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科举制度(全彩)

图说科举制度(全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景云,杨林,孙建军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科举
  • 古代制度
  • 历史
  • 文化
  • 教育
  • 考试
  • 明清
  • 图文
  • 普及
  • 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三读书馆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062537
商品编码:1034845882
丛书名: 图说中国文化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7
字数:14000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图说中国文化(第2辑)-科举制度卷(全彩)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1
作者: 刘景云,杨林,孙建军 编著 开本: 16开 印刷时间:2010-1-1
定价: 37.5 页数: 207 版次印次:第1版第2次
ISBN号: 9787206062537 纸张: 胶版纸 字数:140000

编辑推荐语

科举制度是历史的产物.它在封建社会不失为一项进步的社会制度。极大地影响了中外人才选拔制度。被命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扬弃了世袭、察举、征辟和九品中正制之后。科举制度为天下所有读书人提供了公开、公平的晋身之道。学子以自身之力获取功名,跻身国家管理者之列。金榜题名成为读书人的理想。而政府、家族乃至整个社会又给予中举者以很高荣誉.形成了一股激发全社会奋发向上的道德力量。

内容简介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科举制是被西方学习的中国制度。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您介绍那些关于科举制度的故事!

目 录

前言

001.隋朝二帝始创分科举士

002.历史上位状元孙伏伽

003.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

004.常科制举选进士 及第登得进士门

005.“通榜”、“行卷”、“纳省”考生竞投奔忙

006.隋唐科举流弊种种托请取士滥行

007.唐穆宗创立宾贡进士

008.曲江盛会 雁塔题名

009.唐太宗发展科举广纳天下贤才

010.白衣公卿一品衫

011.高宗、武后开殿试先河

012.武后重视文举 创设武举

013.座主、恩门与门生

014.唐代中央官学六学二馆

015.唐代的贡举考试

016.科举失察铨贡失才

017.唐代的科考官员知贡举

018.“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019.鹿鸣、琼林、闻喜宴褒掖文才

020.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

021.贿买夹带以身试法

022.宋代考试取士规范化制度化

023.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程序和方法

024.三试面聆帝皇殿天子门生天下同

025.状元的由来

026.建科举户籍制革冒籍应举弊端

027.实施封弥誊录制度防止徇私舞弊

028.推行别头试、锁院制以避嫌

029.大兴武学 行三舍考试制

030.恩科恩榜皇恩浩荡

031.宋代的武举考试体系

032.范仲淹庆历新政的贡举改革

033.王安石改科举 推行太学三舍法

034.科举考试存废利弊的高层论争

035.武举考试地位逐步提高

036.科举考试中名额分配政策的演变

037.科举及第显荣耀 金殿传胪唱名赐第

038.童试闯三关 功名得秀才

039.秀才、举人、贡生、进士

040.“一国两制”的辽朝考试制度

041.金设南北选 开女真进士科

042.几起几落的元朝科举考试

043.右榜左榜 民族不同

044.八股文取士 锦绣前程

045.朱元璋三途并用确立科举制度

046.洪武年发生的刘三吾科举案

047.朱元璋设立监生差遣、历事制度

048.北京贡院和江南贡院

049.保存至今早的殿试状元卷

050.清朝的四级科举考试制度

051.清代举人任职的铨选方式

052.中国古代高教育机构国子监

053.科举史上的后一次科举考试

054.后一榜进士的礼遇及命运

055.历经千年的科举成就

056.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文实行“新政”废除科举

精彩书摘

“通榜”,唐代科举的一种习尚。即主考官通过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榜贴”(名单),有时主考官委派专人进行这种采访,叫做“通榜贴”,简称通榜,供主考官录取时参考。在采访过程中,社会名流、文坛巨子、达官贵人的推荐延誉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在考试之前,主考官就已经根据“榜贴”内定了及第者、列甲科(上等)者,乃至状元的人选。例如《唐摭言》卷六《公荐》载:崔郾知贡举,太学博士吴武陵向他推荐杜牧,极力称赞其《阿房宫赋》之佳,建议取为状元。崔郾答:状元以下前四名皆“已有人”。吴武陵说:“不得已,即第五人。”于是杜牧乃得名列第五。有人向崔郾提出异议说杜牧品行不端,崔郾说:“已话吴君矣。牧虽屠沽,不能易也。”姑且不论杜牧是否符合录取状元的条件,这种做法却说明了考试本身成了走过场,这无疑是给达官显贵等权势者的子弟大开了方便之门。 行卷也是唐代科举习尚,应举者在考试前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把自己平时所作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投送朝中名公巨卿、社会贤达,以求赏识,制造声誉,向主考官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往往投献一次不够,还要投二次、三次,称为“温卷”还有举子直接向主管考试的尚书省礼部投卷,称为“省卷”,又称“公卷” ,供知贡举官参考。唐李商隐《与陶进士书》:“文尚不愎作,况愎能学人行卷耶?”鲁迅对此有过评述,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中说:“唐以诗文取士,但也看社会上的名声,所以士子入京应试,也须预先干谒名公,呈献诗文,冀其称誉,这诗文叫做行卷。” 唐代,科举中的礼部试不糊名,糊名制用于考中后在吏部的释褐试。 因此,知贡举等主试官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取舍。通过行卷可以看出举子的史才、诗笔、议论之高下,可以增加考宫录取的准确性。对于那些公正无私、致力求才的主考官和公卿名流来说,“行卷”是全面了解、考察人才的较好办法,因而对于举子录取与否,行卷事实上比单凭考场一纸试卷定乾坤确有积极意义。但行卷有致命的消极一面,它为请托、通关节、私荐、场外议定等提供了方便。所谓“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故者以情托”,这种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行卷之风与进士科紧密联系,因进士科考核诗文,以诗赋取士,看重文词的优劣高下,兼采时望。高宗永隆二年(681)进士加试杂文成为制度以后,安史之乱以前,由于进士科录取人数甚少,下第者众,登第艰难,准备独特的题材从事行卷,是应举者的重要活动。为了获得主考官的重视,唐代的举子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把自己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带到京师,呈送给当时在政治上和社会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考官推荐。 唐代的行卷之风非常盛行。据记载。王维20岁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为了考中状元,他拿着自己的行卷投在唐玄宗的弟弟岐王的门下。哪知另一个文人张九皋在他之前已投在太平公主的门下,太平公主比岐王的权势大,她已经答应了张九皋的请求,把状元的名位给他。于是岐王给王维出了一个主意。在一次公主举行的宴会上,岐王叫王维装扮成伶人,在太平公主席前弹奏琵琶,公主听了,赞叹不已。又见王维年轻英俊、风流倜傥、风姿潇洒,心中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岐王趁机把王维推荐给公主。 说:“此生非只通音律,至于问学,无出左右。”公主问王维:“子有所为文乎?”王维即献上怀中的诗卷,公主览诵未毕,就大惊道:“这些诗作都是我平素所喜爱的,以为是古人佳作,竟然都出于你之手!”于是急忙命王维换衣,待以上宾之礼。岐王便说王维希望此次科举考试能中状元,请公主多加关照。公主不假思索就答应了,立即派人把主考官召至府上,告诉他必须以名录取王维。王维果然中了名进士。P026-027

内页插图





