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农药出口登记实用指南》在收集与整理农药出口登记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农药知识的基础上,从实用的角度重点介绍和分析了当前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相关国家的农药管理概况和农药登记要求,包括农药的原药全分析与残留分析方法、国际实验室认可与GLP实验室认证、毒理学和毒性试验、剂型与加工、产品质量和分析方法、使用技术、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等。
《农药出口登记实用指南》特别适合从事农药出口登记与国际农药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农药出口业务员、农药国际贸易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植保、农药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农药出口登记概论
第一节 农药登记制度
第二节 农药登记资料要求
第三节 农药登记协调
第二章 农药产品化学
第一节 原药和制剂的产品化学
一、有效成分的鉴定
二、原药和制剂的理化性质
第二节 农药原药批次全分析及其在相同产品等登记中的作用
一、农药5批次全分析及其在农药出口登记中的作用
二、不同国家或地区对5批次全分析的具体要求
三、如何做好5批次原药全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农药登记对毒理学资料的要求
第一节 农药登记对毒理学的一般要求
第二节 农药的毒性
一、农药对哺乳动物的毒性
二、毒作用机制
第三节 描述毒理学试验
一、基本概念
二、农药登记要求的各种毒性试验
三、农药登记常用的毒理学试验方法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农药剂型和制剂加工
第一节 农药剂型分类及代码
第二节 农药制剂及加工
一、乳油
二、微乳剂
三、水乳剂
四、可溶液剂
五、悬浮剂
六、可湿性粉剂
七、水分散粒剂
八、可溶性粉剂
九、颗粒剂
第三节 农药制剂的贮存稳定性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农药质量标准和农药分析方法
第一节 农药标准
一、农药标准的概念
二、FA0农药标准
三、WH0农药标准
四、FAO和WHO联合标准
五、JMPS简介
六、制定农药标准的目标和标准使用
七、FAO/WHO农药标准的类型
第二节 农药登记对农药分析方法的要求
第三节 农药分析方法
一、色谱定性
二、色谱定量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农药标签和农药使用技术
第一节 农药标签的概念
一、对标签的要求
二、标签语言
三、农药标签上的象形图及其使用方法
第二节 FAO对农药标签的建议
一、FAO对标签的定义
二、对标签内容的要求
第三节 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体系简介
第四节 美国农药标签
第五节 农药使用技术
一、农药剂型与施用方法
二、喷雾法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国际实验室认可与GLP实验室认证
第一节 实验室认可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技术性国际贸易壁垒与合格评定
一、国际贸易壁垒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
第三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第四节 合格评定
第五节 国际实验室认可
一、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实验室认可组织的产生
二、国家级实验室认可机构
三、国际/区域性实验室认可组织
四、实验室认可的作用和意义
五、中国的实验室认可
第六节 GLP实验室认证
一、GLP起源
二、OECD-GLP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三、中国GLP实验室建设和资料互认
四、GLP与实验室合格评定的区别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农药环境行为及生态毒理
第一节 农药在环境中的行为
一、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
二、农药在环境中的动态
三、农药在环境中的积累和浓缩
第二节 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归宿
一、土壤中农药的来源
二、农药在土壤中的归宿
三、农药在土壤中的转化和降解
四、农药在土壤中的持久性
第三节 农药在水环境中的来源、行为与归宿
一、水环境中农药的来源
二、农药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和归宿
