持剑盾,跟在后面徒步奔走,沿着骊山山脚,顺着芷阳抄小路而行。刘邦临逃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距离不过二十里。您估算着我们差不多到了军营时,您再进去。”刘邦等一行逃离鸿门,抄小路回到军营,张良这才进去向项羽道歉:“沛公今天喝得有些高了,因此也无法跟您告辞了。临走时他特意留下白璧一双,让在下恭呈大王;还有玉斗一对,让我恭呈大将军。”项王问道:“沛公在什么地方?”张良答道:“沛公听说大王有责怪之意,他就独自脱身去了,估计现在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羽接过白璧,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摔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其砍得粉碎,他长叹道:“唉!你们这帮小子真不配一起谋划大事!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就是沛公啊。我们这班人就要成为他的俘虏了!”刘邦一到军营,立即诛杀了曹无伤。
……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阅读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和生活的。最近读了一本《宋词的韵味与情怀》,简直就是我寻觅已久的宝藏。它不像一般的文学史那样,只是枯燥地分析词牌、流派,而是带着我走进一个个词人的内心世界。读到“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时,你能真切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哀愁;读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又能体会到那份深沉的思念与祝愿。这本书的作者非常有才华,她能够将复杂的艺术理论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又保持了深刻的洞察力。她不仅仅解读词句的字面意思,更挖掘了字里行间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例如,书中对李清照的分析,就让我看到了一个在乱世中坚强生存的女性,她的词作中既有闺阁中的细腻情思,也有家国沦丧的沉痛悲歌。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精美,配以一些当时的画作,更增添了几分雅致。它不仅是一本读词的书,更是一本感受宋朝文人心灵的书,让我仿佛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传统手工艺情有独钟的人来说,一本能够深入介绍中国传统工艺的书是极其难得的。最近入手了一本《匠心独运:中国传统工艺探秘》,看完之后,我只能说,太震撼了!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精选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如木雕、陶瓷、刺绣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在介绍每一个工艺时,都花费了大量篇幅去讲述其背后的历史渊源、精湛技艺、以及与日常生活和文化的紧密联系。例如,在介绍木雕时,书中不仅仅展示了精美的作品,更详细地讲解了木材的选择、工具的使用、雕刻手法的高低起伏,甚至连木匠师傅的每一次落刀,都仿佛能从文字中感受到力量。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采访了许多健在的民间老艺人,记录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传承。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让我看到了“匠人精神”的真正内涵——专注、耐心、精益求精。这本书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每一张都堪称艺术品,将工艺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一次科普,更是一次对工匠精神的致敬。它让我更加珍惜这些即将消失的宝贵文化遗产。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的宏大叙事情有独钟。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名为《中国古代帝王史话》的书,被它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与那些沉闷的、纯粹罗列史实的著作不同,这本书更像是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那些帝王将相的悲欢离合、权力斗争、治国理念娓娓道来。读来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不乏引人入胜的趣味性。书中的人物刻画尤为生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他们性格中的矛盾与挣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例如,书中对某位秦朝君主的描写,就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也曾有过犹豫、痛苦和挣扎,而非仅仅是一个冷酷的统治者。此外,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也常常穿插一些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化背景的介绍,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丰满。阅读过程中,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考究,既有古韵,又不失现代读者的接受度,读起来十分顺畅,让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又希望过程不枯燥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填补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空白,也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古老的哲学思想充满好奇,但又苦于许多经典著作晦涩难懂。最近偶然间接触到了一本《道家智慧启蒙》,这绝对是我读过的最能让我“开窍”的一本书。它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贴近生活的比喻,将道家的核心思想,如“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知足常乐”等,阐释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醍醐灌顶,许多困扰已久的问题似乎都有了新的解答。书中的例子非常巧妙,例如用“水”来比喻道的包容与柔韧,用“空杯”来比喻心境的虚静与纳新。这些比喻都非常形象,一下子就能够抓住核心要义。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丝毫说教的意味,更像是一位长者在分享人生的感悟。读这本书,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放下不必要的执念,更加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对于想要了解道家思想,又不想被复杂的术语吓倒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极力推荐的入门读物。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豁达、洒脱的生活态度。
评分最近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和传播方式很好奇,偶然间看到一本《笔墨春秋: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与创作》,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它不像一般的文学史那样,只关注作品本身,而是将笔墨纸砚,甚至是文人的日常生活,都融入到了对文学创作的解读中。书中描绘了古代文人雅士的起居饮宴、诗酒唱和,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些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的。例如,书中对某位唐代诗人饮酒赋诗的场景描写,就非常生动,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唐朝的酒肆,与诗人一同感受“明月几时有”的思绪。作者的叙述非常细腻,能够捕捉到文人创作过程中那些微小的细节,并将它们放大,展现出作品诞生的完整过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古代的传播方式,如抄写、刊印等,以及这些方式对文学作品流传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它让我明白,文学的诞生不仅仅是文人的灵感闪现,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本书的语言非常优美,读起来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生活画卷,让我对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创作心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评分好用,实用,感觉满意,好
评分竟然是选本?怪我没看清。
评分好,不错,十分好用,太棒了
评分很好
评分有点遗憾,是选编。
评分看着挺好,等细看之后再说吧!
评分中州古籍的这套书还是不错的,值得购买
评分正版图书,物流给力。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