《科举遗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百年流变》 本书并非关于科举制度本身的图文详述,而是聚焦于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深远印记及其演变过程中所展现的独特社会文化现象。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一项延续了千年、塑造了无数人生轨迹的制度,如何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甚至在制度本身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后,依然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中国的社会肌理与人文精神。 第一章:制度的余响——从乡野到市井的民间传唱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不仅仅是官员选拔的手段,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将从那些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戏剧曲艺、歌谣民谚切入,展现普通民众如何理解、看待、甚至神化科举。我们会发掘那些关于“状元及第”的美好愿景,关于“金榜题名”的期盼,以及那些在茶余饭后流传的,充满智慧与辛酸的科举故事。这些故事,虽然不直接描绘考场上的场景,却勾勒出了科举制度深入人心的社会图景。我们将通过对这些民间艺术形式的细致解读,来探寻科举制度在民间所激起的涟漪,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渗透到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 第二章:文人的情结——笔墨纸砚外的精神传承 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与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在制度废除之后,那种对知识的尊崇、对才华的追求、以及对仕途的复杂情感,依然在文人心中挥之不去。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在科举体系之外,或是在科举体系中经历起伏的文人,他们留下的诗词、文章、日记、书信,往往蕴含着对科举制度的反思、批判,亦或是对其中价值的坚守。我们将探究,当科举的“敲门砖”作用不再时,知识分子群体如何调整自己的定位,如何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寻找精神的归宿。这部分内容将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文人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轨迹,来展现科举制度对中国文人群体精神世界造成的长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社会变迁中得以转化和延续。 第三章:教育的基因——改良与沿袭的智慧 科举制度的兴衰,与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息息相关。即便在科举制度被废除后,其对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影响,依然显而易见。本书将探讨,在清末新政之后,面对西方教育思潮的冲击,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如何在变革中保留精华、去除糟粕,并逐渐演变成现代教育体系的。我们将分析,曾经作为科举“预备队”的各类书院、学堂,在失去科举这个最终目标后,是如何调整其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的。同时,我们也会考察,在现代教育的框架下,是否还能找到一些与科举时期教育理念相契合的元素,例如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对逻辑思维的训练等。这部分内容并非描述科举时期的教育现状,而是关注科举制度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后世中国教育的基因。 第四章:官场的逻辑——潜规则与权力游戏 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但同时,也催生了一些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和衍生问题。本书将从制度的“背面”出发,探讨科举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如何与中国社会原有的政治生态、人情关系相结合,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官场逻辑”。这些逻辑并非直接体现在科举条文之中,而是存在于官僚体系的运行、人际交往的潜规则,以及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之中。我们将考察,科举出身的官员,如何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生存、晋升,以及他们所继承或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出身官员的行为模式。这部分内容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以及对古代官场文化的研究,来揭示科举制度对中国官僚政治所带来的复杂影响,以及它如何在制度之外,形成一种独特的权力运作逻辑。 第五章:乡土的记忆——宗族、地方与社会变迁 科举制度的推广,对中国传统的宗族结构、地方社会以及社会流动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将从乡土社会的视角出发,考察科举制度如何改变了地方精英的构成,如何影响了家族的兴衰,以及它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社会阶层固化。即使在科举制度终结后,那种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渴望,以及科举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依然在乡土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们将通过对地方志、族谱、以及一些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的梳理,来展现科举制度如何与中国广袤的乡土社会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在制度消亡后,如何在社会结构和人们的心态中继续发挥影响。 《科举遗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百年流变》,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引导读者深入探究科举制度在中国社会文化、思想观念、教育传承、政治生态以及乡土结构等多个维度留下的复杂而持久的影响。本书并非对科举制度本身的百科全书式罗列,而是对其“后遗症”的细致梳理与深度解读,旨在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与科举制度“共生”的中国历史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图说科举制度(全彩)》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光的指南!我一直对古代的读书人如何一步步走向仕途感到好奇,但很多史书都枯燥乏味,缺乏生动性。拿到这本书后,我简直爱不释手。封面那一抹鲜艳的色彩,就预示着里面并非冰冷的文字堆砌。翻开书页,精美的插画扑面而来,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金榜题名的时代。从童试的稚嫩学子,到乡试的胸怀丘壑,再到会试的挑灯夜战,最后是那决定命运的殿试,每一个环节都被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考场环境的描绘,狭窄的号舍,肃穆的监考官,考生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神情,都刻画得淋漓尽致。甚至连考卷上的墨迹,都仿佛有了温度。不仅仅是形式,书中还详细解读了考试的内容,从四书五经到策论,再到诗赋,那些我只在课本上耳闻的知识,在这里都变得鲜活起来。我甚至能想象到那些考生在考场上苦思冥想的场景,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对命运的搏斗,跃然纸上。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科举制度并非简单的选拔人才,它更是塑造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

