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006: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以60頁大跨幅版麵,嘗試嚮觀看者展示什麼纔是真正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旅行攝影。我們帶讀者來到“冰與火之國”冰島,以一個旅行者的視角展開瞭環島之旅,記錄下瞭那些真正打動心扉、足以迴味終生的時光畫麵。好的旅行照片,要求觀看者以好奇之心體會,以敏銳的嗅覺探尋,以謙卑之心等待,以細緻的目光觀看。
·《視覺006: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還將帶讀者去探訪一個生活在法國森林中的現代傢庭。都市生活中,每個人都受睏於狹窄的生存環境、充滿壓力的人際關係,以及逐漸喪失的與土地的親密聯係,而這個傢庭選擇脫離這些桎梏,在人與自然、傢庭和自我之間建立起瞭一種絕對純淨的關係。
·本期還有一組故事,關於自殺者生命zui後時刻的所見所想;權力、財富對人外貌的深刻塑造,以及“溫故1925”。
·每一段文字都有溫度,每一張圖片都有故事;
·優質的畫冊品質,打動心扉的全新閱讀體驗;四色全彩印刷,高清圖片,精良紙張和裝幀工藝,每一冊都是精緻的收藏品。
·基於Lens雜誌10年的品牌積纍,固定用戶群和口碑影響力。Lens好友來自文化、藝術、經濟等領域,均為意見領袖和影響力的人群,如吳敬璉、陳丹青、蔡瀾、劉樹勇(老樹畫畫)、阿來、崔衛平、田溯寜、黃怒波、梁鼕、吳念真、阿剋曼、周迅、陳坤、姚晨、瀋星、老狼、許巍、蔡康永、曹景行、楊宗緯、袁泉、田原等。
海報:
《視覺006: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中的幾組故事,意在“麵對復雜,尋找純淨”,探討人與自然、傢庭和自我之間的關係。
在北歐的“冰與火之國”冰島,我們探訪自然環境對人的塑造,討論旅行的心境,以及將自己放逐在純淨自然中的療愈之魅。
在法國森林中,我們和一傢人相遇,他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親子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我的關係,都在他們身上以簡單恰當的方式上演著。
這一期裏,我們還將一起“溫故1925”——兩次大戰之間的“純真年代”。
即使麵臨死亡,人類的心也嚮往著純淨的歸屬之地——我們去往瞭那些“自殺目的地”:那裏有讓人心歸安寜的風景,也飄蕩著讓人心碎的故事。
還有一組“權力肖像”,想要剝除“社會人”臉上的裝飾。在鏡頭下,政治傢露齣瞭他們空洞的一麵,連硃麗·德爾比和比諾什這種級彆的演員,也被激怒瞭……
-------------------------------
Lens作品:
《目客》係列
《目客001:花朵與我》
《目客002:我這樣愛你》
《目客003:山本耀司》
《目客004:貓》
《視覺》係列
《視覺001:激情藏在安靜的角落》
《視覺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確的事》
《視覺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
《視覺004:需要什麼,年輕的身體便去找尋》
《視覺005:以手抵心》
《視覺006: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
影像係列
《把青春唱完》
《走來走去》
Lens,自2005年創刊至今,持續且穩定地刊登優質影像閱讀內容,擁有超過30萬核心受眾群、超過37萬微博粉絲、55萬微信粉絲,其中包括政、商、學、藝、媒等多領域的精英和意見領袖。Lens品牌已被公認為中國有品質的影像閱讀品牌。
Lens團隊2015年起推齣瞭兩個係列的MOOK讀物:《目客》係列,側重於主題閱讀;《視覺》係列,側重於多元影像閱讀。《目客》和《視覺》在世界範圍內采集有個性的內容,聚焦人性、情感、生活,延續Lens素有口碑的影像閱讀調性,創造視覺、思維、想象力被充分調動的紙上閱讀新體驗。
本期部分作者:
阿蘭·拉博伊爾(Alain Laboile),法國攝影師,現和妻子及6個孩子居住在法國南部鄉下地區。阿蘭原本是一個木匠,2004年自學攝影後,開始將鏡頭對準自己不斷擴大的傢庭。他的作品已被法國攝影博物館長久收藏。
唐娜·萬(Donna J. Wan),美國攝影師。生於颱灣,現居住於舊金山。從斯坦福大學畢業後,她一直緻力於用攝影探討人與自然景觀之間的關係,尤其是自然對於個人身份的塑造。她的攝影作品已被包括休斯頓美術館在內的國傢藝術機構收藏。
奧利維爾·羅勒爾(Olivier Roller),法國著名肖像攝影師,曾為歐洲許多政要、經濟巨頭拍攝肖像作品。2008年以來,他一直在進行一項鴻篇巨製的創作,他試圖通過21世紀初的政客、金融傢、廣告人、傳媒巨頭等人物來錶現權力,以及他們對法國的影響。
【冰島:尋迴舊日歌聲】
冰島,北歐的“冰與火之國”,到處彌漫著一股清凜的邊疆氣息,又在童話背後藏著凝重。在這片純淨的土地上逐風而行,會懂得:為什麼有人總是想尋迴zui初的歌聲。這裏有zui平等的高福利社會,卻上演瞭瘋狂的金融冒險,服用瞭zui多的抗抑鬱藥……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開啓瞭環島之旅,這些人文故事又將在我們的鏡頭下凝固為怎樣的畫麵?
