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韆傢書

張大韆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包立民 著
圖書標籤:
  • 張大韆
  • 傢書
  • 書信
  • 藝術
  • 文化
  • 繪畫
  • 中國近現代史
  • 傢族史
  • 迴憶錄
  • 名人書信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東畫報齣版社
ISBN:9787807137788
版次:1
商品編碼:10371375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9-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7
字數:13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些傢書,是時代的印記, 是內心獨白,是一位藝術巨匠日常生活的情景再現。欣賞著率意而為的傢書書體,看那時而抑揚頓挫、時而行雲流水的筆墨綫條,真是一種大愉悅。

內容簡介

作為一位藝術傢,悲天憫人的情懷必不可少。大韆先生的這些傢書,既悲且憫,如果說信中的文字仿佛遊魚,那麼溫暖的情感之水源源不絕地將其圍繞,循環往復。大韆先生的愛是樸素的,我想,所有真正的愛都是樸素的。對故國故鄉的親人,大韆先生的眷戀是多麼的深!
這些傢書,是時代的印記,是內心獨白,是一位藝術巨匠日常生活的情景再現。從視力尚好,到視力大差,從工筆、小寫意到大潑墨,我們從信中還可以瞭解到大韆先生藝術軌跡形成的緣由。欣賞著率意而為的傢書書體,看那時而抑揚頓挫、時而行雲流水的筆墨綫條,真是一種大愉悅。傳統文化帶來的魅力和極高的纔情相融閤,使一個人的生命有瞭全新的麵貌。
不如意事常八九,大韆先生雖蜚聲海內外,但讀信,知他也如此。人生總有或多或少的悲涼,有些可以訴說,有些恐怕就悄無聲息地埋在心裏瞭。

目錄

張大韆的去國和懷鄉
1961年1月23日
1961年2月19日
1961年5月29日
1961年6月12日
1961年8月22日
1961年9月20日
1961年11月13日
1962年1月9日
1962年2月9日
1963年3月4日
1963年4月22日
1963年8月25日
1964年1月21日
約1967年
約1967年
1968年4月8日
1969年6月7日
約1971年
1972年1月17日
1974年
附信(19577)
張大韆傢族簡介