评分

我必须说,《图说科举制度(全彩)》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重学术研究的著作,但实际阅读下来,却是一次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的体验。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科举的条文和流程,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背后的人情冷暖和时代变迁。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枪手”和“作弊”的章节,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人性中复杂的一面,也更加理解了历朝历代在打击舞弊上的种种努力和无奈。书中对不同朝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也做了细致的梳理,从隋唐的初创,到明清的鼎盛,再到晚清的衰落,每一个时期的侧重点和改革措施都通过生动的图例和简洁的文字进行了阐释。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八股文”的讲解,原本以为只是僵化的文体,但书中通过对不同时期八股文的范例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逻辑和对思维的塑造,虽然不尽推崇,但确实是那个时代独有的产物。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平面的,而是有了纵深和立体感,感受到了制度的生命力和它与个体命运的紧密相连。

评分

拿到《图说科举制度(全彩)》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全彩”所吸引。要知道,一谈到古代制度,人们的印象往往是黑白、枯燥。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的插画精美绝伦,色彩运用大胆而又恰到好处,每一张图都仿佛是一件艺术品,将科举制度的各个环节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关于“武举”的章节,那些描绘武举考试场景的插图,力道十足,充满了动感,让人仿佛能听到兵器碰撞的声音,感受到考生的汗水。我还看到了关于“科举与社会阶层”的讨论,书中用图表和漫画的形式,清晰地展示了科举制度如何打破门阀限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这让我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描绘他们在考前如何苦读,中举后又如何意气风发,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感觉科举制度并非遥远的过去,而是与鲜活的生命息息相关。总而言之,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方式,将沉重的历史话题变得轻松易懂,并且充满了视觉冲击力,让人在愉悦中学习。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很感兴趣,而科举制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且影响深远的一环。《图说科举制度(全彩)》这本书,无疑是这方面的一本杰出作品。它的最大亮点在于,它并没有将科举制度局限于冰冷的文字和抽象的理论,而是通过丰富的视觉元素,将制度的运作过程、考试内容、以及它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书中对不同朝代科举制度的细微差异,以及考试科目和难度的变化,都有非常详尽的介绍,这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了解历史细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状元”的段落,不仅介绍了状元的产生过程,还穿插了不少著名状元的逸闻趣事,让我看到了制度的顶端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科举制度对文学、教育、甚至民间习俗的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科举制度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制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中国古代社会运作逻辑的书。

评分

《图说科举制度(全彩)》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故事性”。它没有采用一本正经的学术论文格式,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场景,将科举制度这庞大的体系呈现在我面前。书中对于那些在科举之路上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的描绘,比如那些屡试不第的落魄书生,和那些一朝高中、飞黄腾达的幸运儿,都让我读得津津有味。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放榜”场景的描绘,那万千考生聚集在贡院外,焦急地等待着自己的命运,那种紧张、期待、喜悦、失落交织的情绪,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的插图更是锦上添花,它们不仅美观,更具有极强的叙事性,能够辅助我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脉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举制度的残酷性,但也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希望,看到了普通人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关于考试,更是关于人生,关于奋斗,关于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和成功的渴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