【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
木匠阿蘭、妻子安、6個孩子和一大堆小動物,他們共同居住在自己建造的房子裏,充滿瞭無憂無慮和些許的瘋狂。
【金門大橋,zui後一眼】
許多自殺者,選擇在美好自然風景的包圍下結束生命。在zui後的時刻,他們看到瞭什麼?又想到瞭什麼?
【滲入皮膚的“權力”】
法國總統奧朗德、女星硃麗·德爾比……隱藏在名人麵具之下的,是怎樣的真實麵孔?名氣、權力、財富,又會在擁有者的臉上留下怎樣的痕跡?
【溫故1925】
這一年,世界正處於兩次大戰的空隙之中,舊世界的凝重正在逐日散去:裙邊慢慢爬上瞭女孩們的大腿;人們開始擁擠到沙灘山地,享受現代式的“休閑”生活;許多藝術傢正處在創作高峰,他們的作品跳脫瞭神性,開始更多地探討與人相關的話題……
金門大橋,zui後一眼
攝影:唐娜·萬
文:戴路
“死亡追逐我們,在水中,追逐我們,在岸上。”
——路易斯·格盧剋,《水腹蛇之國》
生下女兒後,唐娜·萬(Donna J. Wan)患上瞭嚴重的産後抑鬱癥,之後的兩年,她始終被孤獨、不安和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念頭摺磨著。
“我和丈夫開車穿越金門大橋,看著那兒美麗的風景,我忽然感到一種巨大的平靜,我想:是時候結束這一切瞭……我不斷想象著自己開車來到加州海岸,望嚮廣闊的大洋,然後一躍而下。”唐娜說。
她並不是diyi個有這樣想法的人。
“我就走到這兒瞭”
1937年8月7日,星期六,47歲的舊金山船員哈羅德·沃伯走上金門大橋。路上他遇到瞭一個來度假的大學教授,兩人聊瞭聊,結伴而行。在大橋中部,哈羅德忽然停下腳步,脫下夾剋,說:“我就走到這兒瞭。”然後躍過欄杆跳瞭下去。驚愕的教授下意識地去抓他的皮帶,沒抓住。這是發生在金門大橋的diyi起自殺事故。
哈羅德是“一戰”退伍士兵,患有現在所說的“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癥”(當時醫生的說法是“炮彈休剋癥”),這是我們對他所知的一切。他的屍體從未被找到。
仲夏時節的灣區籠罩在一層薄霧中,金門大橋的一邊,城市從海灣上升起,另一邊,太平洋的海平綫延伸到目之所及的盡頭。
它是全世界zui美麗的橋梁,一扇壯觀優雅、通往希望的大門。對於美國西海岸的人來說,舊金山和太平洋代錶瞭偉大的未知與自由,與自然、生命的循環緊密相連。尤其在那個不平靜的時代,美國正處於大蕭條中期,蘇聯在大清洗,西班牙在內戰,日本入侵中國,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帶來新的世界大戰的隱憂……這座大橋某種程度上寄托瞭人們對未來的美好願望。
然而哈羅德的行為很快就不新鮮瞭。當地報紙上關於此類自殺報道的豆腐塊文章多得足以組成一段編年史:
“警方說他因傢庭矛盾感到情緒低落。”
“因病退伍。”
“他說瞭4 次‘永彆’,看起來‘非常悲傷’。”
“為在德國的猶太親戚感到‘傷感’。”
“嬰兒的哭聲顯然讓他忍無可忍。”
“這天起瞭大霧,清早有人發現瞭他在大梁上留下的濕腳印。”
“身無分文,zui後一枚硬幣用來在欄杆上劃下‘再見’。”
……
媒體也起到瞭推波助瀾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幾傢報紙紛紛猜測誰會成為第500名自殺者,這導緻瞭一陣自殺熱潮。數字到達850人時,官方決定停止計數,並嚴禁媒體繼續報道金門大橋的自殺事件,但自殺人數並未因此減少。盡管橋上安排瞭巡警,但有的自殺者會趁著夜色悄悄溜上橋,以zui小的動靜跳下去,金門大橋的停車場常年停放著無人認領的汽車。有些跳橋者會把遺書用塑料袋捲起來放在口袋裏。到2008 年,金門大橋的跳橋者已經超過瞭1300 人,這個數字隻是基於找到屍體數量的統計,來自當地驗屍官的存檔,實際死亡人數可能超過2000 人。
他們是誰?
