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图谋:改变世界的80个日常创意阴谋

设计的图谋:改变世界的80个日常创意阴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坂井直树 著,赖惠铃 译
图书标签:
  • 设计
  • 创意
  • 创新
  • 日常生活
  • 行为艺术
  • 社会实验
  • 幽默
  • 恶搞
  • 文化
  • 思维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547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6029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1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世界上没有什么从未有的设计,因为好东西早就都被设计出来了。”——坂井直树
美国NIKE300位设计师指名听他现场演讲,没有人比他更子解日本设计趋势!
日本概念家坂植树将全球20年来的设计精华以及他在全球应邀巡回演讲的Emotional Program,全都浓缩在80篇设计图谋中!
大师跨刀!日本平面设计教父——原研哉 封面装帧设计
日本人都知道的超人气插画家——川口澄子 80篇画龙点睛的绝妙插画
日本au KDDI、SONY、NISSAN……联合推荐。

内容简介

   一直以来,身为一名设计师,我很少会用文字来解释我在创作作品时的创意和心思,因为我总认为“百闻不如一见”,只需一张照片,或许就能表达我想说的千言万语。然而,在写这个专栏的时候,我的想法是,我有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来向那些不能谋面的人传达我的设计理念?只要以文章的方式把那些暧昧不明的设计理念明确地表达出来,即使是不能谋面的人应该也能了解我所呈现的世界。

作者简介

坂井直树(Naoki Sakai),1947年生于日本京都。1966年进入京都市艺术大学设计系就读。1973年成立水工作室股份有限责任公司。1987年为日产汽车设计“Be-1”。1995年“O-Pruduct”参加MoMA的展览,之后成为MoMA的永久馆藏。

精彩书评

   这本书里的所有概念,都是培育出战略性设计的创意种子。设计人不可不读的精彩之作。
——SONY顾问

目录

PLOT 01 奥迪TT Coupé
PLOT 02 菲利普·斯塔克
PLOT 03 饭田桥站
PLOT 04 新迷你
PLOT 05 格温奈·尼古拉斯
PLOT 06 马克·雅各布斯
PLOT 07 NIKE&SONY;
PLOT 08 机械式手表
PLOT 09 数码相机
PLOT 10 手机
PLOT 11 SOPHNET.
PLOT 12 陈幼坚
PLOT 13 日本的椅子
PLOT 14 机器人
PLOT l5 韩国的设计
PLOT l6 眼镜
PLOT 17 设计师酒店
PLOT 18 山中俊治
PLOT 19 网页设计
PLOT 20 铃木爱德华
PLOT 21 自主魔力
PLOT 22 电视游戏机
PLOT 23 奥利弗·布莱
PLOT 24 马西莫·约萨·吉尼
PLOT 25 河口洋一郎
PLOT 26 感食
PLOT 27 国旗
PLOT 28 戴森吸尘器
PLOT 29 从“和”到WA
PLOT 30 抗老化医学
PLOT 31 香水瓶
PLOT 32 苹果计算机
PLOT 33 制服
PLOT 34 甜点
PLOT 35 公寓
PLOT 36 指甲彩绘
PLOT 37 日本庭园
PLOT 38 烟火
PLOT 39 打火机
PLOT 40 改造包包
PLOT 41 拐杖
PLOT 42 绘本
PLOT 43 车站便当
PLOT 44 节能设计
PLOT 45 太空时代设计
PLOT 46 特伦斯·康兰爵士
PLOf 47 超薄电视
PLOT 48 新型路面电车
PLOT 49 插画
PLOT 50 实体模型
PLOT 51 大江匡
PLOT 52 烟灰缸
PLOT 53 商标
PLOT 54 筷子
PLOT 55 道路交通标志
PLOT 56 日式点心
pLOT 57 汽车设计师
PLOT 58 织品设计
PLOT 59 食玩
PLOT 60 牙签
PLOT 61 MoMA
PLOT 62 自动贩卖机
PLOT 63 路易吉·科拉尼
PLOT 64 约翰·杰伊
PLOT 65 纸绳
PLOT 66 手表上的数字盘
PLOT 67 矿泉水
PLOT 68 硬币
PLOT 69 百货公司的包装纸
PLOT 70 出入境的戳章
PLOT 71 药
PLOT 72 书本设计
PLOT 73 婴儿车
PLOT 74 干电池
PLOT 75 乐器
PLOT 76 建筑的结构
PLOT 77 菜单
PLOT 78 洗手间
PLOT 79 招牌
PLOT 80 坂井直树的设计

