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圖說中國文化(第2輯)-科舉製度捲(全彩) | 齣版社: 吉林人民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0-1-1 |
| 作者: 劉景雲,楊林,孫建軍 編著 | 開本: 16開 | 印刷時間:2010-1-1 |
| 定價: 37.5 | 頁數: 207 | 版次印次:第1版第2次 |
| ISBN號: 9787206062537 | 紙張: 膠版紙 | 字數:140000 |
科舉製度是曆史的産物.它在封建社會不失為一項進步的社會製度。極大地影響瞭中外人纔選拔製度。被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在揚棄瞭世襲、察舉、徵闢和九品中正製之後。科舉製度為天下所有讀書人提供瞭公開、公平的晉身之道。學子以自身之力獲取功名,躋身國傢管理者之列。金榜題名成為讀書人的理想。而政府、傢族乃至整個社會又給予中舉者以很高榮譽.形成瞭一股激發全社會奮發嚮上的道德力量。
我國的科舉製度從宋元以後東漸西傳,越南、日本、韓國、朝鮮,在其國內都較長時間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製度。在西學東漸的浪潮中,科舉製是被西方學習的中國製度。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製度、我國現代的教育製度和乾部選拔製度都是中國科舉製度的繼承和發展。 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為您介紹那些關於科舉製度的故事!
前言
001.隋朝二帝始創分科舉士
002.曆史上位狀元孫伏伽
003.唐代科舉製度的確立
004.常科製舉選進士 及第登得進士門
005.“通榜”、“行捲”、“納省”考生競投奔忙
006.隋唐科舉流弊種種托請取士濫行
007.唐穆宗創立賓貢進士
008.麯江盛會 雁塔題名
009.唐太宗發展科舉廣納天下賢纔
010.白衣公卿一品衫
011.高宗、武後開殿試先河
012.武後重視文舉 創設武舉
013.座主、恩門與門生
014.唐代中央官學六學二館
015.唐代的貢舉考試
016.科舉失察銓貢失纔
017.唐代的科考官員知貢舉
018.“三十老明經 五十少進士”
019.鹿鳴、瓊林、聞喜宴褒掖文纔
020.金榜題名與洞房花燭
021.賄買夾帶以身試法
022.宋代考試取士規範化製度化
023.古代科舉考試的主要科目、程序和方法
024.三試麵聆帝皇殿天子門生天下同
025.狀元的由來
026.建科舉戶籍製革冒籍應舉弊端
027.實施封彌謄錄製度防止徇私舞弊
028.推行彆頭試、鎖院製以避嫌
029.大興武學 行三捨考試製
030.恩科恩榜皇恩浩蕩
031.宋代的武舉考試體係
032.範仲淹慶曆新政的貢舉改革
033.王安石改科舉 推行太學三捨法
034.科舉考試存廢利弊的高層論爭
035.武舉考試地位逐步提高
036.科舉考試中名額分配政策的演變
037.科舉及第顯榮耀 金殿傳臚唱名賜第
038.童試闖三關 功名得秀纔
039.秀纔、舉人、貢生、進士
040.“一國兩製”的遼朝考試製度
041.金設南北選 開女真進士科
042.幾起幾落的元朝科舉考試
043.右榜左榜 民族不同
044.八股文取士 錦綉前程
045.硃元璋三途並用確立科舉製度
046.洪武年發生的劉三吾科舉案
047.硃元璋設立監生差遣、曆事製度
048.北京貢院和江南貢院
049.保存至今早的殿試狀元捲
050.清朝的四級科舉考試製度
051.清代舉人任職的銓選方式
052.中國古代高教育機構國子監
053.科舉史上的後一次科舉考試
054.後一榜進士的禮遇及命運
055.曆經韆年的科舉成就
056.戊戌變法廢除八股文實行“新政”廢除科舉
“通榜”,唐代科舉的一種習尚。即主考官通過采訪舉子在社會上的纔德聲望,製成“榜貼”(名單),有時主考官委派專人進行這種采訪,叫做“通榜貼”,簡稱通榜,供主考官錄取時參考。在采訪過程中,社會名流、文壇巨子、達官貴人的推薦延譽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在考試之前,主考官就已經根據“榜貼”內定瞭及第者、列甲科(上等)者,乃至狀元的人選。例如《唐摭言》捲六《公薦》載:崔郾知貢舉,太學博士吳武陵嚮他推薦杜牧,極力稱贊其《阿房宮賦》之佳,建議取為狀元。崔郾答:狀元以下前四名皆“已有人”。吳武陵說:“不得已,即第五人。”於是杜牧乃得名列第五。有人嚮崔郾提齣異議說杜牧品行不端,崔郾說:“已話吳君矣。牧雖屠沽,不能易也。”姑且不論杜牧是否符閤錄取狀元的條件,這種做法卻說明瞭考試本身成瞭走過場,這無疑是給達官顯貴等權勢者的子弟大開瞭方便之門。 行捲也是唐代科舉習尚,應舉者在考試前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爭取名次,把自己平時所作詩文加以編輯,寫成捲軸,在考試前投送朝中名公巨卿、社會賢達,以求賞識,製造聲譽,嚮主考官推薦。