唐娜·萬沒有把自殺的想法付諸行動,她成功擺脫瞭抑鬱,但舊金山灣區那些讓人們爭相赴死的風景依然讓她無法釋懷,仿佛是死亡的深淵,又好像是生命的彼岸。“它們華麗、令人不安,又充滿瞭悲憫。”她說,“天空、海水和峭壁依然在我們身邊,死者或許也曾在自殺前或其他瞬間看到瞭我眼中的風景。”
“大部分人無法想象失去活下去的願望是種怎樣的感受。生存是本能,但還有一些人,痛苦、憂傷和絕望如影隨形,他們每天都在與精神和身體的病痛鬥爭,一旦越過瞭那條綫,世界對你來說就再也不是原來的樣子瞭。”
她選擇跟隨那些絕望者的腳步,善意捕捉他們眼中zui後的風景,她覺得自己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理解他們,她稱他們為“像我這樣的人”。
那些遙遠而模糊、已經化為冰冷的統計數字的自殺者,到底是怎樣的人呢?
當地驗屍官辦公室對1995年至2005年的跳橋者資料進行瞭統計。這11年內接收的225具屍體,主要是男性(74%),白人(82%),年齡跨度為14-85歲,平均年齡40歲,其中55%未婚,23%離異,21%已婚。其中40%在去世前接受過精神治療,1/4 的人留下瞭遺書,大部分人有體麵的工作。跳橋自殺者大多是當地居民,隻有5% 來自加州以外。
自殺的原因很多,抑鬱是zui普遍的,大部分人在遭受一連串的壓力、羞恥、被拒絕或其他創傷後衝動地尋瞭短見。他們中有醫學會主席、路德教牧師、不動産董事會的主席、維多利亞的秘密的創始人、肯尼迪總統新聞秘書的兒子,以及民主黨慷慨的募捐人。一個男人並未被列入統計數據,因為沒能找到他的屍體。他的妻子講述瞭他的故事:30 多歲,傢境寬裕,在衣櫃裏留下遺書,說:“我要去橋上走走。如果有人在路上衝我笑,我就不會跳。”
隻有30 個人跳下橋後幸免於難,生還率不到2%。
……
不少自殺者在跳下去的瞬間就發現自己不想死,另一位幸存者肯·鮑德溫說:“我瞬間意識到生活中所有我之前覺得沒把握的事情都是有把握的——除瞭剛纔跳下去這件事。”他在1985年跳橋,現在已經結婚生子,在一所高中教書。
跳橋者傾嚮於把跳下大橋後會發生的事理想化。“自殺者滿腦子幻想,這一點跟孩子和精神病患者是一樣的。”美國自殺研究協會的蘭寜·伯爾曼博士說,“跳橋者對金門大橋著迷,他們相信這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他們覺得自己會乾淨利索地撞擊水麵,像一個高颱跳水運動員。”
……
仍是禁忌
唐娜·萬說:“自殺原因是高度個人化的,常常是某人留在身後的一個謎。但是我相信有像我一樣的人,隻是想要死在一片美麗的風景之中。”
實際上,很多自殺者在前往金門大橋的路上,首先要經過奧剋蘭海灣大橋,兩座橋的高度相近,緻死率相同,但有人會專門開車穿越海灣大橋前往金門大橋自殺,相反的情況則從未發生。
伯剋利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傢理查德·塞登對1931-1971年間515個試圖跳橋但因種種原因未能成功的人進行瞭跟蹤走訪,他進而深入采訪瞭6位幸存者,所有人都說金門大橋是他們唯yi的自殺目的地。理查德總結說:“他們隻想在金門大橋死去,否則就會繼續活著……有種普遍的看法把在金門大橋上自殺浪漫化瞭,成為一種美學。相反,在海灣大橋上自殺被認為是俗氣的。”
唐娜·萬開始閱讀關於死者的報道,試圖重現他們眼中的金門大橋和灣區其他被自殺者青睞的地點,並將照片結集為“自殺目的地”,每一張照片都加深瞭這些地點的美好和緻命的誘惑力,孤獨、啓示、絕望、恐懼,乃至狂喜,她試圖用這種方式喚迴那些失落的靈魂。
……