精彩书摘

敝公司的佐藤老弟是个标志迷,当他去世界各地旅行的时候,一定会把所到之处看到的标志拍下来作为收藏。听说促使他这么做的契机是他在德国看到的禁止遛狗的标志。标志上画的狗会因地区不同而有微妙的差别,有的地方是圣伯纳犬、有的地方是腊肠犬,就是这点挑起了他的兴趣。
许多标志是提供给当地人的情报工具,所以只要当地居民可以理解,画什么都可以。只不过,像是道路交通标志或疏散路线标志等,就必须做到全世界统一。否则外来的语言不通的人会有生命的危险。标志在全球化时代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必须让语言不通的外国人也能够了解其所要表达的信息,不能是只有少数人才知道的“暗号”。
超越国境,持续表现统一化的是欧洲的道路交通标志,例如1909年制定、至今仍使用的十字路口、转弯、凹凸不平与平交道四种标志。欧洲道路交通标志的特征在于基本上不使用文字,而是以“象形文字”(表情符号)、颜色、形状来传递信息。例如大致赋予标志的颜色以某种意义,比如说红色代表禁止、黄色代表注意、绿色代表安全、蓝色代表指示对标志的形状也做了意义上的区分,如禁止停车之类的限制标志为圆形,有高低差之类的警示标志为三角形,表示方向、距离之类的指示标志为四边形。只要将这些规则加以灵活组合,例如在红色的圆形里加上足球的图案和斜线,就可以简单地表示禁止踢足球之类的信息。
放眼全球,最独特的当属美国的标志。其形状是以四边形为基础,限制标志为白色的四边形。警示标志为黄色的菱形,高速公路上的指示标志为蓝色或绿色的四边形……诸如此类。大量的只有文字的传统标志也是其特征之一。