此後形成風尚,即稱為“行捲”。往往投獻一次不夠,還要投二次、三次,稱為“溫捲”還有舉子直接嚮主管考試的尚書省禮部投捲,稱為“省捲”,又稱“公捲” ,供知貢舉官參考。唐李商隱《與陶進士書》:“文尚不愎作,況愎能學人行捲耶?”魯迅對此有過評述,他在《且介亭雜文二集·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文有怎樣的區彆?》中說:“唐以詩文取士,但也看社會上的名聲,所以士子入京應試,也須預先乾謁名公,呈獻詩文,冀其稱譽,這詩文叫做行捲。” 唐代,科舉中的禮部試不糊名,糊名製用於考中後在吏部的釋褐試。 因此,知貢舉等主試官員除詳閱試捲外,有權參考舉子平日的作品和纔譽決定取捨。通過行捲可以看齣舉子的史纔、詩筆、議論之高下,可以增加考宮錄取的準確性。對於那些公正無私、緻力求纔的主考官和公卿名流來說,“行捲”是全麵瞭解、考察人纔的較好辦法,因而對於舉子錄取與否,行捲事實上比單憑考場一紙試捲定乾坤確有積極意義。但行捲有緻命的消極一麵,它為請托、通關節、私薦、場外議定等提供瞭方便。所謂“貴者以勢托,富者以財托,故者以情托”,這種現象是屢見不鮮的。 行捲之風與進士科緊密聯係,因進士科考核詩文,以詩賦取士,看重文詞的優劣高下,兼采時望。高宗永隆二年(681)進士加試雜文成為製度以後,安史之亂以前,由於進士科錄取人數甚少,下第者眾,登第艱難,準備獨特的題材從事行捲,是應舉者的重要活動。為瞭獲得主考官的重視,唐代的舉子往往在考試前一年的鞦天,把自己得意的詩文加以編輯,寫成捲軸,帶到京師,呈送給當時在政治上和社會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嚮主考官推薦。 唐代的行捲之風非常盛行。據記載。王維20歲時赴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為瞭考中狀元,他拿著自己的行捲投在唐玄宗的弟弟岐王的門下。哪知另一個文人張九皋在他之前已投在太平公主的門下,太平公主比岐王的權勢大,她已經答應瞭張九皋的請求,把狀元的名位給他。於是岐王給王維齣瞭一個主意。在一次公主舉行的宴會上,岐王叫王維裝扮成伶人,在太平公主席前彈奏琵琶,公主聽瞭,贊嘆不已。又見王維年輕英俊、風流倜儻、風姿瀟灑,心中非常喜歡這個年輕人。岐王趁機把王維推薦給公主。 說:“此生非隻通音律,至於問學,無齣左右。”公主問王維:“子有所為文乎?”王維即獻上懷中的詩捲,公主覽誦未畢,就大驚道:“這些詩作都是我平素所喜愛的,以為是古人佳作,竟然都齣於你之手!”於是急忙命王維換衣,待以上賓之禮。岐王便說王維希望此次科舉考試能中狀元,請公主多加關照。公主不假思索就答應瞭,立即派人把主考官召至府上,告訴他必須以名錄取王維。王維果然中瞭名進士。P026-027
我必須說,《圖說科舉製度(全彩)》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超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重學術研究的著作,但實際閱讀下來,卻是一次充滿人文關懷和曆史溫度的體驗。書中並非簡單地羅列科舉的條文和流程,而是深入挖掘瞭製度背後的人情冷暖和時代變遷。我特彆留意瞭關於“槍手”和“作弊”的章節,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讓我看到瞭人性中復雜的一麵,也更加理解瞭曆朝曆代在打擊舞弊上的種種努力和無奈。書中對不同朝代科舉製度的演變也做瞭細緻的梳理,從隋唐的初創,到明清的鼎盛,再到晚清的衰落,每一個時期的側重點和改革措施都通過生動的圖例和簡潔的文字進行瞭闡釋。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八股文”的講解,原本以為隻是僵化的文體,但書中通過對不同時期八股文的範例分析,揭示瞭其背後的邏輯和對思維的塑造,雖然不盡推崇,但確實是那個時代獨有的産物。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平麵的,而是有瞭縱深和立體感,感受到瞭製度的生命力和它與個體命運的緊密相連。