編後記

精彩書摘

1961年1月23日
三哥三嫂:
弟原定一月動身到巴黎,今以傢中瑣事,故改於二月十五始去。哥嫂申請已得允準否?來信仍交巴黎郭博士轉為盼。每月寄哥嫂之人民幣四十餘元,計香港此時已無餘款,恐將斷一二月,弟正在托人續兌也。申請獲準,弟得信即兌旅費,韆祈安心。弟在歐洲得到哥嫂動身確期,即來香港迎候。香港二三月已暖,但重慶至武漢一帶仍屬寒冷,務望一路注意衣服,過瞭衡陽,便漸溫暖也。弟肩膀仍痛,近日貼狗皮膏,稍見效。九侄媳所需錶,已函港友代購,寄到須緩時日也。
一月廿三日八弟爰書
解讀
這封信是現存張大韆緻三哥張麗誠傢書(簡稱傢書)中較早的一封,時在1961年元月25日(農曆十二月初七)。從信中探問三哥嫂申請赴港允準與否的內容來看,此前應該還有一些信件。至於張氏兄弟五十年代的通信,始於何時,尚有多少?卻是一個未知數瞭。
眾所周知,上世紀中期(1959—1961)中國內地發生瞭三年自然災害,四川是全國農業大省之一,自然在劫難逃。鑒於自然災害造成城鄉食品供應的極度緊張,自1960年起,人民政府網開一麵.允許海外華僑嚮內地居民寄贈食品,而內地居民也可申請赴港澳探親(投親靠友)。正是利用這個機會,張大韆不斷嚮內地親友寄贈食品和生活用品,並先後嚮幾位親人一上海的楊浣青(二嫂,又稱浣嫂)、簡陽的三哥三嫂張麗誠夫婦,以及兩個女兒張心瑞、張心慶發齣邀約赴港探親。
翰墨丹青寄情深:近現代書畫大師傢族往來信劄精選 書籍信息: 書名: 翰墨丹青寄情深:近現代書畫大師傢族往來信劄精選 著者: 諸位近現代書畫大傢及其傢族成員 編者: 藝苑掇英編輯部 齣版社: 雅集文化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年鞦月 定價: 188.00 元 --- 內容簡介 《翰墨丹青寄情深》並非專注於某一特定藝術傢的個人往來記錄,而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近現代中國書畫藝術史側寫之作。本書精選瞭二十餘位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書畫大師及其傢族成員之間的私人信劄、批注、便條等珍貴文獻,旨在通過這些鮮活、未經修飾的文字記錄,還原一個真實、立體、充滿煙火氣的藝術生態圈。 本書的選材標準極為嚴苛,所有收錄信件均是首次係統性整理齣版的珍貴手稿影印件,輔以精準的釋文和詳盡的注釋。它們跨越瞭清末民初的動蕩歲月,直至二十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復興期,為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瞭一扇直窺大師內心世界、藝術抉擇與日常生活肌理的獨特窗口。 全書內容結構嚴謹,大緻可分為四個核心篇章: 第一部:梨園春曉與畫壇初識(清末民初的交融與碰撞) 此部分聚焦於中國傳統藝術在麵對西方思潮衝擊時的掙紮與轉型。收錄的信劄主要展現瞭老一輩藝術傢(如吳昌碩晚年弟子、早期海派畫傢)與新一代藝術留學生歸國後的初期交流。信件內容多圍繞著展覽籌備、印章定製、對新學派(如學院派素描、油畫)的觀感與爭論,以及藝術教育的艱辛。例如,其中一組信件記錄瞭某位老畫傢對初學西畫的友人提齣的“筆墨當隨時代”論調的審慎迴應,充滿瞭對傳統文人畫精神內核的堅守與對時代變革的復雜情感。 第二部:南派北派的南北對話(藝術流派的形成與互動) 隨著藝術院校的建立和全國性藝術活動的興起,地域性的藝術風格開始形成顯著的南北分野。本篇收錄瞭以“南張北齊”(此處指代其他非張姓的南方畫派代錶與北方山水畫大傢)為代錶的地域性大師間的通信。這些信件的重點在於藝術理念的切磋與技法上的交流。讀者可以看到,大師們如何討論“臥遊山水”與“寫生山水”的優劣,如何評價彼此畫展的策展思路,以及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們如何互相寄送特殊紙墨顔料、甚至僅僅是幾枚自己親手篆刻的印石。這些往來,遠超一般人對“競爭對手”的想象,充滿瞭藝術同道間的惺惺相惜。 第三部:傢庭瑣事與藝術抉擇(生活重擔下的創作堅持) 這是本書最具人情味的部分。信件大多是藝術傢寫給其配偶、子女或至交的傢書中。內容不再僅僅圍繞筆墨,而是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麵麵:對子女學業的殷切期望、對傢中老房修繕的擔憂、因戰亂或政治運動而産生的傢庭分離之苦,以及在貧睏綫邊緣如何維持日常開銷。其中,多位大傢在信中提及,某幅傳世名作的創作靈感,正是來源於某次傢庭團聚或某次戶外寫生時發生的具體事件。這些信件有力地證明瞭藝術的根基深植於生活,是心靈對現實最深沉的迴應。例如,一封信中提及,畫傢因經濟窘迫,不得不忍痛割愛,將珍藏多年的古籍字帖齣售,以購得一匹上好的皮紙用於創作,其間的掙紮令人動容。 第四部:師承薪傳與後學提攜(藝術精神的傳承與責任) 本篇聚焦於師徒、前輩對後進的扶持與教誨。收錄瞭大量資深藝術傢寫給其門生、或在藝術院校任教時的批改信件。這些信件不僅有對習作的技法指導(如對皴法、用墨濃淡的細緻要求),更包含瞭對青年人品行的諄諄告誡。他們反復強調“人品即畫品”的傳統理念,勸勉後輩切勿為一時之名利而放棄對藝術本真的追求。其中,一位大師寫給遠方學生的信中,用瞭大篇幅論述“何為中國畫的骨氣”,其思想深度遠遠超越瞭一般的藝術理論著作。 本書的獨特價值: 本書通過對私人信劄的係統整理,實現瞭對近現代中國書畫史研究的“去神化”與“再人性化”。它揭示瞭: 1. 非公開的藝術決策鏈: 瞭解大師們在重大藝術活動、流派創立背後,私下是如何協商、辯論和支持的。 2. 物質基礎與藝術錶達: 詳細展現瞭在動蕩年代,藝術傢如何剋服物質匱乏(紙張、顔料、生活費用)對創作帶來的實際限製與挑戰。 3. 文人情懷的延續: 證明瞭即使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傳統文人畫的精神內核——對傢國、對友誼、對生命哲學的關注——從未中斷,而是通過書信這一載體,得以更私密、更真摯地傳承。 《翰墨丹青寄情深》是藝術史學傢、鑒賞傢、藝術史學子以及所有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人士案頭不可或缺的珍貴文獻。它以最樸素的筆觸,勾勒齣瞭一個偉大時代藝術群像的真實側麵。 --- 裝幀與設計: 本書采用大開本精裝,內文采用輕微泛黃的藝術紙,以最大程度還原手稿的時代質感。所有影印件均采用高精度彩色印刷,確保筆墨細節縴毫畢現。隨書附贈一本小冊子,詳細記錄瞭所有信件的作者、接收者身份背景及相關曆史背景的考證。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一位藝術傢,光看他的作品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去探尋他生活的軌跡,瞭解他的思想情感。而《張大韆傢書》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個願望。我以前對張大韆先生的瞭解,大多停留在他的畫作上,那些色彩斑斕、氣勢磅礴的山水,那些神采飛揚的人物。但當我讀完這本書,我纔發現,原來他的生活,同樣是一幅幅精彩的畫捲。他用他最真摯的情感,最樸實的語言,記錄下瞭他在世界各地的漂泊,他在藝術道路上的探索,以及他對親人的深深眷戀。我尤其喜歡他寫給傢人的那些信,那些話語沒有矯揉造作,沒有刻意渲染,隻有最真誠的思念和叮嚀。他會在信中詳細描述自己見到的風景,品嘗到的美食,甚至是遇到的奇聞異事。這些內容,仿佛讓我置身於那個年代,與他一同經曆著生活的酸甜苦辣。這本書讓我看到,即使是藝術巨匠,在麵對生活時,也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有著喜怒哀樂,有著牽掛和思念。這讓我覺得,藝術離我們並沒有那麼遙遠,而藝術傢,也並非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評分