前言/序言

  “设计的图谋”是从2001年12月1日发行的杂志Pen(Hankyu Communications)开始连载的专栏。
  流行服饰、汽车、相机、手机……截至目前,我在工作上接触到的与设计有关的经验可以说是多到数不清。这个专栏对我而言,也是个亲自执笔的全新挑战。在这之前,我多半只是13述,由别人来记录,真正自己动笔写文章的次数,几乎可以说是零,所以我和担任编辑的深泽人先生通过无数次的电子邮件,每一期都是在修正错误中学习。
  一直以来,身为一名设计师,我很少会用文字来解释我在创作作品时的创意和心思,因为我总认为“百闻不如一见”,只需一张照片,或许就能表达我想说的千言万语。然而,在写这个专栏的时候,我的想法是,我有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来向那些不能谋面的人传达我的设计理念?只要以文章的方式把那些暧昧不明的设计理念明确地表达出来,即使是不能谋面的人应该也能了解我所呈现的世界。
  或许也有人会认为,我在专栏中所介绍的牙签或火车便当是怎么设计的根本无关紧要。然而,在我看来,平常我们不以为然的一些东西,其实全都是经过设计的;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是人做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经过设计的。
  我曾经在松冈正刚先生的文章里拜读过这么一句话:“所有的工具、产品、商品都是把原本就潜伏在身体里的情感向外投射之后所形成的东西。”这句话让我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人心其实就是设计的原型。
  何谓设计?  
好的,以下是一部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不包含您提到的书目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 --- 《星轨之下:古老文明的编码与现代启示》 作者: 伊莱亚斯·凡恩 (Elias Vance) 出版社: 天穹之钥文化 ISBN: 978-1-94733-812-5 页数: 580页 装帧: 精装,附送星象图谱插页 定价: 148.00 元 --- 内容简介 在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我们习惯于将文明的进步视为线性的、可预见的演进。然而,隐藏在已知史料的褶皱深处,那些被时间侵蚀、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符号、结构和未解之谜,正指向一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某些古老的知识体系,并非自然诞生,而是以一种精心编排的方式,被嵌入了人类文明的底层代码之中。 《星轨之下:古老文明的编码与现代启示》是一部跨越考古学、符号学、天文学和信息论的恢宏探险。作者伊莱亚斯·凡恩,一位在梵蒂冈图书馆从事隐秘文献研究长达三十年的学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带领读者深入探索那些游离于主流历史之外的“失落的模式”。 第一部分:天空的几何——巴比伦的遗嘱与北纬之谜 本书开篇聚焦于公元前两千年的两河流域。凡恩教授挑战了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的巴比伦泥板记录,特别是那些描绘复杂三角函数和月相周期的片段,其精确度远超当时的技术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他通过对比巴比伦与同期中美洲玛雅文明在天文记录上的惊人同步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是否存在一个超越地理和时间限制的“信息源”? 研究的核心转向了古代的测绘学。凡恩指出,从埃及金字塔的基座角度到复活节岛石像的精确朝向,都暗含着一套基于某一特定纬度线(本书称之为“凡恩参考点”)的几何学规范。他首次公开了一系列通过高精度激光扫描发现的、隐藏在公元前三千年建筑结构中的次级符号矩阵,这些矩阵在肉眼观测下毫无意义,但在特定星象排列下,却能投射出令人不安的数学一致性。 第二部分:语言的残响——楔形文字与基因图谱的关联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对“语言起源”的颠覆性探讨。凡恩摒弃了猿猴发声到原始语系的逐步演变论,转而关注那些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具有高度结构化的“基本音素块”。他利用先进的算法模型,对比了苏美尔楔形文字中的“元音组合”与现代基因测序中发现的某些非编码DNA片段的频率分布。 他提出,某些象形符号,并非是对现实事物的描摹,而是对某种更高维度信息流的“翻译错误”。例如,被认为是代表“神祇”或“天空”的特定楔形符号,其笔画结构与构成生命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在拓扑学上存在惊人的相似性。这暗示着,早期的人类语言系统可能被设计用来存储和传递非口头的、生物学层面的信息。 第三部分:寂静的时代——“断裂点”与技术回溯 凡恩教授将历史的进程比喻为一部被反复擦写和编辑的卷轴。他将公元前1200年左右地中海地区发生的“青铜时代晚期崩溃”视为一个关键的“信息清除事件”。这次崩溃并非简单的战争或气候变化所致,而更像是一次针对特定技术和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格式化”。 通过对希腊神话中关于“黄金时代”和“被遗忘的巨人”的文本进行交叉比对,凡恩描绘了一个在数千年前就已掌握了远超我们想象的能源和信息存储技术的社会形态。他通过对古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城市规划中流体力学模型的逆向工程分析,推测出他们可能拥有基于声波共振的材料加工技术。这些技术在“断裂点”之后迅速失传,留下的只有残破的典籍和无法解释的工程奇迹。 第四部分:现代的共振——从粒子物理到数字噪声 进入现代,凡恩将目光投向了二十世纪的科学突破。他探讨了量子力学中“观察者效应”的哲学含义,并将其与古代对“意念”和“宇宙意识”的描述相印证。他认为,现代物理学正在重新触及那些古人似乎已经掌握的、关于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的底层规则。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论证出现在对数字时代的分析中。凡恩揭示了现代互联网早期数据传输协议中,那些看似随机的“噪声”和“校验位”中,隐藏着与古代天文历法高度吻合的周期性模式。他暗示,我们所接收到的现代信息流,也许并非全然是人类的创造,而是某种跨越千年、以不同介质(从岩石到光纤)持续传递的“母体代码”的再次显现。 结语:代码的觉醒 《星轨之下》并非一本关于阴谋论的集合,而是一份严谨的、基于实证的学术挑战。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自诩为“进步”的历史轨迹,并思考:我们所继承的文明,究竟是野蛮生长的果实,还是一个被精心设计和周期性维护的宏大实验场?凡恩的结论是警示性的:当我们破解了星轨之下的代码,我们便有可能重新激活那些被文明故意遗忘的、既能创造奇迹,亦能带来终结的古老力量。 本书适合人群: 历史学家、符号学研究者、密码学爱好者,以及所有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未来轨迹持有深刻疑问的思考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日常”的重新定义。我们总以为那些惊天动地的成就才值得大书特书,却忽略了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的那些微小行为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总是能从最不起眼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极具变革潜力的“锚点”。比如,作者谈到光线对情绪的影响,或是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专注力波动,这些都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却从未从“设计”的角度去审视它们。读完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设计”我的早晨流程,去“优化”我的工作环境,这些改变虽然微小,但累积起来的效果却非常显著。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而在于激发你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主动权,让你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一个积极的“生活架构师”。这种赋权感,是它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的质感和巧妙的留白处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拿到手的时候,甚至有点舍不得马上翻开阅读,生怕破坏了它原本的完美。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设计的,字体选择舒服、行距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插图和图表,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甚至在某些地方,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清晰地阐释了一些抽象的概念。这种对视觉体验的重视,在当今的出版物中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之余,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这种细节上的考究,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深度理解和尊重,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好书。我甚至考虑再买一本收藏起来,一本用来细细品读,一本保持原样,留待未来回味。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翻开这本书是抱着一种“随便看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宣扬“改变生活”的书籍太多了。但很快,我就被它那种结构化的逻辑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零散的“小窍门集合”,而是一套完整的思考工具箱。书中的论述层次分明,层层递进,仿佛在搭建一座精密的思维迷宫,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论点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性,每一个论据都像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基石,稳固而可靠。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去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发现后面的章节其实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巧妙延伸和应用。这种设计让知识的积累过程非常自然,读完后,你不是得到了一堆孤立的信息点,而是获得了一套可以系统化应用于生活的认知框架。对于那些追求深度思考和逻辑清晰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