評分《圖說科舉製度(全彩)》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故事性”。它沒有采用一本正經的學術論文格式,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鮮活的曆史場景,將科舉製度這龐大的體係呈現在我麵前。書中對於那些在科舉之路上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的描繪,比如那些屢試不第的落魄書生,和那些一朝高中、飛黃騰達的幸運兒,都讓我讀得津津有味。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放榜”場景的描繪,那萬韆考生聚集在貢院外,焦急地等待著自己的命運,那種緊張、期待、喜悅、失落交織的情緒,被刻畫得淋灕盡緻。書中的插圖更是錦上添花,它們不僅美觀,更具有極強的敘事性,能夠輔助我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脈絡。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科舉製度的殘酷性,但也看到瞭它所帶來的希望,看到瞭普通人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可能性。它不僅僅是關於考試,更是關於人生,關於奮鬥,關於那個時代人們對知識和成功的渴望。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選官製度很感興趣,而科舉製無疑是其中最為重要且影響深遠的一環。《圖說科舉製度(全彩)》這本書,無疑是這方麵的一本傑齣作品。它的最大亮點在於,它並沒有將科舉製度局限於冰冷的文字和抽象的理論,而是通過豐富的視覺元素,將製度的運作過程、考試內容、以及它對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都進行瞭全方位的呈現。書中對不同朝代科舉製度的細微差異,以及考試科目和難度的變化,都有非常詳盡的介紹,這對於我這種希望深入瞭解曆史細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狀元”的段落,不僅介紹瞭狀元的産生過程,還穿插瞭不少著名狀元的逸聞趣事,讓我看到瞭製度的頂端究竟是怎樣一番景象。此外,書中還探討瞭科舉製度對文學、教育、甚至民間習俗的影響,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視角,讓我對科舉製度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刻。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製度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文化、關於曆史、關於中國古代社會運作邏輯的書。
評分拿到《圖說科舉製度(全彩)》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全彩”所吸引。要知道,一談到古代製度,人們的印象往往是黑白、枯燥。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書中的插畫精美絕倫,色彩運用大膽而又恰到好處,每一張圖都仿佛是一件藝術品,將科舉製度的各個環節描繪得栩栩如生。比如,關於“武舉”的章節,那些描繪武舉考試場景的插圖,力道十足,充滿瞭動感,讓人仿佛能聽到兵器碰撞的聲音,感受到考生的汗水。我還看到瞭關於“科舉與社會階層”的討論,書中用圖錶和漫畫的形式,清晰地展示瞭科舉製度如何打破門閥限製,為寒門子弟提供瞭嚮上流動的機會。這讓我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還穿插瞭不少古代文人的生活場景,描繪他們在考前如何苦讀,中舉後又如何意氣風發,這些生動的細節,讓我感覺科舉製度並非遙遠的過去,而是與鮮活的生命息息相關。總而言之,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吸引人的方式,將沉重的曆史話題變得輕鬆易懂,並且充滿瞭視覺衝擊力,讓人在愉悅中學習。
評分這本《圖說科舉製度(全彩)》簡直就是一本穿越時光的指南!我一直對古代的讀書人如何一步步走嚮仕途感到好奇,但很多史書都枯燥乏味,缺乏生動性。拿到這本書後,我簡直愛不釋手。封麵那一抹鮮艷的色彩,就預示著裏麵並非冰冷的文字堆砌。翻開書頁,精美的插畫撲麵而來,仿佛把我帶迴瞭那個金榜題名的時代。從童試的稚嫩學子,到鄉試的胸懷丘壑,再到會試的挑燈夜戰,最後是那決定命運的殿試,每一個環節都被圖文並茂地展現齣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考場環境的描繪,狹窄的號捨,肅穆的監考官,考生緊張而又充滿希望的神情,都刻畫得淋灕盡緻。甚至連考捲上的墨跡,都仿佛有瞭溫度。不僅僅是形式,書中還詳細解讀瞭考試的內容,從四書五經到策論,再到詩賦,那些我隻在課本上耳聞的知識,在這裏都變得鮮活起來。我甚至能想象到那些考生在考場上苦思冥想的場景,那種對知識的渴求,對命運的搏鬥,躍然紙上。這本書讓我真正理解瞭科舉製度並非簡單的選拔人纔,它更是塑造瞭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和價值取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