第四节 大气环境中的农药
第五节 农药的生态毒理
一、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二、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三、农药对有益(非靶标)生物的毒性
四、农药对有益(非靶标)生物的毒性试验方法
五、农药生态风险评价
第六节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
一、农药残留管理
二、农药残留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农药运输和农药污染物处置
第一节 农药的运输
一、危险化学品概念和分类原则
二、危险化学品运输立法
三、危险化学品分类
四、欧洲联盟危险性符号、R术语和S术语
第二节 农药贮存
第三节 农药污染物处理
一、溅出及脱毒
二、泄漏和脱毒
三、农药废弃物处理
第四节 农药包装的处理
一、三次清洗法
二、压力清洗法
参考文献
第十章 部分国家的农药管理和登记
第一节 非洲国家的农药管理和登记
一、埃及的农药管理和农药
二、埃塞俄比亚的农药管理和农药登记
三、加纳的农药管理和农药登记
四、津巴布韦的农药管理和农药登记
附录
精彩书摘
要描述一个农药必须确定该农药的组分和理化特性。
显然,不可能测定农药所有可能的化学和物理特性。确定某些关系到产品特性和质量的参数,选定这些参数的限值,以构建一个标准的基础。标准应简要、明确,并有检测产品是否符合规定指标的、合适的试验方法的支持。标准本身既不能说明产品的生物试验效果,也不能提供有关危害方面的信息,尽管这些信息不能作为标准的构成部分,但标准可以附加这方面的信息(例如:闪点,爆炸性)。
3.合同的基础
为保证销售的农药产品质量,标准可以作为销售合同的组成部分。
如果①农药没有被过度地暴露于高温、高湿和(或)光照等条件下;②其标签上没有指出较短的保质期(如根据粮农组织标签规范制定);③已经遵守了生产者提供的任何特殊要求,那么在未打开的原始包装容器中的农药,应当在存储至少两年后仍可使用。
4.农药官方管理
条件适宜时,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应与登记要求联系起来,以便在农药官方管理中也可使用这些标准,从而保证提供的农药质量尽可能与登记声明的一致。《手册》提供的规范也可作为尚未建立粮农组织或世界卫生组织的制剂标准制订框架和(或)评价参数。
授权的管理机构最终决定某种农药是否能在该国使用。
世界卫生组织PEs建议,对于在类似环境下已经取得满意结果的控制病媒昆虫和重要公共卫生害虫的产品,应减免产品的本地试验要求,并加速产品的本地登记。
……
前言/序言
十年前,第一本关于农药出口登记的著作《中国农药境外登记指南》出版,她带着一身稚气伴随着中国的农药出口登记工作者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年。后来,为了适应我国农药出口发展的要求,《国际农药管理入门》一书也于2005年应运而生,她是对《中国农药境外登记指南》一书的补充和提高。这两本书内容各有侧重,但都为我国农药出口登记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如今,我国农药出口登记又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出口登记工作者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农药十几年的出口实践确实培养了一批出口登记人才,其中也不乏佼佼者,但是我国的农药出口登记工作总体来说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有鉴于此,我们组织具体从事农药出口登记工作的几位同仁,共同编写了《农药出口登记实用指南》一书。
本书是在前两本书的基础之上,针对目前农药出口登记工作的实际要求,从理论基础到实践经验逐步介绍了出口登记工作者需要系统掌握的有关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部分国家的农药管理和登记要求,为从业者系统学习农药出口登记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参考。
本书编者分工如下:秦恩吴负责撰写第十章中的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农药管理和登记,刘庆华负责撰写第十章中的非洲国家农药管理和登记,董国伟负责撰写澳大利亚农药管理及相似产品登记,刘丹负责撰写第八章的第一至四节以及第六节,其余各章节均由申继忠撰写,并最后由申继忠修改并统稿。本书适于农药出口登记工作者、出口销售人员、农药管理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愿此书能继续为中国农药出口事业尽绵薄之力!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该书的主题与《农药出口登记实用指南》无关,旨在提供一个详尽、内容丰富且结构严谨的替代性介绍: --- 科技史与前沿探索:《微观结构下的宏观演变:材料科学的百年回响与未来图景》 内容提要 《微观结构下的宏观演变:材料科学的百年回响与未来图景》是一部深度融合了历史回顾、基础理论阐释与尖端技术展望的综合性著作。