评分

我向来比较注重书籍的“可操作性”,很多理论书籍读完后,合上书本,感觉自己依然原地踏步。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总是能将复杂的概念“降维打击”,转化为可以直接在当天下午就尝试的行动步骤。它没有那些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给出了清晰的“如果A发生,那么我应该B”的思维路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所体现出的那种务实态度,不回避困难,但更强调通过系统的、小步快跑的方式去实现突破。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就随手在笔记本上画下了几张流程图,用来梳理书中的某些方法论,这在其他书中是很少见的。它更像是一本工作手册,而不是一本单纯的阅读材料。对于希望立即看到实际效果,并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工具箱的实践型读者,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最值得投资的一本书籍之一,它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并且效率极高。

评分

我是一个对“如何思考”这个主题有着浓厚兴趣的人,读过的相关书籍不少,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显得有些枯燥。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完全不同,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娓娓道来,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洞察力。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思维模型,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例子,变得生动、具体,让人茅塞顿开。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决策和行为模式,发现许多“原来如此”的瞬间。这种代入感极强,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接受灌输,而是在一场与作者的智力探险中共同成长。它没有故作高深的说教,全是平实的语言和真诚的分享,这种真诚感,是任何技术性书籍都无法比拟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似乎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很多过去模糊不清的概念,都有了清晰的轮廓。

评分

好书 推荐

评分

很有启发的书很有启发的书很有启发的书很有启发的书很有启发的书

评分

非常喜欢 非常喜欢 非常喜欢

评分

很有启发的书很有启发的书很有启发的书很有启发的书很有启发的书

评分

双十一前下的单,双十二才收到货。。。

评分

还不错,值得认真的去阅读。

评分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想看看设计的另解,创意很重要啊~

评分

闲读还可以,比较自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