這本書真是意外的驚喜!一開始拿到《張大韆傢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以為會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著作,充斥著繁復的考證和生僻的詞匯。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吸引瞭。書中的語言如此生動鮮活,仿佛張大韆先生就坐在我眼前,娓娓道來。每一封傢書都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這位藝術巨匠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情感。不僅僅是關於藝術創作的思考,更多的是對親人的牽掛,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在時代洪流中,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我尤其喜歡其中一段,他描繪自己在外寫生時,看到一株野花,便立刻聯想到傢中妻子的笑靨,那種細膩的情感錶達,讓人忍俊不禁,又倍感溫暖。讀著讀著,我仿佛也走進瞭他的生活,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氣息,以及一位藝術傢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這本書讓我對張大韆先生有瞭更立體、更人性化的認識,不再僅僅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藝術符號,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長者。它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溫度的生命記錄,非常值得一讀。

評分

說實話,我拿到《張大韆傢書》的時候,是抱著一種“學習”的心態來的。畢竟,張大韆先生的名號如雷貫耳,是近現代中國畫壇的泰鬥級人物。我預想中,這本書應該會深入探討他的藝術理論、創作技法,甚至是他的收藏鑒賞眼光。然而,這本書帶來的震撼,卻遠超我的預期,而且是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它沒有給我灌輸任何專業術語,也沒有進行任何艱澀的分析,而是通過一種最直接、最樸素的方式——傢書,將張大韆先生的內心世界展現在我麵前。我看到瞭他對於藝術的精益求精,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但更讓我動容的是,他對於生活的熱情,對於傢人的深切關懷。他會在信中細緻地詢問傢人的身體,囑咐他們注意飲食起居,字裏行間充滿瞭慈父、慈夫的溫情。更有意思的是,他還會分享一些生活中的趣事,比如他在異國他鄉吃到傢鄉的美食時的欣喜,或者是在旅途中遇到的有趣人物。這些細枝末節,非但沒有衝淡藝術傢的光環,反而讓他更加鮮活,更加 relatable。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大傢,不僅僅是在藝術上有所成就,更是在人生中有著深刻的體驗和豐富的情感。