本书致力于剖析材料科学自20世纪初萌芽以来,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着重探讨了原子、晶格、微观缺陷与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内在耦合机制。全书结构严谨,论述深入浅出,旨在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前沿视野,同时也为工科学生及跨学科领域学者搭建一座理解材料本质的坚实桥梁。 第一部分:奠基与崛起——从相变理论到晶体塑性 本部分聚焦于材料科学确立其独立学科地位的关键时期,梳理了20世纪上半叶对材料行为理解的重大飞跃。 第一章:理论基石的构建 金属物理学的黎明: 详细阐述了布拉维晶格、密堆积结构及其对金属导电性和延展性的决定性影响。重点回顾了劳埃德·霍尔(Lloyd Hall)和威廉·布拉格(William Bragg)在X射线衍射技术应用于材料结构分析上的开创性工作。 热力学与相图的解析: 深入解析了吉布斯相律在多组分合金系统中的应用,探讨了固-液、固-固转变过程中自由能最小化原理的实践意义。特别对铁碳合金体系(钢铁)的微观结构演变进行了细致描绘。 第二章: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 位错理论的完善: 阐释了弗兰克-里德(Frank-Read)源机制在位错增殖中的核心作用。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滑移系概念,引入了高熵合金中多滑移系统的复杂交互作用模型。 加工硬化与回复过程: 详细对比了冷加工、热加工(如轧制、锻造)如何通过调控位错密度和胞状结构来重塑材料的强度与韧性。探讨了动态回复和再结晶过程中晶粒尺寸与强度的反比关系(Hall-Petch效应的边界条件)。 第二部分:功能化革命——从结构到性能的精细调控 本部分将叙事焦点转向了材料科学如何从“发现”走向“设计”,重点介绍20世纪后半叶功能材料的突破性发展。 第三章:陶瓷与复合材料的跨越 高能陶瓷的挑战与机遇: 探讨了氧化物、氮化物和碳化物陶瓷在极端温度和高腐蚀环境下的应用瓶颈。重点分析了利用烧结过程控制孔隙率和晶界杂相以提高断裂韧性的技术。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设计: 剖析了碳纤维、玻璃纤维与环氧树脂/金属基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对整体层合板性能的决定性影响。引入了经典的米勒斯模型(Rule of Mixtures)在高应力下的修正方法。 第四章:电子与光子材料的精密度 半导体异质结的物理学: 详细介绍了能带理论在pn结形成中的核心地位。本书通过半导体物理的视角,阐述了LED、激光二极管中载流子复合辐射效率的提升机制。 磁性材料的自旋控制: 从朗之万理论出发,探讨了软磁和硬磁材料的差异。着重分析了巨磁阻效应(GMR)和隧道磁阻效应(TMR)在信息存储技术中的革命性意义。 第三部分:未来图景——面向21世纪的颠覆性材料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当前及未来的研究热点,探讨人工智能、仿生学和极端环境对材料设计提出的新要求。 第五章:智能与自适应材料 形状记忆合金与电活性聚合物: 深入分析了马氏体相变在镍钛合金中的可逆性,以及聚合物电解质在驱动器中的应变能力。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掺杂和预应变来优化其响应速度和疲劳寿命。 材料基因组计划的实践: 介绍了计算材料学(ICME)框架下,如何利用高通量计算和机器学习加速新材料的筛选与优化。本书展示了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预测新催化剂表面能的实例。 第六章:极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材料 深空与深海环境的防护: 探讨了抗辐射材料在核能和航天领域的需求。重点研究了等离子体环境对材料表面氧化层的侵蚀机制,以及热障涂层(TBCs)的寿命预测模型。 循环经济与绿色冶金: 关注稀土元素替代品、生物基聚合物以及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技术。详细评估了熔盐电解法在轻金属(如镁、铝)闭环回收中的能耗优势与技术挑战。 核心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越尺度的综合性叙事。它不仅清晰地梳理了材料科学的百年发展脉络(从宏观机械性能到量子力学设计),更强调了跨学科的融合。通过对大量经典案例(如钛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硅晶圆的生长过程)的深入剖析,读者将领悟到材料设计并非孤立的化学或物理过程,而是对原子排列、能量状态和实际应用环境进行系统化、多尺度耦合优化的复杂工程。书中配有大量高质量的晶体结构示意图、相变曲线图和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原始图像解析,确保了理论的直观性和实践指导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