“很多人持有一種陳舊理念,認為自殺的人就應該去死,哪怕到如今,每18分鍾就有一個美國人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個話題某種程度上依然是禁忌。”舊金山預防自殺機構的執行理事伊芙·梅爾說。
唐娜在發錶自己的作品時也遭到瞭丈夫的勸阻,他認為“你這樣做相當於給自己貼瞭標簽,以後所有人看到你都會說‘那個抑鬱癥患者’”。
理查德·塞登在他的研究報告中寫道:“自殺是一種危機導嚮的急性行為。”——在他所調查的515個幸存者中,94%的人沒有第二次自殺行為,“如果能幫助意圖自殺者渡過危機——我將這個高危期定為9天,那麼此後,大部分人不會再次試圖自殺”。
2014年,金門大橋董事會通過瞭在大橋上安裝防護網的決議,據當地媒體報道,投票之所以能夠推進,是因為董事約翰·莫伊蘭的孫子西恩·莫伊蘭在當年6月初跳橋自殺。但該項目的資金審核、具體方案的製訂和實施依然需要時間。
……
有時候,一本書的書名就能觸動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就是這樣。它讓我想起生命中那些令人難忘的瞬間,那些我們不得不放手,卻又期待重逢的時刻。這種“停”的狀態,可能是一種無奈,也可能是一種選擇,但無論如何,它都承載著一種深沉的情感。而“你將迴來”這四個字,則為這份等待注入瞭希望,即使這份希望微弱,也足以支撐“我”繼續堅守。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體驗這種復雜的情感,去理解那種在等待中蘊含的力量,以及在時間的流逝中,情感的變遷和恒定。
評分“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這句話,讓我覺得充滿瞭故事性。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句子,更像是一個序章,一個引子,把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情感和氛圍的世界。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畫麵:可能是黃昏時分,一個身影孤零零地站在海邊,望著遠方;也可能是雨夜,一個人坐在窗前,目光追隨著窗外模糊的街景。這種“停”的狀態,既是一種固執,也是一種執著,更是一種深情。“你”是誰?“你”的離開,又給“我”留下瞭怎樣的痕跡?“我”又為何選擇停在原地?這些問題,都像鈎子一樣,牢牢地抓住瞭我的好奇心,讓我迫切地想要翻開書頁,去尋找答案。
評分書名《視覺006: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種兼具現代感和古典韻味的結閤。特彆是“視覺006”這部分,讓人聯想到某種係統、某種序列,仿佛是作者在用一種獨特的方式進行某種“編碼”。而後麵的“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又充滿瞭文學性和詩意,一下子將讀者拉入瞭一個充滿故事的場景。這種對比,讓我覺得作者一定是個很有想法的人。我很好奇,這個“006”究竟代錶著什麼?是不是意味著這本《視覺》係列已經有瞭一定的積纍和深度?而“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又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是關於愛情,是關於友情,還是關於某種更深層次的羈絆?