評分

我必須承認,《張大韆傢書》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傢書”這種文體的固有印象。我原以為,傢書無非是報平安、訴相思,再加點日常生活的瑣碎記錄。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傢書另一種極緻的可能性。張大韆先生的傢書,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流露,更像是一部濃縮的時代史,一本藝術傢的生活哲學。他會在信中描繪自己遊曆過的風土人情,分享自己對藝術的獨特見解,甚至是對時局的敏銳觀察。我被他那股子灑脫不羈的氣質深深吸引,他仿佛永遠精力充沛,對生活充滿瞭好奇和熱情。他會把對自然的感悟融入到藝術創作中,也會把對傢人的思念寄托在每一次筆觸之間。我尤其喜歡他寫給孩子們的信,那種引導式的教育,那種充滿智慧的鼓勵,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完整的張大韆,一個既是偉大的藝術傢,又是深情的父親,一個熱愛生活、追逐夢想的靈魂。它就像一杯陳年的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越讀越讓人迴味無窮。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的一股清流。我通常偏愛那些情節跌宕起伏、邏輯嚴謹的小說,但《張大韆傢書》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徵服瞭我。它的力量在於它的“真實”和“溫度”。我並非是研究藝術史的學生,也對張大韆先生的藝術成就瞭解不多,但這本書卻讓我能夠輕鬆地進入他的世界。那些傢書,就好像是來自過去的老友寄來的信件,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深奧的理論,隻有日常的問候,生活的點滴,以及他對親人的無盡思念。我能感受到他身處異國他鄉的孤寂,也能體會到他看到傢鄉美景時的激動。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信中常常會提到一些生活瑣事,比如他吃瞭什麼,穿瞭什麼,遇到瞭什麼人。這些看似平凡的細節,卻勾勒齣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張大韆形象。這本書沒有試圖去“拔高”他,而是將他還原成瞭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凡人,一個深愛傢人的男人。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大傢”的理解,也變得更加深刻和人性化瞭。

評分

活動時候購入,價格還可以

評分

活動時候入手價格還湊閤

評分

據說印製粗劣,見之果然。1968年,紐約福蘭剋加祿美術館、芝加哥毛裏美術館、波士頓亞爾伯——蘭敦美術館分彆舉辦張大韆畫展。在史丹福大學講演中國畫藝術。返颱,接受颱北《時報》記者謝傢孝采訪月餘,謝以口述體撰寫《張大韆世界》,4月,由該報齣版發行。四五月間為賀張群八十壽辰,積十日之功精心繪製《長江萬裏圖》,7月,颱北曆史博物館舉行“長江萬裏圖特展”。11月,以敦煌壁畫摹本62幅捐贈颱灣故宮博物館。[5-6]1969年赴舊金山治眼疾,與旅美老友侯北人、張孟休等度春節。返八德園作《杏花春雨圖》贈侯北人;《潑彩青綠雪景》贈張孟休。黃君壁訪八德園。由巴西遷美國卡米爾城“可以居”。洛杉磯考威美術館展。紐約文化中心展。紐約聖約翰大學展,紐約福蘭剋加祿美術館再展。波士頓亞爾伯——蘭敦美術館現展。

評分

活動時候購入,價格還可以

評分

從一個側麵描繪瞭大師的性格特點,讓人們瞭解一個更為真實的張大韆。

評分

從一個側麵描繪瞭大師的性格特點,讓人們瞭解一個更為真實的張大韆。

評分

張大韆傢書張大韆先生的愛是樸素的,我想,所有真正的愛都是樸素的。對故國故鄉的親人,大韆先生的眷戀是多麼的深!這些傢書,是時代的印記,是內心獨白,是一位藝術巨匠日常生活的情景再現。從視力尚好,到視力大差,從工筆、小寫意到大潑墨,我們從信中還可以瞭解到大韆先生藝術軌跡形成的緣由。欣賞著率意而為的傢書書體,看那時而抑揚頓挫、時而行雲流水的筆墨綫條,真是一種大愉悅。傳統文化帶來的魅力和極高的纔情相融閤,使一個人的生命有瞭全新的麵貌。

評分

活動時候入手價格還湊閤

評分

1970年目疾加重。結識颱灣京劇團演員李金棠、吳兆南、郭小莊、李東原,分彆贈書畫。自訂《張大韆鬻畫值例》。卡米爾萊剋美術館再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