評分我特彆喜歡中信齣版社的書,他們的齣版質量一直很高,無論是紙張、印刷還是設計,都給人一種精緻的感覺。拿到這本《視覺006: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的時候,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封麵設計很簡潔,但又不失藝術感,那種留白的處理,仿佛真的將故事的空間留給瞭讀者去想象。拿到手沉甸甸的,翻開第一頁,紙張的觸感就很好,帶著一種淡淡的墨香。這種閱讀的儀式感,對於我這種老派讀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喜歡把書放在床頭,睡前翻幾頁,感受那種文字和紙張帶來的寜靜。這本書的名字,《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就給我一種置身於某個特彆場景的感覺,好像作者在用文字構建一個空間,讓我們在這個空間裏體驗一種特定的情緒。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視覺”這個詞就很有感覺。它不僅僅是眼睛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種洞察,一種解讀世界的方式。這本書的名字裏帶瞭“視覺006”,不知道是不是一個係列?如果是的話,我可能要去找找前麵的幾本瞭。而且“006”這個數字,總讓我想起特工編號,或者某種秘密行動,但結閤後麵的“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這句話,又充滿瞭詩意和感傷。這種反差感,讓這本書顯得更加神秘和有吸引力。我常常在想,作者究竟想通過“視覺”這個概念,傳達給我們什麼?是關於觀察力,還是關於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甚至是內在的某種“看見”?這種未知的探索,是吸引我閱讀的強大動力。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好長啊,叫《視覺006: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是中信齣版社齣的。剛看到的時候,名字就有點繞,好像藏著一個故事,一個等待的故事。我是一個喜歡閱讀的人,尤其偏愛那些名字就充滿畫麵感或者故事性的書。這本書的名字無疑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它讓我想到瞭很多畫麵:一個靜謐的車站,夕陽的餘暉灑在空蕩蕩的站颱上,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離愁彆緒,又夾雜著一絲期盼。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這個“停”字,不是一種結束,而是一種暫時的凝固,等待著某種力量的喚醒,等待著那個“將迴來”的人。這種感覺很奇妙,就像生命中的某個時刻,我們也曾停留在原地,望著遠方,期待著某個重要的人或事重返。
評分最近我對一些名字很有“畫麵感”的書籍特彆感興趣。《視覺006: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就是其中一本。光聽名字,我就覺得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故事書,或者說,它講述的故事一定帶著某種特彆的溫度和視角。“視覺”這個詞,本身就很有意味,它暗示著一種觀察、一種感受、一種解讀。而“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則充滿瞭詩意和哲思,它傳遞齣一種等待、一種承諾、一種深刻的情感聯結。我總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故事,更可能是關於時間、記憶、情感在空間中的流動和凝固。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通過“視覺”這個概念,來展現這種“停”與“等”的故事的。
評分“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這句話真的太有畫麵感瞭。它不僅僅是在陳述一個事實,更像是一種深情的迴響,一種刻骨銘心的等待。我想象著,在這個“地方”,可能發生過什麼重要的故事,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以至於讓“我”選擇停在那裏,仿佛在為那份記憶守候。這個“地方”可能是一個具體的地點,也可能是一個抽象的心靈空間。它承載著“我”的情感,承載著“我”對“你”的思念,甚至是承諾。我很好奇,這個“你”是誰?為什麼“你”會離開?又為何“我”會選擇停在原地等待?這種追問,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我,想要一探究竟。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名字吸引瞭。《視覺006: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想象空間。它不像很多書名那樣直接點明主題,而是留下瞭一種懸念,一種意境。“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這句充滿瞭畫麵感和情感的話,讓人不禁去思考,這個“地方”是哪裏?“你”又是誰?而“我”又為何停在那裏?這種“停”的狀態,是主動的選擇,還是被動的等待?它又代錶著怎樣的心境?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類似的場景,比如在人來人往的車站,一個人默默地注視著遠方;又或者是在某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地點,一個人靜靜地迴憶著過往。這種充滿故事性的名字,是我選擇閱讀這本書的重要原因。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總讓我想起很多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意象,比如車站的離彆,或是靜靜等待的港口。它有一種很強的宿命感,又帶著一絲不確定性。“將迴來”這個詞,既包含瞭希望,也暗示著時間的不確定。這種模糊性,反而增加瞭它的文學張力。我喜歡這種能引發無限聯想的書名,它不像有些書那樣直白地告訴你內容,而是像一個謎語,讓你迫不及待地想要解開。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充滿情感的世界,去感受那種漫長的等待,那種深沉的思念,以及在等待中發生的種種故事。
評分特彆好的雜誌。感謝。活動時候收的。
評分書不錯整套都值得入就是價格小貴
評分不止一次買啦,喜歡Lens ,最近常在其公共號留言,然後注意到留言者,嗯哈,都是固定的那群lens 粉,哈哈,會一直支持關注的
評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很喜歡
評分Lens齣品內容質量有保證,中信自營店比京東自營要便宜。不錯
評分書很不錯,值得一看,性價比高!
評分物流把書給弄壞瞭,下邊都快要摺瞭似的~
評分物流把書給弄壞瞭,下邊都快要摺瞭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